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跟你說過自己的病,無法捧著書閱讀,盡管是阿嬤視如珍寶的書,我也無法勉強自己,這段時間無數次嚐試終告失敗,怎麽說呢,也許正因為知道這本書的重要性,更無法讓自己安靜下來。有一些方法事實上是有用的,比如將一本必須要閱讀的書想像成學校的教科書,這樣一來就容易接受一些,不會渾身冒冷汗,更不會呼吸困難,但是我做不到,總覺得這本書的結界太大,我根本打破不了。”
“啊,免疫魔法攻擊。”林然試著開個玩笑好讓氣氛緩和一些。
《魯迅全集》第十集卷厚如一本英語詞典,八十多年前出版的書,如今書頁已經由黃變成陳舊的淺褐色,浸在生鏽的鐵水中洗滌過一般的顏色均勻覆蓋在書頁上,邊緣處顏色更深,越是往中心,顏色越淡,書的味道林然是熟悉的,聞久了會有一種想要上廁所的虛弱感,這就是老書的魔法,會讓如今的人感到一種突如其來的虛弱,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書頁老舊發黴和灰塵堆積導致了空氣的清潔度收到混擾,另一方麵更為主要的是心靈上無法承載八十年的時光突然捧在手中。
和古董相比,書所帶來的這種震撼之力對林然來說更為強烈。
翻開封麵,一張火柴盒大小的紙片躍入林然視線,青色鋼筆墨水隻是變成了更為成熟的淡青,清雅的字體寫著:
一九六一年,外灘,袁陽
花落無聲,書頁裏細微的香,十裏洋場煙花地,燈下萬國建築匯聚,十六鋪碼頭熙熙攘攘,燈下夜風吹不動流轉了八十年的書,燈光下是黃浦江的浪花和擺渡船上外公提著書的微笑。
他是個讀書人,是個教書先生,這本書不是外婆蘇夏的,而是外公袁陽的?
外灘的燈光照進窗戶,有什麽不可推翻的東西盛開了,深紫色的花,叫不出名字,在餐桌的螃蟹殼裏出芽、散葉。
“發現什麽嗎?”於夏的聲音反倒是更接近現實的存在。
“啊,是一張紙片,上麵寫著的應當是購書的時間和地點,以前讀書人有這樣的習慣,會用鋼筆在新買回來的書上寫下時間和購買地點,也許這本書的主人不舍得寫在書也上,於是拿了一張紙片,紙片已經很薄,不過字跡十分清晰。”
“一九六一年,外灘,袁陽。”歪著腦袋,於夏沉思,搖頭,“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阿嬤1961年的時候在上海買的這本書嗎?”
“這個並不能如此判斷,也不是說這種判斷不正確。”
“那袁陽是誰?”
林然毫無準備,當然他應該早有準備於夏會問這個問題,她當然會問這個問題。
袁陽是誰?袁陽是林然的祖父。
這件事情整個變得支離破碎,原本以為於夏的阿嬤也許是外婆蘇州老家的親戚,如果是親戚,也許外婆給過老家鑰匙並邀請晚輩們來家裏做客,或者有更複雜的前因,總之是親戚一類的關係。
可是現在,清雅的字體像一九六一年的一朵藍天,珍藏於民國38年的《魯迅全集》中,這朵藍天代表著什麽呢?
“袁陽是我的外公。”林然好像做錯事一般,壓低了聲音。
外婆還是聽到了,發出吱吱的笑聲。
“你的外公?”於夏來了精神,剛才的萎靡和緊張煙消雲散,治愈的速度強過華佗仙藥。
林然遲鈍地重複,“是我的外公,這件事情我似乎感覺有些複雜。”
“等一等,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夏清姑娘,你說阿嬤讓你來找以為夏清姑娘,我詢問過父母是否了解夏清姑娘這個人,他們都說有幾分熟悉,但上海的親戚中沒有這個人,遠房親戚也就是外婆在蘇州老家的親人,但是幾十年來聯係很少,別說是我不清楚了,就連媽媽也未必了解那裏還有哪些親人。”
“這個我懂。”於夏忽然很懂事地點頭,20出頭的臉上閃過遙遠且深厚的陰霾,深巷裏藏著的軟弱被青石板的雨水裹挾著藏過了春水夏風秋月冬雪,此刻一閃而過,停在林然的肩膀上飛撲翅膀。
“親人之間應該是沒有秘密的,應該是親密無間的,但是其實並非如此,我時常覺得親人之間才是距離最遙遠的,就好比我們家,我和阿嬤最親,然後其他家人就了解的很少。”
“父母呢?孩子和父母總是關係緊密。”
於夏淺笑,仿若敘述他人的往事,“2003年花蓮地震,爸爸那時候在花蓮維修高壓電線,海裏來的地震,他沒能逃過,成了新聞報道中的一個數字,我當時還小,隻知道爸爸去了花蓮再也不會回來了,也沒有多悲傷。”
“對不起,我不知道。”零碎的聲音,自我譴責。於夏抬手罩眼,淚池被堵著,取而代之以緊張的笑聲。
“沒事,地震嘛,我們那常有發生,上海地震不多吧。”
“嗯,不多,”急於轉換話題,預見的悲劇,無處躲避叫人窒息的壓抑。
剛搬來這裏不久,一年夏天,台風,海上來的風,帶來大雨傾盆,西湖水殤,淹了金山寺的氣勢,二樓窗台積了水,水最先落在養彩龜的盆裏,白色的長弧形小浴缸,養了兩年的彩龜,小池塘和陽光的快樂生活,暴雨狂奔,雷聲如帥,英姿颯颯,驅逐舞動悶熱的蝦兵蟹將,熱浪偃旗息鼓,人們心裏舒暢涼爽,比得上一百碗冰鎮綠豆湯。夏日煩悶的魔都,人們在台風天喘息,重整精神繼續忙碌。
風聲、雨聲、讀書聲。風雨天心情神靜適合讀書,林然記得清楚,那天午後他正捧著赫胥黎的驚世之作《美麗新世界》,為主人公的命運積攢了一腔冒險的勇氣,客廳裏碧螺春的香味並不討喜,年少的林然不喜喝茶,隻覺其苦不覺有芳,招待客人煮茶聊天必不可少,客人來送書,天陰出門到時雨下,雨傘無用的雨,隻能稍坐,聊日常讀書,最近書市熱鬧,推理小說賣的好,二手書賣六到七折,出來一本就賣完。
外公爽朗的笑聲,新世界的安逸。
“啊,免疫魔法攻擊。”林然試著開個玩笑好讓氣氛緩和一些。
《魯迅全集》第十集卷厚如一本英語詞典,八十多年前出版的書,如今書頁已經由黃變成陳舊的淺褐色,浸在生鏽的鐵水中洗滌過一般的顏色均勻覆蓋在書頁上,邊緣處顏色更深,越是往中心,顏色越淡,書的味道林然是熟悉的,聞久了會有一種想要上廁所的虛弱感,這就是老書的魔法,會讓如今的人感到一種突如其來的虛弱,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書頁老舊發黴和灰塵堆積導致了空氣的清潔度收到混擾,另一方麵更為主要的是心靈上無法承載八十年的時光突然捧在手中。
和古董相比,書所帶來的這種震撼之力對林然來說更為強烈。
翻開封麵,一張火柴盒大小的紙片躍入林然視線,青色鋼筆墨水隻是變成了更為成熟的淡青,清雅的字體寫著:
一九六一年,外灘,袁陽
花落無聲,書頁裏細微的香,十裏洋場煙花地,燈下萬國建築匯聚,十六鋪碼頭熙熙攘攘,燈下夜風吹不動流轉了八十年的書,燈光下是黃浦江的浪花和擺渡船上外公提著書的微笑。
他是個讀書人,是個教書先生,這本書不是外婆蘇夏的,而是外公袁陽的?
外灘的燈光照進窗戶,有什麽不可推翻的東西盛開了,深紫色的花,叫不出名字,在餐桌的螃蟹殼裏出芽、散葉。
“發現什麽嗎?”於夏的聲音反倒是更接近現實的存在。
“啊,是一張紙片,上麵寫著的應當是購書的時間和地點,以前讀書人有這樣的習慣,會用鋼筆在新買回來的書上寫下時間和購買地點,也許這本書的主人不舍得寫在書也上,於是拿了一張紙片,紙片已經很薄,不過字跡十分清晰。”
“一九六一年,外灘,袁陽。”歪著腦袋,於夏沉思,搖頭,“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阿嬤1961年的時候在上海買的這本書嗎?”
“這個並不能如此判斷,也不是說這種判斷不正確。”
“那袁陽是誰?”
林然毫無準備,當然他應該早有準備於夏會問這個問題,她當然會問這個問題。
袁陽是誰?袁陽是林然的祖父。
這件事情整個變得支離破碎,原本以為於夏的阿嬤也許是外婆蘇州老家的親戚,如果是親戚,也許外婆給過老家鑰匙並邀請晚輩們來家裏做客,或者有更複雜的前因,總之是親戚一類的關係。
可是現在,清雅的字體像一九六一年的一朵藍天,珍藏於民國38年的《魯迅全集》中,這朵藍天代表著什麽呢?
“袁陽是我的外公。”林然好像做錯事一般,壓低了聲音。
外婆還是聽到了,發出吱吱的笑聲。
“你的外公?”於夏來了精神,剛才的萎靡和緊張煙消雲散,治愈的速度強過華佗仙藥。
林然遲鈍地重複,“是我的外公,這件事情我似乎感覺有些複雜。”
“等一等,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夏清姑娘,你說阿嬤讓你來找以為夏清姑娘,我詢問過父母是否了解夏清姑娘這個人,他們都說有幾分熟悉,但上海的親戚中沒有這個人,遠房親戚也就是外婆在蘇州老家的親人,但是幾十年來聯係很少,別說是我不清楚了,就連媽媽也未必了解那裏還有哪些親人。”
“這個我懂。”於夏忽然很懂事地點頭,20出頭的臉上閃過遙遠且深厚的陰霾,深巷裏藏著的軟弱被青石板的雨水裹挾著藏過了春水夏風秋月冬雪,此刻一閃而過,停在林然的肩膀上飛撲翅膀。
“親人之間應該是沒有秘密的,應該是親密無間的,但是其實並非如此,我時常覺得親人之間才是距離最遙遠的,就好比我們家,我和阿嬤最親,然後其他家人就了解的很少。”
“父母呢?孩子和父母總是關係緊密。”
於夏淺笑,仿若敘述他人的往事,“2003年花蓮地震,爸爸那時候在花蓮維修高壓電線,海裏來的地震,他沒能逃過,成了新聞報道中的一個數字,我當時還小,隻知道爸爸去了花蓮再也不會回來了,也沒有多悲傷。”
“對不起,我不知道。”零碎的聲音,自我譴責。於夏抬手罩眼,淚池被堵著,取而代之以緊張的笑聲。
“沒事,地震嘛,我們那常有發生,上海地震不多吧。”
“嗯,不多,”急於轉換話題,預見的悲劇,無處躲避叫人窒息的壓抑。
剛搬來這裏不久,一年夏天,台風,海上來的風,帶來大雨傾盆,西湖水殤,淹了金山寺的氣勢,二樓窗台積了水,水最先落在養彩龜的盆裏,白色的長弧形小浴缸,養了兩年的彩龜,小池塘和陽光的快樂生活,暴雨狂奔,雷聲如帥,英姿颯颯,驅逐舞動悶熱的蝦兵蟹將,熱浪偃旗息鼓,人們心裏舒暢涼爽,比得上一百碗冰鎮綠豆湯。夏日煩悶的魔都,人們在台風天喘息,重整精神繼續忙碌。
風聲、雨聲、讀書聲。風雨天心情神靜適合讀書,林然記得清楚,那天午後他正捧著赫胥黎的驚世之作《美麗新世界》,為主人公的命運積攢了一腔冒險的勇氣,客廳裏碧螺春的香味並不討喜,年少的林然不喜喝茶,隻覺其苦不覺有芳,招待客人煮茶聊天必不可少,客人來送書,天陰出門到時雨下,雨傘無用的雨,隻能稍坐,聊日常讀書,最近書市熱鬧,推理小說賣的好,二手書賣六到七折,出來一本就賣完。
外公爽朗的笑聲,新世界的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