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台灣,住在中壢,負責協助佛教會新竹縣支會的妙果老和尚回複信函、公文。每次去那裏,做完事之後,他就叫人送一杯牛奶給我喝。他是非常慈悲,但我覺得自己好像海洋世界裏的海豚,做完表演,就得到一條小魚的賞賜,心裏很不是滋味。多年之後,我收徒納眾,看到跟隨我的弟子們做事情也希望我能給他們一些讚美或獎品,我不禁想起過去的往事,因此對他們說:“希望你們不要做海豚,隻要求一條小魚吃!”
自古以來,人雖貴為萬物之靈,卻還含有動物貪婪的習性,所以一些在上位者就利用一般人的這種習氣,給予好處,作為領導的要訣。例如軍隊戰爭勝利時,皇帝便封官賜地。地方人士做了一點慈善事業,父母官便賜匾授爵;為了攏絡外強,使不侵略國土,便舉行聯婚。為了平服內患,開出種種優厚的條件,以招其來歸。即使如堯賜女兒給舜、萬眾擁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唐太宗為和番而下嫁文成公主、趙匡胤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等,如果將人類心理分析透徹,無非也是一種喂小魚給“海豚”的想法。
直到現代,有些人對國家社會做了虛偽表現,就希望**給予升官犒賞;有些人自組社運團體,利用抗爭遊行的方式,強製**給予利益;有些人收受賄賂,從事種種不法勾當。有些人在競選時買票,以達到當選的目的。像這種“海豚”心態,實在不是文明社會應有的現象。甚至等而下之者,有些人被敵人買通,充當間諜,導致國破家亡。有些國家則為了得到他國的擁戴而提供給他國武器,造成世界更加混亂。凡此,都說明了“海豚”心態,小則損及個人的道德、事業,大則危及國家、世界的安寧,我們不可等閑視之。
回想自佛陀創立佛教以來,以及經曆各朝的祖師大德們統領十方僧團,弟子何止萬千,但是他們教導徒眾做事,是以訓誨來代替賞賜,以開示來代替鼓勵,因為他們手裏雖然沒有形式上的小魚,然而卻有另外的法乳滋養徒眾的慧命,所以慕道者自然雲集。此外,佛陀舍身舍命不離仁義的修行、富樓那尊者的一命供養佛陀的決心、鑒真大師的“為大事也,何惜身命”、省庵大師的“發菩提心,立堅固願”,都以身教模範後學,無非是在教育大眾:人,不是“海豚”,不一定是為“小魚”而工作,應該要有濟世的抱負及遠大的理想,而不汲汲於得到一點賞賜。
年少時,每每讀到高僧大德的事跡,總是動容不已。後來來到台灣,看到佛教落後,而大多數的人又如“海豚”一般,隻為眼前的一些小名小利而隨俗浮沉,卻不想振興大法之道。一些有誌青年一股“舍我其誰”的悲願油然而生,例如那時我每到一地弘法,不但拜托大家聽講,而且還得自己張羅道具,租借桌椅,印行傳單和大家結緣。不過我不是以小魚喂食“海豚”的心態來做的,而是抱著心香一瓣,來供養十方的心情來做的。後來佛教人口迅速增加,而當時皈依三寶座下的信徒,四十年來護持佛法,從未退心,這證明了“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哺育資糧。
很長一段時期,我曾經為《人生》、《菩提樹》、《今日佛教》等佛教雜誌及廣播電台、報紙副刊撰寫佛教文章,不但不索取稿費,而且還倒貼郵資、車資,這是因為心甘情願才能持之以恒。當初我從宜蘭每次到台北主編《人生雜誌》,記得在吃飯時,主事者都說:“你看!就是知道你要來,所以特地加了一道菜!”長老雖是好意,但我每次聽了這句話,都覺得很不以為然,心裏想著:“工作責任是應該的,難道隻為了你這一點賞賜,我才賣命嗎?”在世上,論功行賞固然重要,但不必都以小魚喂食“海豚”的心態來施舍。有氣節的“海豚”看到觀眾拍手,也會高興地搖首擺尾,不一定隻為了小魚才表演,更何況我們人類呢?隻是每次想到以般若文字來宣揚大法,是何等神聖的千秋偉業!
我初到台灣不久,適逢佛教會改組,我也被任命為改組委員之一,自覺能為佛教發展貢獻心力而十分高興,因此很賣力地去做,並且不時提出意見看法,隻是後來發現長老們誌不在此,不免有些失望。承蒙長老們看得起,提名我做常務理事,那時我不但無名、無錢,而且連食宿都沒有著落,照理說給我一張辦公桌就很心滿意足了,常務理事是何等尊貴,二十多歲的年輕僧伽,無功無德,豈可據此高位?但我想起明朝史可法寧可死守揚州,也不給清朝官祿收買;民國初年的梁啟超寧可退回袁世凱的十萬大洋,也要發表“奇哉!所謂國是論者”的文章。我何人也?佛陀大聖的弟子,大乘宗門的後代,又豈能如海洋公園裏的“海豚”一樣,滿足於眼前的小魚?所以便斷然拒絕。
回想五十年來,我和已召開二十屆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種種因緣不具足之下,總是與我有緣而無分。年輕時,一直想能以一名代表身份參與大會,但是都給台灣佛教會的主事者障礙而希望落空。雖然如此,我還是很樂意從旁協助會務。後來因緣具備,我把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搬出亞洲地區,進入國際舞台。二十次大會,我個人獨立負責三次:第一次是第十六屆世界會員大會,在美國西來寺舉行;第二次是第十八屆世界會員大會,在台灣佛光山舉行;第三次是第二十屆世界會員大會,在澳洲南天寺舉行。所有代表的食宿交通及會議場所,我都積極主動地給予承擔支持。
第十八屆世界會員大會時,他們共同推舉我為榮譽會長。一九九八年,在南天寺舉行第二十屆大會時,他們希望我能正式擔任總會長,以帶領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但我已無意於此,因為國際佛光會的會務已夠我忙碌了,尤其我覺得現在佛教界英才輩出,例如越南的一行法師、馬來西亞的達摩難陀、韓國的月下長老、日本的水穀幸正、泰國法身寺的住持法乘上座等,都應該來執掌世界佛教會務,而他們也不會如“海豚”般為了小魚才肯有所作為。所以,世界上國際性的佛教人才,不可用小魚飼養,而是要給他們佛法更多的掌聲。於是就婉拒了他們的厚愛。
一九五四年,我主持宜蘭念佛會。因無會址,而需要籌建講堂,但那時一無所有,豈易進行?宜蘭縣張某來找我說道:“台灣水泥公司董事長的母親往生,請你為她在告別式上誦經拈香,他們願意提供興建講堂的全部水泥。”我聽後非常不悅,立即回答:“水泥有什麽了不起,就是用黃金打造,我也不去!”因為有很多事情不是用小魚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那時我還年輕,非常執著。但是隔天一個信徒往生,我卻作不請之友,為他誦經祝禱,而且一路送他到墳場。喪家送了我一個六十元的紅包,我將它悉數轉為《蓮友通訊》的經費,表示佛法心意不是用小魚可以換得的。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盡管人生在世需要衣食物質,就像“海豚”需要小魚一樣,但世上有許多更重要的東西,像寶貴的道情、共同的理念、相知的友誼等,尤其一個人的尊嚴,更不容許別人踐踏!
三十年前,我率領十二位徒眾為嘉義某一佛堂作了七天的法會,堂主拿了許多布料以為回饋供養,在那個物質貧窮時代,這麽多的布料可謂價值不菲,但我卻予以婉拒,並且另外掏錢給徒眾們到阿裏山一遊,以慰勞他們的辛苦。我覺得:“海豚”可以為了小魚表演,但人除了小魚之外,還有其他的意義在;人,應該珍惜小魚之外的那一點點東西。這幾十年來,無論佛光山多麽忙碌,我都盡己所能,派遣弟子們幫忙其他友寺法會活動,我所珍惜的就是小魚之外的這一點點。
有一天,我正在佛光山法堂處理公文時,突然接到侍者通報:高雄某一信徒要供養我十萬元,希望能和我見麵,並要我去麻竹園拿。我立刻拒絕。但是一個星期之後,聽慈惠說,另外某一位信徒要捐兩百元新台幣給佛光大學,我立刻很歡喜地去和他見麵。侍者們見了莫不怪之,不知為何我的前後態度竟有天壤之別。我和他們解釋:“因為他能了解教育的重要性,沒有把我當成是‘海豚’。”
幾年前,聯合報係的創辦人王惕吾先生去世時,我前去主持告別式,為他拈香祝福,後來他的公子王必成先生送了一個紅包給我,我告訴他:“人和人來往,金錢可以表示謝意,感情可以表示謝意,道義可以表示謝意,如果能超越金錢、超越感情、超越道義,另外結一點佛緣,不是更好?”王先生很有智慧,一點就通。
我偶爾資助文教界、藝術界的朋友,也經常在人力上、物力上支持佛教界的團體,常聽弟子們說:“師父好傻啊!幫人忙,還要將‘小魚’給別人吃。”我往往回答:“因為我是人,不是‘海豚’!”人,有通財之義,有互助之情,不一定要為什麽,也不一定要得到什麽。
吃麵包,我總是先吃四邊的硬皮;吃甘蔗,我也喜歡先啃有節的部位。先苦還是先甘?這是個人的理念。對於人生的施與受,自己吃小魚或者將小魚給別人吃?我覺得小魚,不管是誰,可以留到後麵吃,何必像“海豚”一樣,急幹用工作交換?你看!過去美國給予台灣許多小魚(經援),後來台灣的高級知識分子到美國留學後,滯留在當地社會,對於美國的經濟發展及科技進步不無功勞。而今天我在洛杉磯設立西來大學,旨在促進東西文化交流,並希望能對美國的人文思想有所貢獻,凡此不也如同回饋他們一條大魚嗎?
過去我曾聽一位信徒說了這麽一段經曆:一個傳教士來到醫院,將他的朋友從床上拉下來和他一起禱告之後,要求對方加入他的信仰,病患者不從,傳教士便說他會因此而下地獄。信仰淪落至此,實在令人感慨!
其實,給人一張紙、給人一幅畫、給人一些歡喜、給人一句讚美、給人一點獎勵、給人一點安慰,乃至給人一點希望,給人一點祝福,都是十分美好的事情,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當成銀貨兩訖的交易。佛教裏的“無相布施”,所謂“三輪體空”,將施與受應有的關係發揮到了極點。因為我們是人,不是海洋公園裏表演的“海豚”。
所以,每次為初信者加入佛教舉行皈依典禮的時候,我總是向大家先厘清一點:“皈依佛教以後,你可以轉信其他宗教,這就好比轉學一樣。一些宗教說不信的人會遭到天打雷霹,是在利用神權來控製人,佛教不是如此。皈依佛教最主要就是皈依自己,每一個人自性中就有佛、法、僧三寶,皈依佛教是教我們認識自己,找到自己。”這樣的說法,每每贏得大眾的歡喜,許多原本隻是觀禮的人也皈投在佛陀的座下。我想這是因為我沒有將“人”視為“海豚”,用小魚去引誘他們的來去吧。
禪門的語錄中曾記載這麽一段有趣的事情:趙州從諗禪師有一次斥責正在禮佛的文偃禪師:“佛也是用來禮拜的嗎?”文偃禪師答道:“禮佛也是好事。”趙州隨即說道:“好事不如無事。”黃檗希運禪師也有一句名言:“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禪師們不是叫我們不去禮敬三寶,而是告訴我們,信仰佛教並不是像“海豚”一樣貪求有小魚可吃(指名利富貴),我們必須要去實踐佛陀的真理,當下承擔“我是佛”,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我也從不以“海豚”的心理來從事慈善事業,我每次總是告訴前來領取救濟品的自強戶:“佛教裏說:‘施者受者等無差別。’感謝你們給予我結緣的機會,希望你們把佛法的歡喜平安帶回家去。”我不期待他們領納了我的一袋米、一瓶油、一台電扇、一個電鍋以後,就對我如何報答,其實我應該報答大家,是大家給我機會,所以我衷心祝禱:希望佛法裏的平等思想能讓每個人彼此尊重、互相包容;希望我這一點點供養的心意能遍滿十方世界,達到普世和平,人民安樂。
過去,達摩祖師渡海來到中國,梁武帝問他:“我到處建寺安僧,有何功德?”達摩祖師立即嗬斥他:“毫無功德!”並說:“如此功德,不以事求。”因為有相的功德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無相的功德才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
《金剛經》也說:真正布施之道,要做到受者、施者以及所施物彼此不著痕跡。“空”不是沒有,“空”是融和了你和我,融和了有與無。有了“空”的觀念,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更大的世界,而不會像海洋公園裏的“海豚”一樣,被小魚束縛住自己的生命未來。
《讀者文摘》曾登載一篇故事介紹愛爾蘭丁格爾港的一隻“海豚”,名叫“風姿”,它擁有愛心,善解人意,不但每天給當地人帶來歡喜快樂,並且還會幫忙治愈人類的心靈創傷。一般的海豚誤闖入淺水區域,最多隻待上一時就走了,但奇怪的是,這隻“海豚”卻在這裏,至今已生活了十三年之久,沒有人知道是什麽原因。我想這是因為它不是為了“小魚”而表演,所以才能如此恒長吧!
像佛經裏敘述阿難尊者在擔任佛陀的侍者之前,曾經提出三點希望,請目犍連尊者轉呈給佛陀:一是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穿著;二是如有信眾恭請佛陀到家中供養,他不能侍奉前去;三是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佛陀聽了很歡喜地接受,並嘉許他的美德。由於阿難尊者一開始就表明,他侍奉佛陀,絲毫不存有“海豚”企求小魚的心態,果然成為待在佛陀身邊最久的侍者,如大海般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尊者的心中,也因此才使得我們後世的佛子有福報承受佛陀的教法。
天童寺老和尚負責典座,一做六十年,耄耋高齡還在大太陽下曬香菇,從日本東渡到中國來求法的學僧看到老和尚的風範,不禁肅然起敬。如果老和尚存著“海豚”為吃小魚而來學道的心態,在典座下會悠悠然就是六十年的歲月,一定不會有如此長久的發心。
反觀現代的年輕人,做事不耐煩,不持久,不外是因為“海豚”心態作祟,而小魚來源又不易取得所致,所以有許多人到了這裏也跳槽他去,到了那裏也請求調職,結果一無所成,能不成為我們的警惕嗎?
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昔時,浮山法遠禪師幾次被住持責打遷單,仍不忘學佛初心,在寺門前托缽求道,終於得到歸省禪師的印可,付予衣法;雪竇禪師寧願在寺中陸沉三年,操持苦役,也不肯拿出大學士曾鞏的推薦書,最後終被龍天推出,擔任翠峰寺的住持。高僧大德道風巍巍,無非在向我們開示,惟有不以“海豚”想吃小魚的心態來做人處事,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才能贏得大家的敬重,獲得最後的成功。
所以,在此奉勸大家:如果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事,人生不會產生力量。權利、義務雖然是對等的,但,人不是“海豚”,盡義務不是一時的表演,重權利也不隻是為了得到一條小魚。要建立起大是大非、大功大德的觀念,要懂得生活是為了完成宇宙繼起的生命。人,想要活得朝氣蓬勃,必須要往遠處看,往大處想,不要念念為了小魚,才要表演。
(一九九九年七月)
自古以來,人雖貴為萬物之靈,卻還含有動物貪婪的習性,所以一些在上位者就利用一般人的這種習氣,給予好處,作為領導的要訣。例如軍隊戰爭勝利時,皇帝便封官賜地。地方人士做了一點慈善事業,父母官便賜匾授爵;為了攏絡外強,使不侵略國土,便舉行聯婚。為了平服內患,開出種種優厚的條件,以招其來歸。即使如堯賜女兒給舜、萬眾擁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唐太宗為和番而下嫁文成公主、趙匡胤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等,如果將人類心理分析透徹,無非也是一種喂小魚給“海豚”的想法。
直到現代,有些人對國家社會做了虛偽表現,就希望**給予升官犒賞;有些人自組社運團體,利用抗爭遊行的方式,強製**給予利益;有些人收受賄賂,從事種種不法勾當。有些人在競選時買票,以達到當選的目的。像這種“海豚”心態,實在不是文明社會應有的現象。甚至等而下之者,有些人被敵人買通,充當間諜,導致國破家亡。有些國家則為了得到他國的擁戴而提供給他國武器,造成世界更加混亂。凡此,都說明了“海豚”心態,小則損及個人的道德、事業,大則危及國家、世界的安寧,我們不可等閑視之。
回想自佛陀創立佛教以來,以及經曆各朝的祖師大德們統領十方僧團,弟子何止萬千,但是他們教導徒眾做事,是以訓誨來代替賞賜,以開示來代替鼓勵,因為他們手裏雖然沒有形式上的小魚,然而卻有另外的法乳滋養徒眾的慧命,所以慕道者自然雲集。此外,佛陀舍身舍命不離仁義的修行、富樓那尊者的一命供養佛陀的決心、鑒真大師的“為大事也,何惜身命”、省庵大師的“發菩提心,立堅固願”,都以身教模範後學,無非是在教育大眾:人,不是“海豚”,不一定是為“小魚”而工作,應該要有濟世的抱負及遠大的理想,而不汲汲於得到一點賞賜。
年少時,每每讀到高僧大德的事跡,總是動容不已。後來來到台灣,看到佛教落後,而大多數的人又如“海豚”一般,隻為眼前的一些小名小利而隨俗浮沉,卻不想振興大法之道。一些有誌青年一股“舍我其誰”的悲願油然而生,例如那時我每到一地弘法,不但拜托大家聽講,而且還得自己張羅道具,租借桌椅,印行傳單和大家結緣。不過我不是以小魚喂食“海豚”的心態來做的,而是抱著心香一瓣,來供養十方的心情來做的。後來佛教人口迅速增加,而當時皈依三寶座下的信徒,四十年來護持佛法,從未退心,這證明了“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哺育資糧。
很長一段時期,我曾經為《人生》、《菩提樹》、《今日佛教》等佛教雜誌及廣播電台、報紙副刊撰寫佛教文章,不但不索取稿費,而且還倒貼郵資、車資,這是因為心甘情願才能持之以恒。當初我從宜蘭每次到台北主編《人生雜誌》,記得在吃飯時,主事者都說:“你看!就是知道你要來,所以特地加了一道菜!”長老雖是好意,但我每次聽了這句話,都覺得很不以為然,心裏想著:“工作責任是應該的,難道隻為了你這一點賞賜,我才賣命嗎?”在世上,論功行賞固然重要,但不必都以小魚喂食“海豚”的心態來施舍。有氣節的“海豚”看到觀眾拍手,也會高興地搖首擺尾,不一定隻為了小魚才表演,更何況我們人類呢?隻是每次想到以般若文字來宣揚大法,是何等神聖的千秋偉業!
我初到台灣不久,適逢佛教會改組,我也被任命為改組委員之一,自覺能為佛教發展貢獻心力而十分高興,因此很賣力地去做,並且不時提出意見看法,隻是後來發現長老們誌不在此,不免有些失望。承蒙長老們看得起,提名我做常務理事,那時我不但無名、無錢,而且連食宿都沒有著落,照理說給我一張辦公桌就很心滿意足了,常務理事是何等尊貴,二十多歲的年輕僧伽,無功無德,豈可據此高位?但我想起明朝史可法寧可死守揚州,也不給清朝官祿收買;民國初年的梁啟超寧可退回袁世凱的十萬大洋,也要發表“奇哉!所謂國是論者”的文章。我何人也?佛陀大聖的弟子,大乘宗門的後代,又豈能如海洋公園裏的“海豚”一樣,滿足於眼前的小魚?所以便斷然拒絕。
回想五十年來,我和已召開二十屆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種種因緣不具足之下,總是與我有緣而無分。年輕時,一直想能以一名代表身份參與大會,但是都給台灣佛教會的主事者障礙而希望落空。雖然如此,我還是很樂意從旁協助會務。後來因緣具備,我把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搬出亞洲地區,進入國際舞台。二十次大會,我個人獨立負責三次:第一次是第十六屆世界會員大會,在美國西來寺舉行;第二次是第十八屆世界會員大會,在台灣佛光山舉行;第三次是第二十屆世界會員大會,在澳洲南天寺舉行。所有代表的食宿交通及會議場所,我都積極主動地給予承擔支持。
第十八屆世界會員大會時,他們共同推舉我為榮譽會長。一九九八年,在南天寺舉行第二十屆大會時,他們希望我能正式擔任總會長,以帶領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但我已無意於此,因為國際佛光會的會務已夠我忙碌了,尤其我覺得現在佛教界英才輩出,例如越南的一行法師、馬來西亞的達摩難陀、韓國的月下長老、日本的水穀幸正、泰國法身寺的住持法乘上座等,都應該來執掌世界佛教會務,而他們也不會如“海豚”般為了小魚才肯有所作為。所以,世界上國際性的佛教人才,不可用小魚飼養,而是要給他們佛法更多的掌聲。於是就婉拒了他們的厚愛。
一九五四年,我主持宜蘭念佛會。因無會址,而需要籌建講堂,但那時一無所有,豈易進行?宜蘭縣張某來找我說道:“台灣水泥公司董事長的母親往生,請你為她在告別式上誦經拈香,他們願意提供興建講堂的全部水泥。”我聽後非常不悅,立即回答:“水泥有什麽了不起,就是用黃金打造,我也不去!”因為有很多事情不是用小魚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那時我還年輕,非常執著。但是隔天一個信徒往生,我卻作不請之友,為他誦經祝禱,而且一路送他到墳場。喪家送了我一個六十元的紅包,我將它悉數轉為《蓮友通訊》的經費,表示佛法心意不是用小魚可以換得的。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盡管人生在世需要衣食物質,就像“海豚”需要小魚一樣,但世上有許多更重要的東西,像寶貴的道情、共同的理念、相知的友誼等,尤其一個人的尊嚴,更不容許別人踐踏!
三十年前,我率領十二位徒眾為嘉義某一佛堂作了七天的法會,堂主拿了許多布料以為回饋供養,在那個物質貧窮時代,這麽多的布料可謂價值不菲,但我卻予以婉拒,並且另外掏錢給徒眾們到阿裏山一遊,以慰勞他們的辛苦。我覺得:“海豚”可以為了小魚表演,但人除了小魚之外,還有其他的意義在;人,應該珍惜小魚之外的那一點點東西。這幾十年來,無論佛光山多麽忙碌,我都盡己所能,派遣弟子們幫忙其他友寺法會活動,我所珍惜的就是小魚之外的這一點點。
有一天,我正在佛光山法堂處理公文時,突然接到侍者通報:高雄某一信徒要供養我十萬元,希望能和我見麵,並要我去麻竹園拿。我立刻拒絕。但是一個星期之後,聽慈惠說,另外某一位信徒要捐兩百元新台幣給佛光大學,我立刻很歡喜地去和他見麵。侍者們見了莫不怪之,不知為何我的前後態度竟有天壤之別。我和他們解釋:“因為他能了解教育的重要性,沒有把我當成是‘海豚’。”
幾年前,聯合報係的創辦人王惕吾先生去世時,我前去主持告別式,為他拈香祝福,後來他的公子王必成先生送了一個紅包給我,我告訴他:“人和人來往,金錢可以表示謝意,感情可以表示謝意,道義可以表示謝意,如果能超越金錢、超越感情、超越道義,另外結一點佛緣,不是更好?”王先生很有智慧,一點就通。
我偶爾資助文教界、藝術界的朋友,也經常在人力上、物力上支持佛教界的團體,常聽弟子們說:“師父好傻啊!幫人忙,還要將‘小魚’給別人吃。”我往往回答:“因為我是人,不是‘海豚’!”人,有通財之義,有互助之情,不一定要為什麽,也不一定要得到什麽。
吃麵包,我總是先吃四邊的硬皮;吃甘蔗,我也喜歡先啃有節的部位。先苦還是先甘?這是個人的理念。對於人生的施與受,自己吃小魚或者將小魚給別人吃?我覺得小魚,不管是誰,可以留到後麵吃,何必像“海豚”一樣,急幹用工作交換?你看!過去美國給予台灣許多小魚(經援),後來台灣的高級知識分子到美國留學後,滯留在當地社會,對於美國的經濟發展及科技進步不無功勞。而今天我在洛杉磯設立西來大學,旨在促進東西文化交流,並希望能對美國的人文思想有所貢獻,凡此不也如同回饋他們一條大魚嗎?
過去我曾聽一位信徒說了這麽一段經曆:一個傳教士來到醫院,將他的朋友從床上拉下來和他一起禱告之後,要求對方加入他的信仰,病患者不從,傳教士便說他會因此而下地獄。信仰淪落至此,實在令人感慨!
其實,給人一張紙、給人一幅畫、給人一些歡喜、給人一句讚美、給人一點獎勵、給人一點安慰,乃至給人一點希望,給人一點祝福,都是十分美好的事情,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當成銀貨兩訖的交易。佛教裏的“無相布施”,所謂“三輪體空”,將施與受應有的關係發揮到了極點。因為我們是人,不是海洋公園裏表演的“海豚”。
所以,每次為初信者加入佛教舉行皈依典禮的時候,我總是向大家先厘清一點:“皈依佛教以後,你可以轉信其他宗教,這就好比轉學一樣。一些宗教說不信的人會遭到天打雷霹,是在利用神權來控製人,佛教不是如此。皈依佛教最主要就是皈依自己,每一個人自性中就有佛、法、僧三寶,皈依佛教是教我們認識自己,找到自己。”這樣的說法,每每贏得大眾的歡喜,許多原本隻是觀禮的人也皈投在佛陀的座下。我想這是因為我沒有將“人”視為“海豚”,用小魚去引誘他們的來去吧。
禪門的語錄中曾記載這麽一段有趣的事情:趙州從諗禪師有一次斥責正在禮佛的文偃禪師:“佛也是用來禮拜的嗎?”文偃禪師答道:“禮佛也是好事。”趙州隨即說道:“好事不如無事。”黃檗希運禪師也有一句名言:“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禪師們不是叫我們不去禮敬三寶,而是告訴我們,信仰佛教並不是像“海豚”一樣貪求有小魚可吃(指名利富貴),我們必須要去實踐佛陀的真理,當下承擔“我是佛”,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我也從不以“海豚”的心理來從事慈善事業,我每次總是告訴前來領取救濟品的自強戶:“佛教裏說:‘施者受者等無差別。’感謝你們給予我結緣的機會,希望你們把佛法的歡喜平安帶回家去。”我不期待他們領納了我的一袋米、一瓶油、一台電扇、一個電鍋以後,就對我如何報答,其實我應該報答大家,是大家給我機會,所以我衷心祝禱:希望佛法裏的平等思想能讓每個人彼此尊重、互相包容;希望我這一點點供養的心意能遍滿十方世界,達到普世和平,人民安樂。
過去,達摩祖師渡海來到中國,梁武帝問他:“我到處建寺安僧,有何功德?”達摩祖師立即嗬斥他:“毫無功德!”並說:“如此功德,不以事求。”因為有相的功德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無相的功德才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
《金剛經》也說:真正布施之道,要做到受者、施者以及所施物彼此不著痕跡。“空”不是沒有,“空”是融和了你和我,融和了有與無。有了“空”的觀念,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更大的世界,而不會像海洋公園裏的“海豚”一樣,被小魚束縛住自己的生命未來。
《讀者文摘》曾登載一篇故事介紹愛爾蘭丁格爾港的一隻“海豚”,名叫“風姿”,它擁有愛心,善解人意,不但每天給當地人帶來歡喜快樂,並且還會幫忙治愈人類的心靈創傷。一般的海豚誤闖入淺水區域,最多隻待上一時就走了,但奇怪的是,這隻“海豚”卻在這裏,至今已生活了十三年之久,沒有人知道是什麽原因。我想這是因為它不是為了“小魚”而表演,所以才能如此恒長吧!
像佛經裏敘述阿難尊者在擔任佛陀的侍者之前,曾經提出三點希望,請目犍連尊者轉呈給佛陀:一是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穿著;二是如有信眾恭請佛陀到家中供養,他不能侍奉前去;三是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佛陀聽了很歡喜地接受,並嘉許他的美德。由於阿難尊者一開始就表明,他侍奉佛陀,絲毫不存有“海豚”企求小魚的心態,果然成為待在佛陀身邊最久的侍者,如大海般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尊者的心中,也因此才使得我們後世的佛子有福報承受佛陀的教法。
天童寺老和尚負責典座,一做六十年,耄耋高齡還在大太陽下曬香菇,從日本東渡到中國來求法的學僧看到老和尚的風範,不禁肅然起敬。如果老和尚存著“海豚”為吃小魚而來學道的心態,在典座下會悠悠然就是六十年的歲月,一定不會有如此長久的發心。
反觀現代的年輕人,做事不耐煩,不持久,不外是因為“海豚”心態作祟,而小魚來源又不易取得所致,所以有許多人到了這裏也跳槽他去,到了那裏也請求調職,結果一無所成,能不成為我們的警惕嗎?
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昔時,浮山法遠禪師幾次被住持責打遷單,仍不忘學佛初心,在寺門前托缽求道,終於得到歸省禪師的印可,付予衣法;雪竇禪師寧願在寺中陸沉三年,操持苦役,也不肯拿出大學士曾鞏的推薦書,最後終被龍天推出,擔任翠峰寺的住持。高僧大德道風巍巍,無非在向我們開示,惟有不以“海豚”想吃小魚的心態來做人處事,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才能贏得大家的敬重,獲得最後的成功。
所以,在此奉勸大家:如果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事,人生不會產生力量。權利、義務雖然是對等的,但,人不是“海豚”,盡義務不是一時的表演,重權利也不隻是為了得到一條小魚。要建立起大是大非、大功大德的觀念,要懂得生活是為了完成宇宙繼起的生命。人,想要活得朝氣蓬勃,必須要往遠處看,往大處想,不要念念為了小魚,才要表演。
(一九九九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