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江城南,有一座占地極廣的院落,院落的正門位置隔出了一間不小的屋子作為書坊,書坊上方有牌匾寫著“卜公齋”三個大字,這間屋子和正門隔得近,也在裏麵開了一道門,可以直通內院。
書坊中有著許多暗黑色木架,上麵擺滿了厚薄不一的紙質書籍,甚至在最裏麵的幾個架子上還有不少的竹簡。一位小廝正坐在櫃台後麵打著盹兒,再往裏看,院子裏一位身穿黑色廣袖常服、白色長發披散的男子正躺在藤椅上看著書,男子看白發是皓首老者,看麵容卻是儒雅中年人的模樣。
這時簫小遊三人正從門口進來。
簫小遊一掌拍在櫃台上,發出“砰”的一聲脆響,打盹兒的小廝瞬間被嚇醒過來,驚魂間看見是簫小遊,立馬便低頭脫下腳上的鞋子扔了過去,而簫小遊早已笑著跑進了院子,留下小廝氣急敗壞的聲音追來:“簫小遊我遲早要揍你!”
孫符生和葉璃早已習慣這樣的場景,早簫小遊一步已進了院子。
二人見到躺在藤椅上看書的白發人都彎腰行禮叫了一聲先生。
白發人不曾抬頭看他們,卻也微微頷首,以表示回禮。
簫小遊進來後也行禮叫道:“掌櫃的。”
簫小遊在外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在這人麵前卻有些拘謹。
這位白發人便是卜公齋的主人,真名無從得知,人稱卜先生。
卜先生合上在看的書,看向三名少年,正準備說些什麽的時候,一位婦人端著一份飯菜過來笑道:“卜先生……正好你們過來了,飯菜準備好了,先去吃飯吧,我去給常福送點飯菜。”
卜先生點了點頭道:“先吃飯。”
餐桌上,卜先生與三個孩子圍坐在木桌旁,婦人端上一桌豐盛的飯菜,也被招呼著坐下。
“芸姨手藝最好了!”葉璃往嘴裏塞了一口誇讚道。
被叫做芸姨的婦人頓時笑的合不攏嘴,連連給她碗裏夾菜:“來來來,喜歡就多吃點。”
葉璃甜甜笑道:“謝謝芸姨。”
一旁的孫符生細嚼慢咽,簫小遊則是在掌櫃的麵前不敢放肆,低頭認真吃飯。
飯後,卜先生取了幾本書帶著三個孩子去到後院,書坊有常福看著,且由於書坊裏賣的書並不是那些通常的暢銷書,平日裏客人就比較少,所以掌櫃本人在與不在都無傷大雅。
在後院中有一座練武場,練武場旁有幾張石桌石椅,芸姨時常擦拭,所以即使在露天的環境下也很是幹淨。
卜先生領著三個孩子分別坐下,將孫符生之前提到的《禮國論》交予他,又給了簫小遊和葉璃另外兩本書。
給葉璃的是一本名叫《五俠》的演義故事,給簫小遊的是叫《疑策論》的兵書。
卜先生則搬來一張藤椅,躺在上麵接著看之前未看完的書。
簫小遊一看兵書便頭大,翻開來沒看幾頁便哈欠連天,卜先生不知從哪裏取來一根戒尺,抽在簫小遊所坐石椅上,一聲脆響便將簫小遊從迷離中拽了回來。
一邊,葉璃看著演義故事看得津津有味,看得倦了便上練武場演練招式,而孫符生則是時常請教卜先生一些疑難之處。
庭院中樹梢上,夏日總是多蟬鳴,四人坐在庭院中看書悠然,時光緩緩流逝,不覺已然天暮。
孫符生與葉璃各自拜別卜先生歸家。
飯後,簫小遊如往常一般來到練功房中打坐,運轉卜先生傳授的功法引導真氣運轉周天。
自從八歲那年開始,簫小遊練功至今已有五年,他不算那種天賦異稟的練武奇才,隻能按部就班,相信勤能補拙,因此他每日早晚打坐,每三日便與卜先生對練一次,素日裏得空便練習劍法,這五年寒來暑往,幾乎從未間斷。
兩日後傍晚,簫小遊練完功後與卜先生來到練武場,芸姨早早將練武場周邊燈火點亮,這樣即使在夜裏也能視物。
二人各自手持一柄木劍,拉開架勢對攻起來。
每到這個時候簫小遊就仿佛變了一個人,其精神氣完全集中於眼前的劍上,手中木劍攻勢淩厲,招招直攻要害,可惜卜先生單手背負身後,閑庭散步般便將招式一一化解。
卜先生下手也是極狠,簫小遊稍稍漏出空擋,卜先生便用劍背拍擊在他身上,空擋稍大便是一腳將之踹翻在地,往往受了這樣一腳簫小遊便倒在地上好一陣緩不過來,不過卜先生也不催他,簫小遊不叫不喊,自己稍緩一點便又衝上來。
良久,簫小遊瞅準卜先生上一招尚未收回的時機一個突刺,眼見要刺到卜先生,剛準備收力,卜先生手肘微抬,手中劍柄精準彈開簫小遊的劍刃,側移半步,簫小遊收勢不住,往前撲去,卜先生反手一拍,劍背拍在簫小遊背上,傳來結實的一聲“砰”響。簫小遊被拍得直接趴在了地上,這一次簫小遊掙紮了好幾次也沒站起來。卜先生將木劍擲出,木劍穩穩地插在了練武場旁的武器架上,卜先生轉身離去:“今夜就到這裏。”
隨著這句話,簫小遊一下便仿佛被抽走了精氣神,趴在地上大口喘氣,不再試著爬起來。
一旁等待多時的芸姨帶著一名小廝連忙過來,芸姨取走簫小遊手中的木劍,小廝則是將簫小遊背在背上朝裏屋走去。
芸姨把手虛扶著,滿眼心疼道:“來福,慢點慢點,別顛著小遊。”
喚作來福的小廝回道:“芸姨,咱知道,您就放心吧。”
簫小遊也在背上道:“姨,您放心吧,也就一點皮外傷,不礙事兒。”
到了簫小遊屋內,屋內有芸姨叫人備下的木桶,木桶裏是卜先生吩咐的溫熱的藥水。來福將簫小遊放在床上後便退了出去。
簫小遊坐在床沿上,看見芸姨欲言又止,便笑道:“姨,您別怪卜先生,卜先生下手雖狠,卻也有分寸,不是啥傷筋動骨的大傷,每三日的對練時間已經越來越長,說陰我每次都在進步。”
芸姨回道:“我倒不是怪卜先生,我是怪你,好好讀書便是,為何非要練這武功。”
“姨,我這不是想以後做大俠,行俠仗義嘛,現在當然要把武功練好啦。”
芸姨輕歎了口氣道:“你快把藥浴泡了吧,姨待會兒來收拾。”說著便退出門去將門關上。
待芸姨走後,簫小遊將衣衫褪去,其身上肌膚不似十三四歲少年那般,早是傷痕累累,舊傷之上又是新的血痕,不過和以前比淺淡得多了。
簫小遊鑽進木桶中,整個人坐了進去,酥癢中帶著刺痛的感覺瞬間傳遍全身,簫小遊將腦袋也埋進了藥水裏,憋著氣,良久,水麵才開始冒出氣泡,再過一會兒簫小遊才抬起頭來,用手抹了一把水,大口呼吸著。
“參見殿下。”冷不丁地一聲在簫小遊身後傳來。
不過簫小遊早已習以為常:“說。”
“當年的事,寧州龍爪會有參與。”
“龍爪會……”簫小遊沉吟了一下,“阿左,你認為應該怎麽辦。”
“順藤摸瓜,順著這條線查下去,切忌打草驚蛇,或許還有其他收獲。”
“行,照你的意思去辦,往後其他類似的情況也這樣做,不必來問我。”
“是。”
“等一下,芸姨沒發現你吧。”
“請殿下放心。”
簫小遊點了點頭:“去吧。”
身後再無聲息。
簫小遊深吸一口氣,又將頭埋進了藥水中。
翌日,天色不太好,簫小遊早早起來,昨日的傷已無大礙,不妨礙行走,簫小遊先是照常練功打坐,隨後在芸姨的囑托下帶著一把油紙傘出了門,去了望江茶樓拿上葉璃最喜歡吃的肉包子,然後徑直奔向葉璃家。
葉璃開門帶著簫小遊進了院裏,葉璃家院落小了許多,就是尋常人家大小,院裏種著一棵梧桐樹,樹旁是滿地盛開的白色百合。葉璃說這梧桐是她母親懷上她那年種的,這白百合也是她生前最喜歡的花。
院中靠近房間的地上有一口缸,缸裏養著一株盛開的荷花,青缸紅荷,荷葉靜靜地浮於水麵,水麵下有一尾紅鯉,這紅鯉頭上有一抹白斑,尾巴也缺了一塊兒,可能也是因此,這尾紅鯉不太愛遊動,總是停在一處,有時一停便能停一天。葉璃從小因它那一抹白便叫它小白,後來葉璃拉著簫小遊與孫符生第一次見著了這尾紅鯉,孫符生覺著小白不好聽,又給它取名碎雪,這個名字深得葉璃的喜愛,從此小白便正式更名碎雪。
葉璃與簫小遊一同坐在屋外階沿上,正這時,天空突然下起雨來,夏季的雨總是說來就來,來時便是暴雨。。
兩個孩子便往裏靠了靠,背靠著牆,一邊吃著熱騰騰的包子,一邊看著肆虐的暴雨。
梧桐樹與白百合在雨中耷拉著,缸中的水很快溢滿出來,荷花承接著雨水愈發嬌豔。
書坊中有著許多暗黑色木架,上麵擺滿了厚薄不一的紙質書籍,甚至在最裏麵的幾個架子上還有不少的竹簡。一位小廝正坐在櫃台後麵打著盹兒,再往裏看,院子裏一位身穿黑色廣袖常服、白色長發披散的男子正躺在藤椅上看著書,男子看白發是皓首老者,看麵容卻是儒雅中年人的模樣。
這時簫小遊三人正從門口進來。
簫小遊一掌拍在櫃台上,發出“砰”的一聲脆響,打盹兒的小廝瞬間被嚇醒過來,驚魂間看見是簫小遊,立馬便低頭脫下腳上的鞋子扔了過去,而簫小遊早已笑著跑進了院子,留下小廝氣急敗壞的聲音追來:“簫小遊我遲早要揍你!”
孫符生和葉璃早已習慣這樣的場景,早簫小遊一步已進了院子。
二人見到躺在藤椅上看書的白發人都彎腰行禮叫了一聲先生。
白發人不曾抬頭看他們,卻也微微頷首,以表示回禮。
簫小遊進來後也行禮叫道:“掌櫃的。”
簫小遊在外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在這人麵前卻有些拘謹。
這位白發人便是卜公齋的主人,真名無從得知,人稱卜先生。
卜先生合上在看的書,看向三名少年,正準備說些什麽的時候,一位婦人端著一份飯菜過來笑道:“卜先生……正好你們過來了,飯菜準備好了,先去吃飯吧,我去給常福送點飯菜。”
卜先生點了點頭道:“先吃飯。”
餐桌上,卜先生與三個孩子圍坐在木桌旁,婦人端上一桌豐盛的飯菜,也被招呼著坐下。
“芸姨手藝最好了!”葉璃往嘴裏塞了一口誇讚道。
被叫做芸姨的婦人頓時笑的合不攏嘴,連連給她碗裏夾菜:“來來來,喜歡就多吃點。”
葉璃甜甜笑道:“謝謝芸姨。”
一旁的孫符生細嚼慢咽,簫小遊則是在掌櫃的麵前不敢放肆,低頭認真吃飯。
飯後,卜先生取了幾本書帶著三個孩子去到後院,書坊有常福看著,且由於書坊裏賣的書並不是那些通常的暢銷書,平日裏客人就比較少,所以掌櫃本人在與不在都無傷大雅。
在後院中有一座練武場,練武場旁有幾張石桌石椅,芸姨時常擦拭,所以即使在露天的環境下也很是幹淨。
卜先生領著三個孩子分別坐下,將孫符生之前提到的《禮國論》交予他,又給了簫小遊和葉璃另外兩本書。
給葉璃的是一本名叫《五俠》的演義故事,給簫小遊的是叫《疑策論》的兵書。
卜先生則搬來一張藤椅,躺在上麵接著看之前未看完的書。
簫小遊一看兵書便頭大,翻開來沒看幾頁便哈欠連天,卜先生不知從哪裏取來一根戒尺,抽在簫小遊所坐石椅上,一聲脆響便將簫小遊從迷離中拽了回來。
一邊,葉璃看著演義故事看得津津有味,看得倦了便上練武場演練招式,而孫符生則是時常請教卜先生一些疑難之處。
庭院中樹梢上,夏日總是多蟬鳴,四人坐在庭院中看書悠然,時光緩緩流逝,不覺已然天暮。
孫符生與葉璃各自拜別卜先生歸家。
飯後,簫小遊如往常一般來到練功房中打坐,運轉卜先生傳授的功法引導真氣運轉周天。
自從八歲那年開始,簫小遊練功至今已有五年,他不算那種天賦異稟的練武奇才,隻能按部就班,相信勤能補拙,因此他每日早晚打坐,每三日便與卜先生對練一次,素日裏得空便練習劍法,這五年寒來暑往,幾乎從未間斷。
兩日後傍晚,簫小遊練完功後與卜先生來到練武場,芸姨早早將練武場周邊燈火點亮,這樣即使在夜裏也能視物。
二人各自手持一柄木劍,拉開架勢對攻起來。
每到這個時候簫小遊就仿佛變了一個人,其精神氣完全集中於眼前的劍上,手中木劍攻勢淩厲,招招直攻要害,可惜卜先生單手背負身後,閑庭散步般便將招式一一化解。
卜先生下手也是極狠,簫小遊稍稍漏出空擋,卜先生便用劍背拍擊在他身上,空擋稍大便是一腳將之踹翻在地,往往受了這樣一腳簫小遊便倒在地上好一陣緩不過來,不過卜先生也不催他,簫小遊不叫不喊,自己稍緩一點便又衝上來。
良久,簫小遊瞅準卜先生上一招尚未收回的時機一個突刺,眼見要刺到卜先生,剛準備收力,卜先生手肘微抬,手中劍柄精準彈開簫小遊的劍刃,側移半步,簫小遊收勢不住,往前撲去,卜先生反手一拍,劍背拍在簫小遊背上,傳來結實的一聲“砰”響。簫小遊被拍得直接趴在了地上,這一次簫小遊掙紮了好幾次也沒站起來。卜先生將木劍擲出,木劍穩穩地插在了練武場旁的武器架上,卜先生轉身離去:“今夜就到這裏。”
隨著這句話,簫小遊一下便仿佛被抽走了精氣神,趴在地上大口喘氣,不再試著爬起來。
一旁等待多時的芸姨帶著一名小廝連忙過來,芸姨取走簫小遊手中的木劍,小廝則是將簫小遊背在背上朝裏屋走去。
芸姨把手虛扶著,滿眼心疼道:“來福,慢點慢點,別顛著小遊。”
喚作來福的小廝回道:“芸姨,咱知道,您就放心吧。”
簫小遊也在背上道:“姨,您放心吧,也就一點皮外傷,不礙事兒。”
到了簫小遊屋內,屋內有芸姨叫人備下的木桶,木桶裏是卜先生吩咐的溫熱的藥水。來福將簫小遊放在床上後便退了出去。
簫小遊坐在床沿上,看見芸姨欲言又止,便笑道:“姨,您別怪卜先生,卜先生下手雖狠,卻也有分寸,不是啥傷筋動骨的大傷,每三日的對練時間已經越來越長,說陰我每次都在進步。”
芸姨回道:“我倒不是怪卜先生,我是怪你,好好讀書便是,為何非要練這武功。”
“姨,我這不是想以後做大俠,行俠仗義嘛,現在當然要把武功練好啦。”
芸姨輕歎了口氣道:“你快把藥浴泡了吧,姨待會兒來收拾。”說著便退出門去將門關上。
待芸姨走後,簫小遊將衣衫褪去,其身上肌膚不似十三四歲少年那般,早是傷痕累累,舊傷之上又是新的血痕,不過和以前比淺淡得多了。
簫小遊鑽進木桶中,整個人坐了進去,酥癢中帶著刺痛的感覺瞬間傳遍全身,簫小遊將腦袋也埋進了藥水裏,憋著氣,良久,水麵才開始冒出氣泡,再過一會兒簫小遊才抬起頭來,用手抹了一把水,大口呼吸著。
“參見殿下。”冷不丁地一聲在簫小遊身後傳來。
不過簫小遊早已習以為常:“說。”
“當年的事,寧州龍爪會有參與。”
“龍爪會……”簫小遊沉吟了一下,“阿左,你認為應該怎麽辦。”
“順藤摸瓜,順著這條線查下去,切忌打草驚蛇,或許還有其他收獲。”
“行,照你的意思去辦,往後其他類似的情況也這樣做,不必來問我。”
“是。”
“等一下,芸姨沒發現你吧。”
“請殿下放心。”
簫小遊點了點頭:“去吧。”
身後再無聲息。
簫小遊深吸一口氣,又將頭埋進了藥水中。
翌日,天色不太好,簫小遊早早起來,昨日的傷已無大礙,不妨礙行走,簫小遊先是照常練功打坐,隨後在芸姨的囑托下帶著一把油紙傘出了門,去了望江茶樓拿上葉璃最喜歡吃的肉包子,然後徑直奔向葉璃家。
葉璃開門帶著簫小遊進了院裏,葉璃家院落小了許多,就是尋常人家大小,院裏種著一棵梧桐樹,樹旁是滿地盛開的白色百合。葉璃說這梧桐是她母親懷上她那年種的,這白百合也是她生前最喜歡的花。
院中靠近房間的地上有一口缸,缸裏養著一株盛開的荷花,青缸紅荷,荷葉靜靜地浮於水麵,水麵下有一尾紅鯉,這紅鯉頭上有一抹白斑,尾巴也缺了一塊兒,可能也是因此,這尾紅鯉不太愛遊動,總是停在一處,有時一停便能停一天。葉璃從小因它那一抹白便叫它小白,後來葉璃拉著簫小遊與孫符生第一次見著了這尾紅鯉,孫符生覺著小白不好聽,又給它取名碎雪,這個名字深得葉璃的喜愛,從此小白便正式更名碎雪。
葉璃與簫小遊一同坐在屋外階沿上,正這時,天空突然下起雨來,夏季的雨總是說來就來,來時便是暴雨。。
兩個孩子便往裏靠了靠,背靠著牆,一邊吃著熱騰騰的包子,一邊看著肆虐的暴雨。
梧桐樹與白百合在雨中耷拉著,缸中的水很快溢滿出來,荷花承接著雨水愈發嬌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