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長老會繼續在小學校的會議室討論。


    “對於今後一直在張氏集團工作的人,不管身份,隻要簽訂五年以上用工協議的,走的時候,都要再給五個月以上的薪酬。十年以上的,可以享受退休。退休金的多少,以工作時間長短和崗位薪酬來計算。”


    張恭渝把後世知道的東西都盡量提出來。


    “現在就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假如,我在張氏集團當工人,開始不熟悉,工作的成效和水平會慢慢提高的。在我工作五年、十年後,我還是拿剛進廠時候的薪酬嗎?這是其一。還有其二,這麽些年如果我吊兒郎當,不思進取,技術能力一直在學徒階段打轉,企業是不是也要按時給我漲薪酬?”


    對呀,眾人相互看了一眼,不過現在對張恭渝有信心,一個個也不想昨天那麽急了。


    “這裏就要分幾種情況了。一是對於非一線工人的,隻要不出錯,就得按時提高;二是對於一線工人的,也要有專門的機構來對工人進行考核,看他的水平到底如何。這個機構可以由長老會成員,部門負責人,主要是同類型工作的匠師或大匠師參與考核,定出這個工人的技術等級來。定了等級還不行,因為有等級不幹活混日子啷個辦?那就是考核工作量……”


    張恭渝感覺這兩天說的話,超過了他這半年帶八小上課時,講的話的總和。


    “具體等級劃分幾個,技術類和管理類的要不同,等級高的,可以超過部門負責人。如果當工人和基層管理的收入封了頂,那麽個個人都想當領導了。”


    幾人聽到這兒都笑了起來。


    “要鼓勵工人在工作中發明創造,對產品質量和生產速度上有益的,視情況給予獎勵……”


    劈裏啪啦又是一陣說,張恭渝突然想起另外一件事。


    “對了,工廠的事說到這裏,我還想講一下鐵瓦寨的事情。現在我們居住的地方主要在鐵瓦寨和幾個企業。組織些幹不了重活的或者家庭困難的,把環境衛生搞好,讓鋼廠做些鐵桶,擺在街道上。有垃圾就丟在裏麵,每天處理掉。不準隨地扔……在馬路邊鍾些黃桷樹、樟樹這些……街上還要修建一些公共廁所,哪個再隨地大小便的,抓到起就罰款。沒有銀子又不在集團上班的,趕出去,今後不得再進鐵瓦寨。”


    幾人互相看了一眼,這也管得太寬了吧。點點頭,算是應承下來。


    “還有,幾位老輩子,現在的事都集中在了鐵瓦寨和豐盛鎮這邊。我想在鐵瓦寨專門修棟樓,就叫張氏集團大樓。以後你們都搬過來辦公,家也可以搬過來。跑一趟廣陽太麻煩了!”


    辦公?


    就是辦公事的意思?


    “行!”幾人照例還是一點頭。


    張恭渝說了這麽些,除了準備資料提供谘詢外,他其實一樣都不得具體做的。


    和長老會合作這麽久,他是真的覺得這批老頭人品和能力都很不錯,關鍵是都有一份公心。


    對他的話也很上心。隻要他說了,基本就沒有反對的,哪怕並不覺得非要這麽做不可。


    “哦,昨天說的診所,就是醫院,這次修辦公樓也一起修建。平常郎中可以坐堂為百姓看病,藥品走成本,診費可以提成。嗯,願意帶徒弟的,每月給補助……”


    等長老會的人都走了,張恭渝也是回屋去補瞌睡。


    這幾天晚上盡熬夜寫材料,小鋼炮炮彈生產線才起了個頭。躺在床上,張恭渝想到空置的機器,終於還是穩不住了。他要組織一期機加工的培訓班,讓這些學員能夠進行一些簡單的操作,比如專門鏜孔、鍛造、衝壓等等。不然,炮彈也沒有人去做啊。今後有時間了再讓他們繼續學習文化,提高文化水平。


    確定人數為二十人後,張恭渝通知常自省在小學校辦了一個補習班,專門進行文化掃盲,教一些簡單簡單的識圖和上機床實習。


    都還是年輕人,張恭渝也希望能讓他們多學習知識,以後能有更好的前途,而不是做個流水線上的機器人。


    “常寨主,還得找些人來啊,你看老師都排不過來了。”張恭渝對常自省道。


    常自省很滿意現在的狀態,洗白了土匪的身份,逢年過節也能走一走親戚不怕被人抓了。擔任張氏集團教育中心主任,就是張恭渝和長老會以下最高的身份。更何況,原先寨子的人都誇自己眼光好,為全寨人獲取了張氏集團一家人的身份。閑來請自己喝酒的寨民不少,當然其中想安排子女、晚輩進學校的也有。


    “小少爺說的是。”常自省至今不肯改口,不是一家人誰能這麽稱呼張恭渝?


    張恭渝說了多少次也攔不住,隻得聽任之。


    “我們學校待遇好,還有磚房住,不知道多少人想來。我這就去尋人。現在的老師確實很忙,白天正常上課,晚上還有護廠隊、培訓班、掃盲班夜校……雖然心情舒暢,但也是忙。這下好了,多來些老師,可以輕鬆不少。“


    張恭渝就住在鐵瓦寨,平時與常自省接觸不少,逐漸發現常自省有向話癆發展的趨勢。此時見常自省又開始了話癆模式,連忙製止,道:“老常,綠化隊組織的怎樣了?環境衛生一定要重視……”


    話癆醫治話癆曆來是最佳處方。


    想起小河邊碼頭已經修建了好久還未去看看,就叫上張啟忠,帶上王德涵一起去了。


    這次是王德涵開電瓶車,張啟忠現在開得多了,已經失去了最初的新鮮感。


    都是水泥路,王德涵年歲大些,開得很平穩,半個多小時便到了。


    碼頭現在已經開始使用,江邊修建了一排兩層的磚房。但是旁邊野地裏,依舊有許多違章建築,不用說,是來碼頭下苦力的流民或打工的遠處農戶修建的。


    碼頭負責的是張恭渝的長輩,族叔張大新。見電瓶車過來,就知道不是張啟忠就是張恭渝親至。


    見了麵,張恭渝就去看碼頭設施。


    整個碼頭都是水泥澆築的,張恭渝為采礦仿製了空壓機和風鎬。為修建碼頭的水泥澆築,又製作了震蕩棒。沿江修建好的碼頭整個有一公裏長,上麵安裝有從空間拆下來的鋼軌,鋼軌上擺放著平台車。碼頭靠江岸一側樹立有門字形框架,通過鋼索與江岸上的支架相接,可以將貨物滑吊到對麵。


    碼頭靠江的邊沿,則每隔數十步便有一個像後世路燈一樣彎曲的鋼架。這是上下貨物使用的吊臂,底部插在埋藏在水泥中的鋼管裏。鋼管上下一定間距分別有兩個軸承,可以轉動吊臂。來船時吊臂可以轉向,避讓船舷。船停穩後把吊臂轉出去對準貨艙。


    吊臂頂端吊著滑輪,繩索與掛鉤。


    “小三,這些個吊杆和滑輪可是讓人撿了不少懶,不然船上要搭跳板,還要抬出艙再抬到碼頭這邊上。”張大新摸著吊臂,心中一邊感歎一邊對張恭渝道。


    “嗬嗬,叔啊,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啊。”


    “是呀,有了這科學的力,搬運們要少用好多力。”張大新是搬過貨下過苦力的,現在這班苦力可比自己那時候輕鬆太多。


    “以後電多了,就用電動的。有了龍門吊還要撿懶些。”


    看過了,張恭渝就朝沙灘上走,準備回去。


    抬頭看過去,之間小河邊一路都是洗衣服的大媽大嬸,沿著河邊蹲著,抬手舉起搗衣棒,敲打麵前的衣物。從下望過去頗有些起起落落,錯落有致的感覺。


    “去看看。”張恭渝指了指那群洗衣的婦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造船工人回明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舾裝工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舾裝工人並收藏造船工人回明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