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道,周防國。
大內義興收到聯軍忽然停止攻擊,撤兵回營的消息後,不由站起身來發出一陣欣喜的狂笑,心知定是王守仁帶領的大明水師已經得手。
自從與壹歧島的王守仁取得聯係後,二人就決定采取水陸夾擊的方式,將朱訓楨率領的聯軍包圍,而後來個關門打狗。
為此,王守仁率領大明水師從壹歧島向東南行駛,而後沿著築前國的海岸線前進,悄悄渡過西海道和山陽道之間的關門海峽,一路駛向周防和安藝兩國交界處的海灣,將朱訓楨麾下的艦隊堵在海灣中消滅。
由於艦隊途經的築前、豐前、長門、周防四國都乃大內義興的領地,因此嚴密封鎖消息,最終趕在朱訓楨發現前給其致命一擊。
如今明軍從靠近安藝國的海灣登陸,與大內義興一同將朱訓楨率領的十萬聯軍堵在周防、安藝和石見三國交接處,唯一的海上出口也被大明水師封鎖,料定聯軍已經插翅難逃。
大內義興此時終於可以長長舒一口氣:這幾日為了拖延時間一直龜縮忍讓聯軍的進攻,如今看來,發動反擊的時刻到了!
周防國,聯軍大營內。
看著狼狽的王大首領和沈大官人等人,朱訓楨麵色不由更加陰沉。
情報說明軍艦隊會在長門國登陸,因此隻要自己擊敗大內義興,快速拿下周防,就可以與王大首領等人率領的艦隊兩麵夾擊,將明軍趕入海中。
但萬萬沒想到,明軍艦隊遭遇風暴後竟然修複得這麽快,更是瞞過自己布在長門國的眼線,悄悄繞到後方,將自己麾下的艦隊打了個全軍覆沒!
朱訓楨本就怕王大首領等人遇襲,所以不敢讓艦隊離自己太遠,沒想到還是著了對方的道兒,如今陷入四麵楚歌的絕境,這可該如何是好?!
紫瑤怕麵色陰沉的朱訓楨氣壞身子,忙上前寬慰道:“大人不必過於憂慮,明軍僅有一萬,大內義興現在也不過隻有四五萬兵馬,而我聯軍尚有十萬之眾,且糧草充足,隻要我們尋一城池堅守不出,明軍自會主動退去,屆時再揮師西進,剿滅大內義興,同樣可獲得勝利。”
朱訓楨明白紫瑤所指,正德重傷危在旦夕,隻要正德一死,王守仁和明軍必然會被召回大明,屆時危機自除。
雖說此法有些被動消極,但如今形勢所迫,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朱訓楨隻能按紫瑤所說,派出士兵將附近的糧食全部奪取,而後率十萬聯軍堅守在城池中,靜待正德駕崩的佳音。
北直隸,順天府,通州。
伴隨著一陣馬嘶人喝的嘈雜聲,一隊馬車在騎兵的護衛下朝通州的行宮飛奔而來,待車隊在行宮大門前停穩後,從首車上下來的是一位鶴發鬆皮,身穿緋袍、胸前繡著一隻仙鶴的蒼老大臣,此人正是三朝元老,內閣首輔楊廷和楊大學士。
緊隨楊廷和下車的,同樣是一位身穿緋袍、胸前繡著一隻仙鶴的大臣,此人年約五十多歲,麵白無須,眼神寬厚,正是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毛紀。
毛紀後麵的大臣與他們著裝一樣,不用說又是一名一品大員,隻是此人雖年約六十,卻目光剛毅,丹鳳眼角上挑,天庭其及飽滿,看起來英武不凡,此人正是太子太師兼兵部尚書——王瓊。
最後一位則是一名身材壯碩的中年男子,此人雖戴盔披甲,一副武將打扮,但能與這幾位權臣前來行宮覲見正德,又豈能是普通武將?
此人正是明初開國勳臣武定侯郭英的六世孫郭勳,於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承襲武定侯爵位,後又進封翊國公,提督京師十二團營,與魏彬共同執掌三大營。
十二團營乃是明代京師軍隊組織,是三大營的具體建製單位。
景泰年間時,兵部尚書於謙認為京師軍馬分別隸屬於五軍、神機、三千營,雖各有總兵等統領,事實上各不相關,一有調發,隻得挑選湊撥以行,所以兵與將互不相知;且平日不司攻殺擊刺之法,驟然臨敵,就難於抵禦。
於是就在諸營中選取勝兵十五萬,分十大團營,各設都督以統率之,其管隊把總、大小總兵官,各量其才器謀勇而任用,其餘兵士均回本營。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重選京衛勝兵八萬,其外衛分兩班,每班四萬,與京衛番上,共十二萬,分為十二團營,即備武、練武、耀武、顯武、敢勇、果勇、效勇、鼓勇、立威、神威、揚威、振威諸營。
十二營內各分五軍、三千、神機三營,五軍營管內外馬步官軍,三千營管內外馬隊官軍,神機營管內外步隊官軍。
十二團營各設總兵官與監軍提督,統轄一萬五千人。其下每五千人設一都指揮使,每一千人設一把總,每五百人設一指揮,每一百人設一領隊,每五十人設一帶隊。
因此,郭勳可謂是京師防衛力量的負責人,深得正德信賴。
四人從馬車上下來後,早就守在門口的梁儲、蔣冕兩位閣老忙迎了上去,雙方一陣寒暄後就向行宮走去,此時在大殿之上,正德已經靜候眾人多時。
眾人走進大殿見到正德後,皆伏身下拜,正德示意眾人平身,而後掃了一眼殿內的大臣,隻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四位尚書,和以首輔楊廷和為中心的四位殿閣大學士匯齊。
加上掌管廠衛、內宮的張永、丘聚、穀大用、魏彬等宦官和平擄伯兼錦衣衛都指揮所江彬、翊國公兼十二團營提督郭勳及烏斯藏大法師星吉班丹等人皆集聚堂下,可謂是正德一朝最有實權的人全部到齊。
麵色蒼白的正德微微咳嗽兩聲後說道:“諸位都乃我大明的肱骨梁柱,今日召各位前來,一是返京多日,但因病體尚未回宮,叫諸位前來看看有無要情匯報;二是關於這寧王到底該如何處置,還請諸位來討論一番。”
眾人聽正德說完後,互相使了個眼色,而後都將目光看向楊廷和,楊廷和也不推辭,開口先問道:“皇上病體尚未愈否?前日我讓太醫先隨張公公前來行宮為皇上診斷,不知太醫可有良方?”
張永聽到此言不由心中一緊,正德哪裏是什麽風寒,因此自然不敢讓太醫診斷,若是被這位首輔大人知道正德的真實病因,恐怕會立即回到北京向張太後稟告,屆時凡是參與隱瞞此事的人都要人頭落地。
正德聽聞此言淡淡地說道:“朕隻是偶感風寒,就不用太醫再診斷一次了,養一段時間自然會好。”
說罷,看楊廷和還想反駁,忙接著說道:“朕的身體已經差不多痊愈,隻是還略微有些咳嗽,楊首輔不用擔心,還是先說說這寧王到底該如何處置吧。”
聽正德此言,楊廷和隻好作罷,梁儲、蔣冕、和那些知道此事真相的近臣們心中也同時鬆了一口氣。
楊廷和並未發覺眾人異常,接著說道:“寧王大逆不道,膽敢起兵造反,簡直是狼子野心!江左因兵災之禍導致多少家庭破碎,多少百姓慘死,此人不除,難以告慰江左之災民,更難以震懾天下諸王!臣建議,削藩,並即刻將其處決!”
楊廷和慷慨激昂地說完,蔣冕和梁儲等人皆表示讚同,張永等人更不用說,巴不得寧王早點死,以免自己曾經收過他賄銀的事敗露。
兵部尚書王瓊卻在此時說道:“啟稟皇上,臣以為,寧王雖罪當極刑,但是其同黨尚未查清,匆忙斬殺會使亂黨隱匿,遺禍無窮,還請皇上查清亂黨後再處決寧王。”
在寧王起兵造反之前,王瓊對此事就有所察覺,因此於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特舉王守仁出任南贛巡撫,以兵部請旨,準王守仁“便宜提督軍務”,並放權讓他見機行事,這才有了後來王守仁在43天內大破寧王數十萬叛軍的功績。
等寧王朱宸濠起兵造反,地方上報朝廷知道後,滿朝大臣皆惴惴不安,隻有王瓊成竹在胸,鎮定的對眾人說道:“大家不用擔心,我早已任用王伯安到贛州去,正是為了現在這件事,反賊馬上就會被拿下!”
因此,王瓊對平定寧王之亂可謂居功甚偉,此話由他講出,倒也合乎情理。
但朝堂之下的江彬等人卻因此暗暗心急,當年寧王攜重金來京行賄,滿朝大臣有幾個沒收過他的好處?王瓊確實算一個,但其他人呢?
而且難道收過寧王好處的就算同黨?那寧王賄賂最多的,不是別人,正是皇帝朱厚照!
正在江彬等人惶惶不安時,首輔楊廷和這時卻開口說道:“寧王之亂已平,若是再以此為借口對朝堂上的大臣進行清洗,隻會使朝堂動蕩,人心惶恐,屆時造成的損失要更甚寧王之亂!因此,老臣覺得不應牽連過廣!”
大內義興收到聯軍忽然停止攻擊,撤兵回營的消息後,不由站起身來發出一陣欣喜的狂笑,心知定是王守仁帶領的大明水師已經得手。
自從與壹歧島的王守仁取得聯係後,二人就決定采取水陸夾擊的方式,將朱訓楨率領的聯軍包圍,而後來個關門打狗。
為此,王守仁率領大明水師從壹歧島向東南行駛,而後沿著築前國的海岸線前進,悄悄渡過西海道和山陽道之間的關門海峽,一路駛向周防和安藝兩國交界處的海灣,將朱訓楨麾下的艦隊堵在海灣中消滅。
由於艦隊途經的築前、豐前、長門、周防四國都乃大內義興的領地,因此嚴密封鎖消息,最終趕在朱訓楨發現前給其致命一擊。
如今明軍從靠近安藝國的海灣登陸,與大內義興一同將朱訓楨率領的十萬聯軍堵在周防、安藝和石見三國交接處,唯一的海上出口也被大明水師封鎖,料定聯軍已經插翅難逃。
大內義興此時終於可以長長舒一口氣:這幾日為了拖延時間一直龜縮忍讓聯軍的進攻,如今看來,發動反擊的時刻到了!
周防國,聯軍大營內。
看著狼狽的王大首領和沈大官人等人,朱訓楨麵色不由更加陰沉。
情報說明軍艦隊會在長門國登陸,因此隻要自己擊敗大內義興,快速拿下周防,就可以與王大首領等人率領的艦隊兩麵夾擊,將明軍趕入海中。
但萬萬沒想到,明軍艦隊遭遇風暴後竟然修複得這麽快,更是瞞過自己布在長門國的眼線,悄悄繞到後方,將自己麾下的艦隊打了個全軍覆沒!
朱訓楨本就怕王大首領等人遇襲,所以不敢讓艦隊離自己太遠,沒想到還是著了對方的道兒,如今陷入四麵楚歌的絕境,這可該如何是好?!
紫瑤怕麵色陰沉的朱訓楨氣壞身子,忙上前寬慰道:“大人不必過於憂慮,明軍僅有一萬,大內義興現在也不過隻有四五萬兵馬,而我聯軍尚有十萬之眾,且糧草充足,隻要我們尋一城池堅守不出,明軍自會主動退去,屆時再揮師西進,剿滅大內義興,同樣可獲得勝利。”
朱訓楨明白紫瑤所指,正德重傷危在旦夕,隻要正德一死,王守仁和明軍必然會被召回大明,屆時危機自除。
雖說此法有些被動消極,但如今形勢所迫,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朱訓楨隻能按紫瑤所說,派出士兵將附近的糧食全部奪取,而後率十萬聯軍堅守在城池中,靜待正德駕崩的佳音。
北直隸,順天府,通州。
伴隨著一陣馬嘶人喝的嘈雜聲,一隊馬車在騎兵的護衛下朝通州的行宮飛奔而來,待車隊在行宮大門前停穩後,從首車上下來的是一位鶴發鬆皮,身穿緋袍、胸前繡著一隻仙鶴的蒼老大臣,此人正是三朝元老,內閣首輔楊廷和楊大學士。
緊隨楊廷和下車的,同樣是一位身穿緋袍、胸前繡著一隻仙鶴的大臣,此人年約五十多歲,麵白無須,眼神寬厚,正是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毛紀。
毛紀後麵的大臣與他們著裝一樣,不用說又是一名一品大員,隻是此人雖年約六十,卻目光剛毅,丹鳳眼角上挑,天庭其及飽滿,看起來英武不凡,此人正是太子太師兼兵部尚書——王瓊。
最後一位則是一名身材壯碩的中年男子,此人雖戴盔披甲,一副武將打扮,但能與這幾位權臣前來行宮覲見正德,又豈能是普通武將?
此人正是明初開國勳臣武定侯郭英的六世孫郭勳,於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承襲武定侯爵位,後又進封翊國公,提督京師十二團營,與魏彬共同執掌三大營。
十二團營乃是明代京師軍隊組織,是三大營的具體建製單位。
景泰年間時,兵部尚書於謙認為京師軍馬分別隸屬於五軍、神機、三千營,雖各有總兵等統領,事實上各不相關,一有調發,隻得挑選湊撥以行,所以兵與將互不相知;且平日不司攻殺擊刺之法,驟然臨敵,就難於抵禦。
於是就在諸營中選取勝兵十五萬,分十大團營,各設都督以統率之,其管隊把總、大小總兵官,各量其才器謀勇而任用,其餘兵士均回本營。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重選京衛勝兵八萬,其外衛分兩班,每班四萬,與京衛番上,共十二萬,分為十二團營,即備武、練武、耀武、顯武、敢勇、果勇、效勇、鼓勇、立威、神威、揚威、振威諸營。
十二營內各分五軍、三千、神機三營,五軍營管內外馬步官軍,三千營管內外馬隊官軍,神機營管內外步隊官軍。
十二團營各設總兵官與監軍提督,統轄一萬五千人。其下每五千人設一都指揮使,每一千人設一把總,每五百人設一指揮,每一百人設一領隊,每五十人設一帶隊。
因此,郭勳可謂是京師防衛力量的負責人,深得正德信賴。
四人從馬車上下來後,早就守在門口的梁儲、蔣冕兩位閣老忙迎了上去,雙方一陣寒暄後就向行宮走去,此時在大殿之上,正德已經靜候眾人多時。
眾人走進大殿見到正德後,皆伏身下拜,正德示意眾人平身,而後掃了一眼殿內的大臣,隻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四位尚書,和以首輔楊廷和為中心的四位殿閣大學士匯齊。
加上掌管廠衛、內宮的張永、丘聚、穀大用、魏彬等宦官和平擄伯兼錦衣衛都指揮所江彬、翊國公兼十二團營提督郭勳及烏斯藏大法師星吉班丹等人皆集聚堂下,可謂是正德一朝最有實權的人全部到齊。
麵色蒼白的正德微微咳嗽兩聲後說道:“諸位都乃我大明的肱骨梁柱,今日召各位前來,一是返京多日,但因病體尚未回宮,叫諸位前來看看有無要情匯報;二是關於這寧王到底該如何處置,還請諸位來討論一番。”
眾人聽正德說完後,互相使了個眼色,而後都將目光看向楊廷和,楊廷和也不推辭,開口先問道:“皇上病體尚未愈否?前日我讓太醫先隨張公公前來行宮為皇上診斷,不知太醫可有良方?”
張永聽到此言不由心中一緊,正德哪裏是什麽風寒,因此自然不敢讓太醫診斷,若是被這位首輔大人知道正德的真實病因,恐怕會立即回到北京向張太後稟告,屆時凡是參與隱瞞此事的人都要人頭落地。
正德聽聞此言淡淡地說道:“朕隻是偶感風寒,就不用太醫再診斷一次了,養一段時間自然會好。”
說罷,看楊廷和還想反駁,忙接著說道:“朕的身體已經差不多痊愈,隻是還略微有些咳嗽,楊首輔不用擔心,還是先說說這寧王到底該如何處置吧。”
聽正德此言,楊廷和隻好作罷,梁儲、蔣冕、和那些知道此事真相的近臣們心中也同時鬆了一口氣。
楊廷和並未發覺眾人異常,接著說道:“寧王大逆不道,膽敢起兵造反,簡直是狼子野心!江左因兵災之禍導致多少家庭破碎,多少百姓慘死,此人不除,難以告慰江左之災民,更難以震懾天下諸王!臣建議,削藩,並即刻將其處決!”
楊廷和慷慨激昂地說完,蔣冕和梁儲等人皆表示讚同,張永等人更不用說,巴不得寧王早點死,以免自己曾經收過他賄銀的事敗露。
兵部尚書王瓊卻在此時說道:“啟稟皇上,臣以為,寧王雖罪當極刑,但是其同黨尚未查清,匆忙斬殺會使亂黨隱匿,遺禍無窮,還請皇上查清亂黨後再處決寧王。”
在寧王起兵造反之前,王瓊對此事就有所察覺,因此於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特舉王守仁出任南贛巡撫,以兵部請旨,準王守仁“便宜提督軍務”,並放權讓他見機行事,這才有了後來王守仁在43天內大破寧王數十萬叛軍的功績。
等寧王朱宸濠起兵造反,地方上報朝廷知道後,滿朝大臣皆惴惴不安,隻有王瓊成竹在胸,鎮定的對眾人說道:“大家不用擔心,我早已任用王伯安到贛州去,正是為了現在這件事,反賊馬上就會被拿下!”
因此,王瓊對平定寧王之亂可謂居功甚偉,此話由他講出,倒也合乎情理。
但朝堂之下的江彬等人卻因此暗暗心急,當年寧王攜重金來京行賄,滿朝大臣有幾個沒收過他的好處?王瓊確實算一個,但其他人呢?
而且難道收過寧王好處的就算同黨?那寧王賄賂最多的,不是別人,正是皇帝朱厚照!
正在江彬等人惶惶不安時,首輔楊廷和這時卻開口說道:“寧王之亂已平,若是再以此為借口對朝堂上的大臣進行清洗,隻會使朝堂動蕩,人心惶恐,屆時造成的損失要更甚寧王之亂!因此,老臣覺得不應牽連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