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蕭瑟,細雨連綿。
西麵的嶽山,鬱鬱蔥蔥,草木茂盛,隻是在山頂的一處飛岩,卻是寸草不生。
嶽山腳下是一座小鎮。鎮子不大,人口不多,過往的旅人也不過斷斷續續。鎮子裏那白牆黑瓦的建築,在煙雨中清秀而寧靜,如在畫中一般。
暮色沉沉。
鎮子裏的一家酒肆。生意很冷清,掌櫃的坐在櫃台後麵無聲的歎息,眸光癡癡的望著街道,不知在想著什麽。昏暗的店內,靠角落的地方坐著一個人,正獨自喝著酒。
氣溫降了許多,已讓人感覺到了寒意。
掌櫃的袖著雙手抽了抽鼻子,朝店內唯一的客人瞥了一眼,便不由的打量起來。閑極無聊之時,有值得留意的人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這個客人背著身,背影顯得有些蒼老,不過從體型而言,卻是健碩的。看上去那人有五十左右,垂在肩上的長發已是灰白參半。裸露出來的脖子上隱約可見皺紋。
掌櫃的摸了摸下巴,眯著眼睛猜想這個客人的身份。
嶽山鎮隻是個小鎮,比較偏僻,除了前往即墨、函口必經此處的人之外,少有人會來這裏。即便是鎮子本地得人,這些年也有不少遷往了別處。
人生一世,總是為那幾件事忙碌著。無非吃穿用度,或者為了榮華富貴。
小鎮顯然並不能滿足每個人的欲望。
人的流失,自然也會導致鎮子的蕭條。正如房子的無人居住,會使得房子過度的衰退老化。
掌櫃的端起旁邊的酒碗淺淺喝了一口。他也在盤算著是否搬離嶽山。隻是他的家業都在這裏,若要離開這裏,許多產業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處理的掉的,而且若是太過匆忙,必然使得產業價值折損不少。故而他猶疑再三,至今未能決定下來。
寒風在街上疾嘯,幕簾被吹了起來,一陣細雨灑落在大堂門內。
掌櫃的扭頭望去,街上一個人影也沒有。
入夜了,今日的生意怕隻能如此了。
小二掌了燈,朝掌櫃的看來。
小二歲數不大,不過十六七歲,是鎮上一個寡婦的兒子。這小子勤快,但是腦子不大靈光,隻能做些粗淺的事情。掌櫃低聲一歎,朝他招了招手。
“去給客人掌燈,問問客人還需要些什麽?”
“哦,好的。”
掌櫃的剛交代完,那個客人卻是站了起來。掌櫃的呆了一呆,注意到桌子上的飯菜卻是絲毫未動。那客人走了過來,麵相有些蒼老,眸光淡漠,看來不是個好惹的角色。那客人扔了一角銀子在桌上,便走出了酒肆。掌櫃的抓住銀子,若有所思的砸著嘴。
王凱之走到街上,外麵的雨已經急促起來,風勢也漲了。
他翻身上馬,催促著馬飛快的駛過長街,出了鎮子。
他似乎有心事,整個人悶悶不樂。
駿馬嘶鳴,很快便朝著東麵的一條官道而去。官道在嶽山腳下,並不平整,而且已是入夜,光線昏暗。馬蹄鏗鏘作響,碎石被馬蹄踩飛出去。頃刻間,王凱之渾身已經濕透。
山嶽深深,宛若荒古留下的猛獸,卻是默默的注視著這天地的變化。
愁雲暗淡,風雨交加。前方的路已是被雨霧所籠罩。
王凱之勒住韁繩,策馬駛離了官道,鑽入了山林之中。
他找到一處避雨的地方,是一個獵戶常年避雨的山洞。
山洞不大,不過三四人容身,不過卻是幹燥,而且有幹柴在那裏備著。
點燃篝火,火光照亮了山洞,散發出熊熊的熱量。
王凱之坐在篝火前,凝視著那跳躍搖曳的火焰。馬匹在洞外,不安的騷動著,不時打著響鼻。
這次閉關出來,他確實感覺到了某種異樣,一種什麽東西被遺忘了的感覺。這種感覺隨著他離開閉關地越遠便越清晰的感應著。可是無論他怎麽想,卻怎麽也想不起來。他悵然若失。
自打出來,他的修為便沒有變化過。一直滯足不前。
仿佛到了瓶頸,如有山嶽壓著,讓他寸步難行。
或者說,有一股力量,牽引著他,讓他在原地徘徊。
木柴在火焰中迅速的化為燃燒的木炭,然後化為了灰燼。
雨水衝刷著山林,草木毫無滿足的吞噬著雨水。
水流嘩啦啦的從山上傾瀉下來,宛若洪流似的。山林寂靜、冷清,雨水之聲卻是嘈雜刺耳。孤零零的鳥兒在黑漆漆的樹杈上抖擻著翅膀,發出孤淒淒的叫聲。
王凱之抬頭朝洞外望去,火光照耀下,外麵的世界已是模糊的難以分辨。仿佛有無數的生靈在那裏搖曳。從山坡上傾瀉下來的水流化成了洞口的水簾。馬匹不安的踢著地麵。
他的心裏有根刺。
這根刺在秘境之中形成,然後越紮越深。
這根刺,便是修道者常說的的心障。
他很想把這根刺挖出來,可是他使出渾身解數卻徒勞無用。
他頹然放棄,隻能任由那根刺不時的跳起來與他作對。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因果,所謂的懲罰。
他愧對缺無的信任,也愧對缺無的友情。從道義而言,他王凱之卻是是個背信棄義狼心狗肺之輩。一個讓所有人唾棄的人。可是從個人功用主義而言,他自然沒有錯。試問,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強大,為了自己的榮光,為了打破天地的禁忌而成為人上之人,有什麽錯?千萬年來,自有生命以來,為了一己之私而將他人作為踏腳之石人還會少嗎?一將功成萬骨枯,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曆史所講述的,不就是成功者的曆史嗎?所以,從個人功用而言,他並沒有錯。
可是,靈智的生成,道德的凝聚,自然讓美德成了標尺。
而這,或許便是世界的進步。
不然的話,人與百獸為何要區分?原始與文明又如何來分界?世界又如何能夠在一次次毀滅之中重新綻放新生?
他是武夫出身,卻也粗通文墨。
一個被稱為王的人,若是隻有熱血,而無涵養,便不可能成為王。
王,集武力與道德於一身。受人仰慕與敬畏。
所以,他需要忍受。忍受內心的愧疚與羞恥,忍受內心中道德之火的燒灼。他還沒有完全喪失理智,沒有由人退化到野獸的地步,自然要受世俗道德標尺的約束。
隻是,他等待著。等待著踏破禁錮,一飛衝天的那一刻。
到了那一刻,他可以重新書寫自己的曆史。
他的曆史,便隻有榮光與輝煌。
世人所能記住的,便隻有他的光明一麵。
可是,他還需要努力。這種努力與書生求取功名不同,需要他自己去抓住機緣。不論是借助自己的力量,還是借勢,渺渺機緣,他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攫取。
機緣這東西,太過玄虛,太過罕見。
但若是掌獲,便足以讓人超凡入聖。
為了這件事,他等待了幾十年,蟄伏了幾十年,籌謀了幾十年。
一個人,能有幾個幾十年。
當初他正年少。稍微年少輕狂,便不將成規放在眼裏。他學藝有成,便一心想著擊敗樹立在他麵前的那些名人。他不斷的挑戰,有失敗,有成功,他的名氣一點點的樹立起來。然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知道了玄幽。知道玄幽有一件寶物。
當時知道這件事的,江湖中有不少人。
中原勢力蠢蠢欲動,他王凱之涉足其中,躍躍欲試。
終於有一日,他結識了缺無。缺無的來曆很神秘。沒有人知道缺無來自哪裏,那一身本事何處學來。就算是王凱之,也不清楚。但是,他們相識,然後結伴,在中原勢力闖入玄幽聖地的那一日,他們二人悄然闖了進去。
玄幽被毀,聖地被玷汙。
王凱之和缺無奪烽燧令和古圖一份,全身而退。
烽燧令是鑰匙,古圖卻是秘境某一處的標注。
王凱之和缺無商議之下,決定隱遁,參研烽燧令和古圖,不管江湖中的腥風血雨。而這決定,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在玄幽被滅後的半年裏,江湖中廝殺不斷,血染紅了江湖的風雨。無數名門正派,無數的高人名士卷入其中,損失慘重。
王凱之和缺無在龍門定居下來。王凱之娶妻成家,生養女兒,儼然一個富家翁。可是,他的名號卻是驟然的拔高,一下子成了與劍聖比肩的刀王。
他很少外出,但是接觸的人卻不少。
定居龍門之後,江湖中不少人慕名拜訪。而王凱之放低姿態,一副長者身份,無論對方來曆如何,都與其相談甚歡。所謂來者不拒,又歡喜相送。所以,在王凱之壯年時期,他很少與人比鬥,但卻聲望如日中天,延及至今。
可以說,涉足秘境之事,很大方麵是缺無所賜。
若無缺無,他王凱之很難從無數江湖人物中脫穎而出,更難在玄幽可怕的秘境裏暢通無阻,更別提參研那古老深邃的烽燧令和古圖了。缺無的神奇便是,仿佛那些古老歲月裏的東西,隻要經過他的手,便無法隱遁那晦澀之中的玄機。
所以,秘境之中對缺無反戈一擊,是他王凱之終身的汙點。
這個汙點深刻在他的靈魂深處,想要抹除,除非他整個人再無七情六欲。
火光照的他有些恍惚。
連日趕路,他也是疲憊不堪。臉上的皺紋堆疊在一起,如那枯萎樹木的樹皮。雙眼不時合攏,卻又旋即張開。他處於一種昏昏欲睡又強自掙紮的狀態。火光映照下,他的身影是模糊的,仿佛有數道身影重疊在那裏,但重疊的卻並不嚴密。
洞外的雨聲小了。駿馬嘶鳴著。
王凱之猛然一顫,赫然清醒過來。
眸光一凜,如刀鋒從篝火上滑過,他跳了起來,箭步衝出山洞。
馬蹄聲在黑漆漆的山林裏響起。
缺無已經死了。他根本無需擔心別人會用自己的背叛來指責他,讓世人撕破他那偽善的麵具。他更不必擔心,那良心上的汙點會成為自己突破瓶頸的桎梏。他所需要的,就是找到機緣,然後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他眸光明銳,宛若黑暗中的星辰,熠熠的閃爍著如火焰一般的光澤。
這一刻,他內心裏裹挾著無盡的勇氣與毅力。
他連豪富都可以放棄,連家族都可以放棄,連自己最疼愛的孫女都可以放棄,又有什麽不可以放棄。隻要他能登臨巔峰,成為眾靈之神,又有什麽不可以得到。
他狂笑起來,笑聲在暗淒淒的山林裏回蕩。
宛若夜梟的聲音,讓飛鳥驚恐不已。
夜過去,晨光灑落在大地上。
雨水已經停了。
但是每一寸大地都濕漉漉的,彌漫著昨夜風雨的氣息。
草木森森,雜著五顏六色,瑰麗而絢爛。
渡口有人在等船。江水滔滔,渾濁而豐沛。高山遠望,雲氣氤氳。飛鳥翔空,鳴囀悅耳。隻是那瑟瑟的寒意,卻是讓人不由得跺腳難耐。
船很久才來,等候的人抱怨著,船家隻能苦澀賠笑。
當船離開渡口,王凱之才從遠處過來。馬已經疲憊不堪,嘴裏不斷流出白色的泡沫。王凱之翻身下馬,拍了拍馬的腦袋,任由它走向道路旁邊的草地。而他走到了江邊,望著一望無際的江麵。
他要去函口。而這裏離函口還有數百裏的距離。
他回頭掃了一眼,青葉鬱鬱,讓人不安。
他隻能等待,如一個普通的羈旅者,略顯焦慮,又無可奈何。
半個時辰過後,有人趕了過來。
“還有船嗎?”
“有吧,隻是現下生意不大好,聽說擺渡的人已經少了好幾個。”
“兄台這是去哪?”
“望州。閣下呢?”
“函口。”
“函口啊,那個地方好是好,就是太遠了!”
“兄台去過?”
“沒有,那麽遠的地方去哪裏作什麽!”
“也是,我若非有筆款子要收,我也不願意折騰自己。”
“原來閣下是做生意的?不知做什麽生意?本家哪裏?”
“龍門,皮革生意。”
“哈,我是做生絲的。”
王凱之與來人相談甚歡,彼此之間聊起來並無任何生澀與障礙。不知不覺間,兩個時辰已經過去,一條舢板猶猶豫豫的從上遊過來了。於是乎,三人上了船。那做生絲生意大腹便便的男子取出自己準備的吃食,準備與王凱之一路交談下去。王凱之回頭望著那濕淋淋的山嶽,還有林中那匹孤零零的馬,心中不由生出一抹寂寥蕭寂之感。
這或許便是羈旅異鄉的通感吧!
寒風徐來,江麵卷起一道道的風浪。天色晦暗,層雲不動。船家站在船頭歎息道,“怕是前頭又有風雨!”
“怕它作甚,上半年洪水都不怕,還怕這娘們眼淚似的秋雨?王兄,幹一杯,去去寒!”
“多謝!”
西麵的嶽山,鬱鬱蔥蔥,草木茂盛,隻是在山頂的一處飛岩,卻是寸草不生。
嶽山腳下是一座小鎮。鎮子不大,人口不多,過往的旅人也不過斷斷續續。鎮子裏那白牆黑瓦的建築,在煙雨中清秀而寧靜,如在畫中一般。
暮色沉沉。
鎮子裏的一家酒肆。生意很冷清,掌櫃的坐在櫃台後麵無聲的歎息,眸光癡癡的望著街道,不知在想著什麽。昏暗的店內,靠角落的地方坐著一個人,正獨自喝著酒。
氣溫降了許多,已讓人感覺到了寒意。
掌櫃的袖著雙手抽了抽鼻子,朝店內唯一的客人瞥了一眼,便不由的打量起來。閑極無聊之時,有值得留意的人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這個客人背著身,背影顯得有些蒼老,不過從體型而言,卻是健碩的。看上去那人有五十左右,垂在肩上的長發已是灰白參半。裸露出來的脖子上隱約可見皺紋。
掌櫃的摸了摸下巴,眯著眼睛猜想這個客人的身份。
嶽山鎮隻是個小鎮,比較偏僻,除了前往即墨、函口必經此處的人之外,少有人會來這裏。即便是鎮子本地得人,這些年也有不少遷往了別處。
人生一世,總是為那幾件事忙碌著。無非吃穿用度,或者為了榮華富貴。
小鎮顯然並不能滿足每個人的欲望。
人的流失,自然也會導致鎮子的蕭條。正如房子的無人居住,會使得房子過度的衰退老化。
掌櫃的端起旁邊的酒碗淺淺喝了一口。他也在盤算著是否搬離嶽山。隻是他的家業都在這裏,若要離開這裏,許多產業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處理的掉的,而且若是太過匆忙,必然使得產業價值折損不少。故而他猶疑再三,至今未能決定下來。
寒風在街上疾嘯,幕簾被吹了起來,一陣細雨灑落在大堂門內。
掌櫃的扭頭望去,街上一個人影也沒有。
入夜了,今日的生意怕隻能如此了。
小二掌了燈,朝掌櫃的看來。
小二歲數不大,不過十六七歲,是鎮上一個寡婦的兒子。這小子勤快,但是腦子不大靈光,隻能做些粗淺的事情。掌櫃低聲一歎,朝他招了招手。
“去給客人掌燈,問問客人還需要些什麽?”
“哦,好的。”
掌櫃的剛交代完,那個客人卻是站了起來。掌櫃的呆了一呆,注意到桌子上的飯菜卻是絲毫未動。那客人走了過來,麵相有些蒼老,眸光淡漠,看來不是個好惹的角色。那客人扔了一角銀子在桌上,便走出了酒肆。掌櫃的抓住銀子,若有所思的砸著嘴。
王凱之走到街上,外麵的雨已經急促起來,風勢也漲了。
他翻身上馬,催促著馬飛快的駛過長街,出了鎮子。
他似乎有心事,整個人悶悶不樂。
駿馬嘶鳴,很快便朝著東麵的一條官道而去。官道在嶽山腳下,並不平整,而且已是入夜,光線昏暗。馬蹄鏗鏘作響,碎石被馬蹄踩飛出去。頃刻間,王凱之渾身已經濕透。
山嶽深深,宛若荒古留下的猛獸,卻是默默的注視著這天地的變化。
愁雲暗淡,風雨交加。前方的路已是被雨霧所籠罩。
王凱之勒住韁繩,策馬駛離了官道,鑽入了山林之中。
他找到一處避雨的地方,是一個獵戶常年避雨的山洞。
山洞不大,不過三四人容身,不過卻是幹燥,而且有幹柴在那裏備著。
點燃篝火,火光照亮了山洞,散發出熊熊的熱量。
王凱之坐在篝火前,凝視著那跳躍搖曳的火焰。馬匹在洞外,不安的騷動著,不時打著響鼻。
這次閉關出來,他確實感覺到了某種異樣,一種什麽東西被遺忘了的感覺。這種感覺隨著他離開閉關地越遠便越清晰的感應著。可是無論他怎麽想,卻怎麽也想不起來。他悵然若失。
自打出來,他的修為便沒有變化過。一直滯足不前。
仿佛到了瓶頸,如有山嶽壓著,讓他寸步難行。
或者說,有一股力量,牽引著他,讓他在原地徘徊。
木柴在火焰中迅速的化為燃燒的木炭,然後化為了灰燼。
雨水衝刷著山林,草木毫無滿足的吞噬著雨水。
水流嘩啦啦的從山上傾瀉下來,宛若洪流似的。山林寂靜、冷清,雨水之聲卻是嘈雜刺耳。孤零零的鳥兒在黑漆漆的樹杈上抖擻著翅膀,發出孤淒淒的叫聲。
王凱之抬頭朝洞外望去,火光照耀下,外麵的世界已是模糊的難以分辨。仿佛有無數的生靈在那裏搖曳。從山坡上傾瀉下來的水流化成了洞口的水簾。馬匹不安的踢著地麵。
他的心裏有根刺。
這根刺在秘境之中形成,然後越紮越深。
這根刺,便是修道者常說的的心障。
他很想把這根刺挖出來,可是他使出渾身解數卻徒勞無用。
他頹然放棄,隻能任由那根刺不時的跳起來與他作對。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因果,所謂的懲罰。
他愧對缺無的信任,也愧對缺無的友情。從道義而言,他王凱之卻是是個背信棄義狼心狗肺之輩。一個讓所有人唾棄的人。可是從個人功用主義而言,他自然沒有錯。試問,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強大,為了自己的榮光,為了打破天地的禁忌而成為人上之人,有什麽錯?千萬年來,自有生命以來,為了一己之私而將他人作為踏腳之石人還會少嗎?一將功成萬骨枯,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曆史所講述的,不就是成功者的曆史嗎?所以,從個人功用而言,他並沒有錯。
可是,靈智的生成,道德的凝聚,自然讓美德成了標尺。
而這,或許便是世界的進步。
不然的話,人與百獸為何要區分?原始與文明又如何來分界?世界又如何能夠在一次次毀滅之中重新綻放新生?
他是武夫出身,卻也粗通文墨。
一個被稱為王的人,若是隻有熱血,而無涵養,便不可能成為王。
王,集武力與道德於一身。受人仰慕與敬畏。
所以,他需要忍受。忍受內心的愧疚與羞恥,忍受內心中道德之火的燒灼。他還沒有完全喪失理智,沒有由人退化到野獸的地步,自然要受世俗道德標尺的約束。
隻是,他等待著。等待著踏破禁錮,一飛衝天的那一刻。
到了那一刻,他可以重新書寫自己的曆史。
他的曆史,便隻有榮光與輝煌。
世人所能記住的,便隻有他的光明一麵。
可是,他還需要努力。這種努力與書生求取功名不同,需要他自己去抓住機緣。不論是借助自己的力量,還是借勢,渺渺機緣,他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攫取。
機緣這東西,太過玄虛,太過罕見。
但若是掌獲,便足以讓人超凡入聖。
為了這件事,他等待了幾十年,蟄伏了幾十年,籌謀了幾十年。
一個人,能有幾個幾十年。
當初他正年少。稍微年少輕狂,便不將成規放在眼裏。他學藝有成,便一心想著擊敗樹立在他麵前的那些名人。他不斷的挑戰,有失敗,有成功,他的名氣一點點的樹立起來。然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知道了玄幽。知道玄幽有一件寶物。
當時知道這件事的,江湖中有不少人。
中原勢力蠢蠢欲動,他王凱之涉足其中,躍躍欲試。
終於有一日,他結識了缺無。缺無的來曆很神秘。沒有人知道缺無來自哪裏,那一身本事何處學來。就算是王凱之,也不清楚。但是,他們相識,然後結伴,在中原勢力闖入玄幽聖地的那一日,他們二人悄然闖了進去。
玄幽被毀,聖地被玷汙。
王凱之和缺無奪烽燧令和古圖一份,全身而退。
烽燧令是鑰匙,古圖卻是秘境某一處的標注。
王凱之和缺無商議之下,決定隱遁,參研烽燧令和古圖,不管江湖中的腥風血雨。而這決定,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在玄幽被滅後的半年裏,江湖中廝殺不斷,血染紅了江湖的風雨。無數名門正派,無數的高人名士卷入其中,損失慘重。
王凱之和缺無在龍門定居下來。王凱之娶妻成家,生養女兒,儼然一個富家翁。可是,他的名號卻是驟然的拔高,一下子成了與劍聖比肩的刀王。
他很少外出,但是接觸的人卻不少。
定居龍門之後,江湖中不少人慕名拜訪。而王凱之放低姿態,一副長者身份,無論對方來曆如何,都與其相談甚歡。所謂來者不拒,又歡喜相送。所以,在王凱之壯年時期,他很少與人比鬥,但卻聲望如日中天,延及至今。
可以說,涉足秘境之事,很大方麵是缺無所賜。
若無缺無,他王凱之很難從無數江湖人物中脫穎而出,更難在玄幽可怕的秘境裏暢通無阻,更別提參研那古老深邃的烽燧令和古圖了。缺無的神奇便是,仿佛那些古老歲月裏的東西,隻要經過他的手,便無法隱遁那晦澀之中的玄機。
所以,秘境之中對缺無反戈一擊,是他王凱之終身的汙點。
這個汙點深刻在他的靈魂深處,想要抹除,除非他整個人再無七情六欲。
火光照的他有些恍惚。
連日趕路,他也是疲憊不堪。臉上的皺紋堆疊在一起,如那枯萎樹木的樹皮。雙眼不時合攏,卻又旋即張開。他處於一種昏昏欲睡又強自掙紮的狀態。火光映照下,他的身影是模糊的,仿佛有數道身影重疊在那裏,但重疊的卻並不嚴密。
洞外的雨聲小了。駿馬嘶鳴著。
王凱之猛然一顫,赫然清醒過來。
眸光一凜,如刀鋒從篝火上滑過,他跳了起來,箭步衝出山洞。
馬蹄聲在黑漆漆的山林裏響起。
缺無已經死了。他根本無需擔心別人會用自己的背叛來指責他,讓世人撕破他那偽善的麵具。他更不必擔心,那良心上的汙點會成為自己突破瓶頸的桎梏。他所需要的,就是找到機緣,然後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他眸光明銳,宛若黑暗中的星辰,熠熠的閃爍著如火焰一般的光澤。
這一刻,他內心裏裹挾著無盡的勇氣與毅力。
他連豪富都可以放棄,連家族都可以放棄,連自己最疼愛的孫女都可以放棄,又有什麽不可以放棄。隻要他能登臨巔峰,成為眾靈之神,又有什麽不可以得到。
他狂笑起來,笑聲在暗淒淒的山林裏回蕩。
宛若夜梟的聲音,讓飛鳥驚恐不已。
夜過去,晨光灑落在大地上。
雨水已經停了。
但是每一寸大地都濕漉漉的,彌漫著昨夜風雨的氣息。
草木森森,雜著五顏六色,瑰麗而絢爛。
渡口有人在等船。江水滔滔,渾濁而豐沛。高山遠望,雲氣氤氳。飛鳥翔空,鳴囀悅耳。隻是那瑟瑟的寒意,卻是讓人不由得跺腳難耐。
船很久才來,等候的人抱怨著,船家隻能苦澀賠笑。
當船離開渡口,王凱之才從遠處過來。馬已經疲憊不堪,嘴裏不斷流出白色的泡沫。王凱之翻身下馬,拍了拍馬的腦袋,任由它走向道路旁邊的草地。而他走到了江邊,望著一望無際的江麵。
他要去函口。而這裏離函口還有數百裏的距離。
他回頭掃了一眼,青葉鬱鬱,讓人不安。
他隻能等待,如一個普通的羈旅者,略顯焦慮,又無可奈何。
半個時辰過後,有人趕了過來。
“還有船嗎?”
“有吧,隻是現下生意不大好,聽說擺渡的人已經少了好幾個。”
“兄台這是去哪?”
“望州。閣下呢?”
“函口。”
“函口啊,那個地方好是好,就是太遠了!”
“兄台去過?”
“沒有,那麽遠的地方去哪裏作什麽!”
“也是,我若非有筆款子要收,我也不願意折騰自己。”
“原來閣下是做生意的?不知做什麽生意?本家哪裏?”
“龍門,皮革生意。”
“哈,我是做生絲的。”
王凱之與來人相談甚歡,彼此之間聊起來並無任何生澀與障礙。不知不覺間,兩個時辰已經過去,一條舢板猶猶豫豫的從上遊過來了。於是乎,三人上了船。那做生絲生意大腹便便的男子取出自己準備的吃食,準備與王凱之一路交談下去。王凱之回頭望著那濕淋淋的山嶽,還有林中那匹孤零零的馬,心中不由生出一抹寂寥蕭寂之感。
這或許便是羈旅異鄉的通感吧!
寒風徐來,江麵卷起一道道的風浪。天色晦暗,層雲不動。船家站在船頭歎息道,“怕是前頭又有風雨!”
“怕它作甚,上半年洪水都不怕,還怕這娘們眼淚似的秋雨?王兄,幹一杯,去去寒!”
“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