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是的,公孫度跑了。


    在前軍大部都在陷入亂戰中,公孫度再一次選擇了轉進。


    但你也可以說,他現在的轉進是一種明智,是一種割肉,需要莫大的勇氣。你也可以說,他是選擇留有身軀以報血海深仇,這反應了他的知機。


    但不管誰來說,公孫度終究是逃跑了,此時的大營內空無一人。


    這對於馬超等人來說是壞的,因為莫大的功勳再一次從他們的手裏流了出去。但對於整場征遼戰事來說是好的,因為遼東地麵已經丟了最後的底牌,全境淪陷隻是時間問題。


    很快,公孫度拋棄士伍,帶著直屬的三千騎軍悄然撤退的消息傳遍整片戰場。


    本就苦戰無援,精神高度緊張的遼東各軍紛紛棄械投降。


    這一場小遼水南岸的亂戰就這樣戲劇的結束了。


    泰山軍打贏這一仗的原因有很多,兵精將勇,士氣高昂自不用多說,但更重要的一條就是泰山軍,或者說是張衝太善於抓住戰機了。


    彼時南岸的遼東精兵少說也有三萬,按照正常節奏打,絕不可能是這樣。


    但結果呢?一番亂戰下,遼東軍十分氣力沒能用出三分來,以至於公孫度再一次無奈斷尾。


    可以說,為帥者,張衝可以為當世第一了。


    再後麵的戰事就簡單了。


    在收降了遼東軍的殘軍後,已經連續作戰數日的征遼大軍再次馬不停蹄,直指襄平。


    玄菟是在八月二十六日被攻陷的,而僅僅過了三日,張衝帶著征遼大軍就兵臨襄平城下。


    襄平是遼東的郡邑,也是遼東整個政治、經濟、商道的中心。


    可以說漢家在東北四郡的構建就是圍繞於襄平構建的,是東北四郡中真正的根本。也因此,襄平的得失意味著整個征遼戰事是否能畫上句號。


    也因為襄平如此重要,所以漢家對此城的經營也可以說用盡其力。


    襄平在地緣上,位於東遼河流域之最重要支流太子河的下遊,正處在遼東郡的中央,輻射四郡。


    其在地形上,在襄平的東部是綿延不絕的千山山脈,西邊是二百裏寬的遼澤,南接大海。


    可以說,既有山川之險,又有魚鹽之利。


    而現在,來自青州濟南的張衝,經曆多少歲月,繞過半個天下,最後帶著大軍來到襄平城下,這個距離濟南曆城直線足有千裏之遙的地方。


    此時,坐落在張衝眼前的這座襄平城是最早燕國人建立的。其城選址充分反應了燕人的堪輿之術。


    自戰果時期,堪輿術大興後,城邑的選址就遵循著依山傍水這一基本原則。其東、北毗鄰太子河,西近小遼水,西南與首山相望,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納氣迎祥。


    而現在,張衝的征遼大營就安寨在太子河一帶,虎視眈眈的看著城內。


    其實太子河昔日叫衍水,但在秦國攻陷燕國都城,薊城後,燕王僖及太子丹率領燕國的精兵退守遼東,進駐燕國的襄平城,並建立了以襄平城為中心新的燕國政權。


    之後,為了苟活,燕王僖誘殺了藏匿於衍水的太子丹,並將他的頭顱獻給了秦人。


    很顯然,燕王僖是一個平庸的王,覺得和平是可以用苟求而來。


    所以太子丹死了,遼東燕也在五年後被秦人全麵占領,分割雄踞的天下最終在秦人的手上,混為一宇。


    而現在,張衝繼續看著眼前濤濤太子河,隻感歎多少英雄興衰事,唯有這太子河水依舊連綿不絕。


    而在張衝臨太子河,緬古懷情的時候,他邊上的王澤也在講述著這條流域的血與殺。


    因中原人對偏僻遼東的淡漠,所以對這片遠離權力中心的地區甚少筆墨。


    但實際上,遼東這裏同樣精彩紛呈。


    自燕以來,無論是燕國人、秦人、東胡人、鮮卑人、烏桓人、高句麗人,他們都在以襄平為中心,以太子河流域為舞台,上演著一處處血腥默劇。


    之所以這裏的廝殺、征戰這麽頻繁,隻因為這片偏僻的田土上竟然儲備著豐富的軍國之用。


    無論是鹽、鐵,還是銅、鉛、銀,這些強國富軍的物資,在這裏都是滿山滿穀。尤其是鹽鐵物資通過太子河和小遼水的水網,直接可以順流南下直達大遼河的出海口,直接入海。


    而被這兩條水衝擊而成的平原曠野,又成了遼東的大糧倉,供應著這裏的一應軍需。


    所以為了這些富饒的物資,周邊的胡蠻一門心思渴望來到這片流著蜜的土地上生存。


    西北的烏桓人、鮮卑人可以通過小遼水來到這裏,而東邊漫漫長白山裏的肅慎人可以沿著太子河南下,直取襄平。


    正是如此富饒且又優越的交通樞紐,使得襄平成了征遼軍的必爭之地。


    ……


    公孫度據遼東後,大規模營建了襄平,使其城高地大,牆垣都用磚包,城池四角皆有亭樓,周遭有城壕,且有太子河入壕為塹水。


    可以說,單從軍事角度來論,襄平果然不愧是遼東第一城,固若金湯。


    但戰爭從來不是軍事。


    當八月二十九日,泰山軍兵臨城下。


    張衝率領馬步軍兩萬並萬餘隨夫,旌旗蔽日,彌山亙野,不能見尾。


    在陸續平定烏桓、小遼水以北後,征遼軍本部並一眾降軍,再加上過程中的隨附胡漢,此時的征遼軍可以說軍威之盛,煊赫沸騰。


    在見到泰山軍傾軍南下後,城內漢軍嚴密布防,從外麵看不出破綻。


    張衝帶著軍吏團繞城而走後,先行決定讓人到護城河和太子河交雜處填土,阻斷兩水繼續溝通。


    再之後,征遼大軍並沒有四麵圍城,選擇紮營固壘。


    八月三十日,圍城的第二天。


    征遼大軍於晨時開始陸續抵達城東北角,開始依次過太子河。


    此時城內遼東軍趁著征遼軍未全部過河,主動出城進攻。


    時公孫離帶著騎丁三千從北門出,直殺泰山軍渡河征地。


    甚至連公孫度都親自到了北樓,擂鼓助威。


    但三千騎丁剛至太子河,就被埋伏在此的床弩營伏擊,在密集的箭矢下,公孫離部損失慘重。


    爾後,早在昨夜就偷偷過河的趙雲、太史慈率千騎從上遊殺下,兩軍殺做一團。


    與此同時,諸多步營接連過河,並從兩麵壓縮公孫離的騰挪空間。


    戰至午時,城外遼東軍力竭崩散。


    至此,公孫家之精銳武備損失殆盡。


    是夜,張王宿太子河南岸,公孫度醉酒高歌。


    八月三十一日,圍城的第三天。


    城內遼東豪族並幽州寓士見公孫度酩酊大醉,知其心死。但他們卻不甘,決定盡起部曲,列陣於北門外。


    於此同時,之前一直曖昧不定的高句麗方終於決定出兵救襄平,且已經行至襄平城外五裏。


    此前,公孫家曾出使高句麗都城國內城,此城原是當年西漢士氣建立的土城,之後為高句麗人所據。


    彼時高句麗之王故國川王,其有五部眾,轄地方二千裏,多是山穀。


    當時公孫家使者來求援兵,其國內的五部大人皆不同意,因為公孫家和高句麗不睦,屢次進山破城殺民。


    在高句麗的權力結構中,王的權力實際上就來自於五部大人。每一任王都是從這五部中選出的。


    高句麗的祖先當年是夫餘貴族朱蒙,其人帶著本部落和當地的土著貊族結合而形成最早的高句麗王族。


    當時高句麗還很弱小,其活動區域也隻在小遼水的上遊一帶。


    但隨著高句麗幾代賢王出,東征西討,先後統一了周邊山區部落,並形成了以鴨綠江兩岸為中心,西至太子河上遊,東至大海,北臨扶餘的廣大地域。


    而此前被征服的地區王族和高句麗王族一起,共同形成了五部族的治理結構。其有消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之前,高句麗的王權一直被消奴部保持,此部也是當年高句麗的王族。


    但隨著消奴部衰落,其王權開始在各部之間流轉,最終形成如今五部落共治的權力分配。


    所以當其他四部大人皆不同意出兵,實際上就已經決定了高句麗國的意誌。


    但隨著遼東戰事風雲變化,高句麗上層發現事情不對了。


    那就是這一次公孫度可能熬不過去了。


    這個時候,其王山上王就和其餘四個部大人商議,決定更改計劃出山救援公孫度。


    這倒不是這些高句麗人有唇亡齒寒的見識,也不是擔心那個所謂的張王會在滅了公孫家後,向自己下手。


    說個比較自負的話,這些高句麗人認為漢人要想入山攻打自己,那就是自尋死路。


    高句麗這個國家是一個比較愛修山城的國家,其國都、大邑、重鎮無不修建在山上。


    就比如在小遼水和太子河的上遊河穀通道上,高句麗就修建了一係列的山城,這些山城完全控遏住這兩條河穀通道,防禦西部的漢人勢力的威脅。


    有這些山城在外,高句麗高枕無憂。


    那為何高句麗還要出山呢?


    這就涉及到高句麗的一個野望了。這個國家自建立起就有一個向西發展的野望。他們渴望奪取發達的遼東郡,這裏的農業人口和鹽鐵之利,讓高句麗這個國家垂涎三尺。


    所以曆代高句麗王常率軍出山劫掠漢民以充實國內人口。


    而現在泰山軍來了,即便以他們不多的曆史經驗也可以得出,如果不能將最強的擊敗,那他們妄圖全占遼東的野望就隻能化為烏有。


    所以他們出現在了太子河中上遊,逶迤而下。


    為自己的國運而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犁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請叫我陳總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請叫我陳總長並收藏犁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