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隻能捐外官了。


    捐外官但是清政府有規定:最高隻能捐到四品,也就是道員(正四品)的水平,下麵還可以捐知府(從4品)和知縣(正7品)。


    我們從下往上說:知縣肯定是最有可能的了,正7品是新科進士們的菜,自己作為一個已經中了進去幹知縣,不丟人。


    還有那就隻有2個選擇:道員和知府。這裏有必要給大家解釋一下清朝的地方機構和地方官員的升遷渠道。


    首先是地方機構設置,從高到低,清朝沿襲明製,分為:省--府(州)--縣三級,但是在說地方機構之前,大叔先講一個更大的概念:民族。“民族”這個概念很重要,理解了這個概念,你就能理解兩個更深遠的概念:


    為什麽滿漢衝突那麽厲害?


    為什麽大清國愚昧無知?


    滿清地方機構概念第一層:民族。現在我們說國家和民族的時候,比較經典的表述:“56個民族是一家”。清朝時候的表述就不一樣,隻需要看一句話大家就明白了:1912年宣統退位,發布了退位詔書,詔書裏的一句話:“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中華民族成立初期的政治口號也是“五族共和”,說愛國也用“情係五邑”來形容,所用的旗子也是“五色旗”,每個顏色代表一個民族。也就是說當時對於“中華民族”的概念,大家認可的就是5大民族,排名分先後:滿、漢、蒙、回、藏(民國之後把“漢”放到“滿”前麵去了)。


    大清朝是按照“五族”的概念來劃分中國的“省級”行政區的:首先是滿族地區,然後是漢族地區,然後是蒙回藏地區。知道了這一層,再去看清朝設立的省級行政區就很好理解了。其實理解了“五族”的概念,對理解後來的辛亥革命也有幫助,你就會明白為什麽會有“驅除韃虜”的說法。


    滿清地方機構概念第二層:省級。省級分三個地區:滿族地區:就是現在的東北,是大清朝所謂的龍興之地。滿族後來逐漸形成三個將軍轄區。


    盛京,由盛京將軍統轄,盛京就是現在的遼寧沈陽,是大清朝之前的都城,所以加個“京”字。


    吉林,由吉林將軍統轄。黑龍江,由黑龍江將軍統轄。漢族地區:就是後來的“內地18行省”,是漢人居住的主要地區,後來辛亥革命“揚漢抑滿”,把“中國”定義為18行省,就是漢人居住的18個省份,著名的“鐵血十八星旗”就是這麽來的。


    清朝入關之後,對漢人居住的地區沿用明朝的行政區劃,到了康熙爺的時候,逐漸演變形成了後來的18行省格局並定製:從此之後一直到光緒年間,18行省的格局大致維持不變。


    分別為直隸、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這些省份的名字和現在區劃沒太大差別,唯獨缺少東北和少數民族省份。


    蒙回藏地區:現在這些地區都屬於“少數民族”地區,高考有加分的。


    但是在大清朝的時候,就屬於老少邊窮地區了,統稱為“藩部”,被單獨列出來,歸“理藩院”管理。藩部主要有以下幾個地區:蒙古:蒙古族。


    這個時候的蒙古是包含內蒙和外蒙的,那個時候我們“中華民族”這隻雞還不是隻弱雞,隻可惜後來吾輩不爭氣,把外蒙給整丟了,辜負了老祖宗,變成了現在看起來更苗條的弱雞。西藏:藏族。青海:藏族。新疆:回族。


    按照“民族”的思路,很容易就把大清朝眼裏的“中國”行政區劃看清楚。有了這個概念,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滿漢”對立那麽嚴重:因為在清朝時期中國的其他地區都是“藩部”,是老少邊窮,隻有滿、漢兩個主流民族,一個隻有百萬人口級別的小民族統治一個億萬人口級別的大民族,當然會有矛盾,當然要對著幹了。


    於是滿漢不兩立。


    再來看看清朝人的“世界觀”,在統治者眼裏的,“世界”是這樣的:


    no.1最牛的地方:大東北,滿清的龍興之地。


    no.2教化之地:內地18行省。


    no.3老少邊窮:“藩部”,蒙回藏地區,這些地區雖然窮,但是“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必須接受中央統治。


    no.4臣服之邦:“藩屬國”,最出名的如朝鮮越南,他們受中國的冊封,並由中國賜予印璽。這些地區不受中央統治。“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來去隨你。


    no.5蠻夷未開化之地:其實no.4已經是封建統治者腦子裏能想象的最遠的地方了,所以後來英國美國等到來之後,他們完全搞不懂這些“蠻夷”到底從哪裏冒出來的。類似於我們現代人對於“非洲”的認識:你要是說非洲,大家腦子裏有那麽點印象;但是你要再說非洲下麵的毛裏塔尼亞、布基納法索、塞拉利昂,估計大多數人也是一臉懵逼。


    所以大清朝為什麽不開化、對外麵的世界那麽排斥是有原因的:讓他們在那個“世界觀”的認知之下去學習英美,就如同現在有人跟你說毛裏塔尼亞、布基納法索、塞拉利昂的土著民族發明了最先進的互聯網,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互聯網丟棄,全盤學習他們的土著知識和文明,就問你懵不懵?你跺你也麻,你上你也懵。


    回到本題。


    我們隻看內地18省,我們的故事也隻發生在內地18省。內地18省的下級單位就是——州府。


    滿清地方機構概念第三層:州府級。


    州府的概念和我們現在的“市”差不多,這個級別裏麵,有3個概念:最常見的是“府”;其次是“直隸州”,到了清朝嘉慶設立了新名詞“直隸廳”。


    “府”,“直隸州”,“直隸廳”三者是同級別,都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市”的概念。


    大清朝分別有多少“府”“直隸州”“直隸廳”呢?這個數字是變化的,不同時期有浮動,給個大致概念:


    全國設府170-180個左右,直隸州70個左右,直隸廳是新設的,嘉慶之前沒有,嘉慶朝有22個,到了光緒朝就變成45個了。


    其中直隸廳的數量增加很快的原因是因為“直隸廳”主要用在新開墾的地區,清晚期因為人口劇烈增長,原來的居住地田地養不活那麽多人口,於是大規模人口遷徙就開始了,新開墾的地區就是“直隸廳”,所以數量才會增加那麽快。正是因為這些人口的遷徙,導致了社會的動蕩,也是後來太平天國運動的原因之一。州府下麵領“縣”。


    滿清地方機構概念第四層:縣級。


    大清朝縣級已經是一省之內最小的行政單位了。“縣級”不光有縣,還有州和廳:縣一級的州和廳和前麵的“直隸州”“直隸廳”又不同,比它們低一級,通常叫“散州”和“散廳”,這2者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縣級市”,和普通的縣區別不大。“縣”,“散州”,“散廳”三者是同級別,都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縣”的概念。


    大清朝分別有多少“縣”“散州”“散廳”呢?以光緒年間為例,按照《清會典》的記載,有縣1303個,散州145,散廳75個,加起來1523,也就是說晚清時期全國一共有1523個縣級行政單位,中國目前的縣級行政單位大概有2800多個。


    晚清的“縣城”是個什麽概念呢?包括一個“縣城”:有圍牆的治所,就是縣太爺辦公的地方,“城”四周有一些市鎮,再往外圍有一些村莊,幾十上百個,這就是一個“縣城”了。人口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縣就是“政府承認的、最小的行政單位了”。


    滿清地方機構概念第五層:鄉鎮級。


    鄉鎮級:因為皇權不下縣,所以鄉鎮一級其實是沒有國家正式公務員的。沒有公務員靠什麽管理呢?


    鄉紳。


    也就是後來被我們打為土豪劣紳的那部分人。


    當然鄉村裏也不是完全的無政府主義,我們熟知的“保甲”製度就是針對鄉村設立的治安單位:100戶為一“甲”,10“甲”為一“保”。


    以上是從上到下大清朝的行政區劃。


    那麽如果要做地方官,怎麽一級一級升職呢?我們就以一個讀書人為例,看看大清朝如何能夠從一個普通老百姓做到地方大員。


    吳韻林在遞交了三千兩的捐官銀過後過後就在客棧靜靜地等候。


    一晃幾日而過


    隻見幾名年輕的官員背著紅布公文袋,正騎馬從自己身邊飛馳而過。


    吳韻林心中一動,連忙追了上去,果然,這群官員在自己下榻的客棧門前停下了,正和梅濟鼎等人說著什麽?


    “喂——這邊!”吳韻林揮手大喊。


    梅濟鼎等人看見了他,連忙指著吳韻林對幾名官員道:“我家小老爺在那裏!”


    幾名官員立刻上前問吳韻林道:“可是貴州吳韻林?”


    “我正是!”


    “我們是吏部從事,奉命向你宣官!”


    吳韻林大喜,他的官職終於來了,令他又期待又緊張,他連忙問道:“需要什麽儀式嗎?”


    “不需要,這不是聖旨,你隻要聽宣就行。”


    吳韻林連忙指著客棧門道:“這裏不方便,請到裏麵中宣官。”


    三名官員跟他進了客棧,為首官員打開文書高聲宣讀,“殿試二甲第八十八名吳韻林,經審官院核定,其身世清白,德行上佳,符合授官條件,特提請吏部授官,按照朝廷例製,可授正八品官職,特授給事郎之職,派遣為貴州遵義縣知縣,聽宣後請三日內前往吏部就職,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


    吳韻林連忙給阿呆使個眼色,阿呆早已準備好了三十兩銀子,遞給三名官員作為茶水錢。


    三名官員眉開眼笑收下,為首官員笑道:“今天上午給第一批十名進士授官,連狀元郎都還沒有著落,要恭喜李探花了。”


    “三位辛苦了!”


    三人告辭而去,吳韻林長長鬆了口氣。沒有授官的進士還在一天天的煎熬中等待消息,而已經授官並且在吏部辦了出任手續的進士們則紛紛返回各自的家鄉,他們基本上都有一個月的時間安頓家庭,有的準備成婚,有的則返鄉安頓好妻兒,然後直接上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竊取大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拍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拍先生並收藏竊取大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