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諸省來的文書,一般都是在十天八天前發送的。也就是說,到了提塘署的時候,所有的消息也好,奏報也好,都基本上過了十天半月的了。
可這又有什麽辦法?行船走馬,哪裏能來得有多快呢?你就是快馬一鞭,南方諸省來的文,也得在路上走上半個月一個月的。
這一來,由宮裏發排出來的邸報,由提塘署張貼出來的宮門抄,都是好長時間以前的事兒了,像京畿津門的,是三天前的。河北、山東來的,得五六天前的了。至於江南省那個方向來的,一般都是三百裏加急或者五百裏加急的,也都得在路上耽擱個十天八天的。像新疆、西藏那裏的奏報,也都起碼得有個兩三個月的時間錯位。隻有逢到開戰了,八百裏軍情加急,可能時間稍短些。想快,也快不到哪裏。得跑死多少馬啊?得累死多少當差的啊?
眼下是太平日子,不要說八百裏加急了,六百裏加急、五百裏加急的都少,了不得三百裏加急,一天行上三百裏。日行夜歇。夜裏是不能行的,黑燈瞎火的,馬傷了是小事,人要是有了傷亡,哪裏還能把個文報送到位呢?
關鍵是,這文報要是在黑天裏走丟了,你到哪裏找?你一個送文報的,把文報丟了,那就等於把腦袋給丟了。真要是頭上那懸著的刀落下來,也沒有替你擋這一刀的。
路上的耽擱還不止這些。軍情吃緊時,報送公文一般是換馬不換人,眼下,換馬,也換人。換的人,是下一個驛站的通傳。這裏又會耽擱不小。首先是交接,這交接手續得細細地辦好。交接完了,上一個通傳回馬回到自己當差的驛站,下一個通傳卻不是立即快馬加鞭,他得等上一陣子,等手頭需要遞送的各地公文齊了,他才會策馬出發。
這年頭,哪裏會有一個通傳、一個驛站,為了一個地頭兒上的幾件公文就派個當差的人特地走一趟的?真要是這樣,得有多少當差的,才能把個通傳的事兒做起來呢?國家再富有,哪裏有這種家底養這些塘兵呢?
這樣一來,光是交接之事,就得耽擱個一天兩天。再加上路上耗的時間,從南方各省來的文,你就明白,最起碼總得耗上個十天八天。正常時日,得十天半月。
當然,朝廷發布的諭示、榜文,還有宮裏來的事務,一般來說,都能隔日就會到邸報上,或者貼到城門外宮門抄的框子裏,百姓也就知曉了天下發生的哪些事,皇上要你做哪些事。
曹頡當差是認真的,一絲不苟。
其實,塘兵都是這樣的。這樁差事,隻能一絲不苟,一點兒馬虎不得。快不起來啊!又不是打架,更不是救火。
就說接報吧。接報這事說大不大,但說小不小。接報的人從地方上驛丞的手裏接過火漆封裝的報文,當著驛丞的麵打開,一一登記好,然後分揀送到署裏的上級官差手裏,上級官差接到分揀的公文,便一級一級地往上遞送。同樣,上麵下來的諭告啊、回折啊什麽的,也是經由上級官差分到曹頡的甲號室,曹頡和王棟便一一分派到各地來的驛丞手裏,讓他們帶回。
當然,這裏就有曹頡所不了解的——皇上對有一些特殊人群的報文來回發送,是有專門的秘密的渠道的。
這是曹頡後來到了江南才終於知道的事情。而那時候,曹頡早已不在元字號當差了,甚至已經不再是公門中人。
那是後話,我們擱下慢表。
分派與報送,就這兩件事,像兩條對開的般隻一樣,每天都不斷,每天都有上百件。這不妨事,隻要做好登記就行。各省各地,都有一本簿子,簿子上登記了所有派件與報件的名稱,誰經手、誰接手、誰上報、誰下發,都有名字登記。誰火漆封蠟,誰加封鈐印,也都流水登記在冊,一絲不苟,絲毫不亂,有條不紊。
這樣的登記工作,還不能是由一個人做。一個人做,你藏起一件來,誰也不知道。這事兒不是沒有發生過,康熙二十一年,就發生過這樣的事,一個塘兵幫助一個省裏的布政使司扣下了巡撫的彈劾奏帖。你想想看,這也是膽大包天啊,那個塘兵,受了人家布政使司一點好處,就偷偷摸摸扣下了給皇上、給奏事處的帖子,他還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人家那個巡撫等了好幾個月,忍不住了,才又發來個彈劾奏帖,並言明某年月日曾經發過一個奏事帖,卻一直未見上麵回話。這下好了,一一查對,竟然查到了是塘兵把這事兒給壓下了。皇上震怒啊!殺了那個塘兵不算,還誅其三族,並且革去了塘署裏從署官到號室長所有人的職,就差把提塘總署的頭也砍了。從那時候起,奏事處和通政司合議,每一個號室派兩員文職兵丁,一人為私,二人為公,所有押花,都必須由兩個人簽印。封存的櫃子與箱子,都必須有這兩個人的鑰匙與鎖,外加塘署屬官的鑰匙和鎖。
這樣的事,一點兒也不能亂。
真不能亂。
除了文報件數不能亂、登記的件數不能有誤以外,每一個字都不能有差錯。抄錄的時候出了問題,多了個字少了個字啦,都是天大的事,都是事故。這樣的事故,平常小打小鬧的還好,如果事關重大的文件上出了差錯,譬如,邊關軍情、各地農時、汛情什麽的,你能出一點差錯?
這事兒要是有了,也是一樣的:輕則杖刑,重則流配,甚至送菜市口殺頭。
曹頡開心,曹頡也驕傲,因為,他當差快十年了,沒有出過一件差錯,不管什麽時候,上麵查過來也好,地方上來查對也好,都沒有出過任何紕漏,一絲一毫的紕漏都沒有。每一年下來,提塘會給予獎勵,有時候兵部與吏部也會給他嘉獎。
都像這樣當差,哪能不獎勵呢?
但沒想到,這一天還是出了事。
這天快到中午時,曹頡和王棟坐在錄事案後麵,外麵便來了人,是個進京的驛丞。驛丞進了塘署,便把手裏的東西送到了甲號室的台麵上。
曹頡從驛丞手裏接過文報袋,打開,一看,竟然接到了江南省遞來的文報袋。
曹頡從來沒有碰上過這樣的事。應該投到天字號塘署的文報袋,怎麽會投到元字號呢?江南省的文報袋一直是天字號那裏收受的啊!
曹頡當下對王棟說:“你去找一下陸署官,或者,你跑一下天字號那裏,看是不是弄錯了。”
來的那個驛丞卻不耐煩了:“你們這麽磨嘰?我沒有弄錯,是讓我投到元字號塘署的。我這裏有上麵的文牒。”
說著,來的這個叫周文的驛丞,還真的拿出了一個印著江蘇布政使司大紅印章的關文,上麵確實寫著“江南省文報袋編號乙未江南省三月第十六函投元字號塘署署理”。
曹頡叫住就要往外麵走的王棟:“王棟,別去了。就我們的。”
一般來說,一袋十二組文,這是定數,每組中幾件文件,則不是定數。驛丞遞送文報袋時,簽押官手裏會有這一袋的所有文件編號與件數的登記條。接到文報袋後,會給來的驛丞打一個收條。回給驛丞的收條都是固定現成的,經手人隻要在一則事先印好的收條上,填上文報袋的序列號與日期,同時朱筆鉤上所屬地方的文報袋和文報袋裏的件數就行了。
兩個人像往常一樣,啟開封蠟,剔開鈐印,拿出一疊文案卷宗時,才發現這一個卡著江蘇布政使司通傳公文大印的文報袋裏,倒是與其他文報袋一樣,有十二個大卷宗紙袋,子醜寅卯,一直到申酉戌亥。
當下,曹頡在收條上注明了日期與文報袋序號,特意用朱筆在所屬地方這裏,將江西、西南、福建三省鉤掉,在空白處寫上“江南省”,又朱筆寫上“由子及亥十二件整”。
簽上自己的名字後,王棟也立即簽上了字。表明是兩個人收到了這個文報袋,然後,將收條交給驛丞前,先讓驛丞在甲號室留底的收條這裏簽上“收訖”字樣、並簽上大名。
因為這是一份江南省來的文報袋,所以,曹頡要求驛丞將腰牌拿出來,與服飾、品級及臉貌對照了一下,然後,又讓這個從江南省方向來的驛丞簽字。簽字後,曹頡仔細對照了一下腰牌上的筆跡,確認了驛丞的身份,核驗了驛丞的名字與牌號,這樣,才把收條交到驛丞手裏,打發走了來人。
沒有其他回折與回文給他。這元字號,不管天字號地方上的事兒啊,哪裏會有江浙地頭兒上的公文回文和回折呢?
這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了——江南省的文件文報,都是天字號管的,從來沒有讓元字號的來接收的話。擱在前一個朝代,江南省是什麽地方?南直隸啊!直隸直隸,你懂嗎?都是皇帝老兒直接管著的地盤。一直是國家與朝廷的錢袋子,現在,也是大清朝的錢袋子啊!
雖然是頭一遭,但難不倒曹頡。曹頡是什麽人啊?他可是業務方麵的高能。你看看他,一副駕輕就熟的樣子,交割之事,做得滴水不漏。
曹頡明白,既然是第一遭,說不定,從這一天起,江南省的文件便歸元字號管了。這不是曹頡管的事,曹頡隻管做好自己的事。上麵十六個號子如何分擔全國各地的事務,又哪裏是曹頡管得了的呢?
當下,曹頡拿出了一本新的簿子,開始一一登記。
王棟當然是默默地配合著,打著下手。
曹頡在這本新簿子封麵上工工整整地寫下“江南省公文錄”後,又在編號區寫上“乙未江南省元字塘署壹號本”,接著把刻有自己名字的公務印章取出來,蘸上印泥,蓋到封麵上。又把錄事簿推給王棟,王棟也將刻有自己名字的公務印章蘸了印泥,在封麵上簽上印章。這樣,這個錄事簿就可以歸檔了。也就是說,這個簿子,與其他所有甲號室經辦的簿子一樣,曹頡與王棟要負責到底了。
這是底賬,底本。最終,如果要核查與複驗,都必須以這一本為準。
做好冊子,曹頡將公務章收起來,歸置到賬桌的保密抽屜裏,然後上鎖。
鎖好後,曹頡習慣性地拉了拉鎖,然後,將鑰匙小心翼翼地收到自己的衣兜裏。
那裏王棟也一樣地來將自己的公務章歸置到自己抽屜裏,也鎖了起來。
做好這一切,曹頡才將江南省的壹號本打開,拿起朱筆,在第一頁第一排豎排右邊空白處,寫上: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接江南省文報袋編號乙未江南省三月第十六函
曹頡想:看來,前麵的都是天字號收了,這裏是從第十六號開始收件。
王棟開始監抄、查對。
兩個人一絲不苟。
打開袋子後,曹頡換上黑筆,開始一一登記文件。
曹頡這時候發現了一件非常蹊蹺的事,這一袋文件,竟然都沒有加上火漆蠟封。每組文件的大紙袋子外麵,各個官署也隻是簡單地用了鈐印。
這樣的情形過去沒有發生過。過去隻有一兩組文件袋會有這樣的情形,而這樣的情形,主要還是因為文件本身並不太重要。
這次難道所有文件都不太重要嗎?這種現象還真少見啊!
可這又有什麽辦法?行船走馬,哪裏能來得有多快呢?你就是快馬一鞭,南方諸省來的文,也得在路上走上半個月一個月的。
這一來,由宮裏發排出來的邸報,由提塘署張貼出來的宮門抄,都是好長時間以前的事兒了,像京畿津門的,是三天前的。河北、山東來的,得五六天前的了。至於江南省那個方向來的,一般都是三百裏加急或者五百裏加急的,也都得在路上耽擱個十天八天的。像新疆、西藏那裏的奏報,也都起碼得有個兩三個月的時間錯位。隻有逢到開戰了,八百裏軍情加急,可能時間稍短些。想快,也快不到哪裏。得跑死多少馬啊?得累死多少當差的啊?
眼下是太平日子,不要說八百裏加急了,六百裏加急、五百裏加急的都少,了不得三百裏加急,一天行上三百裏。日行夜歇。夜裏是不能行的,黑燈瞎火的,馬傷了是小事,人要是有了傷亡,哪裏還能把個文報送到位呢?
關鍵是,這文報要是在黑天裏走丟了,你到哪裏找?你一個送文報的,把文報丟了,那就等於把腦袋給丟了。真要是頭上那懸著的刀落下來,也沒有替你擋這一刀的。
路上的耽擱還不止這些。軍情吃緊時,報送公文一般是換馬不換人,眼下,換馬,也換人。換的人,是下一個驛站的通傳。這裏又會耽擱不小。首先是交接,這交接手續得細細地辦好。交接完了,上一個通傳回馬回到自己當差的驛站,下一個通傳卻不是立即快馬加鞭,他得等上一陣子,等手頭需要遞送的各地公文齊了,他才會策馬出發。
這年頭,哪裏會有一個通傳、一個驛站,為了一個地頭兒上的幾件公文就派個當差的人特地走一趟的?真要是這樣,得有多少當差的,才能把個通傳的事兒做起來呢?國家再富有,哪裏有這種家底養這些塘兵呢?
這樣一來,光是交接之事,就得耽擱個一天兩天。再加上路上耗的時間,從南方各省來的文,你就明白,最起碼總得耗上個十天八天。正常時日,得十天半月。
當然,朝廷發布的諭示、榜文,還有宮裏來的事務,一般來說,都能隔日就會到邸報上,或者貼到城門外宮門抄的框子裏,百姓也就知曉了天下發生的哪些事,皇上要你做哪些事。
曹頡當差是認真的,一絲不苟。
其實,塘兵都是這樣的。這樁差事,隻能一絲不苟,一點兒馬虎不得。快不起來啊!又不是打架,更不是救火。
就說接報吧。接報這事說大不大,但說小不小。接報的人從地方上驛丞的手裏接過火漆封裝的報文,當著驛丞的麵打開,一一登記好,然後分揀送到署裏的上級官差手裏,上級官差接到分揀的公文,便一級一級地往上遞送。同樣,上麵下來的諭告啊、回折啊什麽的,也是經由上級官差分到曹頡的甲號室,曹頡和王棟便一一分派到各地來的驛丞手裏,讓他們帶回。
當然,這裏就有曹頡所不了解的——皇上對有一些特殊人群的報文來回發送,是有專門的秘密的渠道的。
這是曹頡後來到了江南才終於知道的事情。而那時候,曹頡早已不在元字號當差了,甚至已經不再是公門中人。
那是後話,我們擱下慢表。
分派與報送,就這兩件事,像兩條對開的般隻一樣,每天都不斷,每天都有上百件。這不妨事,隻要做好登記就行。各省各地,都有一本簿子,簿子上登記了所有派件與報件的名稱,誰經手、誰接手、誰上報、誰下發,都有名字登記。誰火漆封蠟,誰加封鈐印,也都流水登記在冊,一絲不苟,絲毫不亂,有條不紊。
這樣的登記工作,還不能是由一個人做。一個人做,你藏起一件來,誰也不知道。這事兒不是沒有發生過,康熙二十一年,就發生過這樣的事,一個塘兵幫助一個省裏的布政使司扣下了巡撫的彈劾奏帖。你想想看,這也是膽大包天啊,那個塘兵,受了人家布政使司一點好處,就偷偷摸摸扣下了給皇上、給奏事處的帖子,他還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人家那個巡撫等了好幾個月,忍不住了,才又發來個彈劾奏帖,並言明某年月日曾經發過一個奏事帖,卻一直未見上麵回話。這下好了,一一查對,竟然查到了是塘兵把這事兒給壓下了。皇上震怒啊!殺了那個塘兵不算,還誅其三族,並且革去了塘署裏從署官到號室長所有人的職,就差把提塘總署的頭也砍了。從那時候起,奏事處和通政司合議,每一個號室派兩員文職兵丁,一人為私,二人為公,所有押花,都必須由兩個人簽印。封存的櫃子與箱子,都必須有這兩個人的鑰匙與鎖,外加塘署屬官的鑰匙和鎖。
這樣的事,一點兒也不能亂。
真不能亂。
除了文報件數不能亂、登記的件數不能有誤以外,每一個字都不能有差錯。抄錄的時候出了問題,多了個字少了個字啦,都是天大的事,都是事故。這樣的事故,平常小打小鬧的還好,如果事關重大的文件上出了差錯,譬如,邊關軍情、各地農時、汛情什麽的,你能出一點差錯?
這事兒要是有了,也是一樣的:輕則杖刑,重則流配,甚至送菜市口殺頭。
曹頡開心,曹頡也驕傲,因為,他當差快十年了,沒有出過一件差錯,不管什麽時候,上麵查過來也好,地方上來查對也好,都沒有出過任何紕漏,一絲一毫的紕漏都沒有。每一年下來,提塘會給予獎勵,有時候兵部與吏部也會給他嘉獎。
都像這樣當差,哪能不獎勵呢?
但沒想到,這一天還是出了事。
這天快到中午時,曹頡和王棟坐在錄事案後麵,外麵便來了人,是個進京的驛丞。驛丞進了塘署,便把手裏的東西送到了甲號室的台麵上。
曹頡從驛丞手裏接過文報袋,打開,一看,竟然接到了江南省遞來的文報袋。
曹頡從來沒有碰上過這樣的事。應該投到天字號塘署的文報袋,怎麽會投到元字號呢?江南省的文報袋一直是天字號那裏收受的啊!
曹頡當下對王棟說:“你去找一下陸署官,或者,你跑一下天字號那裏,看是不是弄錯了。”
來的那個驛丞卻不耐煩了:“你們這麽磨嘰?我沒有弄錯,是讓我投到元字號塘署的。我這裏有上麵的文牒。”
說著,來的這個叫周文的驛丞,還真的拿出了一個印著江蘇布政使司大紅印章的關文,上麵確實寫著“江南省文報袋編號乙未江南省三月第十六函投元字號塘署署理”。
曹頡叫住就要往外麵走的王棟:“王棟,別去了。就我們的。”
一般來說,一袋十二組文,這是定數,每組中幾件文件,則不是定數。驛丞遞送文報袋時,簽押官手裏會有這一袋的所有文件編號與件數的登記條。接到文報袋後,會給來的驛丞打一個收條。回給驛丞的收條都是固定現成的,經手人隻要在一則事先印好的收條上,填上文報袋的序列號與日期,同時朱筆鉤上所屬地方的文報袋和文報袋裏的件數就行了。
兩個人像往常一樣,啟開封蠟,剔開鈐印,拿出一疊文案卷宗時,才發現這一個卡著江蘇布政使司通傳公文大印的文報袋裏,倒是與其他文報袋一樣,有十二個大卷宗紙袋,子醜寅卯,一直到申酉戌亥。
當下,曹頡在收條上注明了日期與文報袋序號,特意用朱筆在所屬地方這裏,將江西、西南、福建三省鉤掉,在空白處寫上“江南省”,又朱筆寫上“由子及亥十二件整”。
簽上自己的名字後,王棟也立即簽上了字。表明是兩個人收到了這個文報袋,然後,將收條交給驛丞前,先讓驛丞在甲號室留底的收條這裏簽上“收訖”字樣、並簽上大名。
因為這是一份江南省來的文報袋,所以,曹頡要求驛丞將腰牌拿出來,與服飾、品級及臉貌對照了一下,然後,又讓這個從江南省方向來的驛丞簽字。簽字後,曹頡仔細對照了一下腰牌上的筆跡,確認了驛丞的身份,核驗了驛丞的名字與牌號,這樣,才把收條交到驛丞手裏,打發走了來人。
沒有其他回折與回文給他。這元字號,不管天字號地方上的事兒啊,哪裏會有江浙地頭兒上的公文回文和回折呢?
這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了——江南省的文件文報,都是天字號管的,從來沒有讓元字號的來接收的話。擱在前一個朝代,江南省是什麽地方?南直隸啊!直隸直隸,你懂嗎?都是皇帝老兒直接管著的地盤。一直是國家與朝廷的錢袋子,現在,也是大清朝的錢袋子啊!
雖然是頭一遭,但難不倒曹頡。曹頡是什麽人啊?他可是業務方麵的高能。你看看他,一副駕輕就熟的樣子,交割之事,做得滴水不漏。
曹頡明白,既然是第一遭,說不定,從這一天起,江南省的文件便歸元字號管了。這不是曹頡管的事,曹頡隻管做好自己的事。上麵十六個號子如何分擔全國各地的事務,又哪裏是曹頡管得了的呢?
當下,曹頡拿出了一本新的簿子,開始一一登記。
王棟當然是默默地配合著,打著下手。
曹頡在這本新簿子封麵上工工整整地寫下“江南省公文錄”後,又在編號區寫上“乙未江南省元字塘署壹號本”,接著把刻有自己名字的公務印章取出來,蘸上印泥,蓋到封麵上。又把錄事簿推給王棟,王棟也將刻有自己名字的公務印章蘸了印泥,在封麵上簽上印章。這樣,這個錄事簿就可以歸檔了。也就是說,這個簿子,與其他所有甲號室經辦的簿子一樣,曹頡與王棟要負責到底了。
這是底賬,底本。最終,如果要核查與複驗,都必須以這一本為準。
做好冊子,曹頡將公務章收起來,歸置到賬桌的保密抽屜裏,然後上鎖。
鎖好後,曹頡習慣性地拉了拉鎖,然後,將鑰匙小心翼翼地收到自己的衣兜裏。
那裏王棟也一樣地來將自己的公務章歸置到自己抽屜裏,也鎖了起來。
做好這一切,曹頡才將江南省的壹號本打開,拿起朱筆,在第一頁第一排豎排右邊空白處,寫上: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接江南省文報袋編號乙未江南省三月第十六函
曹頡想:看來,前麵的都是天字號收了,這裏是從第十六號開始收件。
王棟開始監抄、查對。
兩個人一絲不苟。
打開袋子後,曹頡換上黑筆,開始一一登記文件。
曹頡這時候發現了一件非常蹊蹺的事,這一袋文件,竟然都沒有加上火漆蠟封。每組文件的大紙袋子外麵,各個官署也隻是簡單地用了鈐印。
這樣的情形過去沒有發生過。過去隻有一兩組文件袋會有這樣的情形,而這樣的情形,主要還是因為文件本身並不太重要。
這次難道所有文件都不太重要嗎?這種現象還真少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