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拳:創立於植被豐茂的深山幽穀之中,取萬物生克製化之易理,統馭拳經、拳論,融拳理於萬變歸一為始終。始祖董成在其“拳經總論”裏講到“若曉拳理終何在,一陰一陽為之道”。雖該拳以“猿”為名,仿“猿”而創,但他卻是重神而不重像,“雞腿本意每含步,猴形是影重神明。”道出其真意。要求演習時,隨其自然絕無做作、僵滯;剛不露骨,柔足任磨;剛柔各半,自然平衡;“能軟柔者,自然剛者靈也!”。為早期小說中流傳甚廣之武學。


    一、摘果


    我方用單點躍步向前上步,同時以左爪向敵方麵部虛擊,誘使敵方招架防守。當敵方以右手攔截時,我方立即順勢用左爪下壓敵方右手臂或右手腕,同時迅速用右爪向敵方雙目抓扣。


    二、撲躲


    此為退避之招。當敵方踢擊我方時,我方迅速以此勢躲避,然後向敵方空虛之處還擊。


    三、後蹬襠


    我方以獅子大開口勢站立;敵方以右弓步、右衝拳向我方上盤進攻。待敵逼近之際,我方身體迅速後轉伏下,兩手撐地,同時以右後蹬腿出其不意地猛力蹬踢敵方的襠部。


    四、護腦挑襠


    我方以猴子坐洞之勢與敵方對峙。敵方上右步,以右弓步、右衝拳擊打我方頭部;我方立即以左猴爪向上擋護住己方的腦部。隨即我方以右彈腿猛力挑踢敵方襠部。


    五、撥尾蹴


    我方以左虛步站立;敵方上右步,以右弓步、右衝拳進攻我方胸部;我方立即縮身,同時用雙手撥拽敵方右臂。緊接著,我方迅速用右彈腿攻擊敵方襠部。


    六、單鞭撩陰腿


    我方上右步,以右單鞭之勢進攻敵方胸部,迫使敵方防守。趁敵防守上盤而忽略下盤之際,我方迅速以左彈腿撩踢敵方襠部。


    七、陰陽腿


    敵方左腳在前、右腳在後站立;我方用猴拳中的竄步向前上步,以左爪虛擊敵方麵部並立即回收護胸,將敵方的防守注意力誘使到上盤;隨即我方用右爪撲抓敵方麵部,同時用左腿攻擊敵方襠部。敵方向後撤左步閃躲;我方左腿迅速向前落步,並立即用左爪再撲擊敵方麵部,迫使敵方防守上盤,我方則迅速用右彈腿再次踢擊敵方襠部。


    八、葉底偷桃


    此為猴拳中的特別殺手。我方竄入敵方之身下,左手護襠,身體下蹲成右騎龍步,同時從下用右反爪探取敵方下陰要害。


    出處《冰河洗劍錄》江海天。


    五行拳:是形意拳係中最基本的拳法也稱之為形意母拳。它包括:劈拳、鑽拳、崩拳、炮拳、橫拳五拳。五行拳是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學說來命名的拳術,前輩拳家先賢以五行學說結合拳式、把拳式招法刪繁就簡,則博返約,找出五拳,再結合人體參以中醫理論,用以解說拳理和攻防技法,用以命名拳術為五行拳。為江湖流傳甚廣之武學。


    五行拳有“三頂、三扣、三圓、三敏、三抱、三垂、三曲、三挺”八原則,也稱形意拳的“二十四法”。


    三頂:頭上頂,有衝天之雄;手外頂,有推山之功;舌上頂,有吼獅吞象之容。


    三扣:肩扣,則氣力到肘;膝胯扣則全身氣湊;手足指掌扣,則周身力厚。


    三圓:脊背圓,其力摧身;前胸圓,則兩肘力全;虎口圓,則勇猛外宣。


    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觀兔之饑鷹;手毒如撲羊之餓虎。


    三抱:丹田抱氣,氣不外散;膽量抱身,臨事不怯;兩肘抱肋,出入不亂。(另一說為三敏即:心敏、眼敏手敏是也。)


    三垂:氣垂則氣降丹田;肩垂則肩能摧肘;肘垂則肘能摧手。


    三曲:兩肱宜曲,曲則力富;兩股宜曲,曲則力湊;手腕宜曲,曲則力厚。


    三挺:頸挺則精氣實頂,腰挺則力達四肢;膝挺則有彈力。


    出處《書劍恩仇錄》鐵臂羅漢羅信。


    龍拳:以螺旋上升,螺旋下降,盤旋起伏,穿雲撥霧之勢為特點,其動作柔而大方,手法有纏、裹、摟、砍、抱、擰、轉、抄等;腿法有合、彈、旋風腳、擺、掃、飛腳等;其步形有龍形步、獨立步、馬步、弓步、插步、扣步、跨步等,練此拳有強身健體、防身自衛、延年益壽之功能。練習是要動作流暢、節奏分明、眼到手到,對增強身體的柔韌性、靈活性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


    龍形拳技法要求:“力由腰發,氣沉丹田,神發兩眼,靈藏天庭,氣行手足,力加拳腳,呼吸自然,筋骨丟鬆,耳聽八極,眼視四方,留心注意,形態悠然,進退身步,手進身隨”。


    龍形拳以拳為主,龍爪為輔,突出“五峰六肘”之運用,拳路精細,拳勢猛裂,竄蹦跳躍如蛟行空,扭擰折疊如黃龍滾地。搶掌、快肘、大閉、埋伏等等招勢弓馬,陰陽結合。


    拳術者,剛柔相濟,橫直相連,為股肱之宜使也。夫股肱在下,不如守之在上,既守在上,為一身之主。出手時緩用力,兩肩起左手動接右足之力,右手動接左足之力。腳為前三後七,先顧自己,後傷他人。寸寸軟而有勁,步步柔而有根。五氣調元、五機歸一。無隙可乘,無空可入。悠往鹹宜,百無一失。


    吞在池,吞者存也。吞如貓戲鼠之狀,此柔克剛之意也。


    吐在田,丹田也。丹田為命門相關,人之強弱,壽長壽夭之根本也。吐如虎出林,進時其英勇之氣,人不能預防也。


    浮在山,浮如雲霞映山由,為輕輕實實之意,神氣安然之理也。


    沉在水,沉如大石投江,沉而不脫,如水上流,如下水紋轉不瀉也。此、吞吐浮沉之意也。


    龍法借浪生力、龍法一字分身、此是第一,一字為橫一字直,一字能收諸刀杖,用此一字、萬無一失,煉真龍不離水、吞吐浮沉、彈力運氣起伏、滾浪力大無窮者。


    凡練習此拳者,宜平心靜氣。閉口氣不上湧,雙眼由丹田提神平行遠視,眼神充足,上從天庭,氣取柔和,呼吸緩慢,神氣和一,始得其妙也。


    出處《雲海玉弓緣》天竺僧人竺法蘭。


    六合拳:六合指東南西北四方與上下,以喻練拳時前後、左右、上下都需照顧,做到手與眼合,步與身合,智與力合。練拳要按龍、虎、鶴、兔、猴五形和八卦方位習練,要求動如行龍,定如臥虎,迅如狡兔,靈如猿猴,輕如雲鶴。拳法著重一打,二拿,三摔,架式要求做到威武挺秀,矯健敏捷,閃展騰挪,緩急輕重,機智靈活。據傳源自少林寺燒火僧許那羅和尚,後流入江湖,為江湖常見拳法。


    其名有三說;一指自然界的六個方位,即東、西、南、北、上、下;二指人體的六個部位,即手、足、肘、膝、肩、胯;三是指拳法演練所要求的內外三合。


    “內三合”指“心、意、氣”三者相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外三合”指“手腳、肘膝、肩胯”三者相合,即“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外合一,即為六合。六合拳法之基本理論,講陰、陽、起、落、動、靜協調配合;心、意、氣、力、膽、智協調配合;手、足、肘、膝、肩、胯協調配合。發於腳、撐於腿、衝於胯、擰於腰、送於肩,開於手稱為六合勁,故其拳法取名六合。


    所謂“合”,是指在運動時全身上下四肢百骸要能互相配合,協調一致。使全身各部動作的幅度、運動的快慢、發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體間的相對位置,都能恰到好處,沒有過與不及的情況。如此則自身才能平衡、穩定,轉變靈活,敏捷,便於發力。


    “合”是人先的本能,與生俱來,並非什麽新奇的東西。例如:人走路時,向前邁左腳時便自然向後甩左手,兩臂前推時,兩腳自然後蹬,兩臂後拉時,則身體後仰,雙腳前蹬,臀向後墜時則上體向前俯,舉手時肺部自然吸氣,落手時肺部自然呼氣,蓄勁時吸氣,發勁時呼氣……總之,人在運動時,根據先天本能,總是把自己自然而然地放在最平穩的狀態,作出最適合於當時運動情況的姿勢。


    所以“合”乃是自然的合,全麵的合,包括內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後相合……決不隻是六合而已。初學拳者,由於動作生疏,精神緊張,別別扭扭,反而失去了“合”字。若能做到“拳打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合”字之妙了。


    心,指人的思維器官,意指人的思維活動,形之於外就體現為人的精神氣質,內中意一動,則精神振奮,目有光芒,整個神氣能將對方罩住,如貓之捕鼠,鷹之攫兔,斯之謂心與意合。


    內中意念一起,刺激了神經,各內髒一齊積極活動起來,推動了循環係統進一步改善,一部分平時不易開放的毛細血管都開放了,氣癌便油然而生,自覺臍下溫暖,腹如沸鼎,這便是意與氣合。


    一旦打出拳式,動作捐向何處,氣便隨之而至,力也即倏然而至,意帥氣,氣催力,這就叫氣與力合。


    內外一致,手腳齊到,不先不後,不貪不歉。後腳蹬,前腳蹦,手掌吐勁。肘之垂勁與膝之縱力相合,肩之沉勁與胯之抱力相合,肩之開勁與襠之圓勁一致,渾身內外上下協調一致,互相補充而毫不散亂,斯之謂六合俱備。


    出處《連城訣》呂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地武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夢裏江湖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夢裏江湖遠並收藏天地武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