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一條有溪水潺潺流動的深切的小山溝,對麵山坡上是這個村子的另外一半。
這半邊村子的中心是一座古代的碉堡。而那半邊村子,則是一座隻有一個大殿的寺廟。斜陽照耀之下,寺廟薄鐵皮的頂子閃爍著灼人眼目的光芒。我隻是坐在山溝這邊的核桃樹下,而不想下到溝底再爬上陡坡,卻朝拜那座寺院。
過去,在這裏做鄉村教師的時候,我無數次去過那座寺廟。隻不過,那時的寺廟還是一座沒有完全倒塌的廢墟。那時,同校的一位美術老師喜歡與我結伴在星期天去看那座廢墟。我喜歡這座寺廟,是因為沉迷於一種被摧毀的不很徹底的東西所具有的一種特別的美感。我的同事,每次去都帶著一個速寫本,因為在一堵堵仍然端端正正聳立著的牆壁上,依然有許多殘存的壁畫。一些雲紋,一些神仙身上靈動的飄帶,一些牛頭馬麵畫,一些零碎的地獄場景。寺廟不知為什麽失去了遮蔽風雨的頂子,所以,一堵堵牆上的壁畫,都被雨水剝蝕得七零八落了。
我的同事臨摹那些零碎的壁畫,我卻震懾於廢墟給人的特別的美感。
那種美感,使我有了最初的詩歌的衝動,我發表的第一首詩,也是日後回憶這座寺廟廢墟時寫下的。
那是整個中國都在改正過去錯誤的時代,所以,有人開始使用政府的撥款與百姓的捐助來修複這座被摧毀的寺廟。畢竟不是寺廟可以集中大地上所有精華的時代了,所以,寺院的頂子用鐵皮來覆蓋,也是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當人們開始修複這座寺院時,我跟我的同事都失去再去這寺院的興趣了。我是因為不能再欣賞廢墟那獨特的美感。她則是因為再也不能四處隨意走到,任意臨摹那些筆法靈運的壁畫了。
又過了沒有多久,我跟這位畫畫的同事,都相繼離開。
80年代中後期,嘉絨地區來了一位很有名的美國人,即寫了《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那本書的索爾茲伯裏。
我那時已經在***門工作。那時,我們一夥年輕人,眼看索爾茲伯裏這位美國人,有那麽多官員陪同,隨意調閱對國人保密的史料,隨意訪問想訪問的任何地方,都有些憤憤不平。同時,也為那些得意地在美國人鞍前馬後效勞的家夥感到羞恥。其中的一位,陪了一程這位美國作家回來,就曾不止一次得意洋洋地對人描述美國作家如何如何的情狀。
更為離奇的是,有一次,這人竟對我們誇耀,說是美國作家如何在行走長征路的時候,作出了他重大的發現。
我問他是什麽發現。
他說,發現了張國燾在長征途中召開分裂中央與紅軍那次著名會議的地方。
我說,這其實用不著他去發現,因為張國燾開會的那座小廟就在那裏,許多知道一點地方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小廟就是眼前我所麵對的白杉村裏的寺廟。當年,一、四方麵軍會合後,在嘉絨的河穀地區籌集了糧草,便登上青藏高原的台階,經過混編的一、四兩個方麵軍分成左、右兩路軍進入橫跨川甘兩省的若爾蓋大草原。但是,行到半途,兵強馬壯的張國燾不願再受製於實力損傷嚴重的黨中央,命令所部從川甘交界的大草原上重新返回大渡河流域的嘉絨山區,想要打回四川盆地,在天府之國的平疇沃野上建立起一塊根據地。
我曾見過張國燾所部留在岩石上的標語,非常直接了當地寫著:打到成都吃大米!
從草地回返嘉絨後,張國燾便在白杉此地召開會議,宣布另立中央。
也就是所謂長征途中著名的“卓木碉會議”
當年,寺院有修複的時候,隻是聽說,張國燾在大殿裏開過很多背盒子槍的人開的大會,但卻沒有在寺廟裏,或者周圍找到一點能夠證明這次會議確實在這裏召開過的蛛絲螞跡。
後來,張國燾指揮大軍湧出大河穀,向四川盆地攻擊前進,在現在出產名茶的蒙頂山下,被四川軍閥部隊頑強阻擊,付出了慘重代價。不得已再次穿越雪山草地,北上與毛**率領的中央紅軍一部會合。
當太陽落到山梁背後,那座寺廟頂上的閃爍不定的光芒消失後,我就在晚風中離開了這個村莊。
離開的時候,年輕的畫師要我留下地址,他說,要把畫好的畫給我寄來。我把地址留給了他,但卻沒有指望他把畫給我寄來。我乘同一輛車離開足木足。
在熱足下了車,我想再一次讓來往的車輛為我選擇去向。往上,回到馬爾康,去上溯梭磨河的源頭,此行開始的時候,我就下定了決心,在此行之中,必然要去溯一條河流的源頭,去登一座山。
往下,則是去過去嘉絨的中心促浸,今天的金川縣。
我在熱足橋頭等了差不多兩個小時,來來往往的卡車與小汽車對我揚起的手視而不見,更不要指望他們會看見我豎起的表示乞求之意的拇指了。
最後,一輛長途班車駛來,不等我揚手,便吱一聲在我身邊刹住了。
我上了車,目的地就是70多公裏外的目的地,金川。
這半邊村子的中心是一座古代的碉堡。而那半邊村子,則是一座隻有一個大殿的寺廟。斜陽照耀之下,寺廟薄鐵皮的頂子閃爍著灼人眼目的光芒。我隻是坐在山溝這邊的核桃樹下,而不想下到溝底再爬上陡坡,卻朝拜那座寺院。
過去,在這裏做鄉村教師的時候,我無數次去過那座寺廟。隻不過,那時的寺廟還是一座沒有完全倒塌的廢墟。那時,同校的一位美術老師喜歡與我結伴在星期天去看那座廢墟。我喜歡這座寺廟,是因為沉迷於一種被摧毀的不很徹底的東西所具有的一種特別的美感。我的同事,每次去都帶著一個速寫本,因為在一堵堵仍然端端正正聳立著的牆壁上,依然有許多殘存的壁畫。一些雲紋,一些神仙身上靈動的飄帶,一些牛頭馬麵畫,一些零碎的地獄場景。寺廟不知為什麽失去了遮蔽風雨的頂子,所以,一堵堵牆上的壁畫,都被雨水剝蝕得七零八落了。
我的同事臨摹那些零碎的壁畫,我卻震懾於廢墟給人的特別的美感。
那種美感,使我有了最初的詩歌的衝動,我發表的第一首詩,也是日後回憶這座寺廟廢墟時寫下的。
那是整個中國都在改正過去錯誤的時代,所以,有人開始使用政府的撥款與百姓的捐助來修複這座被摧毀的寺廟。畢竟不是寺廟可以集中大地上所有精華的時代了,所以,寺院的頂子用鐵皮來覆蓋,也是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當人們開始修複這座寺院時,我跟我的同事都失去再去這寺院的興趣了。我是因為不能再欣賞廢墟那獨特的美感。她則是因為再也不能四處隨意走到,任意臨摹那些筆法靈運的壁畫了。
又過了沒有多久,我跟這位畫畫的同事,都相繼離開。
80年代中後期,嘉絨地區來了一位很有名的美國人,即寫了《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那本書的索爾茲伯裏。
我那時已經在***門工作。那時,我們一夥年輕人,眼看索爾茲伯裏這位美國人,有那麽多官員陪同,隨意調閱對國人保密的史料,隨意訪問想訪問的任何地方,都有些憤憤不平。同時,也為那些得意地在美國人鞍前馬後效勞的家夥感到羞恥。其中的一位,陪了一程這位美國作家回來,就曾不止一次得意洋洋地對人描述美國作家如何如何的情狀。
更為離奇的是,有一次,這人竟對我們誇耀,說是美國作家如何在行走長征路的時候,作出了他重大的發現。
我問他是什麽發現。
他說,發現了張國燾在長征途中召開分裂中央與紅軍那次著名會議的地方。
我說,這其實用不著他去發現,因為張國燾開會的那座小廟就在那裏,許多知道一點地方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小廟就是眼前我所麵對的白杉村裏的寺廟。當年,一、四方麵軍會合後,在嘉絨的河穀地區籌集了糧草,便登上青藏高原的台階,經過混編的一、四兩個方麵軍分成左、右兩路軍進入橫跨川甘兩省的若爾蓋大草原。但是,行到半途,兵強馬壯的張國燾不願再受製於實力損傷嚴重的黨中央,命令所部從川甘交界的大草原上重新返回大渡河流域的嘉絨山區,想要打回四川盆地,在天府之國的平疇沃野上建立起一塊根據地。
我曾見過張國燾所部留在岩石上的標語,非常直接了當地寫著:打到成都吃大米!
從草地回返嘉絨後,張國燾便在白杉此地召開會議,宣布另立中央。
也就是所謂長征途中著名的“卓木碉會議”
當年,寺院有修複的時候,隻是聽說,張國燾在大殿裏開過很多背盒子槍的人開的大會,但卻沒有在寺廟裏,或者周圍找到一點能夠證明這次會議確實在這裏召開過的蛛絲螞跡。
後來,張國燾指揮大軍湧出大河穀,向四川盆地攻擊前進,在現在出產名茶的蒙頂山下,被四川軍閥部隊頑強阻擊,付出了慘重代價。不得已再次穿越雪山草地,北上與毛**率領的中央紅軍一部會合。
當太陽落到山梁背後,那座寺廟頂上的閃爍不定的光芒消失後,我就在晚風中離開了這個村莊。
離開的時候,年輕的畫師要我留下地址,他說,要把畫好的畫給我寄來。我把地址留給了他,但卻沒有指望他把畫給我寄來。我乘同一輛車離開足木足。
在熱足下了車,我想再一次讓來往的車輛為我選擇去向。往上,回到馬爾康,去上溯梭磨河的源頭,此行開始的時候,我就下定了決心,在此行之中,必然要去溯一條河流的源頭,去登一座山。
往下,則是去過去嘉絨的中心促浸,今天的金川縣。
我在熱足橋頭等了差不多兩個小時,來來往往的卡車與小汽車對我揚起的手視而不見,更不要指望他們會看見我豎起的表示乞求之意的拇指了。
最後,一輛長途班車駛來,不等我揚手,便吱一聲在我身邊刹住了。
我上了車,目的地就是70多公裏外的目的地,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