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生晚輩,敬拜梁鄒侯!”
梁鄒侯府正門之外,陽毅再次攜帶禮品,出現在了尚冠裏之內。
而與之前那兩次,輕裝拜會季布、攜重禮拜會王陵不同,此番登門拜訪武虎,陽毅隻準備了一樣禮物。
——河鯉!
或許放在後世,登門拜訪給主人送一條魚,多少顯得有些寒酸、敷衍。
但在如今的漢室,乃至於很長一段的曆史時間間隔之內,‘登門送鯉’,都是一件相當具有牌麵的事。
春秋時,孔子的夫人生下一個男孩,魯昭公賜鯉魚一條,孔子“嘉以為瑞”,於是為兒子取名鯉,表字伯魚。
即便是到了如今的漢室,‘贈人以鯉’,也依舊是寓意著吉祥、平安,以及仕途坦蕩的優雅之舉。
——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在此時的漢室,便已廣為人知!
即便是撇開這一層吉祥的寓意,黃河鯉魚本身就具有的爽美口感,也使其在這食不過烹、蒸、炙的時代,成為難得的美食。
——魚膾!
而作為晚輩,尤其是曾經在武虎手下做事的晚輩,陽毅攜鯉登門,意味則多少顯得有些可愛了。
“陽侍中如此厚禮,某實不知以何為報……”
看到陽毅身後,陽大正提著的那條緋紅鯉魚,武虎略顯拘謹之餘,竟笑的有些見牙不見眼。
而對於陽毅所表達出的友好之意,武虎自也是一目了然。
“陽侍中何不入內,稍飲濁酒兩樽,某也好盡些許賓主之誼?”
※※※※※※※※※※
“陽侍中請。”
“武公請。”
稍客套一番,就著粟米濁酒閑聊片刻,武虎便麵帶試探的望向陽毅,等待陽毅道出此行的目的。
自卸任郎中令時起,武虎的宅邸,已經很久沒有接待‘客人’了。
對於武虎‘失勢’,朝堂上的人精們自然也是看的一清二楚;對於武虎的未來,更是已經被朝臣百官下了定論。
——梁鄒侯惡太後,日後,當無大用於朝!
這個結論,絕不僅僅是某幾個,或某幾十個朝臣、功侯所得出,而是整個朝堂心照不宣的共識。
就連內史王陵、少府陽城延兩位柱國老臣,恐怕也是類似的想法。
想來也正常:現如今,天子劉盈年不滿十七,尚未加冠親政;按照往常的慣例,太後還政於天子,怎麽也得到天子年滿二十,行冠禮,大婚立後,臨朝親政。
光是按這個最樂觀的情況計算,身為臨朝太後的呂雉,也起碼還有四年‘君臨天下’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裏,武虎別說入朝為官了,隻怕是連大朝儀、朔望朝等徹侯階級都默認能參加的活動,都要掂量著點,仔細斟酌,免得再惹怒呂雉。
即便四年之後,天子劉盈得以加冠親政,也並不意味著武虎的‘雪藏’期滿。
——作為兒子,劉盈即便是加冠親政,也不可能枉顧孝道,做出明顯有悖呂雉意願的人事安排。
更準確的說:梁鄒侯武虎,還不值得劉盈冒著得罪太後老娘的風險,任命其為朝中公卿。
若非兩個月前,天子劉盈派中郎將季布送來一柄禦劍,並表示了明確的慰問,武虎當時,甚至都已經起了就國封地,遠離長安的想法了。
之後不久,武虎也從自己在宮中的故舊口中得知:天子劉盈賜下禦劍一事,正是受眼前的執戟侍郎,少府陽城延次子,當今心腹陽毅所勸。
自然而然,武虎的思慮,便也從‘要不要離開長安,保全家族’,重新回到了正確的方向。
——要怎麽做,才能完成太祖高皇帝的托付,保護天子劉盈不為他人所害!
作為一個相當純粹的武將,武虎對朝中的電閃雷鳴,看的並不十分透徹。
但征戰沙場多年,多次從死人堆裏爬出來所養成的敏銳直覺,讓此時的武虎,對陽毅升起一股莫名的期待。
想到這裏,武虎溫潤和善的氣質悄然一變,眉宇之中,竟帶上了些許肅殺和莊嚴!
“前時之事,還當謝陽侍中代為轉圜,方使某未就國封邑,棄陛下於不顧!”
滿目嚴肅的道出感激之意,武虎隻豪爽的端起酒樽,對陽毅稍一頷首,便一飲而盡。
見武虎如此豪爽的‘直入正題’,陽毅也不由黯然失笑,同樣舉起酒樽,同武虎對飲一樽。
待看見武虎嚴肅的雙手舉樽,將酒樽倒懸於麵前,示意‘沒有養魚’,陽毅也隻好輕笑著學武虎的模樣,同樣將酒樽倒了過來。
“呼~”
“和武人打交道,就是輕鬆!”
淡笑著擦去嘴邊酒漬,陽毅不由暗自腹語道。
若是同樣的狀況,擺在王陵、陽城延,甚至隻是季布這樣的政客麵前,陽毅都免不得要九曲十八彎的繞夠彎子,再裝作無意的隱晦提及。
但在武虎這樣豪爽、率直的武人麵前,絕大多數的客套,都能用一樽滿飲而盡的濁酒代替。
武虎如此不見外,陽毅自然也不好再虛情假意的客套,隻稍一思慮,便開啟了今日的核心話題。
“太後免梁鄒侯郎中令,梁鄒侯以為,乃因何故?”
作為穿越者,陽毅心中自然是明白:無論有沒有自己,陳平任郎中令一事,都是必然會發生,並被太史公寫進《史記》裏的既定事實。
如果是其他久經宦海,對朝局有深刻認知的老臣,如‘老朋友’王陵、老爹陽城延等,應該也能看的明白。
但武虎這樣率直的武人,恐怕就不一定了。
——當時的情況,幾乎是陽毅今天才在軍議上‘大言不慚’,第二天武虎就被罷免,郎中令一職被陳平所取代!
若是不知內由的外人,或是後世某些無良自媒體、營銷號,顯然就很容易將這兩件事聯係在一起,最終得出‘侍郎陽毅惹怒了呂雉,呂雉嫌報複陽毅跌份,於是把陽毅的頂頭上司罷免’的結論。
所以陽毅需要知道,對於這件事,武虎究竟有沒有準確的認知。
聽聞此問,武虎麵色明顯一緊,終是若有所思的對陽毅點了點頭。
“陽侍中不必多言。”
“於今日之朝局,某雖不甚悉知,然太後之欲,某亦知曉一二。”
說著,武虎不由灑然一笑。
“若非如此,高皇帝臨崩之時,亦無任某為郎中令,以護陛下之理……”
梁鄒侯府正門之外,陽毅再次攜帶禮品,出現在了尚冠裏之內。
而與之前那兩次,輕裝拜會季布、攜重禮拜會王陵不同,此番登門拜訪武虎,陽毅隻準備了一樣禮物。
——河鯉!
或許放在後世,登門拜訪給主人送一條魚,多少顯得有些寒酸、敷衍。
但在如今的漢室,乃至於很長一段的曆史時間間隔之內,‘登門送鯉’,都是一件相當具有牌麵的事。
春秋時,孔子的夫人生下一個男孩,魯昭公賜鯉魚一條,孔子“嘉以為瑞”,於是為兒子取名鯉,表字伯魚。
即便是到了如今的漢室,‘贈人以鯉’,也依舊是寓意著吉祥、平安,以及仕途坦蕩的優雅之舉。
——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在此時的漢室,便已廣為人知!
即便是撇開這一層吉祥的寓意,黃河鯉魚本身就具有的爽美口感,也使其在這食不過烹、蒸、炙的時代,成為難得的美食。
——魚膾!
而作為晚輩,尤其是曾經在武虎手下做事的晚輩,陽毅攜鯉登門,意味則多少顯得有些可愛了。
“陽侍中如此厚禮,某實不知以何為報……”
看到陽毅身後,陽大正提著的那條緋紅鯉魚,武虎略顯拘謹之餘,竟笑的有些見牙不見眼。
而對於陽毅所表達出的友好之意,武虎自也是一目了然。
“陽侍中何不入內,稍飲濁酒兩樽,某也好盡些許賓主之誼?”
※※※※※※※※※※
“陽侍中請。”
“武公請。”
稍客套一番,就著粟米濁酒閑聊片刻,武虎便麵帶試探的望向陽毅,等待陽毅道出此行的目的。
自卸任郎中令時起,武虎的宅邸,已經很久沒有接待‘客人’了。
對於武虎‘失勢’,朝堂上的人精們自然也是看的一清二楚;對於武虎的未來,更是已經被朝臣百官下了定論。
——梁鄒侯惡太後,日後,當無大用於朝!
這個結論,絕不僅僅是某幾個,或某幾十個朝臣、功侯所得出,而是整個朝堂心照不宣的共識。
就連內史王陵、少府陽城延兩位柱國老臣,恐怕也是類似的想法。
想來也正常:現如今,天子劉盈年不滿十七,尚未加冠親政;按照往常的慣例,太後還政於天子,怎麽也得到天子年滿二十,行冠禮,大婚立後,臨朝親政。
光是按這個最樂觀的情況計算,身為臨朝太後的呂雉,也起碼還有四年‘君臨天下’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裏,武虎別說入朝為官了,隻怕是連大朝儀、朔望朝等徹侯階級都默認能參加的活動,都要掂量著點,仔細斟酌,免得再惹怒呂雉。
即便四年之後,天子劉盈得以加冠親政,也並不意味著武虎的‘雪藏’期滿。
——作為兒子,劉盈即便是加冠親政,也不可能枉顧孝道,做出明顯有悖呂雉意願的人事安排。
更準確的說:梁鄒侯武虎,還不值得劉盈冒著得罪太後老娘的風險,任命其為朝中公卿。
若非兩個月前,天子劉盈派中郎將季布送來一柄禦劍,並表示了明確的慰問,武虎當時,甚至都已經起了就國封地,遠離長安的想法了。
之後不久,武虎也從自己在宮中的故舊口中得知:天子劉盈賜下禦劍一事,正是受眼前的執戟侍郎,少府陽城延次子,當今心腹陽毅所勸。
自然而然,武虎的思慮,便也從‘要不要離開長安,保全家族’,重新回到了正確的方向。
——要怎麽做,才能完成太祖高皇帝的托付,保護天子劉盈不為他人所害!
作為一個相當純粹的武將,武虎對朝中的電閃雷鳴,看的並不十分透徹。
但征戰沙場多年,多次從死人堆裏爬出來所養成的敏銳直覺,讓此時的武虎,對陽毅升起一股莫名的期待。
想到這裏,武虎溫潤和善的氣質悄然一變,眉宇之中,竟帶上了些許肅殺和莊嚴!
“前時之事,還當謝陽侍中代為轉圜,方使某未就國封邑,棄陛下於不顧!”
滿目嚴肅的道出感激之意,武虎隻豪爽的端起酒樽,對陽毅稍一頷首,便一飲而盡。
見武虎如此豪爽的‘直入正題’,陽毅也不由黯然失笑,同樣舉起酒樽,同武虎對飲一樽。
待看見武虎嚴肅的雙手舉樽,將酒樽倒懸於麵前,示意‘沒有養魚’,陽毅也隻好輕笑著學武虎的模樣,同樣將酒樽倒了過來。
“呼~”
“和武人打交道,就是輕鬆!”
淡笑著擦去嘴邊酒漬,陽毅不由暗自腹語道。
若是同樣的狀況,擺在王陵、陽城延,甚至隻是季布這樣的政客麵前,陽毅都免不得要九曲十八彎的繞夠彎子,再裝作無意的隱晦提及。
但在武虎這樣豪爽、率直的武人麵前,絕大多數的客套,都能用一樽滿飲而盡的濁酒代替。
武虎如此不見外,陽毅自然也不好再虛情假意的客套,隻稍一思慮,便開啟了今日的核心話題。
“太後免梁鄒侯郎中令,梁鄒侯以為,乃因何故?”
作為穿越者,陽毅心中自然是明白:無論有沒有自己,陳平任郎中令一事,都是必然會發生,並被太史公寫進《史記》裏的既定事實。
如果是其他久經宦海,對朝局有深刻認知的老臣,如‘老朋友’王陵、老爹陽城延等,應該也能看的明白。
但武虎這樣率直的武人,恐怕就不一定了。
——當時的情況,幾乎是陽毅今天才在軍議上‘大言不慚’,第二天武虎就被罷免,郎中令一職被陳平所取代!
若是不知內由的外人,或是後世某些無良自媒體、營銷號,顯然就很容易將這兩件事聯係在一起,最終得出‘侍郎陽毅惹怒了呂雉,呂雉嫌報複陽毅跌份,於是把陽毅的頂頭上司罷免’的結論。
所以陽毅需要知道,對於這件事,武虎究竟有沒有準確的認知。
聽聞此問,武虎麵色明顯一緊,終是若有所思的對陽毅點了點頭。
“陽侍中不必多言。”
“於今日之朝局,某雖不甚悉知,然太後之欲,某亦知曉一二。”
說著,武虎不由灑然一笑。
“若非如此,高皇帝臨崩之時,亦無任某為郎中令,以護陛下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