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離去,小姑所受的打擊也很大。在小姑那充滿敵意與破爛的家中,再也不會有冬天裏,她大哥的白絨帽出現,也不再有大哥的那份關懷與親情在雪地裏溫暖透亮,她家的那個惡婆子再也沒有任何怕處了。
就小姑本人無論在娘家還是婆家,無論做什麽還是不做什麽,都是大家不重視而忽視的,從小到大就沒有一個人把小姑的犧牲當過一回事,來了就來了,去了就去了,做了事就做了,缺少時會想起,不缺少時便忘了。也沒人認為小姑在為大家付出,仿佛她所做的一切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無需感激。
三嬸子對小姑就是這樣,在三嬸子心中,似乎還不大能理解三叔與二叔四叔兄弟之間的情意,當更不能理解小姑對他們的情意,也不是不大能理解,而是三嬸子這人的性情太過純粹,俗話說就是不諳人情世故。而隻有小姑無論怎樣都要去討好巴結娘家的三嫂子。當然也不敢不巴結討好其他的幾個嫂子。
父親在生時,還有幾個人去三叔家,父親去世後,大家都不大喜歡去了。對於這樣不諳人情世故的三嬸子,三叔毫無辦法。大凡三嬸子氣息慵懶,又是個有口無心純粹的人,客人去了,不是害怕搞飯吃(也不是害怕搞飯吃,是工作忙,也是不大會做飯吧),就是害怕人家找她借錢,鄉下的親戚多了難免,確實有鄉下親戚上門就去借錢的,我的一個遠房堂叔輩的叔叔就經常到三嬸子家去,時不時背著三嬸子找三叔借錢。所以年年月月,三嬸子巴不得沒人上她家。三叔時常背著三嬸子給家裏人錢,三嬸子也知道,卻裝不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算是挺好的一個婦人了。
四叔出走後,祖母覺得小姑無論做什麽都是應當的,不做的話就是不孝。二嬸子當然對小姑沒好感,因為從小到大,小姑就幫大嫂比幫二嫂多些。
母親呢,心裏對小姑是感謝的,但母親是個生性少言的人,不會說出來,平時也忙,來不及理小姑,本來年紀也相隔一大截,幾乎兩代人了,有啥好親熱的?
大姑與小姑隔得遠,兩姐妹一年上頭難得見一次麵,年歲相隔更遠,大姑的大兒子還比小姑大兩歲,兩輩子人的相隔,雖是嫡親的姐妹,總不常見,也不大說心裏話。小姑父又是個喝了酒就胡鬧的人,不喝酒也是個沒腦子的樂天派。人窮氣大。每每走人家做客吃酒,人家總會氣著他,氣得他酒都不吃,跑回家去。搞得親戚們心情都不愉快。或太沒人把他當回事,他就氣著跑回去好引起人家的注意!所以父親的去世,給小姑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一說起就淚水連連,哭不痛快。
父親去世後,姐們回娘家的次數比從前更勤,從前一年裏難得回來一次,現在一年裏最少回來兩三次,六月裏趕秋與臘月裏過年是雷打天不動的。
六月趕秋,大姐二姐都會單位請假回家來幫忙,因為母親種的水田要趕秋,一回家,就一個個擼袖子卷褲腿的,在母親的水稻地裏割穀子,插秧,沒有一點公家人的架子與陋習,忙過一個星期早穀收割上了,秋晚秧苗插下去,才回單位。
鹿女出嫁後的起初兩年,陸仔去母親家幫忙幹活也比較多,姐們就不常回來幫忙了。每次陸仔從自家帶過牛與板車去母親家,一幫忙一個星期才回來,就如小姑與小姑父去祖母家一樣。但從小姑的身上,鹿女似乎看見自己未來的影子,或類似小姑的命運。鹿女不想走小姑的老路,最終,鹿女就不同意陸仔去幫母親幹活,自家也不種地,做起了生意。
這是鹿女思考許久才做出的決定,人有不如自己有,包括父母有也不代表自己有。但陸仔還是母親心中最好的女婿,肖伯母也說陸仔是母親最好的女婿。
母親菜園的橘子熟了,是陸仔用自行車一簍子一簍子坨出去幫忙叫賣;母親豬欄裏喂養的豬長大了,也是陸仔用板車拉到集市上幫著賣;母親的棉花摘起來了,還是陸仔用板車幫忙拉到采購站去賣。母親一沒牛二沒勞力,田間重活全依賴陸仔。但從做了門生意,辦了米廠,陸仔與鹿女就沒多少時間去母親家幫忙幹活了,母親賣東賣西的錢,也都支助給了他們辦米廠。
母親很孤獨,每天伴著父親留下的桔園,修理那些橘子樹,也沒種地。責任地都交了公。那時三姐亦搬離了故河口,到青苔鎮。三姐本來從小腿就痛,每年春天都痛在床上起不來,春天正值播種的季節,不能動,怎能幹活?不幹活,田地怎麽收成,不收成靠什麽生活,由此三姐也沒種多少田地,全靠三姐夫外麵做泥水工過活。
三姐他們的新房子,父親在生時就給他們做好了,挖掉了屋前屋後長了幾十年的樹。三姐的孩子還小,也不急用錢,由此三姐就在家學著裁縫理發之類的手藝,家裏收揀得是這一方最幹淨的。
但有春天過去,三姐的腿好些了,祖母有事無事的就抱一大堆衣服讓三姐縫補。沒日常用品了,也是三姐跟祖母買。還有四叔田間裏的活,小姑沒來,就叫三姐去做。母親一個人在家,從未叫三姐去幹過活。但祖母不,誰都可以由她支配,特別三姐,祖母總以小時候三姐腿痛,她對三姐有恩,為了她的腿,祖母背她行走了好些裏路,還到柑橘樹村給求菩薩,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三姐大了,報答她應該的。三姐是個善良勤快的人,所以,三姐盡管沒種幾分地,但總沒多少時間休息,來年春上腿還一樣的痛。
我很理解三姐在家招了門女婿住在祖母與母親身邊的痛苦,家人把三姐當兒子看待,老了要想依靠的人,三姐明白自己肩上的重擔,但顯然承擔不起。三姐夫又常不在家,最終,三姐決定從故河口搬到青苔鎮,投靠大姐,學起了理發,往後自個開個理發店,多好!
三姐夫對三姐的決定沒有異議。於是來年的春天,三姐夫從外地回來,很便宜地賣掉了父親給他們做的大房子,把家什搬到母親家,在母親家住了段時間,原住在那間他們曾經的新房裏。
三姐夫在母親家住的那段時間,在鄉裏包了幾棟房子做,帶著一幫徒弟早出晚歸,漿衣洗裳,做飯洗菜都是母親。母親一天到晚田間忙得要死,三姐夫的幾個徒弟還要母親挑水搞飯吃。正值六月,徒弟們收工回來,一大盆一大盆的流水澡洗個不停,三下五除二,就將母親廚房那口大缸裏的水洗幹淨了,那口大缸的水挑滿得上四擔水,少半天。
我家吃水很難,那時沒有自來水,全靠人徒步去大河裏挑,每挑一擔,來回得走三四裏路,至少得三四十分鍾。母親不年輕了,一天挑四擔水,得三四個小時,半天功夫,很吃力。三姐夫從來不跟母親挑水,每天早出晚歸的做他的房子,一回來,就大小徒弟,大盆小盆,將滿缸水三下兩下用光了。母親幹活回來,水缸裏空了沒水做飯吃,再挑,一挑就是半夜,挑得星光燦爛的在廢堤上走。村人見了,沒有一個不說母親招了門女婿自找苦吃。
那時鄉下有句俗說,招女婿——看把戲。好在母親是個悶鼓佬,對於三姐夫這等做法不曾絲毫言語不是,益發讓三姐夫得寸進尺,徒弟越帶越多,都在母親家裏做窩,還將鹿女的閨房都霸占了。那時鹿女在橫式高中就讀,沒出嫁。害得鹿女從讀高中起,每個星期天都不回家。鹿女說,看見他們住在她房間,她一輩子都不想再住進去,巴望三姐夫盡快有個家,搬離母親家。
三姐夫娘家的七姑八婆的兒子都跟三姐夫學過徒弟,一個家族裏的堂叔輩裏的姑舅表舅的老表夥裏的弟兄,都在母親家住過一段時間。
三姐夫從前那樣勤快老實的一個男人,對我三姐垂涎三尺,可從進我家門做了上門女婿之後,就變得懶惰自私起來,一點都不心疼三姐,更別指望三姐夫心疼母親,幫母親做點什麽活。就母親招的這門女婿,從來沒享過丁點福,隻是受盡了苦。
三姐是個溫厚善良的人,看不得母親為自己受苦。他們的房子賣掉後,在母親家住了半年多,就搬到青苔鎮去投奔大姐。三姐在青苔鎮學起了理發。理發學徒出師了,就在青苔鎮開理發店,日子才有所好轉。
父親原也不是把三姐留在家裏發家致富,而是擔心三姐性善腿痛,去了人家裏受人欺負。可父母的付出誰懂,不知道的人還以為父親有私心,想為己發家。就父親臨前,還想將堂弟建過繼到自己門下做兒子,就怕三姐夫對母親不好,對三姐不好,又對我們這些做女兒的不信任,弟弟還小,父親心中的苦楚與無奈又有何人曉得。最終因大姐與三姐的反對,沒成。
父親還是潛在一般傳統農人的多子多福的思想,在父親的夢想中,隻有兒子在的家才是真正的發家致富,家大口闊。盡管父親送女兒們讀了那麽多書,培養她們成才成人,也抵擋不了父親心目中子孫滿堂的渴望。那是父親一向讓著二嬸子三分的原因。可父親心中家大口闊的夢想,到死也沒有現實。
就小姑本人無論在娘家還是婆家,無論做什麽還是不做什麽,都是大家不重視而忽視的,從小到大就沒有一個人把小姑的犧牲當過一回事,來了就來了,去了就去了,做了事就做了,缺少時會想起,不缺少時便忘了。也沒人認為小姑在為大家付出,仿佛她所做的一切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無需感激。
三嬸子對小姑就是這樣,在三嬸子心中,似乎還不大能理解三叔與二叔四叔兄弟之間的情意,當更不能理解小姑對他們的情意,也不是不大能理解,而是三嬸子這人的性情太過純粹,俗話說就是不諳人情世故。而隻有小姑無論怎樣都要去討好巴結娘家的三嫂子。當然也不敢不巴結討好其他的幾個嫂子。
父親在生時,還有幾個人去三叔家,父親去世後,大家都不大喜歡去了。對於這樣不諳人情世故的三嬸子,三叔毫無辦法。大凡三嬸子氣息慵懶,又是個有口無心純粹的人,客人去了,不是害怕搞飯吃(也不是害怕搞飯吃,是工作忙,也是不大會做飯吧),就是害怕人家找她借錢,鄉下的親戚多了難免,確實有鄉下親戚上門就去借錢的,我的一個遠房堂叔輩的叔叔就經常到三嬸子家去,時不時背著三嬸子找三叔借錢。所以年年月月,三嬸子巴不得沒人上她家。三叔時常背著三嬸子給家裏人錢,三嬸子也知道,卻裝不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算是挺好的一個婦人了。
四叔出走後,祖母覺得小姑無論做什麽都是應當的,不做的話就是不孝。二嬸子當然對小姑沒好感,因為從小到大,小姑就幫大嫂比幫二嫂多些。
母親呢,心裏對小姑是感謝的,但母親是個生性少言的人,不會說出來,平時也忙,來不及理小姑,本來年紀也相隔一大截,幾乎兩代人了,有啥好親熱的?
大姑與小姑隔得遠,兩姐妹一年上頭難得見一次麵,年歲相隔更遠,大姑的大兒子還比小姑大兩歲,兩輩子人的相隔,雖是嫡親的姐妹,總不常見,也不大說心裏話。小姑父又是個喝了酒就胡鬧的人,不喝酒也是個沒腦子的樂天派。人窮氣大。每每走人家做客吃酒,人家總會氣著他,氣得他酒都不吃,跑回家去。搞得親戚們心情都不愉快。或太沒人把他當回事,他就氣著跑回去好引起人家的注意!所以父親的去世,給小姑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一說起就淚水連連,哭不痛快。
父親去世後,姐們回娘家的次數比從前更勤,從前一年裏難得回來一次,現在一年裏最少回來兩三次,六月裏趕秋與臘月裏過年是雷打天不動的。
六月趕秋,大姐二姐都會單位請假回家來幫忙,因為母親種的水田要趕秋,一回家,就一個個擼袖子卷褲腿的,在母親的水稻地裏割穀子,插秧,沒有一點公家人的架子與陋習,忙過一個星期早穀收割上了,秋晚秧苗插下去,才回單位。
鹿女出嫁後的起初兩年,陸仔去母親家幫忙幹活也比較多,姐們就不常回來幫忙了。每次陸仔從自家帶過牛與板車去母親家,一幫忙一個星期才回來,就如小姑與小姑父去祖母家一樣。但從小姑的身上,鹿女似乎看見自己未來的影子,或類似小姑的命運。鹿女不想走小姑的老路,最終,鹿女就不同意陸仔去幫母親幹活,自家也不種地,做起了生意。
這是鹿女思考許久才做出的決定,人有不如自己有,包括父母有也不代表自己有。但陸仔還是母親心中最好的女婿,肖伯母也說陸仔是母親最好的女婿。
母親菜園的橘子熟了,是陸仔用自行車一簍子一簍子坨出去幫忙叫賣;母親豬欄裏喂養的豬長大了,也是陸仔用板車拉到集市上幫著賣;母親的棉花摘起來了,還是陸仔用板車幫忙拉到采購站去賣。母親一沒牛二沒勞力,田間重活全依賴陸仔。但從做了門生意,辦了米廠,陸仔與鹿女就沒多少時間去母親家幫忙幹活了,母親賣東賣西的錢,也都支助給了他們辦米廠。
母親很孤獨,每天伴著父親留下的桔園,修理那些橘子樹,也沒種地。責任地都交了公。那時三姐亦搬離了故河口,到青苔鎮。三姐本來從小腿就痛,每年春天都痛在床上起不來,春天正值播種的季節,不能動,怎能幹活?不幹活,田地怎麽收成,不收成靠什麽生活,由此三姐也沒種多少田地,全靠三姐夫外麵做泥水工過活。
三姐他們的新房子,父親在生時就給他們做好了,挖掉了屋前屋後長了幾十年的樹。三姐的孩子還小,也不急用錢,由此三姐就在家學著裁縫理發之類的手藝,家裏收揀得是這一方最幹淨的。
但有春天過去,三姐的腿好些了,祖母有事無事的就抱一大堆衣服讓三姐縫補。沒日常用品了,也是三姐跟祖母買。還有四叔田間裏的活,小姑沒來,就叫三姐去做。母親一個人在家,從未叫三姐去幹過活。但祖母不,誰都可以由她支配,特別三姐,祖母總以小時候三姐腿痛,她對三姐有恩,為了她的腿,祖母背她行走了好些裏路,還到柑橘樹村給求菩薩,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三姐大了,報答她應該的。三姐是個善良勤快的人,所以,三姐盡管沒種幾分地,但總沒多少時間休息,來年春上腿還一樣的痛。
我很理解三姐在家招了門女婿住在祖母與母親身邊的痛苦,家人把三姐當兒子看待,老了要想依靠的人,三姐明白自己肩上的重擔,但顯然承擔不起。三姐夫又常不在家,最終,三姐決定從故河口搬到青苔鎮,投靠大姐,學起了理發,往後自個開個理發店,多好!
三姐夫對三姐的決定沒有異議。於是來年的春天,三姐夫從外地回來,很便宜地賣掉了父親給他們做的大房子,把家什搬到母親家,在母親家住了段時間,原住在那間他們曾經的新房裏。
三姐夫在母親家住的那段時間,在鄉裏包了幾棟房子做,帶著一幫徒弟早出晚歸,漿衣洗裳,做飯洗菜都是母親。母親一天到晚田間忙得要死,三姐夫的幾個徒弟還要母親挑水搞飯吃。正值六月,徒弟們收工回來,一大盆一大盆的流水澡洗個不停,三下五除二,就將母親廚房那口大缸裏的水洗幹淨了,那口大缸的水挑滿得上四擔水,少半天。
我家吃水很難,那時沒有自來水,全靠人徒步去大河裏挑,每挑一擔,來回得走三四裏路,至少得三四十分鍾。母親不年輕了,一天挑四擔水,得三四個小時,半天功夫,很吃力。三姐夫從來不跟母親挑水,每天早出晚歸的做他的房子,一回來,就大小徒弟,大盆小盆,將滿缸水三下兩下用光了。母親幹活回來,水缸裏空了沒水做飯吃,再挑,一挑就是半夜,挑得星光燦爛的在廢堤上走。村人見了,沒有一個不說母親招了門女婿自找苦吃。
那時鄉下有句俗說,招女婿——看把戲。好在母親是個悶鼓佬,對於三姐夫這等做法不曾絲毫言語不是,益發讓三姐夫得寸進尺,徒弟越帶越多,都在母親家裏做窩,還將鹿女的閨房都霸占了。那時鹿女在橫式高中就讀,沒出嫁。害得鹿女從讀高中起,每個星期天都不回家。鹿女說,看見他們住在她房間,她一輩子都不想再住進去,巴望三姐夫盡快有個家,搬離母親家。
三姐夫娘家的七姑八婆的兒子都跟三姐夫學過徒弟,一個家族裏的堂叔輩裏的姑舅表舅的老表夥裏的弟兄,都在母親家住過一段時間。
三姐夫從前那樣勤快老實的一個男人,對我三姐垂涎三尺,可從進我家門做了上門女婿之後,就變得懶惰自私起來,一點都不心疼三姐,更別指望三姐夫心疼母親,幫母親做點什麽活。就母親招的這門女婿,從來沒享過丁點福,隻是受盡了苦。
三姐是個溫厚善良的人,看不得母親為自己受苦。他們的房子賣掉後,在母親家住了半年多,就搬到青苔鎮去投奔大姐。三姐在青苔鎮學起了理發。理發學徒出師了,就在青苔鎮開理發店,日子才有所好轉。
父親原也不是把三姐留在家裏發家致富,而是擔心三姐性善腿痛,去了人家裏受人欺負。可父母的付出誰懂,不知道的人還以為父親有私心,想為己發家。就父親臨前,還想將堂弟建過繼到自己門下做兒子,就怕三姐夫對母親不好,對三姐不好,又對我們這些做女兒的不信任,弟弟還小,父親心中的苦楚與無奈又有何人曉得。最終因大姐與三姐的反對,沒成。
父親還是潛在一般傳統農人的多子多福的思想,在父親的夢想中,隻有兒子在的家才是真正的發家致富,家大口闊。盡管父親送女兒們讀了那麽多書,培養她們成才成人,也抵擋不了父親心目中子孫滿堂的渴望。那是父親一向讓著二嬸子三分的原因。可父親心中家大口闊的夢想,到死也沒有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