佛山東麵的廣州,同樣下了一整日的雨,隻是雨勢比佛山略小。南城珠江沿岸雨簾之下燈火通明,江邊參差密集的船隻逐波擺蕩,岸上人群往來如梭,熱鬧非凡。北城則多是官衙與大戶宅院,隨著夜幕降臨已是一片寂然。大宅簷下的燈籠悠悠搖晃,穿透雨水灑下昏茫的光亮。
廣州府衙裏,知府大人把一封拜帖再次打開看了看,又合了起來,臉上滿是不解與困惑。至於為何,便要說到……
重涵虛歲十九,與李章明同歲,不過重涵生在歲末,李章明生在歲初,重涵實則小了李章明近一歲。韓玉、張海雲與李宏風大重涵一到三歲不等,也都不過二十上下的年輕人。俗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說的雖非本朝,但同樣說明了科舉之難。往年出一名二十上下的進士,難免被人捧到天上,少不得“百年一遇”的形容。像成淵當年金榜題名後便被追捧一時,在士人圈中名聲極響。可老天爺好似二十年前打岔失了手,把幾百年的神童才子全放在差不多時候投了胎,還全在一年中了進士。不過,細想之下,重涵五人能少年登科,也並非是多奇的事。
五人全為蔭監生,毋須童試與鄉試即可參加會試。然童試與鄉試難度實則不在會試之下,尤其江南一些學風鼎盛之地,學子過鄉試甚至比過會試還難。一生科舉不第卻名揚天下的才子代代不乏,足以說明能否每輪考試一帆風順,除了才學也需要些運氣。僅童試就得考三輪,再加上鄉試、會試,其中一次運氣不佳便又是三年,少年登科才顯得難上加難。而這些大員之子,蔭庇直入國子監,得天獨厚的優勢之下卻少了窮苦人家靠讀書發跡的動力,年少多享於玩樂,虛了年華。
李章明則是異類,性格天生認真之餘,可能多少受了成淵的影響,從小勤勉苦讀,同時潛濡默被地影響到重涵。重涵又與李宏風自幼拚到大,倆人為比拚之事暗自都下了不少功夫讀書。張海雲早年喪父,自明若不能科舉中第,往後恐怕前途艱難,於是也頗為刻苦。而韓玉這隨波逐流的,看著三位好友都力學不倦,大不敢怠慢了學業。
以五人的家境地位,願專心於學業,便能有大華最好的老師傳授解惑,隻要天資不次,自然會優於常人。五人又都運氣不錯,一次即金榜題名。京城這五大才子便一起少年登科,看起來是一大奇事,實則並無有違常理之處。
不過轉頭來說,成淵被李雲從收留時已有十多歲,這年紀才入官學讀書,同時還要在李府幫工做雜事,居然能在二十歲就金榜題名。而重涵十五歲,任性去考個鄉試也能中。此兩樁才是真的奇,但對比一科出了六個少年進士,倒顯得不奇了。
五大才子皆出身不凡,外人就遇上了尷尬的事——馬屁可真不好拍。拍其中一人吧,怕得罪了其它人的爹。五人全拍吧,這才子也顯得太過便宜,最後大家幹脆全默契地閉上了拍馬的嘴,隻在私下聊聊。士人還各有站隊,比較五人誰為第一,或誰為最次,也好按規矩評個四大出來,這五大聽來總是別扭。
今年的春闈闈票乃是臻融莊賣得最好的一次,正因為大家都有興趣來猜五人中誰會考得最好。豈知最後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鍾承止以虛歲十八的年紀高中狀元。金榜一出,士人圈無不詫然,往後少年進士可真要不值錢了。而想拍馬屁的人就更難了,若將重涵五人誇個天花亂墜,那把鍾承止這十八歲的狀元置之何處……
於是乎,今年科舉大不同往年,少年才俊輩出,京城麵上卻波瀾不驚,無人做太多評論。可暗下與外地,那討論得是如火如荼。一些本並不關心晚生後輩的官員也都知道了鍾承止、重涵幾人的大名與身份,甚至還聽到了一堆亂七八糟的八卦。廣州知府便是這些官員的其中之一。
廣州知府得知今年翰林院派來的鄉試考官時,又是驚詫又是不解又是擔憂。怎把這科的少年進士們全請到廣東來了?五人裏有三人的爹位高權重。鍾狀元如今多受皇上寵愛眾人皆知,還盛傳是重家義子。剩一個沒爹的張海雲,卻是其他人好友。哪一位得罪得起?廣州知府對這些京城晚輩們不甚熟悉,印象裏年少出名多有些輕狂不羈。若不小心把其中任何一位怠慢了,知府大人都擔心自己官帽不保。
李章明三人昨日到達廣州時已入夜,今日才登門找康侍講。一早康侍講還與家人出了門,下午才回來。李章明三人再同康侍講一起來拜訪廣州知府時,天都快黑了。
廣州知府拿到拜帖時,先是奇怪京城到廣州怎如此之快,再細看拜帖上的姓名,居然缺了鍾承止與重涵。是這倆人還未到廣州?那其他人先一起來拜訪是何意?而且康侍講都到了,不可能兩個後輩還未到。難道是這倆人故意不來?那又是為何?……廣州知府拿著拜帖打開合上反複看了數次,心裏七上八下,在房間裏走了三圈才終於出門去見客。
“哎!康大人,有失遠迎!有失遠迎!怎如此快便到了廣州?也不著人提前招呼一聲,我也好去城外恭迎。”
廣州知府也是進士出生,當年未入翰林院,其後能一步步坐到知府之位,也算仕途平順。康侍講官品不及知府,便趕緊同李章明三人一起對廣州知府見下官禮。但翰林院留館來日前途不可限量,廣州知府絲毫不敢擺上官的架子。
一番客道寒暄與介紹之後,廣州知府請眾人坐下,便問到了鍾承止與重涵二人。這時康侍講對廣州知府說道:“曾大人,今日急來拜訪,並非因鄉試之事,而是……”
康侍講看向李章明。李章明點了點頭站起身,從腰間取下了一把劍呈給廣州知府。此劍劍鞘紫檀錯金,又嵌有極為精致的銅刻,便是孫煦給重涵且並未收回的那把——尚方劍。
廣州府衙裏,知府大人把一封拜帖再次打開看了看,又合了起來,臉上滿是不解與困惑。至於為何,便要說到……
重涵虛歲十九,與李章明同歲,不過重涵生在歲末,李章明生在歲初,重涵實則小了李章明近一歲。韓玉、張海雲與李宏風大重涵一到三歲不等,也都不過二十上下的年輕人。俗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說的雖非本朝,但同樣說明了科舉之難。往年出一名二十上下的進士,難免被人捧到天上,少不得“百年一遇”的形容。像成淵當年金榜題名後便被追捧一時,在士人圈中名聲極響。可老天爺好似二十年前打岔失了手,把幾百年的神童才子全放在差不多時候投了胎,還全在一年中了進士。不過,細想之下,重涵五人能少年登科,也並非是多奇的事。
五人全為蔭監生,毋須童試與鄉試即可參加會試。然童試與鄉試難度實則不在會試之下,尤其江南一些學風鼎盛之地,學子過鄉試甚至比過會試還難。一生科舉不第卻名揚天下的才子代代不乏,足以說明能否每輪考試一帆風順,除了才學也需要些運氣。僅童試就得考三輪,再加上鄉試、會試,其中一次運氣不佳便又是三年,少年登科才顯得難上加難。而這些大員之子,蔭庇直入國子監,得天獨厚的優勢之下卻少了窮苦人家靠讀書發跡的動力,年少多享於玩樂,虛了年華。
李章明則是異類,性格天生認真之餘,可能多少受了成淵的影響,從小勤勉苦讀,同時潛濡默被地影響到重涵。重涵又與李宏風自幼拚到大,倆人為比拚之事暗自都下了不少功夫讀書。張海雲早年喪父,自明若不能科舉中第,往後恐怕前途艱難,於是也頗為刻苦。而韓玉這隨波逐流的,看著三位好友都力學不倦,大不敢怠慢了學業。
以五人的家境地位,願專心於學業,便能有大華最好的老師傳授解惑,隻要天資不次,自然會優於常人。五人又都運氣不錯,一次即金榜題名。京城這五大才子便一起少年登科,看起來是一大奇事,實則並無有違常理之處。
不過轉頭來說,成淵被李雲從收留時已有十多歲,這年紀才入官學讀書,同時還要在李府幫工做雜事,居然能在二十歲就金榜題名。而重涵十五歲,任性去考個鄉試也能中。此兩樁才是真的奇,但對比一科出了六個少年進士,倒顯得不奇了。
五大才子皆出身不凡,外人就遇上了尷尬的事——馬屁可真不好拍。拍其中一人吧,怕得罪了其它人的爹。五人全拍吧,這才子也顯得太過便宜,最後大家幹脆全默契地閉上了拍馬的嘴,隻在私下聊聊。士人還各有站隊,比較五人誰為第一,或誰為最次,也好按規矩評個四大出來,這五大聽來總是別扭。
今年的春闈闈票乃是臻融莊賣得最好的一次,正因為大家都有興趣來猜五人中誰會考得最好。豈知最後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鍾承止以虛歲十八的年紀高中狀元。金榜一出,士人圈無不詫然,往後少年進士可真要不值錢了。而想拍馬屁的人就更難了,若將重涵五人誇個天花亂墜,那把鍾承止這十八歲的狀元置之何處……
於是乎,今年科舉大不同往年,少年才俊輩出,京城麵上卻波瀾不驚,無人做太多評論。可暗下與外地,那討論得是如火如荼。一些本並不關心晚生後輩的官員也都知道了鍾承止、重涵幾人的大名與身份,甚至還聽到了一堆亂七八糟的八卦。廣州知府便是這些官員的其中之一。
廣州知府得知今年翰林院派來的鄉試考官時,又是驚詫又是不解又是擔憂。怎把這科的少年進士們全請到廣東來了?五人裏有三人的爹位高權重。鍾狀元如今多受皇上寵愛眾人皆知,還盛傳是重家義子。剩一個沒爹的張海雲,卻是其他人好友。哪一位得罪得起?廣州知府對這些京城晚輩們不甚熟悉,印象裏年少出名多有些輕狂不羈。若不小心把其中任何一位怠慢了,知府大人都擔心自己官帽不保。
李章明三人昨日到達廣州時已入夜,今日才登門找康侍講。一早康侍講還與家人出了門,下午才回來。李章明三人再同康侍講一起來拜訪廣州知府時,天都快黑了。
廣州知府拿到拜帖時,先是奇怪京城到廣州怎如此之快,再細看拜帖上的姓名,居然缺了鍾承止與重涵。是這倆人還未到廣州?那其他人先一起來拜訪是何意?而且康侍講都到了,不可能兩個後輩還未到。難道是這倆人故意不來?那又是為何?……廣州知府拿著拜帖打開合上反複看了數次,心裏七上八下,在房間裏走了三圈才終於出門去見客。
“哎!康大人,有失遠迎!有失遠迎!怎如此快便到了廣州?也不著人提前招呼一聲,我也好去城外恭迎。”
廣州知府也是進士出生,當年未入翰林院,其後能一步步坐到知府之位,也算仕途平順。康侍講官品不及知府,便趕緊同李章明三人一起對廣州知府見下官禮。但翰林院留館來日前途不可限量,廣州知府絲毫不敢擺上官的架子。
一番客道寒暄與介紹之後,廣州知府請眾人坐下,便問到了鍾承止與重涵二人。這時康侍講對廣州知府說道:“曾大人,今日急來拜訪,並非因鄉試之事,而是……”
康侍講看向李章明。李章明點了點頭站起身,從腰間取下了一把劍呈給廣州知府。此劍劍鞘紫檀錯金,又嵌有極為精致的銅刻,便是孫煦給重涵且並未收回的那把——尚方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