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瀾滄江。
朱欽靈隨滕倪來到瀾滄江畔,隻見這條切割下橫斷山脈的河流奔騰在兩岸高山之間的險峻陡坡,衝刷著深穀中的千年河道。
二人來到一處幽穀前,朱欽靈看著眼前湍急的河流,一無橋梁二無渡船,心中不由疑惑:難道蠱門在就在江河無路處?
滕倪看著眼前的滔滔江水,對朱欽靈輕聲說:“到了”。而後眼睛朝幽穀上方的峭壁看去。
順著滕倪的目光,朱欽靈看見在峭壁中間有一根碗口粗的鐵鏈懸掛在山穀中間,把兩壁連接在一起。
“那條鐵索,被蠱門稱作‘鎖陽橋’,隻有成年的蠱門弟子才能渡過此橋,前往外麵的世界。”
“‘鎖陽橋’?”朱欽靈一聲輕疑後在心中暗道:這個名字倒也形象,對蠱門弟子來說隻能通過這條鐵索前往外麵的世界,可謂一鎖之下與陽世兩隔。
朱欽靈曾聽滕倪講過,自己做為九黎聖王一脈的後人,注定要成為九黎一族的王。
而九黎一族,正是上古時期原屬於東夷的九個部族,這九個部族的後人如今仍保留著古老的部族傳統,躲在西南深山某處,分別繼承了玄夷、赤夷、陽夷、風夷、白夷、黃夷、方夷、於夷、畎夷的稱號。
九黎聖王一脈和世代效力於九黎聖王的九黎部族組成了所謂的蠱門,除了作為掌門的九黎聖王外,蠱門內權力最大的要屬這九個部族的長老,他們共同組成了長老會,由玄夷大長老總領。
攀上鎖陽橋前,滕倪特意對朱欽靈強調,蠱門隻是外界對九黎一族的統稱,過了此橋後,就要以九黎自稱,切忌不能稱自己為蠱門,否則會被認為是外人。
得到愛子肯定的答複後,滕倪雙臂如猿猴般在筆直陡峭的石壁上攀爬,不多時便來到鐵索附近。
見朱欽靈緊緊跟在自己後麵,母子二人躍上鐵索後快速來到對麵石壁,隻見鐵索的另一端通向一處漆黑無光的山洞。
剛一進入山洞,滕倪立即掏出兩副特製耳塞,讓朱欽靈把耳朵堵緊,而後才可進入此洞。
據滕倪所說,此洞喚做“悲鳴洞”,裏麵繁衍著一種叫做“幻音蟲”的特殊小蟲,若是外人隨意闖入此洞,會被幻音蟲發出的聲音迷惑心神而自尋短見,因此蠱門中人都會用特製的耳塞堵住耳朵。
朱欽靈見蠱門偏居如此荒涼之地,但入口仍設下重重匪夷所思的關卡,真是小心謹慎入極。
當年九黎一族剛遷居此處時,受到漢人和土人的雙重攻擊,死傷慘重,後來費了極大的力氣才找到這處世外桃源,自然要小心設防,為九黎一族保住最後的一絲血脈。
二人通過入口處的悲鳴洞穴後,接下來是一條漆黑的隧道,朱欽靈悄悄開啟“心眼”,當即被洞內的景象驚到。
隻見這條僅一裏長的隧道中,地麵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屍骸,一層落著一層,根本沒留一絲縫隙,每一腳踩下去都會發出朽骨碎裂的清脆聲。
在這些朽骨的最底層,朱欽靈探查到一叢叢狀如馬陸(即千足蟲)般蠕動的節支類蟲子,他們在屍骸中鑽進鑽出,尋找可以食用的血肉。
看來這些東西就是滕倪口中的“幻音蟲”,而地上的這些屍骸,就是受到幻音蟲蠱惑自盡化為它們食物的闖入者。
好不容易穿過這條漆黑的隧道,兩人終於迎來盡頭處的光明,朱欽靈看到眼前的場景當即在心中暗歎:怪不得蠱門能夠與世隔絕,如此得天獨厚的世外桃源,簡直就是天賜福地。
原來,二人從隧道走出後,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巨大的山間盆地。
盆地四周都是高聳入雲的山峰,唯一通向外界的一條路就是朱欽靈和滕倪身後的悲鳴洞穴。
站在高處眺望下方的盆地,隻見整座盆地都覆蓋在鬱鬱蔥蔥的原始叢林中,但四周的叢林明顯被分為九個部分,正中間則是一塊寸草不生的樹根形狀巨石,巨石尤其龐大,或許應該稱之為石山更加合適。
滕倪耐心地向朱欽靈解釋此處布局,位於正中央的那塊樹根形狀的巨石是九黎聖王一族及專隸於聖王的“聖武衛”才能跨入的禁地。
四周有明顯界限的九塊森林則是赤夷、玄夷等九個部族的領地。
就在滕倪向朱欽靈講述盆地構造時,洞穴旁邊的樹叢忽然傳出一陣窸窸窣窣的響動,朱欽靈剛握緊血魂棍,樹叢中忽然就鑽出一群身穿藤甲,手握彎尖刀的精壯漢子。
那些漢子的腰間都有一個大皮囊和一支牛角做成號角,表情十分凶厲,上來就嘰裏咕嚕衝二人吼了一長串蠻語。
滕倪看著那群精壯漢子中領頭的一名紅臉漢子,用蠻語冷聲斥道:“瞎了你的狗眼!認不出我是誰?!”
那漢子聽這聲音十分耳熟,盯著滕倪仔細看了半晌,表情忽然一變,露出驚恐的神色,跪在地上又嘰裏咕嚕說出一大串蠻語。
朱欽靈雖然聽不懂,但也知道是求饒的話,旁邊那群藤甲兵此時也都驚恐的跪在地上求饒。
滕倪見他們畢竟是在恪守職責,便免了他們的冒犯之罪,看了看他們兵甲上的螣蛇標誌問道:“你們是三苗部落的?”
那紅臉漢子忙答道:“回聖王,小人及這些悲鳴守衛皆來自三苗部落。”
朱欽靈經過這幾日的惡補,能從二人對話中勉強聽出“三苗”一詞,明白三苗部落是赤夷部族下的九大部落之一,因此算得上是滕倪的親信下屬。
在九黎一族中,共分赤夷、玄夷等九大部族。
這九大部族內部,每一部族又分為九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圖騰,因此九黎一族其實是由八十一個信奉不同圖騰的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
每一個部落的首領被稱作酋長,這些酋長是長老最得力的手下,也是九黎一族統治的基石。
滕倪點點頭,命這名紅臉壯漢在前帶路,再讓跑得最快的守衛前去通知赤夷長老前來迎接。
北京,皇城。
一身布衣的張永坐在一處廳堂內,堂中隻有三人,除張永及嘉靖皇帝身邊的親信太監葛景外,還有一名須眉皆白的老年太監,此人正是正德一朝得勢太監中碩果僅存的蕭敬。
蕭敬跟正德一朝的“八虎”及現在當紅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九門提督葛景等人比起來名氣較小,但他卻是在明朝近300年的曆史上,唯一一位曾伺奉過六代皇帝太監。
在曆侍六個皇帝的漫長仕途中,蕭敬曾四次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四次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前後長達五十年,名下的宦官有百人之多,但看待士人卻一直溫和恭敬,從不攬權結幫,被譽為明朝太監第一人。
嘉靖登基後,念蕭敬德高望重,又熟悉宮廷各種事務和禮製,所以把因正德之死被貶的蕭敬特詔入宮管理機務。
這時蕭敬已經八十多歲高齡,但仍然頭腦清楚,精力充沛,在宮中進退周旋,行步不差尺寸。
“張公公,咱家看葛公公也是一片好意,才舍身向皇上舉薦你總領大內密探,既然還有機會為皇家做事,就不要拘泥不出,在家賦閑了。”
聽蕭敬的慰勸,張永心中十分複雜:作為八虎中唯一賦閑在京的人,對自己的處境十分擔憂,不知新皇帝到底想如何處置自己,但萬萬沒想到左等右等,居然等來一個官複原級、調任大內密探總領的消息,讓自己如何不驚?
要知道除已經被正德誅滅的劉瑾與過世的太監外,“八虎”中其他人不是被流放就是被處死,連投靠了張太後的魏彬也被貶到直殿監整日與灑掃之事打交道,賦閑在家等候處理的自己最後卻被重用,讓自己如何不疑?
看張永仍在遲疑中,蕭敬又開口道:“大內密探是皇上最為心腹的力量,讓你去總領此處,可見皇上對你的信任。我知道,你還是想回你的西廠,回你的禦馬監,可西廠現在沒了,禦馬監也由張佐接任了,你又何苦執拗於舊地?你看我,不也是改任內官監,隻要是為皇上服務,去哪不都一樣!”
見蕭敬誤會了自己的意思,張永忙說道:“肖公公折煞咱家了,本就是前朝罪奴,怎敢挑三揀四有非分之想?隻是皇上對咱家如此優渥,心中坐立難安,十分惶恐罷了。”
說罷,張永對葛景行禮又說道:“咱家知道此事多虧葛公公出力,但咱家還有一事不明,萬歲爺為什麽願意啟用我這個前朝舊奴?”
葛景微微一笑說道:“張公公不必多慮,您的美名朝野上下皆有口皆讚,因此皇上才隻是讓你賦閑在京並未處罰。如今那些番僧不辭而別,大內密探缺一心腹可靠的總領,而皇上又覺得張公公您有勇有謀有忠有節,可擔此大任,所以特意下旨讓我來通知張公公您!”
張永見葛景說得十分明白,這才放下心來,向二人又行了一禮後,終於答應此事。
朱欽靈隨滕倪來到瀾滄江畔,隻見這條切割下橫斷山脈的河流奔騰在兩岸高山之間的險峻陡坡,衝刷著深穀中的千年河道。
二人來到一處幽穀前,朱欽靈看著眼前湍急的河流,一無橋梁二無渡船,心中不由疑惑:難道蠱門在就在江河無路處?
滕倪看著眼前的滔滔江水,對朱欽靈輕聲說:“到了”。而後眼睛朝幽穀上方的峭壁看去。
順著滕倪的目光,朱欽靈看見在峭壁中間有一根碗口粗的鐵鏈懸掛在山穀中間,把兩壁連接在一起。
“那條鐵索,被蠱門稱作‘鎖陽橋’,隻有成年的蠱門弟子才能渡過此橋,前往外麵的世界。”
“‘鎖陽橋’?”朱欽靈一聲輕疑後在心中暗道:這個名字倒也形象,對蠱門弟子來說隻能通過這條鐵索前往外麵的世界,可謂一鎖之下與陽世兩隔。
朱欽靈曾聽滕倪講過,自己做為九黎聖王一脈的後人,注定要成為九黎一族的王。
而九黎一族,正是上古時期原屬於東夷的九個部族,這九個部族的後人如今仍保留著古老的部族傳統,躲在西南深山某處,分別繼承了玄夷、赤夷、陽夷、風夷、白夷、黃夷、方夷、於夷、畎夷的稱號。
九黎聖王一脈和世代效力於九黎聖王的九黎部族組成了所謂的蠱門,除了作為掌門的九黎聖王外,蠱門內權力最大的要屬這九個部族的長老,他們共同組成了長老會,由玄夷大長老總領。
攀上鎖陽橋前,滕倪特意對朱欽靈強調,蠱門隻是外界對九黎一族的統稱,過了此橋後,就要以九黎自稱,切忌不能稱自己為蠱門,否則會被認為是外人。
得到愛子肯定的答複後,滕倪雙臂如猿猴般在筆直陡峭的石壁上攀爬,不多時便來到鐵索附近。
見朱欽靈緊緊跟在自己後麵,母子二人躍上鐵索後快速來到對麵石壁,隻見鐵索的另一端通向一處漆黑無光的山洞。
剛一進入山洞,滕倪立即掏出兩副特製耳塞,讓朱欽靈把耳朵堵緊,而後才可進入此洞。
據滕倪所說,此洞喚做“悲鳴洞”,裏麵繁衍著一種叫做“幻音蟲”的特殊小蟲,若是外人隨意闖入此洞,會被幻音蟲發出的聲音迷惑心神而自尋短見,因此蠱門中人都會用特製的耳塞堵住耳朵。
朱欽靈見蠱門偏居如此荒涼之地,但入口仍設下重重匪夷所思的關卡,真是小心謹慎入極。
當年九黎一族剛遷居此處時,受到漢人和土人的雙重攻擊,死傷慘重,後來費了極大的力氣才找到這處世外桃源,自然要小心設防,為九黎一族保住最後的一絲血脈。
二人通過入口處的悲鳴洞穴後,接下來是一條漆黑的隧道,朱欽靈悄悄開啟“心眼”,當即被洞內的景象驚到。
隻見這條僅一裏長的隧道中,地麵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屍骸,一層落著一層,根本沒留一絲縫隙,每一腳踩下去都會發出朽骨碎裂的清脆聲。
在這些朽骨的最底層,朱欽靈探查到一叢叢狀如馬陸(即千足蟲)般蠕動的節支類蟲子,他們在屍骸中鑽進鑽出,尋找可以食用的血肉。
看來這些東西就是滕倪口中的“幻音蟲”,而地上的這些屍骸,就是受到幻音蟲蠱惑自盡化為它們食物的闖入者。
好不容易穿過這條漆黑的隧道,兩人終於迎來盡頭處的光明,朱欽靈看到眼前的場景當即在心中暗歎:怪不得蠱門能夠與世隔絕,如此得天獨厚的世外桃源,簡直就是天賜福地。
原來,二人從隧道走出後,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巨大的山間盆地。
盆地四周都是高聳入雲的山峰,唯一通向外界的一條路就是朱欽靈和滕倪身後的悲鳴洞穴。
站在高處眺望下方的盆地,隻見整座盆地都覆蓋在鬱鬱蔥蔥的原始叢林中,但四周的叢林明顯被分為九個部分,正中間則是一塊寸草不生的樹根形狀巨石,巨石尤其龐大,或許應該稱之為石山更加合適。
滕倪耐心地向朱欽靈解釋此處布局,位於正中央的那塊樹根形狀的巨石是九黎聖王一族及專隸於聖王的“聖武衛”才能跨入的禁地。
四周有明顯界限的九塊森林則是赤夷、玄夷等九個部族的領地。
就在滕倪向朱欽靈講述盆地構造時,洞穴旁邊的樹叢忽然傳出一陣窸窸窣窣的響動,朱欽靈剛握緊血魂棍,樹叢中忽然就鑽出一群身穿藤甲,手握彎尖刀的精壯漢子。
那些漢子的腰間都有一個大皮囊和一支牛角做成號角,表情十分凶厲,上來就嘰裏咕嚕衝二人吼了一長串蠻語。
滕倪看著那群精壯漢子中領頭的一名紅臉漢子,用蠻語冷聲斥道:“瞎了你的狗眼!認不出我是誰?!”
那漢子聽這聲音十分耳熟,盯著滕倪仔細看了半晌,表情忽然一變,露出驚恐的神色,跪在地上又嘰裏咕嚕說出一大串蠻語。
朱欽靈雖然聽不懂,但也知道是求饒的話,旁邊那群藤甲兵此時也都驚恐的跪在地上求饒。
滕倪見他們畢竟是在恪守職責,便免了他們的冒犯之罪,看了看他們兵甲上的螣蛇標誌問道:“你們是三苗部落的?”
那紅臉漢子忙答道:“回聖王,小人及這些悲鳴守衛皆來自三苗部落。”
朱欽靈經過這幾日的惡補,能從二人對話中勉強聽出“三苗”一詞,明白三苗部落是赤夷部族下的九大部落之一,因此算得上是滕倪的親信下屬。
在九黎一族中,共分赤夷、玄夷等九大部族。
這九大部族內部,每一部族又分為九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圖騰,因此九黎一族其實是由八十一個信奉不同圖騰的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
每一個部落的首領被稱作酋長,這些酋長是長老最得力的手下,也是九黎一族統治的基石。
滕倪點點頭,命這名紅臉壯漢在前帶路,再讓跑得最快的守衛前去通知赤夷長老前來迎接。
北京,皇城。
一身布衣的張永坐在一處廳堂內,堂中隻有三人,除張永及嘉靖皇帝身邊的親信太監葛景外,還有一名須眉皆白的老年太監,此人正是正德一朝得勢太監中碩果僅存的蕭敬。
蕭敬跟正德一朝的“八虎”及現在當紅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九門提督葛景等人比起來名氣較小,但他卻是在明朝近300年的曆史上,唯一一位曾伺奉過六代皇帝太監。
在曆侍六個皇帝的漫長仕途中,蕭敬曾四次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四次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前後長達五十年,名下的宦官有百人之多,但看待士人卻一直溫和恭敬,從不攬權結幫,被譽為明朝太監第一人。
嘉靖登基後,念蕭敬德高望重,又熟悉宮廷各種事務和禮製,所以把因正德之死被貶的蕭敬特詔入宮管理機務。
這時蕭敬已經八十多歲高齡,但仍然頭腦清楚,精力充沛,在宮中進退周旋,行步不差尺寸。
“張公公,咱家看葛公公也是一片好意,才舍身向皇上舉薦你總領大內密探,既然還有機會為皇家做事,就不要拘泥不出,在家賦閑了。”
聽蕭敬的慰勸,張永心中十分複雜:作為八虎中唯一賦閑在京的人,對自己的處境十分擔憂,不知新皇帝到底想如何處置自己,但萬萬沒想到左等右等,居然等來一個官複原級、調任大內密探總領的消息,讓自己如何不驚?
要知道除已經被正德誅滅的劉瑾與過世的太監外,“八虎”中其他人不是被流放就是被處死,連投靠了張太後的魏彬也被貶到直殿監整日與灑掃之事打交道,賦閑在家等候處理的自己最後卻被重用,讓自己如何不疑?
看張永仍在遲疑中,蕭敬又開口道:“大內密探是皇上最為心腹的力量,讓你去總領此處,可見皇上對你的信任。我知道,你還是想回你的西廠,回你的禦馬監,可西廠現在沒了,禦馬監也由張佐接任了,你又何苦執拗於舊地?你看我,不也是改任內官監,隻要是為皇上服務,去哪不都一樣!”
見蕭敬誤會了自己的意思,張永忙說道:“肖公公折煞咱家了,本就是前朝罪奴,怎敢挑三揀四有非分之想?隻是皇上對咱家如此優渥,心中坐立難安,十分惶恐罷了。”
說罷,張永對葛景行禮又說道:“咱家知道此事多虧葛公公出力,但咱家還有一事不明,萬歲爺為什麽願意啟用我這個前朝舊奴?”
葛景微微一笑說道:“張公公不必多慮,您的美名朝野上下皆有口皆讚,因此皇上才隻是讓你賦閑在京並未處罰。如今那些番僧不辭而別,大內密探缺一心腹可靠的總領,而皇上又覺得張公公您有勇有謀有忠有節,可擔此大任,所以特意下旨讓我來通知張公公您!”
張永見葛景說得十分明白,這才放下心來,向二人又行了一禮後,終於答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