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父親丟掉文化局的鐵飯碗,心裏自有打算,想在故河口辦所中學。
父親覺得唱大戲比起真知識差遠了,自己又因讀書少,水平低,工作中受人嘚,流了好多黑眼淚。在文化局就是個閑職,跟人家耍耍嘴皮子,真正要知識水平的事兒,做不來,也沒份。在父親看來,要真正改變故河口人的生活狀況與故河口將來的命運,就得讓他們的子孫後代有知識。
那時,故河口好多孩子連學校門檻都沒進過,讀書意識並不強,辦所中學很有壓力。但辦學是造福於子孫後代的事。在父親心中,知識就是力量,這個觀點一直沒變。父親隻要一想起自己童年求學時的百般艱辛,心情就不平靜。想起那個救了他命的主治醫生的話,心裏就如大浪淘沙一般地波動。要不是主治醫生讀書考上醫科大學,掌握了高超的醫術,如何能當上主治醫師,如何能醫治自己,自己現在指不定墳墓的青草都長了人把高,哪裏還有人在這裏想辦中學呢?若不是醫生有著高明的醫術,父親還真活不到今天!知識就是手術刀,知識就是醫術,能救命!父親已然決定在故河口辦所中學。
世間也有與父親一樣心懷抱負與理想的人,這人叫李章莆。聽去與父親仿佛是兄弟,同著一個章字。章莆叔是省師範學院的師範生,師範畢業被分配到石頭縣一中教書,可他沒去,跑回故河口,也想辦學校。他老家住在天鵝大隊二分隊,是家中獨子,從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算是故河口讀書出來的一介高級知識分子。父親住在沙口大隊,算是李章莆的鄉鄰。
鄉鄰幾個有出息的年輕人多少不一有些名聲,章莆叔就父親在故河口的名聲找到父親,兩個人一起吃飯喝酒,進行一番談論與商議,就開啟了辦學的步伐。
章莆叔比父親小二歲,那年一九七二年,父親二十七,章莆叔二十五,那新辦的學校名就叫“五七中學”。但不知道五七中學這個校名的來曆可是因為這?
章莆叔怎會有在故河口辦所中學的思想,我不知道。但凡年輕人都會有個理想,能讓故河口的孩子們上學,就是他們的理想。也是遇著了好機運,上麵下達辦學的文件與精神,沾了政策的光。但想故河口的孩子們上學真是太難。上完小學,想上中學,還沒地方上。故河口的初中生都少。故河口辦所中學,迫在眉睫。
父親與章莆叔因著同樣的理想,結靶子拜了兄弟。章莆叔稱父親為大哥,父親叫章莆叔弟弟,我們姐妹叫他為章莆叔。
章莆叔常來家吃飯,每次來,祖母都很高興,把家裏的好菜都做出來吃。章莆叔高聲地叫祖母為伯母。祖母笑咪咪地開心地答應:“喂,李校長你來了,快快快,請上座!”(章莆叔姓李嘛。)
在祖母的心中,父親就是個幹大事的人,就該跟章莆叔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在一起。母親也極願把準備好的碟子菜拿出來,什麽豬腰子,豬肝腸肚的叫祖母切上。一盤盤的碟子裏擺得像花一樣,端出來吃。因為章莆叔來訪,多在正月,學校放寒假的時節,春節還沒過完。
碟子菜在鄉下有講究,貴客來了,才有得吃。章莆叔算是貴客,與父親商議辦大事的人。鄉下人稱吃碟子菜的餐,為喝小酒。表示特別的尊重。
父親與章莆叔就那樣邊吃邊喝邊商議事務。說白了,就是喝空酒,碟子菜擺著好看卻不能吃,一盤碟子裏裝著幾小片豬內貨,擺得像花,誰敢動筷子。還不說,倘使哪個不懂規矩的來客,吃掉了整盤的碟子菜,回家要遭家人的教訓。章莆叔很斯文,也懂風俗。母親知道他不會吃,才端上桌的。
再有嬌客來,如新女婿這樣身份的,也會擺上。不光母親有這個習慣,大家都是這個習慣,這是故河口的風俗。每家每戶遇見有身份的客人來,都一樣擺上碟子菜,外加幾大盤白蘿卜燉魚,紅蘿卜煨肥肉,大白菜下清湯,那才是真正吃的菜。什麽豬肝豬腰子啥的,切得象藝術品,擺在碟子裏像花朵,隻是吃不得。說起來,真是有趣的風俗,熬煞了好吃人的嘴。客人見著主人擺上碟子菜,心中自是非常感激,竊喜主人把己當作了貴客,然後遇到人家到他的家回訪,一定設法還上。以示感謝與尊重。
碟子菜不能吃的原因,是因那時經濟條件太差,幾家共殺一頭豬,豬小貨希幹精貴。但過了正月,碟子菜就可以吃了,無疑那是孩子們的節日。
往後經濟條件好些,那些規矩便消失了,也沒有吃碟子菜的餐了。就是諸多豬小貨切上大盤子裝著,想怎樣吃都行。也從此少了份鄉間待客的尊重氣氛。
後來,學校來了個年輕人,姓馬叫客銀,聽去似乎與祖父兄弟了,諧音中間的客字。當然馬客銀不會自稱長輩,與父親,章莆叔也結了靶子拜兄弟。馬客銀年紀最小,叫父親為大哥,叫章莆叔為二哥,他們三是五七中學的“開國元勳”。
馬客銀住在沙口村的老一隊。有個會畫畫的兒子,後來還跟我三姐搞過戀愛。隻是他家嫌三姐腿痛,不同意。我家也因馬客銀的老婆是個半神經而不樂意。兩廂不情願。最終三姐的終身大事,是從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招了門女婿在家。三姐的脾氣是天下少有的溫和,也隻有三姐不會違抗父母的心意,順著父母的心意。這是後話!
馬客銀高高瘦瘦,天生的畫家,披著根黑色圍巾,有些文藝氣質。數學非常好,自學成才,來五七中學是當數學老師的。至於美術老師,以後若開了美術課肯定得上。他的老婆之所以被人稱做半神經,是因她一天到晚啥事都不做,就跟在馬客銀的屁股後罵罵啼啼。人就給她取了個綽號:半神經。
半神經長得還算嬌小玲瓏,是馬客銀的親表妹,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搖窩裏表親開親,長大了就結婚了!兩人感情非常要好。但從結婚後,感情似乎不那麽好了,總是爭吵不斷!但兩人吵吵鬧鬧多年,也從沒分開過一天,隻是一個人跟在另一個人的身後,不停地嘀嘀咕咕,罵罵啼啼。不是個神經也是個半神經!照心理學上說,是喜歡過度而導致的輕微神經失常。而馬客銀麵臨他老婆的叫罵,總是一股悠然的神情,那股悠然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微笑。隻是他並沒有微笑,但也不惱吧。
章莆叔個子矮胖矮胖的,目光如注,具有遠見卓識,當了校長。章莆叔的老婆是天鵝村本隊的,叫向芸芸,長得非常漂亮,這或許是章莆叔不去石頭一中而留在故河口的原因。他的舅老弟叫向光明,跟四叔是同班同學。往後他與四叔都發生過非常相似的人生故事,這是後話。
父親水平低,教不了書,可社會經驗豐富,辦事能力強,口才好,唱過大戲,學校的文藝工作,思想工作也需要人才,於是父親當了學校的教導主任。馬客銀做任課老師。這是他們三最初開墾中學時的分工。
學校未建成之前,他們三不分晝夜地在故河口那長滿了蘆葦的墓地上開墾。晚上回家,還點著油燈,一商討就是一通宵。
母親嫌他們點燈燒了太多油,心底不高興。其實不是,而是擔心父親的身體熬不住。可父親總說自己還年輕,一條命是國家給的,要還回給國家。後來,他們嫌往返耽誤時間,索性就在工地搭起了窩棚,把學校當家了。
這是我感到非常驕傲的地方。祖父帶一家人從湖南益陽逃荒到故河口時,這裏還是一望無際的柴山,蘆葦漫天,洪水自然漲自然退,全故河口不過三四戶人家。肖家一戶,東頭的周伯爹一戶。他們共養一頭牛,共製一張牛車,每天開溝挖渠,囤田開墾,村莊才一日日趨形,後來村莊人口日漸增多,就形成了我的父輩之家。
大姑時常對我講起他們在故河口如何謀生存的事。囤柴啊,冬天拉到集市上去賣,你父親九歲就開始了開墾,學經營。春來打柴賣柴筍,冬天就將囤積的幹柴拉去市場賣!所謂靠山吃靠水吃水,我們靠柴就吃柴。可惜你父親十一歲師從李歌滿去唱戲了,否則憑你父親的才智經商的話,一準也是個大老板了,嗬嗬嗬!
大姑一說起父親與她的童年,驕傲之感溢於言表。大姑與父親的感情也甚為深厚,深過其他的兄弟姐妹。
常想,這柴山的山字應該不是這樣寫,柴是綠色的應該與杉有關,之所以寫成山,用以廣大原為不可攀不可拔。可我的長輩硬是具備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將那一望無疆的柴林,開墾成了一座景色秀美的村莊。村莊開墾之後,不斷接受外來的移民,生了如此多的子孫後代,源承至今。
到父親這一代,村莊開墾好了,就辦學唄。
父親覺得唱大戲比起真知識差遠了,自己又因讀書少,水平低,工作中受人嘚,流了好多黑眼淚。在文化局就是個閑職,跟人家耍耍嘴皮子,真正要知識水平的事兒,做不來,也沒份。在父親看來,要真正改變故河口人的生活狀況與故河口將來的命運,就得讓他們的子孫後代有知識。
那時,故河口好多孩子連學校門檻都沒進過,讀書意識並不強,辦所中學很有壓力。但辦學是造福於子孫後代的事。在父親心中,知識就是力量,這個觀點一直沒變。父親隻要一想起自己童年求學時的百般艱辛,心情就不平靜。想起那個救了他命的主治醫生的話,心裏就如大浪淘沙一般地波動。要不是主治醫生讀書考上醫科大學,掌握了高超的醫術,如何能當上主治醫師,如何能醫治自己,自己現在指不定墳墓的青草都長了人把高,哪裏還有人在這裏想辦中學呢?若不是醫生有著高明的醫術,父親還真活不到今天!知識就是手術刀,知識就是醫術,能救命!父親已然決定在故河口辦所中學。
世間也有與父親一樣心懷抱負與理想的人,這人叫李章莆。聽去與父親仿佛是兄弟,同著一個章字。章莆叔是省師範學院的師範生,師範畢業被分配到石頭縣一中教書,可他沒去,跑回故河口,也想辦學校。他老家住在天鵝大隊二分隊,是家中獨子,從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算是故河口讀書出來的一介高級知識分子。父親住在沙口大隊,算是李章莆的鄉鄰。
鄉鄰幾個有出息的年輕人多少不一有些名聲,章莆叔就父親在故河口的名聲找到父親,兩個人一起吃飯喝酒,進行一番談論與商議,就開啟了辦學的步伐。
章莆叔比父親小二歲,那年一九七二年,父親二十七,章莆叔二十五,那新辦的學校名就叫“五七中學”。但不知道五七中學這個校名的來曆可是因為這?
章莆叔怎會有在故河口辦所中學的思想,我不知道。但凡年輕人都會有個理想,能讓故河口的孩子們上學,就是他們的理想。也是遇著了好機運,上麵下達辦學的文件與精神,沾了政策的光。但想故河口的孩子們上學真是太難。上完小學,想上中學,還沒地方上。故河口的初中生都少。故河口辦所中學,迫在眉睫。
父親與章莆叔因著同樣的理想,結靶子拜了兄弟。章莆叔稱父親為大哥,父親叫章莆叔弟弟,我們姐妹叫他為章莆叔。
章莆叔常來家吃飯,每次來,祖母都很高興,把家裏的好菜都做出來吃。章莆叔高聲地叫祖母為伯母。祖母笑咪咪地開心地答應:“喂,李校長你來了,快快快,請上座!”(章莆叔姓李嘛。)
在祖母的心中,父親就是個幹大事的人,就該跟章莆叔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在一起。母親也極願把準備好的碟子菜拿出來,什麽豬腰子,豬肝腸肚的叫祖母切上。一盤盤的碟子裏擺得像花一樣,端出來吃。因為章莆叔來訪,多在正月,學校放寒假的時節,春節還沒過完。
碟子菜在鄉下有講究,貴客來了,才有得吃。章莆叔算是貴客,與父親商議辦大事的人。鄉下人稱吃碟子菜的餐,為喝小酒。表示特別的尊重。
父親與章莆叔就那樣邊吃邊喝邊商議事務。說白了,就是喝空酒,碟子菜擺著好看卻不能吃,一盤碟子裏裝著幾小片豬內貨,擺得像花,誰敢動筷子。還不說,倘使哪個不懂規矩的來客,吃掉了整盤的碟子菜,回家要遭家人的教訓。章莆叔很斯文,也懂風俗。母親知道他不會吃,才端上桌的。
再有嬌客來,如新女婿這樣身份的,也會擺上。不光母親有這個習慣,大家都是這個習慣,這是故河口的風俗。每家每戶遇見有身份的客人來,都一樣擺上碟子菜,外加幾大盤白蘿卜燉魚,紅蘿卜煨肥肉,大白菜下清湯,那才是真正吃的菜。什麽豬肝豬腰子啥的,切得象藝術品,擺在碟子裏像花朵,隻是吃不得。說起來,真是有趣的風俗,熬煞了好吃人的嘴。客人見著主人擺上碟子菜,心中自是非常感激,竊喜主人把己當作了貴客,然後遇到人家到他的家回訪,一定設法還上。以示感謝與尊重。
碟子菜不能吃的原因,是因那時經濟條件太差,幾家共殺一頭豬,豬小貨希幹精貴。但過了正月,碟子菜就可以吃了,無疑那是孩子們的節日。
往後經濟條件好些,那些規矩便消失了,也沒有吃碟子菜的餐了。就是諸多豬小貨切上大盤子裝著,想怎樣吃都行。也從此少了份鄉間待客的尊重氣氛。
後來,學校來了個年輕人,姓馬叫客銀,聽去似乎與祖父兄弟了,諧音中間的客字。當然馬客銀不會自稱長輩,與父親,章莆叔也結了靶子拜兄弟。馬客銀年紀最小,叫父親為大哥,叫章莆叔為二哥,他們三是五七中學的“開國元勳”。
馬客銀住在沙口村的老一隊。有個會畫畫的兒子,後來還跟我三姐搞過戀愛。隻是他家嫌三姐腿痛,不同意。我家也因馬客銀的老婆是個半神經而不樂意。兩廂不情願。最終三姐的終身大事,是從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招了門女婿在家。三姐的脾氣是天下少有的溫和,也隻有三姐不會違抗父母的心意,順著父母的心意。這是後話!
馬客銀高高瘦瘦,天生的畫家,披著根黑色圍巾,有些文藝氣質。數學非常好,自學成才,來五七中學是當數學老師的。至於美術老師,以後若開了美術課肯定得上。他的老婆之所以被人稱做半神經,是因她一天到晚啥事都不做,就跟在馬客銀的屁股後罵罵啼啼。人就給她取了個綽號:半神經。
半神經長得還算嬌小玲瓏,是馬客銀的親表妹,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搖窩裏表親開親,長大了就結婚了!兩人感情非常要好。但從結婚後,感情似乎不那麽好了,總是爭吵不斷!但兩人吵吵鬧鬧多年,也從沒分開過一天,隻是一個人跟在另一個人的身後,不停地嘀嘀咕咕,罵罵啼啼。不是個神經也是個半神經!照心理學上說,是喜歡過度而導致的輕微神經失常。而馬客銀麵臨他老婆的叫罵,總是一股悠然的神情,那股悠然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微笑。隻是他並沒有微笑,但也不惱吧。
章莆叔個子矮胖矮胖的,目光如注,具有遠見卓識,當了校長。章莆叔的老婆是天鵝村本隊的,叫向芸芸,長得非常漂亮,這或許是章莆叔不去石頭一中而留在故河口的原因。他的舅老弟叫向光明,跟四叔是同班同學。往後他與四叔都發生過非常相似的人生故事,這是後話。
父親水平低,教不了書,可社會經驗豐富,辦事能力強,口才好,唱過大戲,學校的文藝工作,思想工作也需要人才,於是父親當了學校的教導主任。馬客銀做任課老師。這是他們三最初開墾中學時的分工。
學校未建成之前,他們三不分晝夜地在故河口那長滿了蘆葦的墓地上開墾。晚上回家,還點著油燈,一商討就是一通宵。
母親嫌他們點燈燒了太多油,心底不高興。其實不是,而是擔心父親的身體熬不住。可父親總說自己還年輕,一條命是國家給的,要還回給國家。後來,他們嫌往返耽誤時間,索性就在工地搭起了窩棚,把學校當家了。
這是我感到非常驕傲的地方。祖父帶一家人從湖南益陽逃荒到故河口時,這裏還是一望無際的柴山,蘆葦漫天,洪水自然漲自然退,全故河口不過三四戶人家。肖家一戶,東頭的周伯爹一戶。他們共養一頭牛,共製一張牛車,每天開溝挖渠,囤田開墾,村莊才一日日趨形,後來村莊人口日漸增多,就形成了我的父輩之家。
大姑時常對我講起他們在故河口如何謀生存的事。囤柴啊,冬天拉到集市上去賣,你父親九歲就開始了開墾,學經營。春來打柴賣柴筍,冬天就將囤積的幹柴拉去市場賣!所謂靠山吃靠水吃水,我們靠柴就吃柴。可惜你父親十一歲師從李歌滿去唱戲了,否則憑你父親的才智經商的話,一準也是個大老板了,嗬嗬嗬!
大姑一說起父親與她的童年,驕傲之感溢於言表。大姑與父親的感情也甚為深厚,深過其他的兄弟姐妹。
常想,這柴山的山字應該不是這樣寫,柴是綠色的應該與杉有關,之所以寫成山,用以廣大原為不可攀不可拔。可我的長輩硬是具備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將那一望無疆的柴林,開墾成了一座景色秀美的村莊。村莊開墾之後,不斷接受外來的移民,生了如此多的子孫後代,源承至今。
到父親這一代,村莊開墾好了,就辦學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