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英國既有體麵的紳士、貴婦,也有落魄的流浪漢、食不果腹的貧民。有人暴富,也有人破產自殺。這是一個動蕩而生機勃勃的年代。


    麗迪雅與斯科菲爾德認識,是在三年前的初春。


    斯科菲爾德原先是個浪蕩子,老斯科菲爾德先生經商賺了一大筆錢,足夠供他幾十年花天酒地的。


    然天有不測風雲,工人暴動,燒了斯科菲爾德家的工廠。當時倉庫大量的貨物尚未運出,一起被燒毀。老斯科菲爾德先生曾經簽了一份訂購合同,合同的違約是筆天文數字。火災後,老斯科菲爾德先生最終因無力償還違約金而自殺。


    小斯科菲爾德一下子從富少爺寶座上跌落,變得一貧如洗,交往的朋友紛紛嫌棄他、鄙視他,由於不學無術,他找不到一件合適的工作,漸漸混成了流浪漢。


    那時的麗迪雅剛拋出一支股票淨賺八千英鎊,紡織廠也走上了正軌,不需要資金投入。空閑下來的她,有點小錢,不由憂患起自己的民族。


    即便麗迪雅現在是個藍眸雪膚的西方小妞,但骨子裏,她認為自己仍然還是一個炎黃子孫,但也僅此而已。她固執的認為,隻是那個新中國才是她的祖國。


    現在是中國,統治者是滿清,1796年,乾隆帝讓位於其十五子嘉慶帝,清朝正一步步走向滅亡。


    1710年到1760年的半個世紀,英國向清國累計支付了2600萬英鎊的白銀。若是要把這換算成“兩”為計量單位,那就在後麵至少乘以四。清朝人民隻接受白銀作為貨幣。英國人為了采購茶葉、瓷器和絲綢,不得不通過非洲、美洲的三角貿易獲得銀子。


    英國貨船先從本土裝上製造品、烈酒等物品,運到非洲海岸賣掉,完成第一筆交易;再用得到的錢買下非洲黑人,裝上船,運到中美洲,把黑人做奴隸賣給那裏的農場主,這是第二筆交易;這些利潤一部分用來購買美洲白糖、棉花、咖啡,剩下的是以銀子的形式運回英國。


    那時候,美洲是全球最大的白銀產地,而每年那裏產出的白銀,有一半最終留在了清國。英國所獲得的白銀,更是幾乎耗盡在清國。


    隨著1775年到來,美國獨立戰爭的打響,也預示著美國掙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英國獲得白銀更困難了。


    而英國出口的羊毛、尼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


    1793年,英國正式派使者去清國,而清廷乾隆皇帝過於傲慢,認為是“□□”恩澤布於四方,使它傾心向化,自海外來歸。


    乾隆拒絕了英使一切關於貿易的要求,他在給英喬治三世的書信中寫道:“□□德威遠播,萬國來朝,種種奇珍異品,紛紛來獻,無所不有,無須你國製辦東西。此次你國進貢各物,照顧你誠心遠來,特令收納。以上各條特作開導,並遣令你貢使回國。”


    貿易逆差的巨大壓力使得英國商人劍走偏鋒,將會在十九世紀初,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


    而現在,這一切還未發生。


    去年一年,英國總計向清國支付白銀三百萬兩。


    麗迪雅現在是個英國小姑娘,前世曾經見過的事實,使她對這費用的金額,產生了巨大懷疑。


    在前世她還小的時候,市場上還沒有統一標價,價格監管機製也十分欠缺。記得商場裏的營業員在遇到老外時,在計算機上按出的金額,比之賣給中國人的金額,要起碼貴個十倍以上。


    連公園、著名景點門口收費處,也會掛塊牌子,上麵寫‘中國人5元,外國人50元’。


    這等等把外國人當‘衝頭’砍的做法,不由得不讓她多想。


    英國的人口,真的不多,而茶葉、瓷器和絲綢這些在英國更是屬於奢侈品,用得起的人就更少了。


    而在清國本地呢?


    茶葉,普及飲料,連普通老百姓家也都喝的,隻不過好與差的區別。


    絲綢,略有薄產的人家都起碼能穿得起一件。


    瓷器,更不用說了,哪家沒些個碗勺啊。


    這些東西,在清國肯定不會是這個高價。英國商人因為語言不通,不了解真實情況,被那些清國的奸商蒙蔽的可能性是百分百的。


    如果中英貿易平衡,是不是東印度公司就不會考慮到鴉片這個方式了呢?


    越思考,麗迪雅越發能肯定自己的猜測。平日的交際,使她深切的感受到,人們交往非常注重品性。若不是無可奈何,沒什麽人會想要去幹受良心譴責的事。


    那天麗迪雅坐在街心廣場,思考著一個小女孩,該怎麽才能有所做為的時候,看到了斯科菲爾德那不甘的眼神。


    她給了他一點兒錢,叫他回去把自己打理幹淨後再去浪博恩找她。


    他如約爾至,兩人商討了一個星期後簽下協議。


    爾後一個月,斯科菲爾德先生搭上了一位東印度公司的買辦,租了一條船,帶著貨物和麗迪雅寫的計劃書,跟著船隊出發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在傲慢與偏見的日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此文已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此文已坑並收藏在傲慢與偏見的日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