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約定次日授受道法,不期郭忠玉攜禮到訪。
贈張謙金絲玉袍一套,珠寶蓮花冠一頂,天蠶絲履一雙,赤金劍一柄,鹿尾拂塵一支,又有珍饈美食,瓊漿玉液。
郭忠玉道:“我與小友一見如故,特送些世間俗物來,願與小友結交。”
張謙道:“無功不受祿,我何德何能受此禮物。”
郭忠玉諂笑道:“小友臨危受命,領高功之職,聯係上蒼,以使齋醮完滿,四國安寧,自是天大的功勞。”
張謙依舊不受,道:“我今日有事,怠慢道長了。”
說罷要出門去。郭忠玉攔下,道:“俗禮是虛,我實想送小友一樁潑天大的機緣。”
張謙問:“是何機緣?”
郭忠玉眼珠一轉,反問道:“我等道人,修道所求者何?”
張謙道:“心內安寧,逍遙自在。”
郭忠玉道:“正是此理。何以安寧自在?自是霞舉飛升,超脫三界,上那三十六重天。”
“然數百年來,九州大地誰真的飛升了。是以得道成仙,雖要日誦黃庭,勤修內丹,亦要尋到仙緣。”
“我今日來,正是要將這仙緣贈與小友。”
張謙不喜此論,道:“我不要仙緣,謝道長好意了。”
又要離開。
忽一人踏雲來,道:“靜之兄莫要心急,且聽郭道長講來。”
此人正是來授他道術的韋理應。
張謙便問郭忠玉:“是何仙緣?”
郭忠玉喜道:“我等雖是方外之人,卻仍奉世俗天子為君,凡間仙籙多是天子策封,今你隨我至道盟,我上表天子,封你仙籙,彼時上天降下功德,百年之後你再上天庭,自有仙官之職。”
韋理應鄭重道:“道長言之有理。想必道長已受了仙籙吧。”
郭忠玉道:“正是,正是。”
韋理應話鋒一轉,道:“既如此,不若我送道長飛升,上天庭去做那仙官罷!”
這是要把郭忠玉打死的意思。
郭忠玉臉色大變:“吾乃天子使臣,代天子行事,汝安敢欺吾!”
韋理應大笑:“醃臢諂媚之徒,我何懼你!”
他揮手,起一陣風,把郭忠玉及從屬吹出門外七八丈。
“大醮事畢,你等下山去罷!”
幾人不動。
韋理應冷冽道:“莫再讓師尊親手相送。”
郭忠玉敢怒不敢言,離去。
張謙道:“不若先教我這召風法術。”
彼時諸方離去,王至平閉關煉五方旗,張謙又居春和觀一月有餘,隨韋理應習得諸般符咒妙術。
這一日便要下山去了。
韋理應道:“那郭忠玉鑽營朝堂,此前礙於師尊道法高深,不敢胡為,你今下山,無人護佑,務必小心。”
張謙稱是。
二人相處日久,頗有感情。韋理應歎道:“此去不知何日再見。”
張謙問他:“道兄作何打算?”
韋理應道:“我欲周遊九州,遍訪名山,以求道法精進。”
張謙掐指問事,笑曰:“必有再會之日。”
二人灑淚拜別。張謙又至天真觀牽黃牛,複下山去。
時值初夏,楚地潮濕,悶熱難當,張謙寒暑不侵,卻畫道符貼在牛背,驅蚊虻,散暑熱。
其曉行夜住,一路布醫施符,行道救人,往白水鎮趕去。
這一日途經武寧縣,憶及假道人孫玄禹,至城隍廟找尋,未果。卻見到廟中濁氣排空,城隍金身猙獰可怖,心中有了計較。
遍走縣城也尋不到孫玄禹,卻見到了那女鬼小梅。
張謙問她:“此地有何事端?”
小梅形容枯槁,鬼麵愁雲,道:“此處來了一妖人,趕走了城隍爺,霸占了廟宇,孫道醫被他抓去山裏,為他熬藥煉丹。”
張謙大怒:“前麵帶路,我去擒他!”
小梅惶恐,道:“城隍土地俱不能敵,你如何擒得。”
張謙問她:“那妖人有何本事?”
小梅道:“騰雲駕霧,飛砂走石,善攝人心神,祭養了許多小鬼。”
張謙心道,莫不是個頂仙的?
問小梅:“城隍爺去了何處?”
小梅道:“不知。”
張謙無奈,道:“你帶我去罷!”
其先尋好住處,安頓好黃牛。一人一鬼過兩座山頭,至山中。
小梅道:“再過一山頭,沿路一處洞府便是了,你去罷。”
張謙至洞府前數百步,撿一鬆針,取符咒貼上,掐訣念咒,往上吐一口真氣,鬆針立時化作蜻蜓,飛入洞中。是豆人草馬,剪紙成虎一類的法術。
不多時,蜻蜓飛回,張謙已知洞中情況。
仗劍至洞前搦戰:“妖人,速來領死!”
那妖人正於洞中飲酒,忽聞吵鬧,十分不悅。於是提槍在手,出洞來見。
但見他身高一丈,散亂頭發,尖嘴獠牙,披黃袍,坦胸露乳。
好妖怪,真威風,地府陰靈紛列隊,四方力士下凡來,騰雲駕霧施神術,飛砂走石鬼見愁。
黃袍妖人道:“誰人吵鬧。”
張謙道:“你便是趕走城隍的妖人?”
妖人大怒:“道童無禮!吾黃化大仙是也!”
提槍來戰張謙,張謙障服護體,提劍架擋,槍來劍架,劍去槍迎,二人戰作一團。那妖人力大,槍出如龍擺尾,收槍似蟒翻身。
張謙不與他鬥正麵,步罡踏鬥,騰閃似靈猴出世,道劍翻飛,巧妙如飛鳥啄食。
忽得斜出一劍,妖人不及閃躲,頂上被削去一縷黃毛,露出了頭皮。
妖人連退幾步,大怒,令旗一揮,身後小鬼猛撲向張謙。
張謙知這些野鬼皆是無辜,不願加害,取符貼在腿上,轉身施躍岩術。
妖人見張謙要離開,念咒語,起一陣黑風砂石。
妖風好似幽冥來,透人皮肉,傷人筋骨。
張謙知事不妙,又取一符貼胸口,施透石法術,方得離開。
妖人見砂石中金光一現,便不見了張謙蹤跡,心下甚惱,令旗再揮,遣諸鬼漫山尋找。
張謙至縣中,尋一荒蕪院落,設案焚香。以槐木枝刻木人,將一撮毛發燒成細灰,混著朱砂和成泥,敷在木人上,待其幹燥,書“黃化大仙”四字在其背,又貼符咒在胸。
於院中挖坑,灌上水,四下點十盞油燈。再將木人置入水坑,壓青磚一塊。
於案前舞劍弄符,作法一刻,見七盞油燈俱滅,複趕往山中,於潭水中尋到黃化大仙。
贈張謙金絲玉袍一套,珠寶蓮花冠一頂,天蠶絲履一雙,赤金劍一柄,鹿尾拂塵一支,又有珍饈美食,瓊漿玉液。
郭忠玉道:“我與小友一見如故,特送些世間俗物來,願與小友結交。”
張謙道:“無功不受祿,我何德何能受此禮物。”
郭忠玉諂笑道:“小友臨危受命,領高功之職,聯係上蒼,以使齋醮完滿,四國安寧,自是天大的功勞。”
張謙依舊不受,道:“我今日有事,怠慢道長了。”
說罷要出門去。郭忠玉攔下,道:“俗禮是虛,我實想送小友一樁潑天大的機緣。”
張謙問:“是何機緣?”
郭忠玉眼珠一轉,反問道:“我等道人,修道所求者何?”
張謙道:“心內安寧,逍遙自在。”
郭忠玉道:“正是此理。何以安寧自在?自是霞舉飛升,超脫三界,上那三十六重天。”
“然數百年來,九州大地誰真的飛升了。是以得道成仙,雖要日誦黃庭,勤修內丹,亦要尋到仙緣。”
“我今日來,正是要將這仙緣贈與小友。”
張謙不喜此論,道:“我不要仙緣,謝道長好意了。”
又要離開。
忽一人踏雲來,道:“靜之兄莫要心急,且聽郭道長講來。”
此人正是來授他道術的韋理應。
張謙便問郭忠玉:“是何仙緣?”
郭忠玉喜道:“我等雖是方外之人,卻仍奉世俗天子為君,凡間仙籙多是天子策封,今你隨我至道盟,我上表天子,封你仙籙,彼時上天降下功德,百年之後你再上天庭,自有仙官之職。”
韋理應鄭重道:“道長言之有理。想必道長已受了仙籙吧。”
郭忠玉道:“正是,正是。”
韋理應話鋒一轉,道:“既如此,不若我送道長飛升,上天庭去做那仙官罷!”
這是要把郭忠玉打死的意思。
郭忠玉臉色大變:“吾乃天子使臣,代天子行事,汝安敢欺吾!”
韋理應大笑:“醃臢諂媚之徒,我何懼你!”
他揮手,起一陣風,把郭忠玉及從屬吹出門外七八丈。
“大醮事畢,你等下山去罷!”
幾人不動。
韋理應冷冽道:“莫再讓師尊親手相送。”
郭忠玉敢怒不敢言,離去。
張謙道:“不若先教我這召風法術。”
彼時諸方離去,王至平閉關煉五方旗,張謙又居春和觀一月有餘,隨韋理應習得諸般符咒妙術。
這一日便要下山去了。
韋理應道:“那郭忠玉鑽營朝堂,此前礙於師尊道法高深,不敢胡為,你今下山,無人護佑,務必小心。”
張謙稱是。
二人相處日久,頗有感情。韋理應歎道:“此去不知何日再見。”
張謙問他:“道兄作何打算?”
韋理應道:“我欲周遊九州,遍訪名山,以求道法精進。”
張謙掐指問事,笑曰:“必有再會之日。”
二人灑淚拜別。張謙又至天真觀牽黃牛,複下山去。
時值初夏,楚地潮濕,悶熱難當,張謙寒暑不侵,卻畫道符貼在牛背,驅蚊虻,散暑熱。
其曉行夜住,一路布醫施符,行道救人,往白水鎮趕去。
這一日途經武寧縣,憶及假道人孫玄禹,至城隍廟找尋,未果。卻見到廟中濁氣排空,城隍金身猙獰可怖,心中有了計較。
遍走縣城也尋不到孫玄禹,卻見到了那女鬼小梅。
張謙問她:“此地有何事端?”
小梅形容枯槁,鬼麵愁雲,道:“此處來了一妖人,趕走了城隍爺,霸占了廟宇,孫道醫被他抓去山裏,為他熬藥煉丹。”
張謙大怒:“前麵帶路,我去擒他!”
小梅惶恐,道:“城隍土地俱不能敵,你如何擒得。”
張謙問她:“那妖人有何本事?”
小梅道:“騰雲駕霧,飛砂走石,善攝人心神,祭養了許多小鬼。”
張謙心道,莫不是個頂仙的?
問小梅:“城隍爺去了何處?”
小梅道:“不知。”
張謙無奈,道:“你帶我去罷!”
其先尋好住處,安頓好黃牛。一人一鬼過兩座山頭,至山中。
小梅道:“再過一山頭,沿路一處洞府便是了,你去罷。”
張謙至洞府前數百步,撿一鬆針,取符咒貼上,掐訣念咒,往上吐一口真氣,鬆針立時化作蜻蜓,飛入洞中。是豆人草馬,剪紙成虎一類的法術。
不多時,蜻蜓飛回,張謙已知洞中情況。
仗劍至洞前搦戰:“妖人,速來領死!”
那妖人正於洞中飲酒,忽聞吵鬧,十分不悅。於是提槍在手,出洞來見。
但見他身高一丈,散亂頭發,尖嘴獠牙,披黃袍,坦胸露乳。
好妖怪,真威風,地府陰靈紛列隊,四方力士下凡來,騰雲駕霧施神術,飛砂走石鬼見愁。
黃袍妖人道:“誰人吵鬧。”
張謙道:“你便是趕走城隍的妖人?”
妖人大怒:“道童無禮!吾黃化大仙是也!”
提槍來戰張謙,張謙障服護體,提劍架擋,槍來劍架,劍去槍迎,二人戰作一團。那妖人力大,槍出如龍擺尾,收槍似蟒翻身。
張謙不與他鬥正麵,步罡踏鬥,騰閃似靈猴出世,道劍翻飛,巧妙如飛鳥啄食。
忽得斜出一劍,妖人不及閃躲,頂上被削去一縷黃毛,露出了頭皮。
妖人連退幾步,大怒,令旗一揮,身後小鬼猛撲向張謙。
張謙知這些野鬼皆是無辜,不願加害,取符貼在腿上,轉身施躍岩術。
妖人見張謙要離開,念咒語,起一陣黑風砂石。
妖風好似幽冥來,透人皮肉,傷人筋骨。
張謙知事不妙,又取一符貼胸口,施透石法術,方得離開。
妖人見砂石中金光一現,便不見了張謙蹤跡,心下甚惱,令旗再揮,遣諸鬼漫山尋找。
張謙至縣中,尋一荒蕪院落,設案焚香。以槐木枝刻木人,將一撮毛發燒成細灰,混著朱砂和成泥,敷在木人上,待其幹燥,書“黃化大仙”四字在其背,又貼符咒在胸。
於院中挖坑,灌上水,四下點十盞油燈。再將木人置入水坑,壓青磚一塊。
於案前舞劍弄符,作法一刻,見七盞油燈俱滅,複趕往山中,於潭水中尋到黃化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