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百年,幾經劫波,終於動蕩平息。百廢待興,欣欣向榮。隨著政策不斷向好,百姓生活也日漸富裕。頭腦靈活的,開始做些小生意,從四大件,到萬元戶,漸漸人們的追求不斷提高。
方望樓一家獨居深山,原本沒什麽致富的法子,誰承想這小山村不知從什麽時候起掀起一陣淘金熱,這四周的山中發現不少金礦。方望樓開始給別人打工賺些工錢,偶然間在自家房後的山坡上竟也發現了礦脈,這一下方望樓成了小礦主。
開礦挖金,方望樓本也不是特別在行,聯係了村裏兩個走動不錯的兄弟,三人亦是工人亦是老板,賺錢平分,算是合股經營。
這兩個走動不錯的兄弟,一個姓陳,叫陳文,早時是個獵戶,當年豹子橫死,帶著眾人上山,走在第一個的就是陳文。陳文對於火藥槍械很是熟悉。鄉裏見下麵開礦的百姓越來越多,為了加強管理,每年都會在定點機構辦幾期培訓班,考試合格發放“炮手證”,隻有拿到炮手證的人才能去定點機構登記購買雷管炸藥開礦用。陳文自是早就考得了炮手證,算是技術入股。
另一個股東名叫趙福忠,是個憨厚的山裏漢子,也是方報的幹爹。平日裏常到山中打些野味,采些山珍,每每路過方望樓的小院都會留下一些。閑來無事也會找上方望樓喝上一杯。兩個人雖沒走形式,卻和拜把子的兄弟無異。
雖說是自己家的金礦,當時條件還是非常艱苦。三個人也沒資金雇人開采,隻能親自上陣。好在都是山裏人,都有一膀子力氣。順著礦脈鑽孔打眼,安放炸藥,再把炸下的毛石抬出礦洞。運氣好的話掘進十幾米就能見到礦石,行話叫放槽,放一槽高品位的礦石就能賣個萬把塊錢。
接連放了幾槽,三個人賺了錢,自是高興的不得了,好日子眼看就來了。買酒買肉,這一天三人準備慶祝一下。
推杯換盞,三人喝的高興。這段日子處的著實不錯,配合默契,幹起活來沒人藏奸偷懶,也是覺得緣分到了,三人趁著酒興,跪地磕頭,拜了把子。
方望樓最大,是大哥。趙福忠排第二,陳文是老三。
三人拜把子磕頭,都被躲在一旁的方報看在眼裏,還不到三歲的方報覺得好玩,死活要跟大夥一起磕頭,可把三人樂壞了,陳文打趣道“咱倆磕頭我沒意見,你老爸要是能叫你一聲老弟,我豁出去讓你做老三,喊你一聲三哥,哈哈哈。”這一句玩笑話流傳到村子裏,成就了方報的外號,不管大人小孩,從此見麵都喊他一聲三哥。
方報也不知道是什麽意思,見大家都笑,也跟著咯咯咯的笑個不停,虎頭虎腦的樣子甚是可愛。從此後,方報又多了一個陳文幹爹。
再說方山方水上學,此時已經三年級。在學校裏這兩個兄弟可是大大有名,不光是因為長相幾乎一模一樣,農村裏很少見,還因為這兄弟倆上學都是由白雲洞的和尚道士接送,暗地裏可有不少同學羨慕。有這樣的保鏢護著,誰敢欺負。
兩個人一直被眾人捧著,多少有些膨脹,平日裏雖不至於欺負同學,上課搗亂,帶頭逃課也是夠讓老師頭疼的。
偏偏這班上又來了一個大神,讓原本就頭疼的老師徹底發狂了。這一年學校的校長調動,新來的校長帶著自己的兒子一同到的學校,第一件事就是安排自己兒子入學。恰恰安排在了方山方水這個班。
校長的兒子叫李川,跟著老爸上學,老爸在哪工作他就在哪讀書,在以往的學校裏基本上就是一霸,來到黑石崖卻被鎮住了。
開始幾天這小子還算老實,漸漸發現根本沒人搭理他這個校長兒子,全都圍著方山方水轉,就有點坐不住了。一山哪能容二虎,李川就想著該立立威了。
這天課間,隨便找了個茬,就跟方山動了起了手。小孩子打架本就是打個氣勢,哪個氣勢足,哪個就占上風。這李川仗著是校長兒子,下手毫不留情。
方山雖習得一些佛家的功法,但日日都被證空教導且不可對外施展,尤其是對同學,絕不能動用。再加上一直被眾人捧著,哪裏打過架,反倒被打懵了。
這時正在外麵玩的方水聽說哥哥正在挨打,地上撿起塊磚頭就跑進了教室。李川正打的起勁,一磚頭就被拍在了頭上。先是一愣,覺得頭上熱乎乎的往下流,順手一摸,鮮血就開始稀裏嘩啦的往下冒。周邊的同學都嚇壞了,愣在原地。
半天才聽見李川一聲哀嚎,抱著腦袋跑去校長室了。
這校長本就是一個編外的代課老師,那時候農村教師人才奇缺,一來業務水平確實不錯,二來頭腦靈活,上下活動打點。沒幾年功夫不僅成了正式的人民教師,還步步高升,成了校長。這方山方水的情況自是到學校第一天就全麵了解了,以往都沒出什麽亂子,也就沒太上心。
今天把自己的寶貝兒子打成這樣,也是愛子心切,直接把方山方水拎到辦公室就是一頓臭罵。按說校長教育學生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千不該萬不該,這李校長一時昏了頭,說了一些過激的話。
這些過激的話被方山方水添油加醋的傳回白雲洞,算是捅了馬蜂窩。先是至若師太隻身打上門,把李校長罵了個狗血噴頭。李校長大氣沒敢出,挨了半天罵。
緊接著老方丈證空帶著弟子信眾,呼啦啦一大幫就殺到學校,說是要跟李校長說道說道。把李校長給整懵了。這白雲洞都是些什麽人啊?護犢子不說,還拉邦結派的。
李校長一看這架勢,也是無可奈何,隻得當眾賠禮道歉。又請來村裏的老人過來說和,這才算是平息了眾怒,一場風波,逐漸平息了下去。
自此方山方水算是真的成了大神,連老師都不敢批評的太重。消息在各個學校裏傳,兩個人甚至在縣裏都掛了號,一直到兩人上了高中,義務教育階段結束,上上下下才算鬆了一口氣。
方望樓一家獨居深山,原本沒什麽致富的法子,誰承想這小山村不知從什麽時候起掀起一陣淘金熱,這四周的山中發現不少金礦。方望樓開始給別人打工賺些工錢,偶然間在自家房後的山坡上竟也發現了礦脈,這一下方望樓成了小礦主。
開礦挖金,方望樓本也不是特別在行,聯係了村裏兩個走動不錯的兄弟,三人亦是工人亦是老板,賺錢平分,算是合股經營。
這兩個走動不錯的兄弟,一個姓陳,叫陳文,早時是個獵戶,當年豹子橫死,帶著眾人上山,走在第一個的就是陳文。陳文對於火藥槍械很是熟悉。鄉裏見下麵開礦的百姓越來越多,為了加強管理,每年都會在定點機構辦幾期培訓班,考試合格發放“炮手證”,隻有拿到炮手證的人才能去定點機構登記購買雷管炸藥開礦用。陳文自是早就考得了炮手證,算是技術入股。
另一個股東名叫趙福忠,是個憨厚的山裏漢子,也是方報的幹爹。平日裏常到山中打些野味,采些山珍,每每路過方望樓的小院都會留下一些。閑來無事也會找上方望樓喝上一杯。兩個人雖沒走形式,卻和拜把子的兄弟無異。
雖說是自己家的金礦,當時條件還是非常艱苦。三個人也沒資金雇人開采,隻能親自上陣。好在都是山裏人,都有一膀子力氣。順著礦脈鑽孔打眼,安放炸藥,再把炸下的毛石抬出礦洞。運氣好的話掘進十幾米就能見到礦石,行話叫放槽,放一槽高品位的礦石就能賣個萬把塊錢。
接連放了幾槽,三個人賺了錢,自是高興的不得了,好日子眼看就來了。買酒買肉,這一天三人準備慶祝一下。
推杯換盞,三人喝的高興。這段日子處的著實不錯,配合默契,幹起活來沒人藏奸偷懶,也是覺得緣分到了,三人趁著酒興,跪地磕頭,拜了把子。
方望樓最大,是大哥。趙福忠排第二,陳文是老三。
三人拜把子磕頭,都被躲在一旁的方報看在眼裏,還不到三歲的方報覺得好玩,死活要跟大夥一起磕頭,可把三人樂壞了,陳文打趣道“咱倆磕頭我沒意見,你老爸要是能叫你一聲老弟,我豁出去讓你做老三,喊你一聲三哥,哈哈哈。”這一句玩笑話流傳到村子裏,成就了方報的外號,不管大人小孩,從此見麵都喊他一聲三哥。
方報也不知道是什麽意思,見大家都笑,也跟著咯咯咯的笑個不停,虎頭虎腦的樣子甚是可愛。從此後,方報又多了一個陳文幹爹。
再說方山方水上學,此時已經三年級。在學校裏這兩個兄弟可是大大有名,不光是因為長相幾乎一模一樣,農村裏很少見,還因為這兄弟倆上學都是由白雲洞的和尚道士接送,暗地裏可有不少同學羨慕。有這樣的保鏢護著,誰敢欺負。
兩個人一直被眾人捧著,多少有些膨脹,平日裏雖不至於欺負同學,上課搗亂,帶頭逃課也是夠讓老師頭疼的。
偏偏這班上又來了一個大神,讓原本就頭疼的老師徹底發狂了。這一年學校的校長調動,新來的校長帶著自己的兒子一同到的學校,第一件事就是安排自己兒子入學。恰恰安排在了方山方水這個班。
校長的兒子叫李川,跟著老爸上學,老爸在哪工作他就在哪讀書,在以往的學校裏基本上就是一霸,來到黑石崖卻被鎮住了。
開始幾天這小子還算老實,漸漸發現根本沒人搭理他這個校長兒子,全都圍著方山方水轉,就有點坐不住了。一山哪能容二虎,李川就想著該立立威了。
這天課間,隨便找了個茬,就跟方山動了起了手。小孩子打架本就是打個氣勢,哪個氣勢足,哪個就占上風。這李川仗著是校長兒子,下手毫不留情。
方山雖習得一些佛家的功法,但日日都被證空教導且不可對外施展,尤其是對同學,絕不能動用。再加上一直被眾人捧著,哪裏打過架,反倒被打懵了。
這時正在外麵玩的方水聽說哥哥正在挨打,地上撿起塊磚頭就跑進了教室。李川正打的起勁,一磚頭就被拍在了頭上。先是一愣,覺得頭上熱乎乎的往下流,順手一摸,鮮血就開始稀裏嘩啦的往下冒。周邊的同學都嚇壞了,愣在原地。
半天才聽見李川一聲哀嚎,抱著腦袋跑去校長室了。
這校長本就是一個編外的代課老師,那時候農村教師人才奇缺,一來業務水平確實不錯,二來頭腦靈活,上下活動打點。沒幾年功夫不僅成了正式的人民教師,還步步高升,成了校長。這方山方水的情況自是到學校第一天就全麵了解了,以往都沒出什麽亂子,也就沒太上心。
今天把自己的寶貝兒子打成這樣,也是愛子心切,直接把方山方水拎到辦公室就是一頓臭罵。按說校長教育學生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千不該萬不該,這李校長一時昏了頭,說了一些過激的話。
這些過激的話被方山方水添油加醋的傳回白雲洞,算是捅了馬蜂窩。先是至若師太隻身打上門,把李校長罵了個狗血噴頭。李校長大氣沒敢出,挨了半天罵。
緊接著老方丈證空帶著弟子信眾,呼啦啦一大幫就殺到學校,說是要跟李校長說道說道。把李校長給整懵了。這白雲洞都是些什麽人啊?護犢子不說,還拉邦結派的。
李校長一看這架勢,也是無可奈何,隻得當眾賠禮道歉。又請來村裏的老人過來說和,這才算是平息了眾怒,一場風波,逐漸平息了下去。
自此方山方水算是真的成了大神,連老師都不敢批評的太重。消息在各個學校裏傳,兩個人甚至在縣裏都掛了號,一直到兩人上了高中,義務教育階段結束,上上下下才算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