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三兄弟喜聚海明樓蕭良媛含淚痛剃發
這日一早,杜少淩閑來無事,背著包袱去了安興坊。
他到了惠王府門前,笑著將自己的名貼遞給了門丁,欲拜見一下惠王。那門丁看也沒看隨手將名貼扔進了身後的筐簍裏。簍裏已放了不少名貼等雜物。
杜少淩心頭一涼,囁嚅著:“小爺,您這是……”
那門丁打了個哈哈,說惠王不在,讓他趕緊走人。
杜少淩心有不甘,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說他就在門口等著,等王爺回府。
那門丁見了頗不耐煩,指了指身後那隻筐簍,道:“沒看見那隻筐子嗎,都在等王爺召見呢。”
另一個家丁氣勢洶洶走上前來,對著少淩破口罵道:“娘的,淨是些書癡;再不走,老子可要動手了!”
罵聲才落,從府內走出了一高一矮兩位娉婷女子,順著街邊四下裏張望了一陣,似在尋視什麽。原來那高者是惠王之女——榮義郡主,名喚李嫿,身材低者是她的侍女巧珠。李嫿年過二十,蜂腰細頸,柳眉下一對水汪汪的眼睛,走起路來好似風擺垂柳一般。
少淩見了猶如遇見了救星,急忙上前攔住了她,掏出了一張名貼遞上。
門丁一見登時來了氣,走上前來一把推開了他,喝道:“你小子,一會說要見王爺,一會又攔阻郡主,還不快滾!”
李嫿向門丁輕輕擺了下手,示意他退後;她仔細打量了一番少淩,側過身子命巧珠拿出了三十文錢,打發他走。
少淩臉一紅輕輕推開了,說他不是來討錢的,是想到貴府謀一份差事做。
“想做差,”李嫿噗嗤一笑,“不知你有何本事?”
“在下熟讀諸子百家,能寫詩做文。”
李嫿見他其貌不揚,輕歎道:“可惜你找錯地方了,王府可從不缺什麽書呆子。”
少淩愣了下使勁活動了幾下胳臂,道:“在下還會騎射、拳腳功夫,做個看家護院的總該行吧。”
李嫿被逗笑了,道:“別吹了,就你這副身子板,幹瘦如柴的……”
“別小看人,不信,找人來比試一回。”杜少淩鼓足了勇氣。
兩個門丁聽後相互對視了下,從身後架起了少淩,一使勁將他扔出了老遠。
就在少淩將要落地的瞬間,被一人穩穩地接住了。
杜少淩站穩腳跟抬眼一看,見是李雲翰,裝作委曲樣抹了把鼻涕,道:“兄長,他們欺負我!”
李雲翰神態自若道:“怕什麽,有我呢。”
“嗬,還有同夥呢,”兩個門丁對視了下操起一邊的棍棒急撲上前,打向李雲翰。
李雲翰從容不迫略施拳腳便將那幾個院丁打翻在地。
“好身手哪!”忽然從不遠處傳來了一聲喝叫;李雲翰抬眼一看,隻見一身著白袍的年輕漢子騎了匹馬飛至。
那人到了近前縱身下馬,對著李雲翰拱手施禮道:“李兄,有禮了。”
李、杜二人注目一看,卻是王詰,不由得相互對視了下仰天大笑。
三人簡單寒暄了幾句,王詰將李、杜二人帶到了李嫿跟前,分別做了介紹。李嫿聽了並不在乎,緊盯著王詰急切道:“公子怎麽才來,父王可等的急了。”
“昨夜醉酒,故而晚到了;”王詰緩了緩,瞅了眼李、杜二人,“今日難得與故友一見,我想陪陪他們,此番曲江賞春就不去了。”
李嫿聽了雙眉一蹙,說沒有他奏樂,那怎成!?
王詰仍固執己見,說此次演奏的樂工多了去了,少他一人也不礙事。
李嫿又勸了他幾句仍難以說服,隻好勉強答應了,臨走之前又叮嚀王詰,說明日王府宴樂,他再不得缺席了。
一晃三年沒見,王詰頗多感慨,為暢敘情誼,帶著李、杜二人去了京城最負盛名的酒樓——海明樓。原來此樓以經營京畿、淮揚菜肴為主,因其口味純正、價格適中,加之環境幽雅,曆經風雨三十餘載而不衰,成了京城名流雅士宴請親友的首選之地。
進了樓內,廳中懸掛著一副前朝宰相張九齡題寫的銅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十個大字赫然在目。
三人落座後閑聊了幾句,王詰對著少淩打趣道:“若不是李兄,小弟又要白挨一頓打了。”
少淩聽了苦笑了下,將目光對準了李雲翰:“這叫緣分;兄長,你說呢?”
李雲翰“嗯”了聲,沉靜道:“小楠體弱多病,我想買隻玉貔貅給他鎮邪祛災,不想恰遇著此事。”
“唉,石大人就要走了,我也得另尋出路了,”杜少淩耷拉著臉,“這一袋子名貼,還是趁早散發出去,說不定還能遇上什麽貴人呢。”
“別做夢了。”李雲翰瞥了眼少淩,“省試在即,你還是安心讀書備考吧。”
“嗯,也罷,”杜少淩輕歎了口氣,“能否中榜,就看這一回報考明經了。”
“你我皆有誌之士,可恨報國無門,”王詰喝了口酒,麵色憂鬱道,“早年,為報國建功我曾隨軍北上,出使外藩;大漠草原刀劍風霜,可幾年下來仍是寸功未立。人生無常,有時即使你運氣再好,遇到了貴人賞識、謀得了一份差事,可總覺比那些考取功名的人矮了一大截。”
“功名,”杜少淩哼了聲,“科場水深哪。朝政腐敗,主試者與權貴們沆瀣一氣,科考早已變了味兒。那些中榜者不是王公貴族之後,就是些沾親帶故者,而真正有才之士卻被棄之門外。”
王詰聽了頗為讚同:“沒錯,目下科舉已形同虛設,而推舉卻大行其道;長此以往,朝廷將無才可用矣。”
稍作靜默,李雲翰道:“王弟精於丹青且擅長樂舞,聽說在京城混得是風生水起哪。”
“哪裏,哪裏,”王詰放下了酒杯,“長安米貴,生活不易。我初進京時,舉目無親,餓肚子那是常事。幸遇月泉藥鋪老板好心收留,我才有了立錐之地,憑著一支畫筆、一支長簫討口飯吃了。”
“那,又怎會與郡主熟識?”李雲翰問。
“為了生計,我時常去達官貴人家趕場子,樂器歌舞無所不能;惠王府呢,更是常客,這一來二去便與郡主熟識了。”
少淩聽了心生妒意,說王詰每日裏迎來送往,有美酒助興、佳麗相陪,真是逍遙自在。
“隻是混口飯吃唄;個中辛酸一言難表哪。”王詰謙遜了句。
三人就著美味佳肴暢飲了一陣,李雲翰道:“昔日梁園四子,今日我等三人相聚,單單少了達複,不知他現在可好?”
王詰聽後稍作愣怔,說達複位居蘭台,做事勤勉受人敬重,當然不錯了。
李雲翰“嗯”了聲,說達複為人豁達,與他意氣相投,真想與其相見。
王詰搖了下頭,欲言又止,說還是不見的好。
“為何?”
王詰掃視了下四周,將目光對準了李雲翰,低聲道:“李兄有所不知。林弗把持朝政,與東宮勢同水火;而達複暗中追隨於太子,秘密組建了鐵衣社;你若與他交往,隻恐身受牽連。”
杜少淩道:“怪不得他疏遠我,難道說是有意而為之?”
王詰聽了訕訕一笑:“還記仇呢,都怪我沒早點告訴你。”
杜少淩聽了也不好意思再追究,歎息道:“有誌難伸,可惜我空有一身才學了。”
“烏雲蔽日終難久長,”王詰看了眼李、杜二人,“或許有一日新皇登基,你我兄弟方能前程似錦一展抱負。”
“新皇,”李雲翰雙眉一揚,“你是說太子吧?”
王詰“嗯”了聲,說大唐雖是盛世,然積弊已久,要想除弊革新撥雲見日,也隻有寄望於太子了。
李雲翰淡然一笑,追問道:“你我相聚本是幸事,詰弟為何發怨句句不離太子?”
王詰想了想,漠然道:“朝政如棋局,你我既是旁觀者,權且點評一下唄。”
“好大的一盤棋哪。”李雲翰雙目炯炯緊盯著王詰,“你想為太子破局?”
“嗯,”王詰忽的沉下了臉,“前日蕭良媛之父為季溫所抓,太子正為此而焦慮不安呢。”見二人麵露驚慌之色,王詰隨之將蕭鬱被捕之事細說了一番。
李雲翰聽了心頭一緊,想了想,道:“看來太子大禍臨頭矣。”
王詰“嗯”了聲,問他可有妙策應對?
李雲翰聽了並未直接作答,侃侃而道:“為君王者,每遇大事當能割舍凡人之常情,又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太子若能臨機生變、斷然處之,可幸免此禍。”
王詰聽後細思了片刻,若有所悟點了點頭。他惴惴不安又陪坐了一陣,突然站起了身子,說他尚有一緊要事待辦。不待李、杜二人緩過神來,他便告退而去。
稍後,李、杜二人也無心再飲下去,慢騰騰出了海明樓,欲回石府。
行至半路,忽然前麵人群一陣騷亂,隨著幾聲鑼響,衝過來了一隊差役,大聲喝令行人讓道。
李、杜二人不得不停下了腳步,擠在路邊人群裏觀望。隻見十餘個仆從簇擁著一輛緋紅色大轎緩緩走了過來。
轎簾敞開著,露出了一個年輕後生的腦袋。他歪斜著副圓臉,兩撇八字細須,黑豆般的眼珠不時眨巴幾下。
路邊,一位中年婦人道:“喲,雞王遊街了,真氣派。”
一個滿臉橫肉的店主湊近了兩步,怨道:“娘的,賈升這小子又抖威風了,跟個小王爺似的。”
李雲翰問店主,賈升是何人?
那店主腦瓜一歪瞅了他一眼,不屑道:“鄉巴佬,連鬥雞神童你也不知,真是白活了!”
少淩見狀趕忙擠到了李雲翰身前,說賈升原本是城東榴花鎮一不良人,跟他那堂弟杜苗特熟,三四年前兩人還整日遊手好閑廝混在一起,沒想到這小子擅長鬥雞耍狗,被皇上給相中了,敕封他做了太樂署少卿,而今就連其父出行也是威風八麵呢。
李雲翰聽了直搖頭,輕歎道:“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哪。”
“可不是麽。“杜少淩似有些不平,嘟噥著,“娘的,回頭咱也弄隻雞玩玩,說不定也玩出了名堂,能混頂官帽戴。”
聽聞此言李雲翰鼻子一酸,笑道:“你呀,別異想天開了,沒那個命。”
原來王詰之所以匆匆離開了海明樓,是要去見達複。
王詰見了達複,說當下情勢危急,玉麵郎君急需斷然處之。原來鐵衣社成立之初,為行事保密,成員之間彼此以玉麵郎君代稱太子。
達複聽了一時有些懵然:“斷然處之……”
“嗯;斷臂自救,必要時斷了與蕭良媛的關係。”王詰鎮靜道。
達複聽後立時沉下了臉,怒視著王詰:“她可是我的姨娘哪……若非我親耳所聞,絕不信你會說出此等話來!”
王詰似有些怯意,趕忙移開了視線,低聲道:“小弟一時心血來潮、突發奇想而已;達兄如若反對,權當是一句笑談。”
達複慢慢站起身來,在屋內來回踱了一圈,道:“吳妃早逝,韋妃病故,而今就隻剩下蕭良媛了。她若再出什麽叉子,太子可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王詰見他有些心動,鼓足了勇氣說,此事當早做決斷;若是殃及太子鍘滿盤皆輸!
達複見他言辭懇切,並沒什麽惡意,隨即下了決心打算去向太子麵陳。
達複出了宅子,一路策馬急行直奔少陽宮。
進宮後見了太子,達複說蕭鬱被抓,下一步林賊一夥必會借此大做文章發起攻擊。
太子正為此事煩憂,聞聽此言不免神色惶恐,問他可有什應對之法?達複提議,不如命蕭良媛出家,暫且避過這陣風頭。
恰好蕭良媛此時來找太子,忽聞達複話音,趕忙駐足在門邊偷聽。
聽罷達複所言,太子又驚又怒:“虧你也想得出來;讓她出家為尼,這怎麽成!”
達複見狀身子哆嗦了下,急忙勸太子息怒,說此乃王詰建議。
太子聽後火氣稍稍小了些,道:“王詰,他怎會出此餿主意?真是不可理喻!”
“王詰說事到如今,殿下隻有忍痛割愛,以絕奸人口實,方可度過此劫。”
“她可是你的姨母呀,”太子眼角擠出了幾滴淚水,“吳妃、韋妃先後離去,本宮再不能失去她了……”
“姨母視我如親生,在下當然不忍心了,”達複頓了下,“可是,為保殿下也隻好如此了。”
太子聽了將頭轉向了一邊,默默流淚。
這時蕭良媛走進了屋子,對太子說,達複所言有理,隻要能保殿下平安,她絕無二言。
太子顫抖著身子,道:“不,本宮不能再失去你了!”
“殿下,他們拘押妾父,本是衝你而來;妾妃死都不怕,又何懼什麽出家!”
太子聽了感動非常,緊緊的抱住了她嚶嚶啜泣。
達複見了不禁鼻子發酸,大聲道:“殿下,若是再沒別的吩咐,在下告退了。”
“且慢。”太子回過身子,緩了緩神,“對了,那個李雲翰已有下落了。”
“哦?”
太子板起了麵孔,責斥道:“你這個鐵衣社頭領是怎麽做的,這一回又落後了。”
達複聽後羞紅了臉,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他問明了李雲翰下榻之地,說剩下的事就交給自己了。話畢,他告辭而去。
太子望著達複遠去的背影一時無所適從,在屋子裏苦思了一陣,想著下一步該如何走?忽見門簾一挑,岑燊帶著一個小黃門走了進來,說是聖上傳旨,召他即刻到麟德殿見駕。
太子一聽頓時慌了神,忙問其故。
那小黃門陰沉著臉,說他也不知情。
屋子裏一時寂然無聲。
“殿下,事急矣,”蕭良媛拉了把太子,“或許達複所言是對的。”
太子聽了心頭一緊:“愛妃,你……”
蕭良媛淒然一笑,道:“為保殿下,妾妃也隻有出家了。”未等太子反應過來,她從案幾上取過了一把短刃,割下了一縷長發。
太子眼含淚珠道:“愛妃,你這樣做未免太狠心了……”
原來,得知荊王回京,炫帝心裏十分高興,於是在麟德殿召見他,同時命太子、林弗、陳業碩、及吏部侍郎韋溯等人前來陪駕。
荊王頭戴方巾一襲白袍,他行止大方、風度翩翩,進了殿內拜見過炫帝。
炫帝將荊王仔細端詳了一番,喜眉道:“喲,數月未見,霖兒又長結實了!好,好;孩兒此去可還滿意?”
“能為父皇分憂,兒臣當然高興了。”說畢,荊王獻上了一部折子,說此份策論名為《荊楚十策》,是他駐守江陵時所作。
高峻轉手呈上了折子,炫帝樂嗬嗬的接過了,一邊輕聲念道:“荊楚地接南北,上達巴蜀下通江淮,地勢險要、物產豐富,此乃華夏之腹地,社稷之擔當,非有長遠眼光不可治也。治之有十策,一、薄賦稅;二、輕徭役;三、興水利……”
“霖兒,這可是你親筆所寫?”炫帝忽的停下了,問道。
“正是。”
“不錯,此文言簡意賅、用辭華美,確是一篇治政佳作,”炫帝輕撚銀須,“霖兒胸懷大業,上理政務、下恤民情,頗有朕當年之風采。來人,賜座。”
荊王聽旨後緊挨著炫帝一側坐下了。
炫帝一手輕揚著那份策論,一邊朗笑道:“有此十策,足以治國安天下,區區一荊楚又何足道哉!”
荊王聽了按捺住內心得意,起身恭聲道:“父皇,荊楚雖小,可物產豐盈、百姓安居樂業;若假以時日,由官府征調民力,疏河道、去水澇,不出三年,兒臣定會將其建為天下糧倉、人間樂土。”
炫帝笑道:“吾兒大才,真是委曲你了。此次回京,你就不必再去了。”
荊王聽了頗為驚愕:“這時為何?”
“父皇另有大事相托。”炫帝神秘一笑,側過身子瞅了眼林弗、陳業碩,“李、陳二位愛卿皆當朝重臣,父皇此番召你回京,就是要你協助他們二人處理朝政,也好多些曆練。”
待荊王謝過了炫帝,林弗、陳業碩隨之表態,說他們願竭力輔佐荊王。
高峻走到了台下,對著太樂署少卿賈升輕輕揮了下手,命其開始奏樂。
賈升二十出頭,麵白臉圓、濃眉清目,薄唇上兩撇小胡子微翹,未及開口便是一臉的笑意。他接令後用傲慢的眼神瞥了太樂丞黎清一眼,黎清便當即會意,指揮著眾人開始了演奏。
片刻之間,鼓樂響起,曲聲嫋嫋,響徹了宮庭半空。
林弗麵露笑色對著炫帝道:“自陛下即位以來,我朝國運昌盛、四海宴平,百姓安居,萬國來朝;陛下之豐功偉績,亙古未有也。”
“陛下聖明,萬民歸心,”陳業碩跟著附和了一句,旋即又沉下了臉,“不過,總有那麽一小撮人別有用心,不僅對陛下不感恩戴德反而說三道四,實在為人所不齒。”
炫帝突聞此言頗不是滋味,問他所指何人?
“前左相石崢。”
炫帝愣了下,道:“石崢,他不是貶謫去蒼梧了?”
“回陛下,他還賴著沒走呢。石崢對罷相一事心懷怨恨,每日裏呼朋喚友宴飲取樂,常有不滿之言哪。”陳業碩回道。
炫帝聽了臉起怒色:“此言當真?”
“陛下,臣有詩為證;”陳業碩說著從懷裏取出了一紙詩稿,呈上,“這是臣從石府粉牆上抄錄的。”
炫帝接過了紙,隻見上寫著:致仕且讓賢,憂君醉複眠。笑問何能爾?寵辱一杯間。
炫帝看罷輕輕一笑,道:“荒唐,不就一首打油詩麽,這也能定罪?”
“陛下,此詩頗有用意哪。”陳業碩趕忙辯解,“石崢被免是因其有罪,可他反過來說是為了‘讓賢’;再者,他為掩飾罪過,將貪杯醉酒說成了‘憂君’。這難道不是嘲弄陛下、向朝廷示威?”
炫帝聽了雙眉微皺、未置可否:“這……”
太子見狀趕忙起身,奏道:“父皇,兒臣以為,此詩自嘲自樂,未必是諷喻父皇。”
“陛下,臣有一言。”林弗拉長了臉,“陛下仁慈,一再寬恕於石崢,可他不僅不念聖恩,反而以免官為榮,為標榜自己乃一介清流而大發怨言;此詩流傳甚廣,實在是有損陛下的顏麵哪。”
陳業碩跟著說,石崢違逆旨意、嘲諷陛下,不可輕饒!
“這個老東西,真是欺人太甚!”炫帝很是惱怒,隨即下旨命汪拱、敬琥前去捉拿石崢,交由大理寺審訊,其家人流放嶺南。
下了旨意,炫帝仍餘怒未消,荊王見狀趕忙勸他息怒;說龍體要緊,何需與此等小人生氣。
“好了,父皇不生氣。”炫帝嗬嗬一笑,隨之將目光移向了高峻,“為何又演奏《渭川曲》,一點新意也沒有!”
高峻聽了神色惶恐,說此曲乃當年李龜年所作,自他去後,此詞再也沒人改過。
“看來是太樂署是缺少填詞高手呀。”炫帝唉歎了聲,將視線對準了林弗,“每年中榜者數以百計,愛卿為何不多征召些新人充實梨園?”
林弗聽後驚出了一身冷汗,緩了緩神,道:“自陛下即位以來,我朝四海宴平、百業發達,天下可用之材早已網羅殆盡。那些中榜者不是徒有虛名,便是些酸腐之士,實不堪用!”
炫帝聽後哼了聲,道:“真的無可用之才?”
“陛下,林大人所言甚是。”陳業碩搶先回道,“當下大唐野無遺賢,至於科考呢,臣以為已實無必要。”
炫帝聽了雙眉緊皺,道:“莫非陳卿想取締科考?”
陳業碩話一出口方覺說漏了嘴,顫抖了下身子,一時愣怔無語。
吏部侍郎韋溯年逾四旬,長的方臉直鼻,雙眸有神。早年因其為官廉潔公允、兢兢業業,從考功司的郎中升任為侍郎。因其不滿林弗專橫亂政,又不願向他諂媚折腰,由是倍受冷落,在侍郎一職一幹就是七八年,為些常鬱鬱寡歡。
他聽了陳業碩之言頓生怒意,上前一步奏道:“陛下,自唐開國以來,科考已逾百年,為大唐培養了無數可用之才,豈能因其屑小瑕疵而取消呢?”
炫帝“嗯”了聲,道:“沒錯,科考乃大唐國策,縱然有一些弊端,還是保留的好。”
“陛下,臣有一議,”林弗抖擻了下精神,“從今年起,科考不妨改為三年一試,既為朝廷省卻了許多物力、財力,又可撫慰天下讀書人之心。”
炫帝聽了頗為認同,當即應允了林弗提議,命禮部先行擬定好方案再行詔告於天下。
這日一早,杜少淩閑來無事,背著包袱去了安興坊。
他到了惠王府門前,笑著將自己的名貼遞給了門丁,欲拜見一下惠王。那門丁看也沒看隨手將名貼扔進了身後的筐簍裏。簍裏已放了不少名貼等雜物。
杜少淩心頭一涼,囁嚅著:“小爺,您這是……”
那門丁打了個哈哈,說惠王不在,讓他趕緊走人。
杜少淩心有不甘,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說他就在門口等著,等王爺回府。
那門丁見了頗不耐煩,指了指身後那隻筐簍,道:“沒看見那隻筐子嗎,都在等王爺召見呢。”
另一個家丁氣勢洶洶走上前來,對著少淩破口罵道:“娘的,淨是些書癡;再不走,老子可要動手了!”
罵聲才落,從府內走出了一高一矮兩位娉婷女子,順著街邊四下裏張望了一陣,似在尋視什麽。原來那高者是惠王之女——榮義郡主,名喚李嫿,身材低者是她的侍女巧珠。李嫿年過二十,蜂腰細頸,柳眉下一對水汪汪的眼睛,走起路來好似風擺垂柳一般。
少淩見了猶如遇見了救星,急忙上前攔住了她,掏出了一張名貼遞上。
門丁一見登時來了氣,走上前來一把推開了他,喝道:“你小子,一會說要見王爺,一會又攔阻郡主,還不快滾!”
李嫿向門丁輕輕擺了下手,示意他退後;她仔細打量了一番少淩,側過身子命巧珠拿出了三十文錢,打發他走。
少淩臉一紅輕輕推開了,說他不是來討錢的,是想到貴府謀一份差事做。
“想做差,”李嫿噗嗤一笑,“不知你有何本事?”
“在下熟讀諸子百家,能寫詩做文。”
李嫿見他其貌不揚,輕歎道:“可惜你找錯地方了,王府可從不缺什麽書呆子。”
少淩愣了下使勁活動了幾下胳臂,道:“在下還會騎射、拳腳功夫,做個看家護院的總該行吧。”
李嫿被逗笑了,道:“別吹了,就你這副身子板,幹瘦如柴的……”
“別小看人,不信,找人來比試一回。”杜少淩鼓足了勇氣。
兩個門丁聽後相互對視了下,從身後架起了少淩,一使勁將他扔出了老遠。
就在少淩將要落地的瞬間,被一人穩穩地接住了。
杜少淩站穩腳跟抬眼一看,見是李雲翰,裝作委曲樣抹了把鼻涕,道:“兄長,他們欺負我!”
李雲翰神態自若道:“怕什麽,有我呢。”
“嗬,還有同夥呢,”兩個門丁對視了下操起一邊的棍棒急撲上前,打向李雲翰。
李雲翰從容不迫略施拳腳便將那幾個院丁打翻在地。
“好身手哪!”忽然從不遠處傳來了一聲喝叫;李雲翰抬眼一看,隻見一身著白袍的年輕漢子騎了匹馬飛至。
那人到了近前縱身下馬,對著李雲翰拱手施禮道:“李兄,有禮了。”
李、杜二人注目一看,卻是王詰,不由得相互對視了下仰天大笑。
三人簡單寒暄了幾句,王詰將李、杜二人帶到了李嫿跟前,分別做了介紹。李嫿聽了並不在乎,緊盯著王詰急切道:“公子怎麽才來,父王可等的急了。”
“昨夜醉酒,故而晚到了;”王詰緩了緩,瞅了眼李、杜二人,“今日難得與故友一見,我想陪陪他們,此番曲江賞春就不去了。”
李嫿聽了雙眉一蹙,說沒有他奏樂,那怎成!?
王詰仍固執己見,說此次演奏的樂工多了去了,少他一人也不礙事。
李嫿又勸了他幾句仍難以說服,隻好勉強答應了,臨走之前又叮嚀王詰,說明日王府宴樂,他再不得缺席了。
一晃三年沒見,王詰頗多感慨,為暢敘情誼,帶著李、杜二人去了京城最負盛名的酒樓——海明樓。原來此樓以經營京畿、淮揚菜肴為主,因其口味純正、價格適中,加之環境幽雅,曆經風雨三十餘載而不衰,成了京城名流雅士宴請親友的首選之地。
進了樓內,廳中懸掛著一副前朝宰相張九齡題寫的銅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十個大字赫然在目。
三人落座後閑聊了幾句,王詰對著少淩打趣道:“若不是李兄,小弟又要白挨一頓打了。”
少淩聽了苦笑了下,將目光對準了李雲翰:“這叫緣分;兄長,你說呢?”
李雲翰“嗯”了聲,沉靜道:“小楠體弱多病,我想買隻玉貔貅給他鎮邪祛災,不想恰遇著此事。”
“唉,石大人就要走了,我也得另尋出路了,”杜少淩耷拉著臉,“這一袋子名貼,還是趁早散發出去,說不定還能遇上什麽貴人呢。”
“別做夢了。”李雲翰瞥了眼少淩,“省試在即,你還是安心讀書備考吧。”
“嗯,也罷,”杜少淩輕歎了口氣,“能否中榜,就看這一回報考明經了。”
“你我皆有誌之士,可恨報國無門,”王詰喝了口酒,麵色憂鬱道,“早年,為報國建功我曾隨軍北上,出使外藩;大漠草原刀劍風霜,可幾年下來仍是寸功未立。人生無常,有時即使你運氣再好,遇到了貴人賞識、謀得了一份差事,可總覺比那些考取功名的人矮了一大截。”
“功名,”杜少淩哼了聲,“科場水深哪。朝政腐敗,主試者與權貴們沆瀣一氣,科考早已變了味兒。那些中榜者不是王公貴族之後,就是些沾親帶故者,而真正有才之士卻被棄之門外。”
王詰聽了頗為讚同:“沒錯,目下科舉已形同虛設,而推舉卻大行其道;長此以往,朝廷將無才可用矣。”
稍作靜默,李雲翰道:“王弟精於丹青且擅長樂舞,聽說在京城混得是風生水起哪。”
“哪裏,哪裏,”王詰放下了酒杯,“長安米貴,生活不易。我初進京時,舉目無親,餓肚子那是常事。幸遇月泉藥鋪老板好心收留,我才有了立錐之地,憑著一支畫筆、一支長簫討口飯吃了。”
“那,又怎會與郡主熟識?”李雲翰問。
“為了生計,我時常去達官貴人家趕場子,樂器歌舞無所不能;惠王府呢,更是常客,這一來二去便與郡主熟識了。”
少淩聽了心生妒意,說王詰每日裏迎來送往,有美酒助興、佳麗相陪,真是逍遙自在。
“隻是混口飯吃唄;個中辛酸一言難表哪。”王詰謙遜了句。
三人就著美味佳肴暢飲了一陣,李雲翰道:“昔日梁園四子,今日我等三人相聚,單單少了達複,不知他現在可好?”
王詰聽後稍作愣怔,說達複位居蘭台,做事勤勉受人敬重,當然不錯了。
李雲翰“嗯”了聲,說達複為人豁達,與他意氣相投,真想與其相見。
王詰搖了下頭,欲言又止,說還是不見的好。
“為何?”
王詰掃視了下四周,將目光對準了李雲翰,低聲道:“李兄有所不知。林弗把持朝政,與東宮勢同水火;而達複暗中追隨於太子,秘密組建了鐵衣社;你若與他交往,隻恐身受牽連。”
杜少淩道:“怪不得他疏遠我,難道說是有意而為之?”
王詰聽了訕訕一笑:“還記仇呢,都怪我沒早點告訴你。”
杜少淩聽了也不好意思再追究,歎息道:“有誌難伸,可惜我空有一身才學了。”
“烏雲蔽日終難久長,”王詰看了眼李、杜二人,“或許有一日新皇登基,你我兄弟方能前程似錦一展抱負。”
“新皇,”李雲翰雙眉一揚,“你是說太子吧?”
王詰“嗯”了聲,說大唐雖是盛世,然積弊已久,要想除弊革新撥雲見日,也隻有寄望於太子了。
李雲翰淡然一笑,追問道:“你我相聚本是幸事,詰弟為何發怨句句不離太子?”
王詰想了想,漠然道:“朝政如棋局,你我既是旁觀者,權且點評一下唄。”
“好大的一盤棋哪。”李雲翰雙目炯炯緊盯著王詰,“你想為太子破局?”
“嗯,”王詰忽的沉下了臉,“前日蕭良媛之父為季溫所抓,太子正為此而焦慮不安呢。”見二人麵露驚慌之色,王詰隨之將蕭鬱被捕之事細說了一番。
李雲翰聽了心頭一緊,想了想,道:“看來太子大禍臨頭矣。”
王詰“嗯”了聲,問他可有妙策應對?
李雲翰聽了並未直接作答,侃侃而道:“為君王者,每遇大事當能割舍凡人之常情,又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太子若能臨機生變、斷然處之,可幸免此禍。”
王詰聽後細思了片刻,若有所悟點了點頭。他惴惴不安又陪坐了一陣,突然站起了身子,說他尚有一緊要事待辦。不待李、杜二人緩過神來,他便告退而去。
稍後,李、杜二人也無心再飲下去,慢騰騰出了海明樓,欲回石府。
行至半路,忽然前麵人群一陣騷亂,隨著幾聲鑼響,衝過來了一隊差役,大聲喝令行人讓道。
李、杜二人不得不停下了腳步,擠在路邊人群裏觀望。隻見十餘個仆從簇擁著一輛緋紅色大轎緩緩走了過來。
轎簾敞開著,露出了一個年輕後生的腦袋。他歪斜著副圓臉,兩撇八字細須,黑豆般的眼珠不時眨巴幾下。
路邊,一位中年婦人道:“喲,雞王遊街了,真氣派。”
一個滿臉橫肉的店主湊近了兩步,怨道:“娘的,賈升這小子又抖威風了,跟個小王爺似的。”
李雲翰問店主,賈升是何人?
那店主腦瓜一歪瞅了他一眼,不屑道:“鄉巴佬,連鬥雞神童你也不知,真是白活了!”
少淩見狀趕忙擠到了李雲翰身前,說賈升原本是城東榴花鎮一不良人,跟他那堂弟杜苗特熟,三四年前兩人還整日遊手好閑廝混在一起,沒想到這小子擅長鬥雞耍狗,被皇上給相中了,敕封他做了太樂署少卿,而今就連其父出行也是威風八麵呢。
李雲翰聽了直搖頭,輕歎道:“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哪。”
“可不是麽。“杜少淩似有些不平,嘟噥著,“娘的,回頭咱也弄隻雞玩玩,說不定也玩出了名堂,能混頂官帽戴。”
聽聞此言李雲翰鼻子一酸,笑道:“你呀,別異想天開了,沒那個命。”
原來王詰之所以匆匆離開了海明樓,是要去見達複。
王詰見了達複,說當下情勢危急,玉麵郎君急需斷然處之。原來鐵衣社成立之初,為行事保密,成員之間彼此以玉麵郎君代稱太子。
達複聽了一時有些懵然:“斷然處之……”
“嗯;斷臂自救,必要時斷了與蕭良媛的關係。”王詰鎮靜道。
達複聽後立時沉下了臉,怒視著王詰:“她可是我的姨娘哪……若非我親耳所聞,絕不信你會說出此等話來!”
王詰似有些怯意,趕忙移開了視線,低聲道:“小弟一時心血來潮、突發奇想而已;達兄如若反對,權當是一句笑談。”
達複慢慢站起身來,在屋內來回踱了一圈,道:“吳妃早逝,韋妃病故,而今就隻剩下蕭良媛了。她若再出什麽叉子,太子可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王詰見他有些心動,鼓足了勇氣說,此事當早做決斷;若是殃及太子鍘滿盤皆輸!
達複見他言辭懇切,並沒什麽惡意,隨即下了決心打算去向太子麵陳。
達複出了宅子,一路策馬急行直奔少陽宮。
進宮後見了太子,達複說蕭鬱被抓,下一步林賊一夥必會借此大做文章發起攻擊。
太子正為此事煩憂,聞聽此言不免神色惶恐,問他可有什應對之法?達複提議,不如命蕭良媛出家,暫且避過這陣風頭。
恰好蕭良媛此時來找太子,忽聞達複話音,趕忙駐足在門邊偷聽。
聽罷達複所言,太子又驚又怒:“虧你也想得出來;讓她出家為尼,這怎麽成!”
達複見狀身子哆嗦了下,急忙勸太子息怒,說此乃王詰建議。
太子聽後火氣稍稍小了些,道:“王詰,他怎會出此餿主意?真是不可理喻!”
“王詰說事到如今,殿下隻有忍痛割愛,以絕奸人口實,方可度過此劫。”
“她可是你的姨母呀,”太子眼角擠出了幾滴淚水,“吳妃、韋妃先後離去,本宮再不能失去她了……”
“姨母視我如親生,在下當然不忍心了,”達複頓了下,“可是,為保殿下也隻好如此了。”
太子聽了將頭轉向了一邊,默默流淚。
這時蕭良媛走進了屋子,對太子說,達複所言有理,隻要能保殿下平安,她絕無二言。
太子顫抖著身子,道:“不,本宮不能再失去你了!”
“殿下,他們拘押妾父,本是衝你而來;妾妃死都不怕,又何懼什麽出家!”
太子聽了感動非常,緊緊的抱住了她嚶嚶啜泣。
達複見了不禁鼻子發酸,大聲道:“殿下,若是再沒別的吩咐,在下告退了。”
“且慢。”太子回過身子,緩了緩神,“對了,那個李雲翰已有下落了。”
“哦?”
太子板起了麵孔,責斥道:“你這個鐵衣社頭領是怎麽做的,這一回又落後了。”
達複聽後羞紅了臉,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他問明了李雲翰下榻之地,說剩下的事就交給自己了。話畢,他告辭而去。
太子望著達複遠去的背影一時無所適從,在屋子裏苦思了一陣,想著下一步該如何走?忽見門簾一挑,岑燊帶著一個小黃門走了進來,說是聖上傳旨,召他即刻到麟德殿見駕。
太子一聽頓時慌了神,忙問其故。
那小黃門陰沉著臉,說他也不知情。
屋子裏一時寂然無聲。
“殿下,事急矣,”蕭良媛拉了把太子,“或許達複所言是對的。”
太子聽了心頭一緊:“愛妃,你……”
蕭良媛淒然一笑,道:“為保殿下,妾妃也隻有出家了。”未等太子反應過來,她從案幾上取過了一把短刃,割下了一縷長發。
太子眼含淚珠道:“愛妃,你這樣做未免太狠心了……”
原來,得知荊王回京,炫帝心裏十分高興,於是在麟德殿召見他,同時命太子、林弗、陳業碩、及吏部侍郎韋溯等人前來陪駕。
荊王頭戴方巾一襲白袍,他行止大方、風度翩翩,進了殿內拜見過炫帝。
炫帝將荊王仔細端詳了一番,喜眉道:“喲,數月未見,霖兒又長結實了!好,好;孩兒此去可還滿意?”
“能為父皇分憂,兒臣當然高興了。”說畢,荊王獻上了一部折子,說此份策論名為《荊楚十策》,是他駐守江陵時所作。
高峻轉手呈上了折子,炫帝樂嗬嗬的接過了,一邊輕聲念道:“荊楚地接南北,上達巴蜀下通江淮,地勢險要、物產豐富,此乃華夏之腹地,社稷之擔當,非有長遠眼光不可治也。治之有十策,一、薄賦稅;二、輕徭役;三、興水利……”
“霖兒,這可是你親筆所寫?”炫帝忽的停下了,問道。
“正是。”
“不錯,此文言簡意賅、用辭華美,確是一篇治政佳作,”炫帝輕撚銀須,“霖兒胸懷大業,上理政務、下恤民情,頗有朕當年之風采。來人,賜座。”
荊王聽旨後緊挨著炫帝一側坐下了。
炫帝一手輕揚著那份策論,一邊朗笑道:“有此十策,足以治國安天下,區區一荊楚又何足道哉!”
荊王聽了按捺住內心得意,起身恭聲道:“父皇,荊楚雖小,可物產豐盈、百姓安居樂業;若假以時日,由官府征調民力,疏河道、去水澇,不出三年,兒臣定會將其建為天下糧倉、人間樂土。”
炫帝笑道:“吾兒大才,真是委曲你了。此次回京,你就不必再去了。”
荊王聽了頗為驚愕:“這時為何?”
“父皇另有大事相托。”炫帝神秘一笑,側過身子瞅了眼林弗、陳業碩,“李、陳二位愛卿皆當朝重臣,父皇此番召你回京,就是要你協助他們二人處理朝政,也好多些曆練。”
待荊王謝過了炫帝,林弗、陳業碩隨之表態,說他們願竭力輔佐荊王。
高峻走到了台下,對著太樂署少卿賈升輕輕揮了下手,命其開始奏樂。
賈升二十出頭,麵白臉圓、濃眉清目,薄唇上兩撇小胡子微翹,未及開口便是一臉的笑意。他接令後用傲慢的眼神瞥了太樂丞黎清一眼,黎清便當即會意,指揮著眾人開始了演奏。
片刻之間,鼓樂響起,曲聲嫋嫋,響徹了宮庭半空。
林弗麵露笑色對著炫帝道:“自陛下即位以來,我朝國運昌盛、四海宴平,百姓安居,萬國來朝;陛下之豐功偉績,亙古未有也。”
“陛下聖明,萬民歸心,”陳業碩跟著附和了一句,旋即又沉下了臉,“不過,總有那麽一小撮人別有用心,不僅對陛下不感恩戴德反而說三道四,實在為人所不齒。”
炫帝突聞此言頗不是滋味,問他所指何人?
“前左相石崢。”
炫帝愣了下,道:“石崢,他不是貶謫去蒼梧了?”
“回陛下,他還賴著沒走呢。石崢對罷相一事心懷怨恨,每日裏呼朋喚友宴飲取樂,常有不滿之言哪。”陳業碩回道。
炫帝聽了臉起怒色:“此言當真?”
“陛下,臣有詩為證;”陳業碩說著從懷裏取出了一紙詩稿,呈上,“這是臣從石府粉牆上抄錄的。”
炫帝接過了紙,隻見上寫著:致仕且讓賢,憂君醉複眠。笑問何能爾?寵辱一杯間。
炫帝看罷輕輕一笑,道:“荒唐,不就一首打油詩麽,這也能定罪?”
“陛下,此詩頗有用意哪。”陳業碩趕忙辯解,“石崢被免是因其有罪,可他反過來說是為了‘讓賢’;再者,他為掩飾罪過,將貪杯醉酒說成了‘憂君’。這難道不是嘲弄陛下、向朝廷示威?”
炫帝聽了雙眉微皺、未置可否:“這……”
太子見狀趕忙起身,奏道:“父皇,兒臣以為,此詩自嘲自樂,未必是諷喻父皇。”
“陛下,臣有一言。”林弗拉長了臉,“陛下仁慈,一再寬恕於石崢,可他不僅不念聖恩,反而以免官為榮,為標榜自己乃一介清流而大發怨言;此詩流傳甚廣,實在是有損陛下的顏麵哪。”
陳業碩跟著說,石崢違逆旨意、嘲諷陛下,不可輕饒!
“這個老東西,真是欺人太甚!”炫帝很是惱怒,隨即下旨命汪拱、敬琥前去捉拿石崢,交由大理寺審訊,其家人流放嶺南。
下了旨意,炫帝仍餘怒未消,荊王見狀趕忙勸他息怒;說龍體要緊,何需與此等小人生氣。
“好了,父皇不生氣。”炫帝嗬嗬一笑,隨之將目光移向了高峻,“為何又演奏《渭川曲》,一點新意也沒有!”
高峻聽了神色惶恐,說此曲乃當年李龜年所作,自他去後,此詞再也沒人改過。
“看來是太樂署是缺少填詞高手呀。”炫帝唉歎了聲,將視線對準了林弗,“每年中榜者數以百計,愛卿為何不多征召些新人充實梨園?”
林弗聽後驚出了一身冷汗,緩了緩神,道:“自陛下即位以來,我朝四海宴平、百業發達,天下可用之材早已網羅殆盡。那些中榜者不是徒有虛名,便是些酸腐之士,實不堪用!”
炫帝聽後哼了聲,道:“真的無可用之才?”
“陛下,林大人所言甚是。”陳業碩搶先回道,“當下大唐野無遺賢,至於科考呢,臣以為已實無必要。”
炫帝聽了雙眉緊皺,道:“莫非陳卿想取締科考?”
陳業碩話一出口方覺說漏了嘴,顫抖了下身子,一時愣怔無語。
吏部侍郎韋溯年逾四旬,長的方臉直鼻,雙眸有神。早年因其為官廉潔公允、兢兢業業,從考功司的郎中升任為侍郎。因其不滿林弗專橫亂政,又不願向他諂媚折腰,由是倍受冷落,在侍郎一職一幹就是七八年,為些常鬱鬱寡歡。
他聽了陳業碩之言頓生怒意,上前一步奏道:“陛下,自唐開國以來,科考已逾百年,為大唐培養了無數可用之才,豈能因其屑小瑕疵而取消呢?”
炫帝“嗯”了聲,道:“沒錯,科考乃大唐國策,縱然有一些弊端,還是保留的好。”
“陛下,臣有一議,”林弗抖擻了下精神,“從今年起,科考不妨改為三年一試,既為朝廷省卻了許多物力、財力,又可撫慰天下讀書人之心。”
炫帝聽了頗為認同,當即應允了林弗提議,命禮部先行擬定好方案再行詔告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