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映的舅家趙氏一族也是京兆府人,世代居住在長安城西南四十裏的少陵鄉。
此地葬著漢宣帝皇後許平君,因北距宣帝杜陵十八裏,規模和封土堆都比杜陵小,故被稱為少陵。
詩聖杜甫就曾居住於此,自號少陵野老。
不過,此時的杜甫還遠未到成聖的地步,不說聲名鵲起,便是連小有名氣都談不上,甚至於他的一生都是在失意中度過的。
當然了,這倒並非是他的詩作不如同代的李白、王維、孟浩然等人,而是時局所致。
古代沒有互聯網,文人的名氣,一般是靠遊學、交遊、參加宴會,四處拜見達官貴人,通過他人之口,互相吹捧揚名的。
而杜甫一無門路,二來他的創作風格比較樸實,而盛唐時代的文人,更偏好李白那種仙氣飄飄的風格。
再加上他寫的詩歌還多是針砭時弊、揭露黑暗、反映現實的詩,京中的達官貴人自然不會替他揚名,因此杜甫一直是籍籍無名,一事無成。
哪怕後來他寫出了?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等膾炙人口的篇章,也依舊改變不了什麽,生活反倒是愈發落魄,甚至連官方的詩集都不願意收錄他的詩。
沒辦法,他的詩幾乎把皇帝、官吏、將軍、士族全罵了一遍,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為他正名。
也就是玄宗、肅宗、代宗……這一幹杜甫詩裏的人故去之後,後世人們在檢討前代之過失的時候,他才會重新出現在曆史舞台之上。
長安去往少陵鄉的官道上,郭映一行人策馬疾奔,因為旅途無趣的緣故,他索性向郭晚講起了杜甫的生平以及佳作。
講到最後,心有所感,情不自禁道:“於為兄看來,杜工部當得上詩聖二字。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此等胸襟理想,至今思之,仍令我汗顏呐!”
“若是有朝一日我能顯貴於人前,必定要出一部?杜工部詩集?,使天下人皆知,我大唐亦有國士。”
“八哥好誌氣!”
出門在外,郭晚這丫頭倒是很給郭映麵子,聆聽之餘還不忘奉承幾句。
幾個隨從也不甘落後,紛紛點頭附和:“郎君真丈夫也。”
郭映聞言頗為受用,環顧一周笑問道:“聖人此番命我出京戍邊,你們可願與我同行啊?”
“郎君說笑了,我等本就是邊軍士卒,得天之幸才能入了老帥的眼,選為郎君的親衛,豈能因為懼怕邊事凶險,就背棄郎君,辜負了老帥的恩德呢?”
為首的隨從荔非珣抱拳躬身一禮,義正言辭的說道。
他是漢化羌人,朔方鎮軍卒出身,豪壯有武藝,騎射過人,能開兩石弓,有一手百發百中的箭術,年輕時候做過朔方鎮的都教練使,也就是教頭。
不過這都教練使並不算官兒,而是個差使,不加其他檢校官或者加銜表明品級的話和小兵沒兩樣,荔非珣不願就這麽蹉跎一生,不知道走了何人的路子入了帥府,成了郭子儀的親衛。
至今已有十多年了,而今他也已經三十多歲了。
雖然仍無官爵在身,但是這些年郭家沒少賞賜財貨,加上郭映對他也極為照拂,日子過得很是順遂,不但在長安買了房娶了妻生了子,還納了兩房妾,也算是人生贏家了。
至於郭映照拂他的理由也很簡單,他這一身的騎射功夫就是跟荔非珣學的,兩人不單單是主仆,還有一層亦師亦友的關係在。
荔非珣這麽一表態,其餘幾隨從對視一眼,齊齊抱拳一禮:“我等雖然都是粗鄙武夫,但也知忠義二字,願追隨郎君,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大家夥兒誰不是從邊軍中出來的,俱是血性男兒,怎麽會畏懼邊疆苦寒,戎人鐵蹄?
“善”郭映撫掌大笑。
……
一個多時辰後,郭映一行人來到了少陵鄉。
趙氏是本鄉的豪族,鄉長、耆老、村正、裏正這些職位基本上都是趙家人擔任,平日裏以釀酒為生,有一處大莊園。
但直到郭映趕到莊子外,都沒見到個主事之人。
一問在田裏拾穗的莊戶才知道,是離本鄉不遠的善福寺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詩會,趙家族長、族老還有一眾年輕子弟一大早就趕去湊熱鬧了。
其實也不能完全說是湊熱鬧,還有一個原因,今天是初十,大唐官員的休沐日,趙家人估摸著到時候會有六部、九寺的官員參加詩會,想趁機拜拜門庭、混個臉熟。
詩會,郭映當然不陌生,畢竟在大唐,詩是萬能的。
詠物少不了它,述誌少不了它,抒情少不了它,送別也少不了它……
隻不過郭映不喜歡那種氛圍,甚少參加罷了。
怎麽說呢,他畢竟是後世之人,總感覺這所謂的詩會就是一堆文青病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少了幾分雅意。
除了剛穿越時,參加過一次宮廷詩會揚了一下名之外,他就再沒有去過此類場合。
郭映對這場詩會興致缺缺,但郭晚卻是一臉躍躍欲試的表情,她聽了扯著郭映的衣袖央求道:“八哥,咱們既然遇上了,不妨也去一覽盛況……”
“詩會有什麽好瞧的,你不是也經常參加女兒家舉辦的詩會嗎?”
郭映搖了搖頭,作詩又不會作,剽竊又有負罪感,他去幹什麽,還不如在這鄉野之中轉一轉,一覽山水田園風光呢。
“哼!”
聞言,郭晚嬌哼一聲,道:“我估摸著善福寺的詩會上有不少求官無門的士子文人。
八哥你就不想招攬幾個,帶在身邊,查缺補漏,參讚軍機?”
一語驚醒夢中人。
她這話,倒是讓郭映眼前一亮,怦然心動。
他估摸著按李適的尿性,多半會封他個副將、十將之類的中下級軍職,管個數百上千兵丁。
郭映自忖管理這麽多兵丁,確實有必要招攬幾個文人,不說出謀劃策,當個狗頭軍師、管管後勤也好啊。
總不可能讓他這個主將事事親力親為。
那不成諸葛亮了?
念及此處,郭映欣然應允:“那好吧,我便陪你湊湊熱鬧。”
此地葬著漢宣帝皇後許平君,因北距宣帝杜陵十八裏,規模和封土堆都比杜陵小,故被稱為少陵。
詩聖杜甫就曾居住於此,自號少陵野老。
不過,此時的杜甫還遠未到成聖的地步,不說聲名鵲起,便是連小有名氣都談不上,甚至於他的一生都是在失意中度過的。
當然了,這倒並非是他的詩作不如同代的李白、王維、孟浩然等人,而是時局所致。
古代沒有互聯網,文人的名氣,一般是靠遊學、交遊、參加宴會,四處拜見達官貴人,通過他人之口,互相吹捧揚名的。
而杜甫一無門路,二來他的創作風格比較樸實,而盛唐時代的文人,更偏好李白那種仙氣飄飄的風格。
再加上他寫的詩歌還多是針砭時弊、揭露黑暗、反映現實的詩,京中的達官貴人自然不會替他揚名,因此杜甫一直是籍籍無名,一事無成。
哪怕後來他寫出了?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等膾炙人口的篇章,也依舊改變不了什麽,生活反倒是愈發落魄,甚至連官方的詩集都不願意收錄他的詩。
沒辦法,他的詩幾乎把皇帝、官吏、將軍、士族全罵了一遍,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為他正名。
也就是玄宗、肅宗、代宗……這一幹杜甫詩裏的人故去之後,後世人們在檢討前代之過失的時候,他才會重新出現在曆史舞台之上。
長安去往少陵鄉的官道上,郭映一行人策馬疾奔,因為旅途無趣的緣故,他索性向郭晚講起了杜甫的生平以及佳作。
講到最後,心有所感,情不自禁道:“於為兄看來,杜工部當得上詩聖二字。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此等胸襟理想,至今思之,仍令我汗顏呐!”
“若是有朝一日我能顯貴於人前,必定要出一部?杜工部詩集?,使天下人皆知,我大唐亦有國士。”
“八哥好誌氣!”
出門在外,郭晚這丫頭倒是很給郭映麵子,聆聽之餘還不忘奉承幾句。
幾個隨從也不甘落後,紛紛點頭附和:“郎君真丈夫也。”
郭映聞言頗為受用,環顧一周笑問道:“聖人此番命我出京戍邊,你們可願與我同行啊?”
“郎君說笑了,我等本就是邊軍士卒,得天之幸才能入了老帥的眼,選為郎君的親衛,豈能因為懼怕邊事凶險,就背棄郎君,辜負了老帥的恩德呢?”
為首的隨從荔非珣抱拳躬身一禮,義正言辭的說道。
他是漢化羌人,朔方鎮軍卒出身,豪壯有武藝,騎射過人,能開兩石弓,有一手百發百中的箭術,年輕時候做過朔方鎮的都教練使,也就是教頭。
不過這都教練使並不算官兒,而是個差使,不加其他檢校官或者加銜表明品級的話和小兵沒兩樣,荔非珣不願就這麽蹉跎一生,不知道走了何人的路子入了帥府,成了郭子儀的親衛。
至今已有十多年了,而今他也已經三十多歲了。
雖然仍無官爵在身,但是這些年郭家沒少賞賜財貨,加上郭映對他也極為照拂,日子過得很是順遂,不但在長安買了房娶了妻生了子,還納了兩房妾,也算是人生贏家了。
至於郭映照拂他的理由也很簡單,他這一身的騎射功夫就是跟荔非珣學的,兩人不單單是主仆,還有一層亦師亦友的關係在。
荔非珣這麽一表態,其餘幾隨從對視一眼,齊齊抱拳一禮:“我等雖然都是粗鄙武夫,但也知忠義二字,願追隨郎君,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大家夥兒誰不是從邊軍中出來的,俱是血性男兒,怎麽會畏懼邊疆苦寒,戎人鐵蹄?
“善”郭映撫掌大笑。
……
一個多時辰後,郭映一行人來到了少陵鄉。
趙氏是本鄉的豪族,鄉長、耆老、村正、裏正這些職位基本上都是趙家人擔任,平日裏以釀酒為生,有一處大莊園。
但直到郭映趕到莊子外,都沒見到個主事之人。
一問在田裏拾穗的莊戶才知道,是離本鄉不遠的善福寺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詩會,趙家族長、族老還有一眾年輕子弟一大早就趕去湊熱鬧了。
其實也不能完全說是湊熱鬧,還有一個原因,今天是初十,大唐官員的休沐日,趙家人估摸著到時候會有六部、九寺的官員參加詩會,想趁機拜拜門庭、混個臉熟。
詩會,郭映當然不陌生,畢竟在大唐,詩是萬能的。
詠物少不了它,述誌少不了它,抒情少不了它,送別也少不了它……
隻不過郭映不喜歡那種氛圍,甚少參加罷了。
怎麽說呢,他畢竟是後世之人,總感覺這所謂的詩會就是一堆文青病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少了幾分雅意。
除了剛穿越時,參加過一次宮廷詩會揚了一下名之外,他就再沒有去過此類場合。
郭映對這場詩會興致缺缺,但郭晚卻是一臉躍躍欲試的表情,她聽了扯著郭映的衣袖央求道:“八哥,咱們既然遇上了,不妨也去一覽盛況……”
“詩會有什麽好瞧的,你不是也經常參加女兒家舉辦的詩會嗎?”
郭映搖了搖頭,作詩又不會作,剽竊又有負罪感,他去幹什麽,還不如在這鄉野之中轉一轉,一覽山水田園風光呢。
“哼!”
聞言,郭晚嬌哼一聲,道:“我估摸著善福寺的詩會上有不少求官無門的士子文人。
八哥你就不想招攬幾個,帶在身邊,查缺補漏,參讚軍機?”
一語驚醒夢中人。
她這話,倒是讓郭映眼前一亮,怦然心動。
他估摸著按李適的尿性,多半會封他個副將、十將之類的中下級軍職,管個數百上千兵丁。
郭映自忖管理這麽多兵丁,確實有必要招攬幾個文人,不說出謀劃策,當個狗頭軍師、管管後勤也好啊。
總不可能讓他這個主將事事親力親為。
那不成諸葛亮了?
念及此處,郭映欣然應允:“那好吧,我便陪你湊湊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