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軍諸將中,蒙沮算是比較獨特的一人。


    最早他就負責泰山軍的遊奕、哨探工作,後來更是做到了飛軍大將,執掌對外軍情的工作。


    由於多年都是在條線上工作,他也養成了做事細謹的工作態度。


    不細謹不行啊,無論是哨探還是諜報工作,一個疏忽就可能直接丟了性命,不細謹的早就都死了。


    至今蒙沮都記得他初次帶人哨探的時候,一名與他同時投軍的山寮,就是因為粗疏而暴露了行蹤,最後被泰山本地的豪勢部曲給發現,全小隊都戰死了。


    而現在蒙沮負責組織繡衣衛的工作,核心還是要保護王上的安全,那就更讓蒙沮越發謹慎起來。


    別人想到的,他蒙沮都想到了,而一般人想不到的,他蒙沮也想到了。


    就單說一個細節,繡衣衛的日常工作中不是有擎執鹵簿、儀仗這些工作嘛。


    蒙沮竟然別出心裁的在那些傘蓋內圈上鐵線,一旦遇到突發情況時,擎執傘蓋的繡衣衛可以出傘保護張衝。


    這心思也是絕的,畢竟無論是傘蓋還是團扇,在表麵都是一些儀仗道具,刺客好不容易突入到了最後一層了,誰會注意到那些儀仗隊?


    而這時候,這些儀仗隊的彪形大漢一個個從傘蓋下抽出鐵絲纏的長矛跳出來,這局麵,你說你是刺客,你受得了不?


    這還隻是一個小細節,更多的因為保密原因都不對外宣示,隻有你真的遇到了,才會明白繡衣衛們多麽嚴謹細致。


    當然,承擔這樣重要的工作,繡衣衛們的待遇自然是不用多說的。


    這其實也符合權力的運用之道,那就是越是身邊的人,越要示之以親,如此才是安穩之道。


    但並不是所有君王都能有這個意識的,他們沉迷在至高無上的的權力幻覺中太久了,就真的以為自己是至高無上的。


    所以對待身邊人,特別是一些宦官、宮女們,那是苛刻酷待,總以為自己無論怎麽做,這些人都隻能應著,不敢反抗。


    但實際上呢?越是身邊人,越對你所謂的君權沒有幻覺。


    為何?


    因為這些親近人才看過你私下的醜態,明白你無上權威下的黃袍下,也不過是一具肉體凡胎。


    而相反呢?


    一旦這些人被逼到了絕路了,他們也是最能威脅到你的人。


    普通人被惹急了,他能找到誰?還不是隨便找一個能接觸到的小吏殺一殺,美名其曰是“官逼民反”。


    但真正能逼反你的那些人,你一普通人是壓根接觸不到的。


    但上位者的身邊人可不是如此,他們一旦被逼反了,那就能直接威脅到你的生命。


    而這樣的故事,古今中外,曆朝曆代,莫不如是。


    所以,時為繡衣衛都督的蒙沮在獲得張衝的同意後,特規定了繡衣衛的待遇。


    待遇中首要一個就是通人情。


    蒙沮很清楚要想讓繡衣衛們有歸屬感,那就必須讓這些人感受到朝廷的溫暖,感受到王上對他們的體恤。


    而提高歸屬感的重要手段就是給假。


    凡是有死喪疾病嫁娶生產諸事者,即便當直,也準告假。另外如果有父母病了,家中無其他男丁的,也準許你告假,且不限時間。


    而妻子有病了,你也沒有子女的,也準你告假。


    另外入一些慶吊親戚,隻要你不出百裏以外,也給假。


    當然,如果事後被查出來是謊報,那不僅要被開革出隊伍,還要被重罰。


    而拋開這些懲罰不談,隻要是符合天理人情的,無有不給假的,就是主打一條,讓你感受到王上那無所不至的溫暖。


    甚至,如果你家中老人得病,王上還會贈送湯藥,你家中有子出生,還能獲得一筆喜錢。


    總之,王上是真的把你當家人,當兄弟。


    這種情況下你還有其他想法,那就是真的天良喪盡了。


    而除了讓這些繡衣衛有歸屬感,蒙沮還要讓這些人有榮譽感。


    製造榮譽感的手段就是在衣裝上做出區別。


    所謂繡衣衛,那自然是要穿繡衣的。但繡衣的價格一件就堪比數千錢,這光換裝的費用就海了去了。


    所以張衝肯定是不可能給所有繡衣衛配上繡衣的,但為了壯繡衣衛的威嚴,他還是準許繡衣們穿絳衣,戴錦帽,以與眾軍不同。


    而除了在衣著上做出區別,張衝還常會對繡衣們有不時的賞賜。


    除了宮內的一些生日或者重要節日有賞賜外,還有夏之冰飲,冬之熱湯。總之,張王之體恤人情如此,如何不得繡衣眾心。


    另外還有一件事,是蒙沮為了方便開戰工作而向張衝請來的。


    那就是關於繡衣的錢糧俸祿問題。


    隨著泰山軍的數次改製,軍隊越來越向經製之師發展,凡各軍各營,軍額都有限數,一增一減悉要向樞密院申請,由樞密院批準,才能增減。


    而樞密院如何控製各軍的人數呢?就是按照兵額發放錢糧俸祿。


    其實,這個兵餉也是這幾年才陸續實行的,以前泰山軍擴充軍隊壓根不費一錢,隻需要為兵士們提供冬夏兩衣,以及日常口糧就行了。


    因為這些人來當兵,本身就是此前泰山軍在地方上重分土地後換來的。


    但隨著時間過去,泰山軍的戰場從河北也一路到了並州,到了中原,這些人早就遠離了家鄉。


    過去戰場在河北時,這些護田兵出身的還能為了保衛鄉土,護住分得的田地而拚命,可現在已距家千裏了,過去的初心早就不在了。


    當然,受軍中宣教使們的影響,大部分泰山軍都將過往為小家的想法轉變為解放大家的公心。


    越來越多的吏士們也意識到,隻有全天下的窮苦人都能如他們有田耕,他們才能真正的守住傳家的基業。


    更重要的是,他們也享受著這份偉大事業,能為王上的黃天大業做出貢獻,所有人都深感榮幸。


    但理想歸理想,現實是,張衝不能讓這些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們,最後就帶著一份理想回去。


    因為這對於他們來說太不公平了。


    雖然解放天下的大業中,不乏建功立業的機會。但實事求是的講,這種機會對於大多數吏士們來說還是比較遙遠的。


    而等這些人轉業回去,就會發現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是要落後社裏其他人一大截的。


    道理很簡單,每一個吏士都是家庭中的重要勞力,他離開家庭的生產,但社裏其他沒人參軍的家庭卻一直在生產。


    這一進一出下,雙方的差距就這樣拉開了。


    如果這些浴血百戰的吏士們回到家鄉是這樣一個結局,那泰山軍的形象得是什麽樣的?


    長此以往,等分配土地的紅利度過,誰還會主動參軍?


    所以,即便從榮軍的角度,張衝就必須要給吏士們發餉。


    而且發餉不僅能約束住軍隊劫掠,還能提振地方消費。等這些轉業的吏士們回到家鄉,手裏拿著積攢幾年的軍餉,必然是修房娶妻,當地經濟如何能不好。


    所以,張衝不怕發錢,就怕錢都爛在倉庫了,那才是什麽都沒有了。


    張衝還是有簡單的經濟學常識的,知道錢隻有流通起來,才會越來越多,反而都存在府庫裏,那就是一堆破銅爛布。


    正是得益於這份見識,張衝對於賞賜這件事從來都是很大方的。


    其實在前世時,張衝還是學生的時候,就常在史書上看到一些皇帝動不動就大量賞賜下去,比如宋真宗去封禪泰山的時候,將府庫的錢如同潮水一樣賞賜給沿道的百姓。


    還有一些好大喜功的皇帝,每每有外酋朝貢時,國家就會數倍返回過去,這些都曾讓年輕的張衝認為,這些人都是敗家子,兒賣爺田,不把錢當錢。


    而到了張衝有了一些閱曆,對經濟學有了入門的認識後,他才意識到,在那個缺乏市場調控的時代,大規模的賞賜是提振經濟的不多的手段了。


    所以,張衝不僅給軍士們固定發餉,戰後敘功的時候還有賞格,可以說,對軍中吏士們是極致優渥了。


    張衝手這麽鬆,也不是沒有大臣們提過意見,認為國家錢糧儲備如此山海一般撒下,日後朝廷有事,需要用錢糧時,怎麽辦?


    其實張衝也認為這些大臣們的想法是對的。


    緊財政確實好,能將足夠多的錢投入到社會財富的流通中。


    但可惜,要想實行緊財政,就必須要有嚴格的稅收製度,以及一支人數眾多的稅務鐵軍,如果少了後著,錢撒下去卻收不回來,那就真成了明朝了。


    無論是國富民窮還是國貧民富,都不是什麽好事。


    所以,張衝也在尋找著兩者之間的平衡。


    但給軍隊發餉還是按照張衝的意誌給貫徹下去了,而且達成的效果就很好。


    這些年,當退役的軍士們帶著豐厚的軍餉回鄉時,治下對於泰山軍的追捧和愛戴是肉眼可見的提高。


    毫不誇張的說,在冀州一些富裕地區,大夥甚至自己掏錢,也想讓子弟們參軍。


    民間對於參軍就是這麽趨之如騖。


    本來嘛,既然是發餉,那必然是發錢的,而本朝一貫以來的錢就隻有銅錢,至於這些金銀都還隻是上流社會流通。


    比如前漢時,王侯之家必須要每年繳納給皇帝一筆錢用於祭祀。而這筆錢就是按照王侯食邑的戶口數量來繳納的。


    換言之,這筆錢呢,就是朝廷對於公侯們每年征收的一筆人口稅。


    在漢代時,公侯們繳納這筆錢就是用黃金來繳納的,所以也叫酎金。


    所以黃金也就是多用在上層的祭祀上,民間還是多用銅錢和布帛。


    但張衝明白,這兩種都不算是好的貨幣。


    銅錢流通的曆史非常久,但因為銅本身就具有使用屬性,無論是鑄造銅鏡還是其他材料,都要耗費大量的銅材。


    所以在流通過程中,銅錢必然是不斷減少的。


    當然,對於目前的商業活動以及銅料開采的規模,這點損耗減少並不是什麽問題,所以天下缺錢,那也得宋以後了。


    所以,張衝自己也給下麵發銅錢,畢竟真要在民間流通,還得是這種小額的銅錢。


    但另外一個布帛可就不行了。


    布帛能作為貨幣存在於世,的確和它堅挺的實用價值有關,但它卻少了能作為貨幣的一個最重要功能,那就是可以分割。


    布帛當然能分割,但每分割一次,它的價值就會銳減。


    比如一整塊布的價值就要比割開的兩塊布總和要高,此外布帛在分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分了,因為分到碎布後,也就沒使用價值了。


    所以,布帛並不是理想的貨幣媒介。


    張衝正是明白這個道理,才試圖將金、銀引入到民間,作為一種新的貨幣。


    此前,他在滎陽大戰的時候,就熔鑄了一批紀念金用來賞賜給有功將士,然後還將金牌、銀牌、銅牌來頒發給演武大賽的武士們。


    張衝做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金銀的流通。


    但目前來看,還是需要時間。


    所以,目前張衝在給軍士們發餉就是發銅錢和粟米兩種。至於其中的比例,則按照屯駐地的商業情況來算。


    比如說現在大軍屯駐在京畿,商業凋敝,軍士們就是有錢也買不到什麽東西,所以按照往常,張衝應該是發粟米多,錢糧少。


    但問題是,京畿地區因為常年壓榨,又誤了此前的春耕,所以地方上也是是缺米的。


    而現在京畿地區的十萬大軍的後勤全部仰仗於河北,


    所用的米糧全部都是從鄴城一帶沿著大河轉運過來的,這就造成了粟米也是非常珍貴的,幾乎各個部隊都有多少折色。


    也就是說,各營吏士們隻能收到一部分粟米,其他的都按照錢帛來折算。至於這裏麵的比例,就看各軍軍主的本事了。


    但蒙沮這位繡衣都督是怎麽做的呢?他竟然能爭取到麾下所有繡衣都拿粟米,一點折色也沒有,全部都能收到粟米。


    正是這份特殊待遇出現,諸軍就明白了,那就是繡衣衛自誕生的那一刻,就是簡在上心,注定就是不一樣。


    如是,此前拒絕加入繡衣衛們的軍中果毅們,這才大呼後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犁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請叫我陳總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請叫我陳總長並收藏犁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