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牧守一方,沒有做好自己的本分,還要陛下為慶陽府操心,臣實在羞愧莫名。”
畢綏南隻以為皇帝是因為慶陽府受災最重,這才把他召到了京城。
雖然好幾個人都和他保證,皇帝絕無問罪的意思。
此時聽皇帝問了起來,畢綏南仍是心中惶恐,哪知皇帝下麵的話卻教他迷惑了起來。
“江南有總督、有巡撫,有範歧在,有葉世煥在,還有曹琅在,你以為,區區一個水患,值得朕這麽著急的把你召到京城嗎?”
畢綏南抬眼偷偷看了一下皇帝的神色,見皇帝臉色平和,並沒有像傳聞中的那麽冷肅,當下說道:“陛下聖心高遠,臣又是愚鈍之人,請陛下指點。”
“南康府尹洪士逸,正興九年的狀元,想必你也見過。朕派他往南康曆練了幾年,前幾日他上了奏章,說是家中有老母需要侍奉,並向朕推舉了你。”
畢綏南初時沒反應過來,南康府那是江南省的治所所在,從慶陽到南康,他從來都不敢想。
南康府尹雖然也是正四品的品銜,但南康城可是大衍的陪都,一向都是朝廷在南方的中心,若是這樣的話,豈不是不降反升?
慶陽府在他的任上遭了那麽大的災情,不降級已經算是萬幸。
官大一級壓死人,就算所有的責任還是都推到了他的頭上,讓他擔下所有,那也是沒什麽可說。
皇帝不但沒追究洪災的責任,還給他準備了這麽一個重要的差事。
畢綏南正要叩頭謝恩,突然品出了這裏麵的不尋常。
他就是一個知府,職位升遷還沒有到皇帝過問的地步。
皇帝有什麽心思,讓吏部下調令就是,又何必用一封加急文書把他調往京城裏問話?
畢綏南抬起頭看向皇帝,皇帝也正將目光投向了他,臉上還帶著些許的讚許。
“你在慶陽府上這麽多年,朕聽說,你的名聲和政績都不錯。朕派下去的人也給朕來了密報,說了慶陽府的一些情況,朕以為,我大衍的地方官裏,能和你比肩的,實在是沒有幾個人。”
皇帝這一番話,說的畢綏南心底火熱。
自從永安長公主將他放逐到地方,十幾年來,受了不少的打壓和排擠,原以為,在慶陽的任上,他這一輩子的官運也就到頭了。
不曾想,皇帝竟然將他的底細摸得是一清二楚,還說出這樣的勉勵之言。
“陛下過譽了,臣本來就不是什麽棟梁之才,這些年行事,無非就是遵從聖賢的教訓,不敢居功。”
“你這個人,不結黨,不謀私,這兩點,朕還是很看好你的。”
皇帝笑著站起了身,說道:“不瞞你說,這些日子朕收到了不少奏章,都是參奏你屍位素餐、不堪其位的。朕雖然知道水災和你關係不大,不過你身為慶陽知府,難免要落人口實,這個位置,怕是要動一動才行。”
畢綏南忙跪了下去,等著皇帝的下一步旨意。
皇帝走了幾步,低聲說道:“那幫禦史詞臣,隻會雞蛋裏挑骨頭,天天嚷著要動上一動。可是如何動,往哪裏動,還是得朕拿主意。洪士逸這個奏章來得好,朕覺得可行,就把你召到京裏,問問你的意思。”
畢綏南頓時就覺受寵若驚,又跪下謝了恩。
“朕之所以把你調到南康城,是見了你以前的一個折子。”
皇帝從禦案上拿起了一個奏章,隨手翻開說道:“去年你給戶部上了一個奏章,建議開放海禁,朕當時就覺得甚是有理。這幾日翻開來看,更覺可行,此番召你入京,就是想聽你詳細和朕說一說實行的方略。”
畢綏南終於知道皇帝讓自己入京的原因,這才安下了心。
大衍立國之時,曾與外洋交易了幾十年。直到海匪猖獗之後,才不得已下了海禁的律令。
然而海上貿易一本萬利,海禁無異於以湯止沸。
即便朝廷有了海禁,仍有無數商家冒著被海匪劫持的危險,屢次出海做交易。
慶陽府下屬七縣,有一鄰水縣緊鄰著海麵,於是慶陽也成了走私貨物出海的出路之一。
畢綏南在慶陽做了這麽多年的父母官,對海上貿易的利潤早已摸透,聽皇帝問起,便詳細分析起了海上貿易的利潤。
“海外之夷,有東洋、大西洋之夷,其國土貧瘠,既不能養蠶,更不能燒製瓷器。我大衍物產豐富,西洋垂涎已久,尤以絲綢、瓷器為甚。”
“隻慶陽一地,每年走私出去的絲綢不下數十萬匹,獲利百萬兩之巨。若是由官府來經營,江南十府,每年至少可增千萬稅收。”
皇帝聽到這個數字,頓時眼前一亮,若是照畢綏南的說法,那一旦開放海禁,朝廷的收入可是要大大增加。
不過他隨即想到,畢綏南身為知府,對走私的內情知道的如此清楚,遂黑著臉道:“大膽畢綏南!你身為地方官,居然敢放任商戶違背我大衍禁令,該當何罪!”
畢綏南不慌不忙答道:“陛下,並非臣放任不管,而是臣無從管起。”
皇帝冷哼了一聲,說道:“你和朕說明白一些!”
“臣剛到任時,有人向臣舉報,說是鄰水縣有兩艘商船裝滿綢緞準備出海,臣當即就在碼頭查扣了下來。”
“然而就在當晚,藩台衙門派人給臣送去了通行的文書,說那兩艘船是省裏送出去的貨物,臣萬般無奈,隻得予以放行。”
“正興十三年,臣接到總督署的公文,說是南康的海軍護送一批緊要的貨物出海,讓臣小心接遞。”
“正興十五年,臣收到司禮監的急遞,說是有一批絲綢要送到京城,讓臣予以放行。後來據臣打探,這些絲綢全部運往了外洋。”
“正興十七年,海匪的頭子派人找到了臣,說江南的一些富戶買通了他們的人。這些富戶派人盯著碼頭,出海的若不是他們的船,就去給海匪通風報信,讓海匪劫下,以此壟斷出海的線路。”
“就在上個月,因扣押了一車瓷器,還有人找到了臣,請求臣予以放行。”
畢綏南侃侃而談,一樁樁事情說出來,皇帝聽的是心驚肉跳。
不過皇帝靜下心神,又找到了畢綏南話裏的不通之處。
“江南一省,衙門何止成百上千,南康又緊鄰著出海口,海匪的頭子,為何會找上你?”
(本章完)
畢綏南隻以為皇帝是因為慶陽府受災最重,這才把他召到了京城。
雖然好幾個人都和他保證,皇帝絕無問罪的意思。
此時聽皇帝問了起來,畢綏南仍是心中惶恐,哪知皇帝下麵的話卻教他迷惑了起來。
“江南有總督、有巡撫,有範歧在,有葉世煥在,還有曹琅在,你以為,區區一個水患,值得朕這麽著急的把你召到京城嗎?”
畢綏南抬眼偷偷看了一下皇帝的神色,見皇帝臉色平和,並沒有像傳聞中的那麽冷肅,當下說道:“陛下聖心高遠,臣又是愚鈍之人,請陛下指點。”
“南康府尹洪士逸,正興九年的狀元,想必你也見過。朕派他往南康曆練了幾年,前幾日他上了奏章,說是家中有老母需要侍奉,並向朕推舉了你。”
畢綏南初時沒反應過來,南康府那是江南省的治所所在,從慶陽到南康,他從來都不敢想。
南康府尹雖然也是正四品的品銜,但南康城可是大衍的陪都,一向都是朝廷在南方的中心,若是這樣的話,豈不是不降反升?
慶陽府在他的任上遭了那麽大的災情,不降級已經算是萬幸。
官大一級壓死人,就算所有的責任還是都推到了他的頭上,讓他擔下所有,那也是沒什麽可說。
皇帝不但沒追究洪災的責任,還給他準備了這麽一個重要的差事。
畢綏南正要叩頭謝恩,突然品出了這裏麵的不尋常。
他就是一個知府,職位升遷還沒有到皇帝過問的地步。
皇帝有什麽心思,讓吏部下調令就是,又何必用一封加急文書把他調往京城裏問話?
畢綏南抬起頭看向皇帝,皇帝也正將目光投向了他,臉上還帶著些許的讚許。
“你在慶陽府上這麽多年,朕聽說,你的名聲和政績都不錯。朕派下去的人也給朕來了密報,說了慶陽府的一些情況,朕以為,我大衍的地方官裏,能和你比肩的,實在是沒有幾個人。”
皇帝這一番話,說的畢綏南心底火熱。
自從永安長公主將他放逐到地方,十幾年來,受了不少的打壓和排擠,原以為,在慶陽的任上,他這一輩子的官運也就到頭了。
不曾想,皇帝竟然將他的底細摸得是一清二楚,還說出這樣的勉勵之言。
“陛下過譽了,臣本來就不是什麽棟梁之才,這些年行事,無非就是遵從聖賢的教訓,不敢居功。”
“你這個人,不結黨,不謀私,這兩點,朕還是很看好你的。”
皇帝笑著站起了身,說道:“不瞞你說,這些日子朕收到了不少奏章,都是參奏你屍位素餐、不堪其位的。朕雖然知道水災和你關係不大,不過你身為慶陽知府,難免要落人口實,這個位置,怕是要動一動才行。”
畢綏南忙跪了下去,等著皇帝的下一步旨意。
皇帝走了幾步,低聲說道:“那幫禦史詞臣,隻會雞蛋裏挑骨頭,天天嚷著要動上一動。可是如何動,往哪裏動,還是得朕拿主意。洪士逸這個奏章來得好,朕覺得可行,就把你召到京裏,問問你的意思。”
畢綏南頓時就覺受寵若驚,又跪下謝了恩。
“朕之所以把你調到南康城,是見了你以前的一個折子。”
皇帝從禦案上拿起了一個奏章,隨手翻開說道:“去年你給戶部上了一個奏章,建議開放海禁,朕當時就覺得甚是有理。這幾日翻開來看,更覺可行,此番召你入京,就是想聽你詳細和朕說一說實行的方略。”
畢綏南終於知道皇帝讓自己入京的原因,這才安下了心。
大衍立國之時,曾與外洋交易了幾十年。直到海匪猖獗之後,才不得已下了海禁的律令。
然而海上貿易一本萬利,海禁無異於以湯止沸。
即便朝廷有了海禁,仍有無數商家冒著被海匪劫持的危險,屢次出海做交易。
慶陽府下屬七縣,有一鄰水縣緊鄰著海麵,於是慶陽也成了走私貨物出海的出路之一。
畢綏南在慶陽做了這麽多年的父母官,對海上貿易的利潤早已摸透,聽皇帝問起,便詳細分析起了海上貿易的利潤。
“海外之夷,有東洋、大西洋之夷,其國土貧瘠,既不能養蠶,更不能燒製瓷器。我大衍物產豐富,西洋垂涎已久,尤以絲綢、瓷器為甚。”
“隻慶陽一地,每年走私出去的絲綢不下數十萬匹,獲利百萬兩之巨。若是由官府來經營,江南十府,每年至少可增千萬稅收。”
皇帝聽到這個數字,頓時眼前一亮,若是照畢綏南的說法,那一旦開放海禁,朝廷的收入可是要大大增加。
不過他隨即想到,畢綏南身為知府,對走私的內情知道的如此清楚,遂黑著臉道:“大膽畢綏南!你身為地方官,居然敢放任商戶違背我大衍禁令,該當何罪!”
畢綏南不慌不忙答道:“陛下,並非臣放任不管,而是臣無從管起。”
皇帝冷哼了一聲,說道:“你和朕說明白一些!”
“臣剛到任時,有人向臣舉報,說是鄰水縣有兩艘商船裝滿綢緞準備出海,臣當即就在碼頭查扣了下來。”
“然而就在當晚,藩台衙門派人給臣送去了通行的文書,說那兩艘船是省裏送出去的貨物,臣萬般無奈,隻得予以放行。”
“正興十三年,臣接到總督署的公文,說是南康的海軍護送一批緊要的貨物出海,讓臣小心接遞。”
“正興十五年,臣收到司禮監的急遞,說是有一批絲綢要送到京城,讓臣予以放行。後來據臣打探,這些絲綢全部運往了外洋。”
“正興十七年,海匪的頭子派人找到了臣,說江南的一些富戶買通了他們的人。這些富戶派人盯著碼頭,出海的若不是他們的船,就去給海匪通風報信,讓海匪劫下,以此壟斷出海的線路。”
“就在上個月,因扣押了一車瓷器,還有人找到了臣,請求臣予以放行。”
畢綏南侃侃而談,一樁樁事情說出來,皇帝聽的是心驚肉跳。
不過皇帝靜下心神,又找到了畢綏南話裏的不通之處。
“江南一省,衙門何止成百上千,南康又緊鄰著出海口,海匪的頭子,為何會找上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