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實實在在的消息流傳出去的結果,就是工人當中娶親的多了,當工人的翹起來了,來張氏集團找工作的人越來越多。


    人多?張恭渝說:不怕!越多越好。


    結果就是,新一村至新六村土地越來越寬廣,人口越來越多。市麵上供應的蔬菜和禽肉、蛋類與豬肉也越來越多。


    重慶知府王行儉和巴縣新知縣王錫是喜歡看到這個局麵的。官員的考核,治下人口增加是官員的政績之一,至於跑了人的州縣官員怎麽辦,關我屁事。你有本事不要治下的百姓跑呀!


    新知縣王錫上任伊始便知道了張恭渝以及張氏集團。他也來過鐵瓦寨,甚至為安置流民,親自到明月沱現場辦過公。


    大明人見到工業化的這些東西的感受都差不多,兩個字“震驚!”兩人對於張氏集團的一般要求,基本上都能予以支持。


    過了生日,張恭渝並未等到八月,便與張大富、賀氏和張梅等人,在軍訓隊員的護送下,押運著一萬枚手榴彈朝京城而去。各式火炮、炮彈以及兩萬枚手榴彈,則是由知府王行儉,以朝廷的名義征用商船,先期就不斷地走海路送往天津衛,然後轉送至京城。


    京城,毛羽健在平息貴州之亂之中,提出從畢節出征的建議並取得成效,在平息奢安之亂中立下功勞,從而得到了崇禎皇帝的欣賞和看重。


    崇禎二年正月,兵科給事中宋鳴梧條上京營八事。隨後,崇禎二年四月,毛羽健疏言京營時弊與建設方略。兩次對京營的奏疏,並未引起崇禎的警惕,依舊信任當時的京營總督襄城伯李守錡。後來雖說派了戎政兵部尚書李邦華整頓京營,但也任由勳貴們把李邦華給趕回了老家。


    接下來,毛羽健抨擊朝中有人結黨,引起東林黨人的不滿,告到了崇禎皇帝那裏。


    收到重慶知府王行儉的奏疏後,崇禎已經知道了毛羽健與張恭渝的關係。


    毛羽健初到京城便推薦了紅薯跟土豆,這兩種作物經過去年的試種,確實達到了畝產十數石的高產。這兩種作物,對於旱災減產的大明,不啻於天降甘霖。隻是毛羽健雖然級別低,但是監察禦史位輕權貴,崇禎通過貴州平亂和高產作物的推薦兩件事,認為毛羽健頗具賢臣之像,不想把敢於任事的毛羽健調離他用。


    此次,對於東林黨人對毛羽健的彈劾,崇禎並不以為意,隻為了安撫東林黨人,才給了毛羽健一個警告。


    今年的春薯馬上就能收獲,接著還可以再種一季。還有土豆也是。在天下大旱之際,對水的需求不大而又有如此巨大產量的糧食作物,崇禎知道意味著什麽。對此,推廣的力度還是比較大的。隻是種子有限,推廣範圍還未出京城四周。


    如今的崇禎,還沒有受到現實的毒打與蹂躪,在東林黨人的吹捧當中,沉浸在打掉魏閹一黨的興奮之中。


    他根本不會想到,今年的十月,被視為跳梁小醜的皇太極會給他重重一擊。


    曆史上,當時同樣深陷困境的大明和後金,走向不同的結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造船工人回明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舾裝工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舾裝工人並收藏造船工人回明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