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把‘幸福指數’想象成沿著時間長河不斷上下起伏的一條曲線,那麽,不論曲線怎麽變幻,它都仿佛繞著一條持平的‘基線’來回波動而已。”這是哈佛大學公開課幸福課上,教授對“幸福的基線”所做的簡單比喻。


    確實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總體幸福水平是比較穩定的,但也是可以改變的。既然個人的幸福水平已然成了波浪形,忽而升高忽而降低的,這就說明有因素在影響著它的波動,隻不過它再怎麽變動,也隻會在一個基線水平上下浮動而已。


    到底是什麽因素影響著人的幸福水平呢?答案是遺傳因素、外部環境和abc這三者。其中遺傳因素占的比重最高,約為50%。這就是為什麽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一生下來其幸福水平就高過別人,而有的人卻過著“灰頭土臉”的生活。外部環境對幸福水平的影響不大,但也占大概10%,具體表現在不可抗的外力影響,如突發事件、居住地的變化、學習成績的下滑、工作業績下降等導致情緒波動,進而影響到幸福水平,但是這些情況對人的幸福水平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幸福水平波動一陣子之後很快就會恢複。“abc”指的是“情緒abc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其基本觀點就是:“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曆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用情緒調節abc法來改善自己的認知水平,從而改善並提升個人情緒控製力,以提高個人的幸福水平。


    遺傳因素我們無力改變,外部環境的客觀性比較強,改變的可能性也不大,人們要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水平,隻有通過“情緒調節abc法”來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有沒有什麽秘訣可以讓自己的幸福基線是一直上揚而不下調呢?秘訣就是:積極樂觀的心態。


    1955年9月17日在濟南出生的張海迪,5歲時患上脊髓血管瘤而導致高位截癱。無法上學的她隻好在家自學完成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到了山東的聊城農村,當起了老師。在此期間,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


    張海迪因為身體殘疾,一直都沒機會到學校裏讀書,但是她並不氣餒,也不悲觀失望,而是發奮學習,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又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等幾種外語,還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課程。此外,她在讀中外名著的同時還練筆寫小說、學素描、臨摹名畫、學簡譜和五線譜,還有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


    一次,一位老同誌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張海迪幫著翻譯文字說明,當時張海迪的英語翻譯水平還不行,隻好婉拒了這位老同誌。望著老同誌失望離去的背影,她從此開始努力學習英語,在牆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滿了英語單詞,規定自己每天晚上背不下10個英語單詞就不睡覺。更誇張的是,家裏隻要來了會點英文的客人,她都會請教。如此發奮了七八年,張海迪的英語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僅能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能翻譯英文小說了!她將自己翻譯的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那位總編竟然流下了眼淚,為這樣一個勤奮好學且極具上進心的殘疾女孩感動得紅了眼眶,之後為她的這本翻譯作品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1981年,張海迪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稱號,當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


    1982年,張海迪獲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和“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生命的追問》還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人的一生總會有坎坷,看你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張海迪如是說。在悲慘的命運麵前,張海迪不沮喪、不沉淪、不灰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麵對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在用頑強的意誌力跟病魔作鬥爭的同時,她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提高自己的幸福基線,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精神財富,讓自己變得“豐滿”起來,成為一個殘而不廢的對社會具有一定貢獻的人。


    積極樂觀的心態使人更容易從失敗和痛苦的泥沼中抽身出來,使人的身心更加健康和陽光,使人的生活更加輕鬆和快樂。


    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幸福基線,就一定要做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延伸閱讀:


    幸福是我們畢生追求的目標。積極樂觀的心態是實現其目標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對於一名學生來說,如果僅是考試不及格,考不上好學校;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如果隻是工作不順利,感情和家庭不和諧的話,那麽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麵對,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到。但是,在生離死別麵前,這種心態還能保持嗎?


    汶川大地震中,綿竹市漢旺鎮東汽中學高二6班的17歲男孩薛梟和許多不幸的人一樣被埋在了廢墟之下。後來,廣東的救援人員發現了薛梟和另外一位也被埋於廢墟之下的幸存者,薛梟的傷勢很重,但他還是堅持讓救援人員先救另一個幸存者。


    “先救她,她是女孩子!”薛梟忍著傷痛說。


    在施救的過程中,救援人員擔心薛梟會自暴自棄而不斷地跟他聊天鼓勵他。


    救援人員問薛梟:“出來後你想幹什麽?”


    “我想喝可樂,最好是冰的,太渴了。”


    “好,你出來我給你買。”


    “那你想要啥?我也給你買。”


    “我給你買可樂,你出來後給我買根雪糕吧。”


    “沒問題。”


    可樂、雪糕成了薛梟和救援人員之間的一個約定。


    氣溫很高,埋在廢墟裏的薛梟覺得非常悶熱,這悶熱讓他感到有些焦躁不安。不過他並沒有就此放棄求生的願望,一直堅持著,等待著救援人員將通道打通救他出去。


    80個小時,足足堅持了80個小時,壓在薛梟身上的預製板終於被移開了,他終於被拉出了廢墟,終於得救了!


    他被抬上擔架後的第一句話是問救援人員:“叔叔,我要喝可樂,要冰凍的。”


    聽到這話,抬擔架的消防人員們都樂了。


    這就是“可樂男孩”,一個多麽樂觀、多麽勇敢、多麽頑強的孩子!若是沒有積極樂觀的精神在支撐著他,他或許根本就熬不過這80個小時。


    積極樂觀的精神和態度,不管在何時何地、何種情境之下都適用。尤其是在生離死別麵前,更要用這種態度來鼓勵自己,讓自己更加堅強地麵對,別讓幸福感離自己太遠。


    哈佛成功秘籍:


    哈佛大學幸福課對提高幸福基線提出了幾點建議。


    1.多與朋友相處、溝通。你應該有幾位這樣的朋友,你們不一定要一起出去吃飯娛樂,但要相互了解,開心和不開心的事你都會與他分享,他也會很耐心地傾聽你的“絮絮叨叨”。


    2.正確處理學習、休息和娛樂的關係。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生物鍾,將自己記憶力最好的時間段用於學習,以提高學習效率。


    3.擁抱。研究表明,每天30個擁抱能增進個人的幸福感。


    4.時間充裕。別把日程表排得過滿,留下些空餘時間看電影、聽音樂,或者發發呆,讓大腦休息休息。


    測試題:


    你是一個樂觀的人嗎?


    題目:


    1.每天起床時,是否使用一句樂觀的話鼓勵自己,如“今天將會是一個好日子”或“我正盼著今天的到來”等。


    2.是否能意識到大多數數據之類的東西對自己其實沒有任何影響,相反,自己的決定才會影響自己周圍的情況。


    3.是否能把樂觀傳遞給別人。


    4.是否能少花點時間去擔憂被對手超過。


    5.當自己的想法落空時,是否能避免灰心喪氣。


    6.是否能有效地把“反對”轉化成一種潛在的好感。


    7.是否能優雅地接受別人的讚美,並經常真誠地讚美別人。


    8.是否相信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有許多好心人的。


    9.是否相信當情況趨於好轉時,自己能夠讓這種趨勢持續下去。


    10.是否相信這樣的觀念:心靈是無法區分事實和想象的,並且自己有意識地在今天保持一種良好的感覺。


    回答“從來不”得0分;回答“偶爾”得1分;回答“經常”得2分;回答“總是”得3分。


    測試結果:


    1.如果你的分數在15分或者15分以下,你務必注意培養自己的樂觀情緒;


    2.如果你的分數在20分或者20分以上,那麽你已經高於一般水平,但你仍然要經常保持樂觀的心態;


    3.如果你的分數在24分到28分之間,那麽你就屬於那種能將樂觀情緒傳遞給他人的精英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哈佛淩晨五點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雪並收藏哈佛淩晨五點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