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皆以無用為恥,而我卻認為無用正是大用。
我一生都覺得自己無用,我沒有語言天分,年輕的時候,我曾經學過英語、日語,但是一直無法學會,最慚愧的是來到台灣已有四十五載,竟然一句台語也講不好。我素無音樂涵養,課誦梵唄五音不全,樂譜音階全都不識,記得曾有一位音樂教授說我隻有三音,缺乏入聲。在應對上,我也不善言辭,年輕的時候,往往因為仗義直言,而開罪別人;如今年近古稀,還是經常由於太過坦率,而被有心者扭曲,持為話柄,大做文章。對於理財,我更是缺乏概念,常常這手接了錢,那手又給了人,有時連信徒都為佛光山的欠債累累,日日難過而擔心憂慮,而我隻憑佛法,不知無錢之苦。
盡管我百無一用,但是我頗有自知之明,為了彌補先天的不足,我不敢投機取巧,心存僥幸,對於自己負責的每一件事,我總是腳踏實地,全力以赴;對於師長交待的每一句話,我也都切切珍惜,謹記在心。記得十八歲時,我見到心中仰慕已久的太虛大師,遂情不自禁地趨前向他合掌頂禮,他含笑回應了幾句:“好!好!好!”就走了過去,我卻在當下決心要一輩子“好”下去。於是,我開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不斷反省平日的思想舉止,我一絲不苟地演練佛門行儀,我孜孜不倦地讀誦佛學典籍,這一切的努力,無非是希望一生都不要辜負了太虛大師向我說的幾個“好”字。
二十三歲來到台灣以後,我在中壢落腳,因為大家都說我塊頭大,力氣足,所以就交付我拉車、挑水等吃力的工作。我一向認為自己無用,所以當別人認為我有用時,我也就毫不推辭。雖然我拉車擔物常因力不從心而暈眩嘔吐,但是我從不叫苦,也不喊累,因為我自覺無用,而別人肯用,正表示自己還有一絲價值,焉能令人失望!日後我走入社會,接引眾生,經常目睹一些人因恃才傲物,氣焰高漲,雖然有用,而別人卻不敢任用,等同無用,不禁慶幸自己生來無用。
一九五一年,我被聘為台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兼任課老師時,我自認佛學不足,慧解不夠,曾想婉拒,但是一來想到當時在台灣受過長期正統佛學教育者為數甚少,二來感念大家對我的肯定,所以便答應下來。從此我日日伏案用功,每一例證均仔細考察,每一名相也苦苦深思,唯恐誤人慧命,有負重托。及至後來,我應邀至各地講經說法,每次在準備講稿時,也都戰戰兢兢,力求完美。今天我之所以能在台上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其實正是緣於當初以勤補拙所鍛煉出來的功夫。
在開始執教佛學的同時,我也應邀主編《覺群雜誌》、《人生月刊》,由於當年編印寫作的人才寥寥無幾,隻有自己下筆,濫竽充數。我每天孤燈伴影直到天明,常常為了一個字而斟酌良久,為了一句話而搜索枯腸。就這樣,我辛苦編撰達六年之久,其間的嘔心瀝血雖然難以道盡,但是在無形之中,卻培養我紮實的編寫能力,直到現在,我居然還能用來教導徒眾,不失時宜。
二十七歲時,我籌建高雄佛教堂,此後又興設壽山寺,開辟佛光山。及至別分院的陸續成立,直到現在,雖說已參與過不少建築工程,但是我從不掉以輕心,非但不妄加臆測,也不完全依賴藍圖底稿。我總是利用奔波弘法的空檔,頻頻到現場親自勘查,以手腳代替量尺,以人頭代替實物,來估算房屋大小,設計區間格局。用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來辦事,固然費時耗力,但是可以一勞永逸,使得殿堂樓閣都能在莊嚴中不失實用,在現代中融和傳統。
因為我自知無才無德,所以自幼就抱著見賢思齊的態度,勤閱高僧傳記與偉人故事,期能以古德懿行砥礪身心。遇到良師益友,我也把握機會,追隨學習。直到後來,我建設各項佛教事業時,不僅自己全神貫注,用心研究,同時也廣攬人才參與,博征專家意見。例如:在興辦佛學院時,我自忖在佛學上,博雜有餘,而無專攻;在教義上,雖曆經宗、律、教之熏陶,卻缺乏現代化學術的訓練,所以,我不但曾邀請方倫、唐一玄等耆宿來院授課,也延聘鄭石岩、藍吉富、遊祥洲、蕭武桐等新秀教導學生。目睹佛學院三十年來,屆屆人才輩出,代有建樹,心中深有所感:盡管自己無用,然而若能善於用人,還是一樣可以利濟眾生,造福祉會。
我自認參訪、請教、不恥下問,無傷自己的尊嚴,如佛門裏以智慧著稱的文殊師利,不也曾向年僅八歲的妙慧童女頂禮問法;趙州禪師八十高齡,還四處雲遊智慧,訪師學道;我不但與蕭頂順、彭伯平等人一直維持著良好的友誼,而且還共同設計了一間間的別分院,興建起一棟棟的殿堂樓閣。三人行必有我師,自知無用,尊重他人,才能發揮大用。
我不但做事謹慎,重視專才,即使平常待人,也都一本認真的態度,凡此都是因為自覺身無長才,所以一點小因小緣,我都十分看重,總想令大家同沽喜悅,共享法益。因此即使是萍水相逢,我也挖心剖肺,竭誠以待;盡管是素不相識,我也耐心傾聽,為解煩憂。雞皮鶴發的老公公、老婆婆找我談話,我從不拒絕;天真爛漫的小弟弟、小妹妹與我通信對談,我也同事攝受。是以,愛護我的信徒中,不乏耄耋之士;過去的童男童女長大以後,也都成了我的子弟兵將。
也正因為自感不足,對於各界人士,我都一律禮敬尊重。我雖然對於政治經濟素來不感興趣,但也在多次的接觸來往當中,獲得不少概念常識,拓展了我的思想空間。所以,無用正可以無所不用,這就好比都市裏建滿房屋的黃金地段,固然是價值非凡,其實,荒郊野外看似無用的不毛之地,正可以隨心所欲創造一方佛國淨土。我們不要怕自己無用,無用的人正可以用一顆虛懷若穀的心,納受各種因緣。
無用之用不僅在於自我受用,最讓我驚喜的,還是平日點滴的因緣,居然在無意中,對於我的佛教事業發揮了莫大的助益,因而促使廣大的眾生蒙受多利。過去種種不談,就以這次籌募佛光大學建校基金而言,我本來隻想用托缽方式興學培才,然而消息一經發布,承各界人士厚愛,多方賜予建議,從義賣到義唱,大家不但提供種種募款方式,而且自告奮勇,前來協助。我自認不才,故也時時邀約各行專家開會研商,傾聽意見。雖然從核準破土到如今,不過隻有半年光景,一樁百年樹人的教育事業,竟然意外地結合了各界的力量,可見盡管自己無用,但是能廣結善緣,就可以共創大業。
從過去到現在,我即使看到一場成功的法會,聽到一句讚美的言語,都不敢自己居功,因為我總覺得凡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故時而發自心底,由衷地回向:“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信徒。”
多年來,我秉持這種信念修行辦道,自覺受用無窮,因此無用之所以成為大用,貴在自知。回憶過去,因為我從小就感到自己無用,所以在十年的叢林生活裏,我雖然曆經作務的勞苦,備受師長的教訓,但都“想當然爾”地接受下來,沒想到這許多的磨煉,卻形成我日後奮鬥的資糧。如今想來,真是感激涕零。當年那些看似無情的棒喝、無理的要求,無非是要將我們自以為是的知見轟出九霄雲外,把我們遇緣妄起的無明打得支離破碎。
四十多年的弘法生涯,可說是曆經人世難堪之境,我之所以能夠安然度過,不是因為我的才能卓越,而是因為我自知無用。我常常想到父母生我養我,社會供我日用所需,師長教我育我,佛教給我發展空間,而自己卻無以為報,就感到慚愧萬分,故而遭逢再大的困難,再多的障礙,也總是敦促自己努力突破,而未嚐怨天尤人。
這一生中,遇到吃虧的時候,更是不知凡幾,然而我總能一笑置之,因為我自忖無用,既沒有辦法與人比較,也沒有資格與人計較,所以,多付出一點心力,多等待一點時間,多犧牲一點擁有,多損失一點錢財,在我看來,都是為自己培植福德因緣,而事後的結果也證明“吃虧是福”,這就是為什麽我一直提倡“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的原因。
一些人因一時無明生起,對人非難,我也都忍耐包容。我並非懦弱膽怯,隻是想到自己無用,更不能情緒用事,更何況如果雙方都無明謾罵,不但無補於事,反而擴大問題。所以,我慣於運用一些禪機幽默,與對方溝通交流,結果總能在皆大歡喜的氣氛下消弭對立。
人生之大病,其實不在無用,而在無明。無明,以俗話來說,就是不明事理。貪嗔愚癡、懷疑嫉妒等一切煩惱皆由無明而生。故心中常起無明者,形之於外,不但麵容表情生硬刻板,行為舉止常犯他人,口裏更說不出讚美的好話,台語中所謂的“木頭人”、“相撲雞”、“烏鴉嘴”,應屬此類之流。這種人普遍不受大眾歡迎,即使能力傑出,也鮮有所成。我的徒眾裏,就有一些人自以為才能出眾,別人都一無是處,因而固執己見,動輒無明,結果不但無法與人合作,反倒不能成事。這些年來,我細細觀察的結果,發現到自以為無用的人,往往因為心靈開闊,而用處無窮;自以為有用的人,反而因為事事執著,而用處有限。
眼看這些無明的徒眾無法與人共事,作為師父的我,也隻好一一接收過來,親自輔導。他們經過一段時日的調教以後,往往有著出人意表的改變。史籍上記載韓信領軍打仗,手下的殘兵弱卒都能戰勝敵人,於此證實不虛。常有人問我:秘訣何在?其實道理非常簡單,隻要我們肯燃起胸中熊熊烈火,銷熔自他無明,縱然是一堆破銅爛鐵,也能糅合成不碎金剛。
五指中的小指,與其他指頭比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在合掌禮拜時,卻與佛陀最為接近。我們隻要心中有佛,依真理行事,知道感恩惜福,懂得慈悲喜舍,無論地位多麽卑微,都能對整個社會有所貢獻。一個人最怕的就是心頭常被無明烏雲覆蓋,而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佛教故事中,摸象的盲人由於自以為是,即使花費了許多時間,終究還是昧於實相,一無所知。火宅裏的瞎子自知缺陷,而與跛子、聾子合作無間,故能逃過災難。在這個瞬息萬變、知識爆炸的時代裏,個人尤其顯得渺小無用,我們要時時觀照,常常慚愧自己有所不知道,自己有所不能夠,自己有所不清淨,自己有所不圓滿,唯有真誠懺悔,不斷改過,才能進德修業,日新又新;惟有謙衝自抑,尊重他人,才能團結合作,共成美事。
(一九九四年七月)
我一生都覺得自己無用,我沒有語言天分,年輕的時候,我曾經學過英語、日語,但是一直無法學會,最慚愧的是來到台灣已有四十五載,竟然一句台語也講不好。我素無音樂涵養,課誦梵唄五音不全,樂譜音階全都不識,記得曾有一位音樂教授說我隻有三音,缺乏入聲。在應對上,我也不善言辭,年輕的時候,往往因為仗義直言,而開罪別人;如今年近古稀,還是經常由於太過坦率,而被有心者扭曲,持為話柄,大做文章。對於理財,我更是缺乏概念,常常這手接了錢,那手又給了人,有時連信徒都為佛光山的欠債累累,日日難過而擔心憂慮,而我隻憑佛法,不知無錢之苦。
盡管我百無一用,但是我頗有自知之明,為了彌補先天的不足,我不敢投機取巧,心存僥幸,對於自己負責的每一件事,我總是腳踏實地,全力以赴;對於師長交待的每一句話,我也都切切珍惜,謹記在心。記得十八歲時,我見到心中仰慕已久的太虛大師,遂情不自禁地趨前向他合掌頂禮,他含笑回應了幾句:“好!好!好!”就走了過去,我卻在當下決心要一輩子“好”下去。於是,我開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不斷反省平日的思想舉止,我一絲不苟地演練佛門行儀,我孜孜不倦地讀誦佛學典籍,這一切的努力,無非是希望一生都不要辜負了太虛大師向我說的幾個“好”字。
二十三歲來到台灣以後,我在中壢落腳,因為大家都說我塊頭大,力氣足,所以就交付我拉車、挑水等吃力的工作。我一向認為自己無用,所以當別人認為我有用時,我也就毫不推辭。雖然我拉車擔物常因力不從心而暈眩嘔吐,但是我從不叫苦,也不喊累,因為我自覺無用,而別人肯用,正表示自己還有一絲價值,焉能令人失望!日後我走入社會,接引眾生,經常目睹一些人因恃才傲物,氣焰高漲,雖然有用,而別人卻不敢任用,等同無用,不禁慶幸自己生來無用。
一九五一年,我被聘為台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兼任課老師時,我自認佛學不足,慧解不夠,曾想婉拒,但是一來想到當時在台灣受過長期正統佛學教育者為數甚少,二來感念大家對我的肯定,所以便答應下來。從此我日日伏案用功,每一例證均仔細考察,每一名相也苦苦深思,唯恐誤人慧命,有負重托。及至後來,我應邀至各地講經說法,每次在準備講稿時,也都戰戰兢兢,力求完美。今天我之所以能在台上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其實正是緣於當初以勤補拙所鍛煉出來的功夫。
在開始執教佛學的同時,我也應邀主編《覺群雜誌》、《人生月刊》,由於當年編印寫作的人才寥寥無幾,隻有自己下筆,濫竽充數。我每天孤燈伴影直到天明,常常為了一個字而斟酌良久,為了一句話而搜索枯腸。就這樣,我辛苦編撰達六年之久,其間的嘔心瀝血雖然難以道盡,但是在無形之中,卻培養我紮實的編寫能力,直到現在,我居然還能用來教導徒眾,不失時宜。
二十七歲時,我籌建高雄佛教堂,此後又興設壽山寺,開辟佛光山。及至別分院的陸續成立,直到現在,雖說已參與過不少建築工程,但是我從不掉以輕心,非但不妄加臆測,也不完全依賴藍圖底稿。我總是利用奔波弘法的空檔,頻頻到現場親自勘查,以手腳代替量尺,以人頭代替實物,來估算房屋大小,設計區間格局。用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來辦事,固然費時耗力,但是可以一勞永逸,使得殿堂樓閣都能在莊嚴中不失實用,在現代中融和傳統。
因為我自知無才無德,所以自幼就抱著見賢思齊的態度,勤閱高僧傳記與偉人故事,期能以古德懿行砥礪身心。遇到良師益友,我也把握機會,追隨學習。直到後來,我建設各項佛教事業時,不僅自己全神貫注,用心研究,同時也廣攬人才參與,博征專家意見。例如:在興辦佛學院時,我自忖在佛學上,博雜有餘,而無專攻;在教義上,雖曆經宗、律、教之熏陶,卻缺乏現代化學術的訓練,所以,我不但曾邀請方倫、唐一玄等耆宿來院授課,也延聘鄭石岩、藍吉富、遊祥洲、蕭武桐等新秀教導學生。目睹佛學院三十年來,屆屆人才輩出,代有建樹,心中深有所感:盡管自己無用,然而若能善於用人,還是一樣可以利濟眾生,造福祉會。
我自認參訪、請教、不恥下問,無傷自己的尊嚴,如佛門裏以智慧著稱的文殊師利,不也曾向年僅八歲的妙慧童女頂禮問法;趙州禪師八十高齡,還四處雲遊智慧,訪師學道;我不但與蕭頂順、彭伯平等人一直維持著良好的友誼,而且還共同設計了一間間的別分院,興建起一棟棟的殿堂樓閣。三人行必有我師,自知無用,尊重他人,才能發揮大用。
我不但做事謹慎,重視專才,即使平常待人,也都一本認真的態度,凡此都是因為自覺身無長才,所以一點小因小緣,我都十分看重,總想令大家同沽喜悅,共享法益。因此即使是萍水相逢,我也挖心剖肺,竭誠以待;盡管是素不相識,我也耐心傾聽,為解煩憂。雞皮鶴發的老公公、老婆婆找我談話,我從不拒絕;天真爛漫的小弟弟、小妹妹與我通信對談,我也同事攝受。是以,愛護我的信徒中,不乏耄耋之士;過去的童男童女長大以後,也都成了我的子弟兵將。
也正因為自感不足,對於各界人士,我都一律禮敬尊重。我雖然對於政治經濟素來不感興趣,但也在多次的接觸來往當中,獲得不少概念常識,拓展了我的思想空間。所以,無用正可以無所不用,這就好比都市裏建滿房屋的黃金地段,固然是價值非凡,其實,荒郊野外看似無用的不毛之地,正可以隨心所欲創造一方佛國淨土。我們不要怕自己無用,無用的人正可以用一顆虛懷若穀的心,納受各種因緣。
無用之用不僅在於自我受用,最讓我驚喜的,還是平日點滴的因緣,居然在無意中,對於我的佛教事業發揮了莫大的助益,因而促使廣大的眾生蒙受多利。過去種種不談,就以這次籌募佛光大學建校基金而言,我本來隻想用托缽方式興學培才,然而消息一經發布,承各界人士厚愛,多方賜予建議,從義賣到義唱,大家不但提供種種募款方式,而且自告奮勇,前來協助。我自認不才,故也時時邀約各行專家開會研商,傾聽意見。雖然從核準破土到如今,不過隻有半年光景,一樁百年樹人的教育事業,竟然意外地結合了各界的力量,可見盡管自己無用,但是能廣結善緣,就可以共創大業。
從過去到現在,我即使看到一場成功的法會,聽到一句讚美的言語,都不敢自己居功,因為我總覺得凡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故時而發自心底,由衷地回向:“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信徒。”
多年來,我秉持這種信念修行辦道,自覺受用無窮,因此無用之所以成為大用,貴在自知。回憶過去,因為我從小就感到自己無用,所以在十年的叢林生活裏,我雖然曆經作務的勞苦,備受師長的教訓,但都“想當然爾”地接受下來,沒想到這許多的磨煉,卻形成我日後奮鬥的資糧。如今想來,真是感激涕零。當年那些看似無情的棒喝、無理的要求,無非是要將我們自以為是的知見轟出九霄雲外,把我們遇緣妄起的無明打得支離破碎。
四十多年的弘法生涯,可說是曆經人世難堪之境,我之所以能夠安然度過,不是因為我的才能卓越,而是因為我自知無用。我常常想到父母生我養我,社會供我日用所需,師長教我育我,佛教給我發展空間,而自己卻無以為報,就感到慚愧萬分,故而遭逢再大的困難,再多的障礙,也總是敦促自己努力突破,而未嚐怨天尤人。
這一生中,遇到吃虧的時候,更是不知凡幾,然而我總能一笑置之,因為我自忖無用,既沒有辦法與人比較,也沒有資格與人計較,所以,多付出一點心力,多等待一點時間,多犧牲一點擁有,多損失一點錢財,在我看來,都是為自己培植福德因緣,而事後的結果也證明“吃虧是福”,這就是為什麽我一直提倡“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的原因。
一些人因一時無明生起,對人非難,我也都忍耐包容。我並非懦弱膽怯,隻是想到自己無用,更不能情緒用事,更何況如果雙方都無明謾罵,不但無補於事,反而擴大問題。所以,我慣於運用一些禪機幽默,與對方溝通交流,結果總能在皆大歡喜的氣氛下消弭對立。
人生之大病,其實不在無用,而在無明。無明,以俗話來說,就是不明事理。貪嗔愚癡、懷疑嫉妒等一切煩惱皆由無明而生。故心中常起無明者,形之於外,不但麵容表情生硬刻板,行為舉止常犯他人,口裏更說不出讚美的好話,台語中所謂的“木頭人”、“相撲雞”、“烏鴉嘴”,應屬此類之流。這種人普遍不受大眾歡迎,即使能力傑出,也鮮有所成。我的徒眾裏,就有一些人自以為才能出眾,別人都一無是處,因而固執己見,動輒無明,結果不但無法與人合作,反倒不能成事。這些年來,我細細觀察的結果,發現到自以為無用的人,往往因為心靈開闊,而用處無窮;自以為有用的人,反而因為事事執著,而用處有限。
眼看這些無明的徒眾無法與人共事,作為師父的我,也隻好一一接收過來,親自輔導。他們經過一段時日的調教以後,往往有著出人意表的改變。史籍上記載韓信領軍打仗,手下的殘兵弱卒都能戰勝敵人,於此證實不虛。常有人問我:秘訣何在?其實道理非常簡單,隻要我們肯燃起胸中熊熊烈火,銷熔自他無明,縱然是一堆破銅爛鐵,也能糅合成不碎金剛。
五指中的小指,與其他指頭比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在合掌禮拜時,卻與佛陀最為接近。我們隻要心中有佛,依真理行事,知道感恩惜福,懂得慈悲喜舍,無論地位多麽卑微,都能對整個社會有所貢獻。一個人最怕的就是心頭常被無明烏雲覆蓋,而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佛教故事中,摸象的盲人由於自以為是,即使花費了許多時間,終究還是昧於實相,一無所知。火宅裏的瞎子自知缺陷,而與跛子、聾子合作無間,故能逃過災難。在這個瞬息萬變、知識爆炸的時代裏,個人尤其顯得渺小無用,我們要時時觀照,常常慚愧自己有所不知道,自己有所不能夠,自己有所不清淨,自己有所不圓滿,唯有真誠懺悔,不斷改過,才能進德修業,日新又新;惟有謙衝自抑,尊重他人,才能團結合作,共成美事。
(一九九四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