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複歸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為天下浴恒德乃足複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複歸於無極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製無割
——錦書道德論
“這第二十八章的斷句,更像是詩歌體。所以用行而不用段落來記錄或許更好些。我寫在這板書上吧。”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恒德不離。
恒德不離,複歸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
為天下浴,恒德乃足,複歸於樸。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恒德不忒。
恒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製無割。”
/////////////////////////////////////////////////////////////////////////////////////////////////////////////////////////////////
“這篇與第六十六篇似乎有所關聯,或是在第六十六篇之前或之後。以後你可以自己再研究。
現在,我還是先把譯文告訴給你。不過,這篇的譯文得一節節地進行剖析。先是第一小節。”
“知道自己能達到雄壯偉大的模樣,卻靜守保持自己雌弱清澈的模樣,這是天下涓涓溪流的共同點。
像涓涓溪流一般(靜守本心),保持良好的品德不離己身。
做到德行一致,就能複又回歸到如嬰兒一般的純淨品行。”
“這第一小節我認為是以小溪來擬人,李師認為人在嬰幼兒時期是最為純真的,就如同清澈寧靜的小溪般,柔弱清純,品德處於天真而樸實的幼生期。再下來是第二小節。”
“知道自己能夠清白透徹,卻靜守渾濁之辱,這是天下江河湖海的共同點。
像濤濤江河及壯闊海洋一樣,保持良好的品德才不斷增長富足。隨著品德增長,就能複又回歸到樸實無華的狀態。”
“這第二小節就像是拿江海來擬人了。知道自己是清白無辜,卻靜抗唾罵侮辱,這是世間甘願沐浴苦難的人相似遭遇。
經曆了世間苦難之浴的磨練,達到榮辱不驚、不染淤泥、和光同塵的境界,保持良好的品德才不斷增長富足。
隨著品德增長,例如能寬容忍耐,唾麵自幹,就能複又回歸到樸實無華的狀態。這就比溪流之德更上層樓了。這是壯年時期的品德。再來看第三小節。”
“知道自己可以如白雲般潔白美麗,卻能堅守自己烏雲時冷酷無情,這是天下白黑輪值的定式。
像白雲與烏雲這般,保持良好品德堅守本心,不存在差別(待人)。
及至品德的圓滿形成無極輪回變化,就能複又回歸到到寬廣無極(的境界)。”
“第三小節用天下恒定的水流升空後轉輪時的變化來擬人,李師認識到水匯入大海湖泊後,又會再次回複成烏雲化雨,重歸為小溪循環往複。以此來引出,人無論如何變化,都能保持本性不變,這就是品德至高至極了。再就是最後的第四小節。”
“樸實零散分布則成為(可以利用的)器物,聖賢之人能駕馭使用則變作為(管理各級)官員主管的長處。(這樣的國家)將宏大到極致而又不會(產生)各地分割裂土的情況。”
“這第四小節,我覺得自己譯得有些牽強。就不多加解釋了,或許有更為正確的道法之說,你按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吧。”
整篇文章的分析已經在之前說了。秦深禮送秦無敵離開,嚐試著對這第二十八篇的譯文進行整理完善,但卻也還是總覺得沒能抓住文章的重心。
無奈之下,秦深著手收拾好東西,準備看看一起討論研究是否會好一些。
今天的草堂有些熱鬧,不僅核桃跑了過來,就連大個子黃皮也趴在外邊不肯離去。
濃鬱的肉香混入調料香味隨著油脂的吱吱聲彌漫在草堂的空氣中,這就是小小的草堂突然如此有吸引力的原因。
“從第三小節開始,我覺得這譯文就存在爭議,需要改變了。”瓊尼拋下手中的烤肉串棍,“‘試’在上古通常指法令,這小節也可以譯成這樣。
知道自己本當是公正純白,卻堅守自己表現為黑麵無情,這是天下法令條規的共同點。
像式法條規這樣(公正無私),保持良好品德不存在差別(待人)。【或,保持良好品德不改變】
直至品德的圓滿不再變化(做到內外兼修,大公至正),就能複又回歸到到寬廣無極。(這是品德至高至極了)”
“不用搶,早幫你們烤了。”陳曉曉拍開想要搶食的核桃,從炭火架上找了兩大塊肉分別遞了過去。“為什麽不說‘試’通為‘勢’。另外,白與黑,也可以是白晝與黑夜。這第三小節我覺得也可以如此譯之。
知道自己白晝美麗絕倫,卻能堅守自己黑夜寒冷無情,這是天下黑白輪值的大勢(趨勢)。
像黑夜與白天這般,保持良好品德堅守本心,不存在差別(待人)。
直至品德的圓滿不再變化(做到內外兼修,大公至正),就能複又回歸到到混沌無極。”
秦深覺得倆人的譯文各有特色,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我是這樣去理解這第二十八篇的。這麽說吧,天下溪,師祖這裏指的自然是一切的條帶狀的流水,小如溝渠,大到江河皆包含在這天下溪之內。
天下浴,則指的是一切盆穀地貌狀的水塘。小至洞坑,大似湖海都包含在這天下浴之中。
至於,天下式,則是指水的一切形態,天下所有關於水的法則、規則,都合到了這天下式中。
所以這前麵三小節我想就是可以這樣去翻譯。
知道如何雄起懾服四方,平時卻保持雌伏的低下姿態,是天下溪流的長久保持德不離身的緣由,保持著不斷回複到嬰兒般的純淨心態。
知道如何能清白透明,卻保持渾濁不堪的平常模樣,是天下湖海積德盈足的情形,堅持而回歸到樸實的恒定之心。
知道如何白淨無暇,卻甘於汙濁黑臭,是天下之水的共同特點,恒守之則循環往複,回歸至混沌無極的完美心神。
而最後的這小節,就是對前麵的延伸分析了。
木頭裁散後再拚合到一起,就變成了日用的器物。
聖賢們能使用、駕馭這水的特性,讓國家保持聚而能散,散而再聚,則成為了百官之上的王。
這樣,無論多麽宏大的一切,都因為這個法製規則的存在製約著,不會有割裂的擔憂。”
“讚,這樣去理解更合於道。”
“嗯,你的理解確實更有道理。”
瓊尼與陳曉曉都認同了秦深的道悟。
“雖說是如此譯之,但我總覺得對文中所含的深意無法解析出來。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究竟是什麽呢?”見自己的譯文得到了認可,秦深卻沒有什麽欣喜。
“唔~”瓊尼知道了秦深為何煩惱,“陳師以水為引,三列其德。一為謙和,柔弱不離。二為樸實,靜心知足。三為無極,循環往複。
以三德而製其道,水流不止,割而不斷。不是這個道理嗎?”
“這三德如具體分析,是否可以如此理解之。謙和者,合以江河之,謙虛低下,為而無爭。樸實者,合以湖海之,不貪無欲,包容萬物。無極者,合以萬水之,複生無盡,似道存靈。”
“前麵自然是沒有問題的,我不解的是,這三德者,如何能達成後麵的聚之可散,散之再聚。
就拿本篇的水來說,循環複生狀態下,水會變成蒸汽,散入空氣中。而從天空落下時,也會分離成一粒粒小水珠。落地麵後,才又慢慢匯聚,合為水流。”
“世界分分合合,皆因道變。我認為隻要環境條件合適,無論是水、火、金、土、木都可以分而再合,合而複分。
水可以匯海,火可以恒陽,土可以成星,金可以生脈,木可以為林。
國之興,有萬邦朝拜,國之敗,則萬家破亡。
萬物皆從其道,故方有循環往複之。”
探討之後,三人再次陷入深思之中,各自悟道。一時之間,草堂中再次靜默下來,隻餘下兩個家夥吧嗒嘎啦地撕啃骨頭。
秦深知道,水是師祖最喜歡的物,很多感悟都是從水而來。水的存在,造就了千萬生靈。木依水而生,生靈從水而活,土石因水而潤,金屬遇水而變,光火覆水而熄。
以水之德,如何可以大成無割?這對炎族的秦深來說實在有些難以理解。
秦深開始試著從炎族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炎之聚散,在於能量之存續。
炎之無割,則需要創造一個相對高溫的環境。炎是有層次的,就像水也是有界線的。從河海之接口的顏色,從表底不同之溫度,從軌跡難測之暗流都可以證實,水雖無割,但其相溶有界。
再看炎族轄下的各國。國有其界,但以血脈傳承相連之族人,心皆合之。是以界存而不割,則在於其源相同。
“我明白了。”秦深激動而喊出聲來。“道化萬千,分而各異。但萬物起於道源,本是無界一體,故以無割。”
陳曉曉眨了眨眼,輕聲詢問道:“共源者無割?難道不是因其製約而無割。
以我看來,水有其德,德束其道,故能合萬物。
木有其德,而束其道成器。土有其德,而束之為星。金有其德,而束之得物。火有其德,而束之以光。靈有其德,而束之曰神。人有其德,而束之鑄國。
是以德而聚合者,其德製約而其道恒長,故能成其大。”
“我覺得吧,你們說的都對。”見陳曉曉把剛才在思索之時忘了翻麵而烤得略有點焦的大肉塊割下分別裝盤,瓊尼也站起身一起動手幫忙。
“同道者聚,不同者散,是為道之分合。何以同道,我認為當因其源同之。
源同之,則合,源不同,則分。
是以水、火共源,故在條件成熟時相互可往複生之。但又因源分水火,故水、火均又各有其德。
聖人有雲:恒變無極,黑白往複。是以分道,方以成德。”
——錦書道德論
“這第二十八章的斷句,更像是詩歌體。所以用行而不用段落來記錄或許更好些。我寫在這板書上吧。”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恒德不離。
恒德不離,複歸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
為天下浴,恒德乃足,複歸於樸。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恒德不忒。
恒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製無割。”
/////////////////////////////////////////////////////////////////////////////////////////////////////////////////////////////////
“這篇與第六十六篇似乎有所關聯,或是在第六十六篇之前或之後。以後你可以自己再研究。
現在,我還是先把譯文告訴給你。不過,這篇的譯文得一節節地進行剖析。先是第一小節。”
“知道自己能達到雄壯偉大的模樣,卻靜守保持自己雌弱清澈的模樣,這是天下涓涓溪流的共同點。
像涓涓溪流一般(靜守本心),保持良好的品德不離己身。
做到德行一致,就能複又回歸到如嬰兒一般的純淨品行。”
“這第一小節我認為是以小溪來擬人,李師認為人在嬰幼兒時期是最為純真的,就如同清澈寧靜的小溪般,柔弱清純,品德處於天真而樸實的幼生期。再下來是第二小節。”
“知道自己能夠清白透徹,卻靜守渾濁之辱,這是天下江河湖海的共同點。
像濤濤江河及壯闊海洋一樣,保持良好的品德才不斷增長富足。隨著品德增長,就能複又回歸到樸實無華的狀態。”
“這第二小節就像是拿江海來擬人了。知道自己是清白無辜,卻靜抗唾罵侮辱,這是世間甘願沐浴苦難的人相似遭遇。
經曆了世間苦難之浴的磨練,達到榮辱不驚、不染淤泥、和光同塵的境界,保持良好的品德才不斷增長富足。
隨著品德增長,例如能寬容忍耐,唾麵自幹,就能複又回歸到樸實無華的狀態。這就比溪流之德更上層樓了。這是壯年時期的品德。再來看第三小節。”
“知道自己可以如白雲般潔白美麗,卻能堅守自己烏雲時冷酷無情,這是天下白黑輪值的定式。
像白雲與烏雲這般,保持良好品德堅守本心,不存在差別(待人)。
及至品德的圓滿形成無極輪回變化,就能複又回歸到到寬廣無極(的境界)。”
“第三小節用天下恒定的水流升空後轉輪時的變化來擬人,李師認識到水匯入大海湖泊後,又會再次回複成烏雲化雨,重歸為小溪循環往複。以此來引出,人無論如何變化,都能保持本性不變,這就是品德至高至極了。再就是最後的第四小節。”
“樸實零散分布則成為(可以利用的)器物,聖賢之人能駕馭使用則變作為(管理各級)官員主管的長處。(這樣的國家)將宏大到極致而又不會(產生)各地分割裂土的情況。”
“這第四小節,我覺得自己譯得有些牽強。就不多加解釋了,或許有更為正確的道法之說,你按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吧。”
整篇文章的分析已經在之前說了。秦深禮送秦無敵離開,嚐試著對這第二十八篇的譯文進行整理完善,但卻也還是總覺得沒能抓住文章的重心。
無奈之下,秦深著手收拾好東西,準備看看一起討論研究是否會好一些。
今天的草堂有些熱鬧,不僅核桃跑了過來,就連大個子黃皮也趴在外邊不肯離去。
濃鬱的肉香混入調料香味隨著油脂的吱吱聲彌漫在草堂的空氣中,這就是小小的草堂突然如此有吸引力的原因。
“從第三小節開始,我覺得這譯文就存在爭議,需要改變了。”瓊尼拋下手中的烤肉串棍,“‘試’在上古通常指法令,這小節也可以譯成這樣。
知道自己本當是公正純白,卻堅守自己表現為黑麵無情,這是天下法令條規的共同點。
像式法條規這樣(公正無私),保持良好品德不存在差別(待人)。【或,保持良好品德不改變】
直至品德的圓滿不再變化(做到內外兼修,大公至正),就能複又回歸到到寬廣無極。(這是品德至高至極了)”
“不用搶,早幫你們烤了。”陳曉曉拍開想要搶食的核桃,從炭火架上找了兩大塊肉分別遞了過去。“為什麽不說‘試’通為‘勢’。另外,白與黑,也可以是白晝與黑夜。這第三小節我覺得也可以如此譯之。
知道自己白晝美麗絕倫,卻能堅守自己黑夜寒冷無情,這是天下黑白輪值的大勢(趨勢)。
像黑夜與白天這般,保持良好品德堅守本心,不存在差別(待人)。
直至品德的圓滿不再變化(做到內外兼修,大公至正),就能複又回歸到到混沌無極。”
秦深覺得倆人的譯文各有特色,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我是這樣去理解這第二十八篇的。這麽說吧,天下溪,師祖這裏指的自然是一切的條帶狀的流水,小如溝渠,大到江河皆包含在這天下溪之內。
天下浴,則指的是一切盆穀地貌狀的水塘。小至洞坑,大似湖海都包含在這天下浴之中。
至於,天下式,則是指水的一切形態,天下所有關於水的法則、規則,都合到了這天下式中。
所以這前麵三小節我想就是可以這樣去翻譯。
知道如何雄起懾服四方,平時卻保持雌伏的低下姿態,是天下溪流的長久保持德不離身的緣由,保持著不斷回複到嬰兒般的純淨心態。
知道如何能清白透明,卻保持渾濁不堪的平常模樣,是天下湖海積德盈足的情形,堅持而回歸到樸實的恒定之心。
知道如何白淨無暇,卻甘於汙濁黑臭,是天下之水的共同特點,恒守之則循環往複,回歸至混沌無極的完美心神。
而最後的這小節,就是對前麵的延伸分析了。
木頭裁散後再拚合到一起,就變成了日用的器物。
聖賢們能使用、駕馭這水的特性,讓國家保持聚而能散,散而再聚,則成為了百官之上的王。
這樣,無論多麽宏大的一切,都因為這個法製規則的存在製約著,不會有割裂的擔憂。”
“讚,這樣去理解更合於道。”
“嗯,你的理解確實更有道理。”
瓊尼與陳曉曉都認同了秦深的道悟。
“雖說是如此譯之,但我總覺得對文中所含的深意無法解析出來。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究竟是什麽呢?”見自己的譯文得到了認可,秦深卻沒有什麽欣喜。
“唔~”瓊尼知道了秦深為何煩惱,“陳師以水為引,三列其德。一為謙和,柔弱不離。二為樸實,靜心知足。三為無極,循環往複。
以三德而製其道,水流不止,割而不斷。不是這個道理嗎?”
“這三德如具體分析,是否可以如此理解之。謙和者,合以江河之,謙虛低下,為而無爭。樸實者,合以湖海之,不貪無欲,包容萬物。無極者,合以萬水之,複生無盡,似道存靈。”
“前麵自然是沒有問題的,我不解的是,這三德者,如何能達成後麵的聚之可散,散之再聚。
就拿本篇的水來說,循環複生狀態下,水會變成蒸汽,散入空氣中。而從天空落下時,也會分離成一粒粒小水珠。落地麵後,才又慢慢匯聚,合為水流。”
“世界分分合合,皆因道變。我認為隻要環境條件合適,無論是水、火、金、土、木都可以分而再合,合而複分。
水可以匯海,火可以恒陽,土可以成星,金可以生脈,木可以為林。
國之興,有萬邦朝拜,國之敗,則萬家破亡。
萬物皆從其道,故方有循環往複之。”
探討之後,三人再次陷入深思之中,各自悟道。一時之間,草堂中再次靜默下來,隻餘下兩個家夥吧嗒嘎啦地撕啃骨頭。
秦深知道,水是師祖最喜歡的物,很多感悟都是從水而來。水的存在,造就了千萬生靈。木依水而生,生靈從水而活,土石因水而潤,金屬遇水而變,光火覆水而熄。
以水之德,如何可以大成無割?這對炎族的秦深來說實在有些難以理解。
秦深開始試著從炎族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炎之聚散,在於能量之存續。
炎之無割,則需要創造一個相對高溫的環境。炎是有層次的,就像水也是有界線的。從河海之接口的顏色,從表底不同之溫度,從軌跡難測之暗流都可以證實,水雖無割,但其相溶有界。
再看炎族轄下的各國。國有其界,但以血脈傳承相連之族人,心皆合之。是以界存而不割,則在於其源相同。
“我明白了。”秦深激動而喊出聲來。“道化萬千,分而各異。但萬物起於道源,本是無界一體,故以無割。”
陳曉曉眨了眨眼,輕聲詢問道:“共源者無割?難道不是因其製約而無割。
以我看來,水有其德,德束其道,故能合萬物。
木有其德,而束其道成器。土有其德,而束之為星。金有其德,而束之得物。火有其德,而束之以光。靈有其德,而束之曰神。人有其德,而束之鑄國。
是以德而聚合者,其德製約而其道恒長,故能成其大。”
“我覺得吧,你們說的都對。”見陳曉曉把剛才在思索之時忘了翻麵而烤得略有點焦的大肉塊割下分別裝盤,瓊尼也站起身一起動手幫忙。
“同道者聚,不同者散,是為道之分合。何以同道,我認為當因其源同之。
源同之,則合,源不同,則分。
是以水、火共源,故在條件成熟時相互可往複生之。但又因源分水火,故水、火均又各有其德。
聖人有雲:恒變無極,黑白往複。是以分道,方以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