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埠頭村形成於明末清初,位於三夾河北岸,經濟發展緩慢,村莊規模一直不大,村民不足百人,世代以農耕為生。二百多年來,易老漢祖輩數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此地過著簡樸、貧窮的生活。
將父親埋葬後,易家兄弟攜妻帶子,踏著泥濘,沿鄉間土路匆匆向北、一路討飯求生而去。外出逃荒路上,隨處可見衣衫襤褸之人,顯然都是出來要飯的。易家逃難者也加入這支隊伍,男子挑擔推車走在前,女人拖兒帶女跟在後。連續多日沒東西吃,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均都有氣無力。道路泥濘不堪,一天下來,也走不了太遠的路。
黃昏時分,他們累得連步子都邁不動了。看著麵黃肌瘦的媳婦,兄弟仨倍感無奈,望著無精打采的孩子,心中更有種無法言說的刺痛。滿臉菜色的一家人停下腳步,放下行李四處張望,前方不遠處的小村莊,映入他們的眼簾。
災害頻仍,戰亂匪亂時有發生,三夾河流域人煙稀少,路上除了難民,很少看到其他行人。兄弟三人沒來過此地,頭暈眼花的他們,根本不知道到了哪裏,眼前村莊叫什麽名字,他們更是無從知曉。
前方村莊非常小,站在這邊透過樹木和房屋望去,能清晰看到那邊的稀疏莊稼。既然有了村莊,就過去看看吧!一家人邁著艱難步伐走進村子。
易老漢的子孫剛進村,就迎來村民們疑惑的目光。這裏顯然也剛下了雨,滿地泥巴,到處都是水坑,河溝淌著渾水。村民們立在村中道路兩旁,盯著這群破衣襤衫的男女老少。
易興眾臉上擠出一絲笑容,上前問道:“老鄉,向你們打聽一下,這裏是什麽地方?”村民們互看一眼,無人回話。過了一會兒,一位老者大聲回答說:“我們這裏是小郝莊,你們從哪裏來,準備做什麽?”
易興民聽後,跟著回答道:“老鄉們好,我們是三夾河北邊柳埠頭村的人,因為連降大雨,河裏發洪水,把村莊淹了,我們沒辦法隻能逃出來。”
易興嘉接著央求道:“各位老鄉,家裏有吃的嗎,能不能給點兒?我們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孩子們快挺不住了。”
小郝莊村民純樸善良,又熱情好客,當得知這群不速之客餓著肚子,幾個家裏也很貧窮的村民連忙回家取來吃的,給逃難者臨時充饑。
墊了肚子後不再心慌,易家人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通過交談,他們得知村民均係姓郝,世代在此居住,村莊已百年有餘。
物質貧乏、兵荒馬亂的年代,沒目的到處亂跑,不知哪天就會丟了性命。
村裏郝姓人對他們說:“你們別到處跑了,留在俺們莊就行,這兒還有些荒地,選幾塊翻一翻,撒上種子,秋季有了收成就不愁沒吃的。這兒離河遠,以後還不用擔心再遭水淹。”
兄弟仨聽後有些遲疑,畢竟他們所有的食物,隻有老父親留下的那塊黑窩窩頭。當他們將現實困難講出來時,小郝莊村民齊聲說:“這點兒困難不用怕,莊稼地裏有的是吃的,你們都能活動,隨便去拾掇點兒,就能對付過去。實在過不去,各家各戶幫襯點兒,不就幾個月嘛!”
聽了村民們的話,易氏兄弟非常感動,當即決定留在郝莊。
在小郝莊村民幫助下,三兄弟很快搭起茅草棚,安頓好妻子、兒女,一家人算是有了安身之所。經與村民商議,三兄弟選了幾塊荒地,重新翻了翻土,撒上種子。等農作物成熟有了收成,他們的災荒年才算真正過去。
外出逃荒時,沒有一點兒糧食,家裏人多嘴多,眼前的生存是最大問題。即使一家人天天外出,到田裏尋覓食物,依然無法保證10多口人不餓肚子。好在小郝莊人善良熱情,當他們實在找不到可吃的食物時,郝莊人就東一家西一家湊些,給他們填肚子充饑,燃眉之急頓解。在小郝莊村民幫助下,易家居然沒人再被餓死,平安度過了災荒之年。
新來到的村莊,對於易家人來說,真是個福地。
幾個月後,田裏莊稼成熟,收獲了新的糧食,吃飯問題得以解決。吃住都不成問題,易家人算是在小郝莊真正站住了腳。
時光如飛梭般流逝,100餘年悄然而過。
民國初期,小郝莊發生較大變故。郝姓村民內部衝突不斷,日子無法繼續下去,部分村民為能正常生活選擇搬離小郝莊。
小郝莊西南兩公裏外,有個村莊叫大郝莊,村民也都姓郝,和小郝莊村民係同支同脈。多年來,兩個村莊的郝姓人一直保持聯係。小郝莊人本來就少,遷走一部分後,郝姓人就更少了。據易姓在世老人講,因為死亡率高、出生率低,郝家人越過越少。幾十年後,村裏的郝姓人居然絕了戶。
有著100多年悠久曆史的郝氏家族,從此劃上句號。經過百年風雨的小郝莊,也由盛到衰轉而敗,最終變得有名無實。
隨著時間推移,逃荒避難、在小郝莊定居的易家人,後代逐漸興旺。郝姓人的絕戶,又為他們掀開新的曆史篇章。莊上沒了郝家人,村名繼續叫小郝莊,有些名不符實,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聚在一起商量,決定將小郝莊改名為易莊。
到了20世紀80年代,村裏易姓人總數,已增加到400多位。
將父親埋葬後,易家兄弟攜妻帶子,踏著泥濘,沿鄉間土路匆匆向北、一路討飯求生而去。外出逃荒路上,隨處可見衣衫襤褸之人,顯然都是出來要飯的。易家逃難者也加入這支隊伍,男子挑擔推車走在前,女人拖兒帶女跟在後。連續多日沒東西吃,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均都有氣無力。道路泥濘不堪,一天下來,也走不了太遠的路。
黃昏時分,他們累得連步子都邁不動了。看著麵黃肌瘦的媳婦,兄弟仨倍感無奈,望著無精打采的孩子,心中更有種無法言說的刺痛。滿臉菜色的一家人停下腳步,放下行李四處張望,前方不遠處的小村莊,映入他們的眼簾。
災害頻仍,戰亂匪亂時有發生,三夾河流域人煙稀少,路上除了難民,很少看到其他行人。兄弟三人沒來過此地,頭暈眼花的他們,根本不知道到了哪裏,眼前村莊叫什麽名字,他們更是無從知曉。
前方村莊非常小,站在這邊透過樹木和房屋望去,能清晰看到那邊的稀疏莊稼。既然有了村莊,就過去看看吧!一家人邁著艱難步伐走進村子。
易老漢的子孫剛進村,就迎來村民們疑惑的目光。這裏顯然也剛下了雨,滿地泥巴,到處都是水坑,河溝淌著渾水。村民們立在村中道路兩旁,盯著這群破衣襤衫的男女老少。
易興眾臉上擠出一絲笑容,上前問道:“老鄉,向你們打聽一下,這裏是什麽地方?”村民們互看一眼,無人回話。過了一會兒,一位老者大聲回答說:“我們這裏是小郝莊,你們從哪裏來,準備做什麽?”
易興民聽後,跟著回答道:“老鄉們好,我們是三夾河北邊柳埠頭村的人,因為連降大雨,河裏發洪水,把村莊淹了,我們沒辦法隻能逃出來。”
易興嘉接著央求道:“各位老鄉,家裏有吃的嗎,能不能給點兒?我們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孩子們快挺不住了。”
小郝莊村民純樸善良,又熱情好客,當得知這群不速之客餓著肚子,幾個家裏也很貧窮的村民連忙回家取來吃的,給逃難者臨時充饑。
墊了肚子後不再心慌,易家人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通過交談,他們得知村民均係姓郝,世代在此居住,村莊已百年有餘。
物質貧乏、兵荒馬亂的年代,沒目的到處亂跑,不知哪天就會丟了性命。
村裏郝姓人對他們說:“你們別到處跑了,留在俺們莊就行,這兒還有些荒地,選幾塊翻一翻,撒上種子,秋季有了收成就不愁沒吃的。這兒離河遠,以後還不用擔心再遭水淹。”
兄弟仨聽後有些遲疑,畢竟他們所有的食物,隻有老父親留下的那塊黑窩窩頭。當他們將現實困難講出來時,小郝莊村民齊聲說:“這點兒困難不用怕,莊稼地裏有的是吃的,你們都能活動,隨便去拾掇點兒,就能對付過去。實在過不去,各家各戶幫襯點兒,不就幾個月嘛!”
聽了村民們的話,易氏兄弟非常感動,當即決定留在郝莊。
在小郝莊村民幫助下,三兄弟很快搭起茅草棚,安頓好妻子、兒女,一家人算是有了安身之所。經與村民商議,三兄弟選了幾塊荒地,重新翻了翻土,撒上種子。等農作物成熟有了收成,他們的災荒年才算真正過去。
外出逃荒時,沒有一點兒糧食,家裏人多嘴多,眼前的生存是最大問題。即使一家人天天外出,到田裏尋覓食物,依然無法保證10多口人不餓肚子。好在小郝莊人善良熱情,當他們實在找不到可吃的食物時,郝莊人就東一家西一家湊些,給他們填肚子充饑,燃眉之急頓解。在小郝莊村民幫助下,易家居然沒人再被餓死,平安度過了災荒之年。
新來到的村莊,對於易家人來說,真是個福地。
幾個月後,田裏莊稼成熟,收獲了新的糧食,吃飯問題得以解決。吃住都不成問題,易家人算是在小郝莊真正站住了腳。
時光如飛梭般流逝,100餘年悄然而過。
民國初期,小郝莊發生較大變故。郝姓村民內部衝突不斷,日子無法繼續下去,部分村民為能正常生活選擇搬離小郝莊。
小郝莊西南兩公裏外,有個村莊叫大郝莊,村民也都姓郝,和小郝莊村民係同支同脈。多年來,兩個村莊的郝姓人一直保持聯係。小郝莊人本來就少,遷走一部分後,郝姓人就更少了。據易姓在世老人講,因為死亡率高、出生率低,郝家人越過越少。幾十年後,村裏的郝姓人居然絕了戶。
有著100多年悠久曆史的郝氏家族,從此劃上句號。經過百年風雨的小郝莊,也由盛到衰轉而敗,最終變得有名無實。
隨著時間推移,逃荒避難、在小郝莊定居的易家人,後代逐漸興旺。郝姓人的絕戶,又為他們掀開新的曆史篇章。莊上沒了郝家人,村名繼續叫小郝莊,有些名不符實,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聚在一起商量,決定將小郝莊改名為易莊。
到了20世紀80年代,村裏易姓人總數,已增加到400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