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彭祖山下的石龍村,是個遠近聞名的長壽村。


    渡邊找到兩個百歲老人詢問,村裏有沒有石龍和石虎,都說沒見到過。


    又問有沒有長滿水草的湖泊,老人說附近的青龍村有個將軍湖。


    渡邊忙問,為啥子叫將軍湖?


    老人告訴他,據說張獻忠當年把財寶埋到湖底,專門派了一位將軍在此守候。


    將軍對大西王忠心耿耿,一生在湖邊監守。他還在後山的石洞中塑了一尊張獻忠的泥像,經常去燒香朝拜。


    老人說,將軍死後變成了石龍,潛於湖中守衛大西王的財寶。


    將軍的子孫在湖畔世代繁衍,長年保衛著湖中的財寶和石龍。


    渡邊想,“金銀萃山藪”莫非是指張獻忠把財寶埋到了將軍湖底?


    他雇了幾艘漁船,用漁網在湖裏打撈。折騰了一天,除了撈起一堆廢鐵外,沒有撈到丁點值錢的東西。


    渡邊不死心,第二天又去石龍村。問一個常在山上采藥的白發老人,是否見到哪裏有石龍和石虎?


    老人告訴他,沒見到石龍和石虎,但在一個地方見到像龍尾巴一樣的石刻。


    渡邊從衣袋裏掏出一個光緒元寶送給老人,請他帶路去看龍尾巴。


    老人帶渡邊等人上到半山腰,穿過一片樹林,來到一個大岩石邊。


    山崖腳下有個不大的水池,泉水叮咚作響,從池邊汩汩流出,水池中間和周圍長滿了野草。


    老人手指水池上麵的石壁,要大家注意看上麵,有個像龍尾巴一樣的石刻。


    渡邊細看石壁的上端,在山草稀疏處,裏麵果然隱藏著一個像龍尾巴的摩崖石刻圖像。


    在石壁底下,靠近水池處山草茂密,草皮把石壁全部掩蓋起來了。


    渡邊仔細看了一陣,龍尾上的鱗片清晰可見,斷定是龍尾巴無疑。


    他與同伴一起慢慢清除石壁上的山草,從上而下,龍爪龍身逐步顯露了出來。


    直到把石壁上的野草和泥土清除幹淨,龍頭方才現身。


    原來這條石龍全身倒立,尾巴在上麵,頭在下麵一直伸到了水池邊,張開大嘴巴。一股清泉從龍口裏吐出來,正好流進水池裏。


    考古隊見石龍現出了真身,大家都喜不自禁。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


    渡邊反複琢磨,他想既然找到了石龍,那麽石虎也應該在附近。


    考古隊在周圍挨個搜尋,在離石龍不遠的山草叢中,找到一座半埋半露的石雕像。


    大家刨開泥土,石雕完全露出來了。


    從外形特征來看,它果然是一隻大型石虎,雖然虎頭已殘缺不全,隻剩下小半邊臉。但石虎昂首挺身雄視山下,仍然虎虎生威。


    渡邊興奮異常,他趕忙把石龍和石虎,以及周邊的山水走勢情況畫成圖紙,帶回去研究,他判斷大西王藏寶就在石龍和石虎附近。


    為了保密,考古隊挖了些泥土和草皮分別將石龍和石虎照原樣蓋住。


    但是渡邊隊長還是不放心,因為考古隊進了村,對一個偏僻小村來說目標很大。


    他怕發現石龍和石虎的秘密傳出去後,會引起盜賊或兵匪來搶挖。


    因此不敢隱瞞實情,立即將考察到的情況報告給總督趙爾巽。


    原來的“摸金校尉”馬飛龍,已被趙爾豐調去康巴。


    趙爾巽隨即任命鏢師薩福鼎任“摸金校尉”,令他帶兩百多個衛兵去石龍村。


    “摸金校尉”隨渡邊去山上察看後,指揮衛兵把石龍和石虎附近的山坡圍起來,對外稱是修軍事設施。


    在考古隊的指導下,衛兵用洛陽鏟到處打探孔,在石龍和石虎周圍挖了幾條探溝,日夜挖掘西王藏寶。


    清兵在石龍和石虎附近挖掘了一個多月,用金屬探測器找到的東西,無非是一些金屬兵器和破爛的農用鐵器等,毫無實際價值。


    趙爾巽見考古隊折騰了這麽久,還挖不到財寶,怪罪下來,要懲罰薩福鼎和渡邊等人。


    卻說李叫花在青城山追蹤考古隊,突然不見了他們的蹤影。向村民打聽,被告知考古隊已回了成都。


    李叫花立即趕回成都,在錦江邊打聽了幾天。


    聽到有人傳說,在彭山雙江鎮附近,有漁民從江中打撈出了幾個“木鞘”,裏麵裝有大西王的銀錠。


    李叫花斷定,考古隊一定會到雙江鎮去考察“木鞘”和大西王銀錠。


    他從望江碼頭坐船,到雙江鎮碼頭上岸後,到處打聽日本考古隊的下落。


    當地人告訴他,日本考古隊和官兵,正在彭祖山上修建軍事設施。


    李叫花心想,他們哪裏是在修軍事設施,分明是在山上挖寶。於是他爬上後山,去暗中監視考古隊的一舉一動。


    李叫花聽到有村民在悄悄議論,考古隊在山上發現了石龍和石虎。


    李叫花聽後十分興奮,認定張獻忠藏寶就在石龍和石虎附近。


    他拿出身上珍藏的半張藏寶圖,在山上進行比對,企圖搶先找到藏寶地點。


    李叫花在山上來回找了幾天,無法確定哪裏是圖上暗示的藏寶地點。


    他注意觀察考古隊,看見官兵每天在石龍和石虎附近的山坡上打洛陽鏟,挖探溝,忙忙碌碌,卻沒有多少收獲。


    李叫花走到後山一個石洞門口,拿出藏寶圖仔細分析研究。由於隻有半張圖,地形和圖案總是對不上。


    李叫花在洞口坐了一陣,準備起身離開。


    突然看見洞裏靠石牆的地方,塑有一尊張獻忠的站立像,塑像下麵還有未燃盡的香蠟和紙錢灰燼。


    李叫花忙走過去,在塑像前磕頭作揖膜拜。


    重陽節後,九月十八日是張獻忠的生日。李叫花去鎮上買了燒酒、燒雞、香蠟和紙錢,帶到山洞裏給大西王慶生。


    李叫花點燃香蠟和紙錢,一邊磕頭作揖,一邊口中念念有詞。


    請大西王指點我,盡快尋找到您老人家埋藏的財寶,以便資助反清大業,趕走滿清韃子,為大西王報仇雪恨。


    剛祭拜完畢,起身準備離開。


    突然一個人走進來,從籃子裏拿出鹵菜、燒酒,點燃香蠟和紙錢,對大西王塑像俯首跪拜。


    李叫花一看,此人有點像好友劉自強。


    洞裏光線較暗,李叫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定睛細看,正是劉自強。


    李叫花吃了一驚,又滿腹懷疑,罵一聲:“劉自強,你龜兒子到這裏來幹什麽?”


    劉自強見是李叫花,同樣吃驚不小。


    李叫花和劉自強再次互相打量,那眼神仿佛是兩個初次見麵的陌生人。


    兩人互相試探:“你怎麽也來拜大西王?”


    畢竟是老朋友在這裏相遇,又各自帶有酒菜,李叫花把劉自強拉到洞門口的一塊石頭邊,將兩人帶來的鹵菜、燒雞擺到石頭上。


    倒滿兩杯酒,兩人坐在石頭旁互敬互勸,三杯酒下肚後,劉自強講述了為大西王慶生的緣由。


    劉自強告訴李叫花,自己的先祖是張獻忠的義子劉文秀,早年追隨張獻忠到四川,建立大西國後,受封為撫南將軍。


    張獻忠死後,劉文秀率大西軍餘部數萬人撤退入雲貴,聯合南明一起抗清。


    劉文秀去世前,拿出珍藏的半張藏寶圖,告誡子孫“永不降清”。希望子孫將來去四川取出大西王藏寶,用來資助反清複明的武裝起義。


    可是,家人還沒有搞清楚他拿出來的是水藏圖,還是旱藏圖時,老人家已咽了氣。


    劉自強從小聽父親講,先祖因抗清有功,被南明永曆皇帝封為蜀王。


    為感謝永曆帝的知遇之恩,劉文秀在病逝前,特意留下遺書,告訴永曆皇帝:“臣在黎州與雅州之間埋有金銀二十萬,臣之部將郝承裔知之……”


    原來,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後,劉文秀的部將郝承裔駐守在雅州一帶。


    在大西軍撤去雲貴前,劉文秀命令部將郝承裔,秘密將黎、雅、建、越四庫中的金銀二十萬,集中轉移到黎州與雅州之間的地窖中秘密埋藏。


    大西軍撤出四川後,郝承裔為了保護金窖裏的財寶,帶精兵三萬人假意降清。劉文秀病逝後,郝承裔在雅州起義造反。


    四川總督派出三路大軍圍攻雅州,郝承裔的起義軍大敗,逃往附近的黎州,最後被清軍剿滅,那二十萬埋金也不知下落。


    劉自強早年參加義和團,後來又到四川組織紅燈軍,目的就是要發動百姓起來反清,完成先祖的遺願。


    紅燈軍起義失敗後,劉自強裝扮成算命先生,在彭山和雅州等地明察暗訪,準備找出先祖劉文秀的二十萬埋金。


    真是無巧不成書。


    李叫花聽說劉自強是張獻忠義子劉文秀的後代後,他十分興奮。決定把自己的真實身份告訴他,說自己的先祖是張獻忠的義子李定國。


    當年,作為張獻忠四個義子大哥的孫可望,為了侵吞大西王藏寶圖,用計暗害李定國。


    李定國識破奸計後,聯合劉文秀打敗了孫可望。


    此後,李定國和劉文秀在抗清戰爭中互相支持,使兩兄弟的情誼更加深厚。


    兩人越講越激動,乘著酒興,李叫花提議兩人義結金蘭。


    李叫花拉劉自強再次進入石洞,雙雙跪在張獻忠塑像前,同時立下誓言:


    “李逍遙與劉自強今天結拜成兄弟,兩人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李叫花比劉自強大三歲,劉自強尊他為大哥,李叫花認劉自強為弟弟。


    兩人結拜成兄弟後,繼續喝酒擺龍門陣,互相講述先祖當年的傳奇故事。


    最後擺到張獻忠去世前,給四個義子各藏了半張藏寶圖時,李、劉兩人都想打聽藏寶圖的下落。


    李叫花性情耿直,心想既然結拜成了兄弟,就可以吐露真言。


    他告訴劉自強自己有半張藏寶圖,劉自強佯裝沒聽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玄武奇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蜀中雷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蜀中雷明並收藏玄武奇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