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綏南就算對政事再遲鈍,也明白了女婿的擔憂。
他本就對這個南康知府沒什麽企圖,聽女婿給了建議,當下說道:“這個沒什麽問題,我明日就向陛下寫奏章。”
林遠誌鬆了一口氣,說道:“江南的形勢一向錯綜複雜,陛下又派了幾個親信過去,如今是一潭渾水,咱們萬萬不能涉足進去。”
畢綏南深以為然,林紫蘇卻是說道:“風聲傳了出去,如今外公再上奏章,怕是已經晚了。”
林紫蘇的這句話無異於一句驚雷,眼見著外公和父親都看向自己,又補充道:“外公向陛下建言開放海禁,就算外公不去搶他們的位置,他們也不會善罷甘休。再說,外公一旦推辭,陛下隻會以為您不堪大用,怕是也不會再用心維護您。”
林遠誌素知自己的女兒對政事頗有見解,問道:“大姐兒,那依你看,此事該如何應對?”
林紫蘇目光炯炯的看著畢綏南,說道:“開弓沒有回頭箭,外公既然提了開放海禁,那就隻能硬著頭皮堅持下去,做出一番成績。隻要有陛下庇護,想來那幫禦史言官也不能拿您怎麽樣。”
話雖如此說,朝政風雲變幻,林紫蘇的猜想,似乎是全部落空了。
皇帝將參奏畢綏南的奏章壓了下去之後,禦史們並沒有偃旗息鼓,而是又糾集了幾個朝臣,洋洋灑灑地寫了十幾份奏章,通過通政使司和都察院遞了上去。
這次不但繼續參奏畢綏南私通海匪,還將敦王謝晞捎帶了上去。
說是畢綏南是未來敦王妃的外公,兩人對皇帝立儲不滿,這才內外勾結,意圖對太子不利。
禦史們說的篤定,還說謝晞前些日子去了江南,就是想提前在江南布局。
就在當晚,宮裏傳出來一個小道消息,太子謝曜去見了皇帝,言道謝晞立身不端,不應該在摻和在和北狄的和談之中。
皇帝極其爽快的答應了謝曜的請求。
雙方在和談的焦點其實也就那幾項,沒了謝晞的攪合,和談的進度進行的極快。
在內閣的建議下,謝曜做了巨大的讓步,不過兩日的時間,謝曜就和北狄的三王子敲定了和談的草案。
大衍和北狄邊關停戰,結為兄弟之盟。
大衍責令烏普部落退出北狄,自此之後,北狄也不再入侵大衍,雙方休兵罷戰,互不侵犯。
謝曜又以金瀾關以北難守易攻為由,潞原境內六城,皆劃給北狄。
雙方開放邊關互市,促進物資交流。
在有心人的散播之下,和書上的一些內容迅速流傳了出去。
“北狄常年犯我大衍,卻始終屢禁不止。自此之後,北境可高枕無憂矣。”
“是啊,聽說北狄的馬匹便宜,我估摸著,日後可以販些馬匹來賣。”
“官家慧眼識人,太子英明神武,果然是一國儲君的風範。”
當然,謝曜也知道割地不是什麽光彩的事情,因此對外間說時,不說割讓六城的事情,隻說是太子殿下仁德,解了邊民戰亂之苦。
一時間,朝野內外,對太子皆是交口稱讚。
就連一向對謝曜頗有微詞的錢敏中,也沒有再說些什麽。
這樣的一封和書,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就差皇帝的同意。
“這是太子一力促成的和談,你們都來說說,到底如何?”
集義殿內,皇帝指著麵前的和書朝內閣說道。
錢敏中如今還隻是暫代著內閣首輔,還等著皇帝鬆口,這個時候,自然不會去犯皇帝的忌諱。
不過他占著這個位子,總是要率先表示,當下說道:“太子殿下麵麵俱到,臣佩服之至。”
錢敏中說完,朝陸致遠笑著說道:“陸大人,您的家似乎就在潞原,不知道有何想法?”
陸致遠所在的陸家是潞原的名門望族,在潞原勢力頗大。
錢敏中原以為割讓潞原六城,陸致遠定然會出言反對,哪知見他時,卻是一副雲淡風輕的表情,不由得有些好奇。
“殿下此番和議,解了潞原的窘迫,保邊境得長久太平,臣替潞原的百姓謝過皇上和殿下。”
陸致遠說著,朝謝曜深深做了一揖。
在謝曜的心中,陸致遠一向是心高氣傲,和旁人向來是不假辭色,沒想到陸致遠竟然會對他如此客氣。
一場和談,竟收服了朝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著實是意外之喜。
謝曜客客氣氣地朝陸致遠回了半禮,說道:“陸尚書客氣了,護國安民,是我應盡之責。”
有了錢敏中和陸致遠起了個頭,集義殿內的氣氛甚是和諧。
到了威遠侯方欒那裏,竟然還和錢敏中說上了幾句閑話,著實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威遠侯方欒今日是被皇帝破例召來議事的,皇帝見他一反常態,竟然附和著內閣的意見,心中頗為不喜,趁著內閣說話的空隙,叫道:“威遠侯,你來說說,此番與北狄的和談,是否能孚眾望?”
這個問話讓方欒有些為難。
武將們一向對和談嗤之以鼻,更何況,五軍都督府的幾位都督,祖先都是隨著太祖南征北戰的悍將。
當年北狄是大衍的手下敗將,雖然時過境遷,北狄的勢力越來越強,大衍也沒有幾個能與北狄一戰的將領。
但在眾武將的心目中,始終是對北狄不屑一顧。
若是割讓城池的條款傳揚出去,武將們怕是要鬧翻了天。
現實的情況,方欒又不得不慮。
隨著選妃進入了尾聲,方清歌太子妃的名分似乎也就要確定下來。
這和談是謝曜談下來的,作為謝曜未來的嶽丈,方欒自然要為謝曜說上幾句好話。
不過皇帝話裏的意思,似乎對這和書裏的細節並不是十分滿意,若是一味的讚賞,怕是皇帝會看輕他們五軍都督府。
方欒腦子轉了一下,說道:“長年與北狄征戰,邊民深受戰亂之苦,止戈弭戰,自然是人心所向。不過眾口難調,不論是戰是和,終歸會有人不滿,陛下也不必太放在心上。”
皇帝“哦”了一聲,問道:“威遠侯的意思,是對這次的和談十分滿意了?”
(本章完)
他本就對這個南康知府沒什麽企圖,聽女婿給了建議,當下說道:“這個沒什麽問題,我明日就向陛下寫奏章。”
林遠誌鬆了一口氣,說道:“江南的形勢一向錯綜複雜,陛下又派了幾個親信過去,如今是一潭渾水,咱們萬萬不能涉足進去。”
畢綏南深以為然,林紫蘇卻是說道:“風聲傳了出去,如今外公再上奏章,怕是已經晚了。”
林紫蘇的這句話無異於一句驚雷,眼見著外公和父親都看向自己,又補充道:“外公向陛下建言開放海禁,就算外公不去搶他們的位置,他們也不會善罷甘休。再說,外公一旦推辭,陛下隻會以為您不堪大用,怕是也不會再用心維護您。”
林遠誌素知自己的女兒對政事頗有見解,問道:“大姐兒,那依你看,此事該如何應對?”
林紫蘇目光炯炯的看著畢綏南,說道:“開弓沒有回頭箭,外公既然提了開放海禁,那就隻能硬著頭皮堅持下去,做出一番成績。隻要有陛下庇護,想來那幫禦史言官也不能拿您怎麽樣。”
話雖如此說,朝政風雲變幻,林紫蘇的猜想,似乎是全部落空了。
皇帝將參奏畢綏南的奏章壓了下去之後,禦史們並沒有偃旗息鼓,而是又糾集了幾個朝臣,洋洋灑灑地寫了十幾份奏章,通過通政使司和都察院遞了上去。
這次不但繼續參奏畢綏南私通海匪,還將敦王謝晞捎帶了上去。
說是畢綏南是未來敦王妃的外公,兩人對皇帝立儲不滿,這才內外勾結,意圖對太子不利。
禦史們說的篤定,還說謝晞前些日子去了江南,就是想提前在江南布局。
就在當晚,宮裏傳出來一個小道消息,太子謝曜去見了皇帝,言道謝晞立身不端,不應該在摻和在和北狄的和談之中。
皇帝極其爽快的答應了謝曜的請求。
雙方在和談的焦點其實也就那幾項,沒了謝晞的攪合,和談的進度進行的極快。
在內閣的建議下,謝曜做了巨大的讓步,不過兩日的時間,謝曜就和北狄的三王子敲定了和談的草案。
大衍和北狄邊關停戰,結為兄弟之盟。
大衍責令烏普部落退出北狄,自此之後,北狄也不再入侵大衍,雙方休兵罷戰,互不侵犯。
謝曜又以金瀾關以北難守易攻為由,潞原境內六城,皆劃給北狄。
雙方開放邊關互市,促進物資交流。
在有心人的散播之下,和書上的一些內容迅速流傳了出去。
“北狄常年犯我大衍,卻始終屢禁不止。自此之後,北境可高枕無憂矣。”
“是啊,聽說北狄的馬匹便宜,我估摸著,日後可以販些馬匹來賣。”
“官家慧眼識人,太子英明神武,果然是一國儲君的風範。”
當然,謝曜也知道割地不是什麽光彩的事情,因此對外間說時,不說割讓六城的事情,隻說是太子殿下仁德,解了邊民戰亂之苦。
一時間,朝野內外,對太子皆是交口稱讚。
就連一向對謝曜頗有微詞的錢敏中,也沒有再說些什麽。
這樣的一封和書,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就差皇帝的同意。
“這是太子一力促成的和談,你們都來說說,到底如何?”
集義殿內,皇帝指著麵前的和書朝內閣說道。
錢敏中如今還隻是暫代著內閣首輔,還等著皇帝鬆口,這個時候,自然不會去犯皇帝的忌諱。
不過他占著這個位子,總是要率先表示,當下說道:“太子殿下麵麵俱到,臣佩服之至。”
錢敏中說完,朝陸致遠笑著說道:“陸大人,您的家似乎就在潞原,不知道有何想法?”
陸致遠所在的陸家是潞原的名門望族,在潞原勢力頗大。
錢敏中原以為割讓潞原六城,陸致遠定然會出言反對,哪知見他時,卻是一副雲淡風輕的表情,不由得有些好奇。
“殿下此番和議,解了潞原的窘迫,保邊境得長久太平,臣替潞原的百姓謝過皇上和殿下。”
陸致遠說著,朝謝曜深深做了一揖。
在謝曜的心中,陸致遠一向是心高氣傲,和旁人向來是不假辭色,沒想到陸致遠竟然會對他如此客氣。
一場和談,竟收服了朝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著實是意外之喜。
謝曜客客氣氣地朝陸致遠回了半禮,說道:“陸尚書客氣了,護國安民,是我應盡之責。”
有了錢敏中和陸致遠起了個頭,集義殿內的氣氛甚是和諧。
到了威遠侯方欒那裏,竟然還和錢敏中說上了幾句閑話,著實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威遠侯方欒今日是被皇帝破例召來議事的,皇帝見他一反常態,竟然附和著內閣的意見,心中頗為不喜,趁著內閣說話的空隙,叫道:“威遠侯,你來說說,此番與北狄的和談,是否能孚眾望?”
這個問話讓方欒有些為難。
武將們一向對和談嗤之以鼻,更何況,五軍都督府的幾位都督,祖先都是隨著太祖南征北戰的悍將。
當年北狄是大衍的手下敗將,雖然時過境遷,北狄的勢力越來越強,大衍也沒有幾個能與北狄一戰的將領。
但在眾武將的心目中,始終是對北狄不屑一顧。
若是割讓城池的條款傳揚出去,武將們怕是要鬧翻了天。
現實的情況,方欒又不得不慮。
隨著選妃進入了尾聲,方清歌太子妃的名分似乎也就要確定下來。
這和談是謝曜談下來的,作為謝曜未來的嶽丈,方欒自然要為謝曜說上幾句好話。
不過皇帝話裏的意思,似乎對這和書裏的細節並不是十分滿意,若是一味的讚賞,怕是皇帝會看輕他們五軍都督府。
方欒腦子轉了一下,說道:“長年與北狄征戰,邊民深受戰亂之苦,止戈弭戰,自然是人心所向。不過眾口難調,不論是戰是和,終歸會有人不滿,陛下也不必太放在心上。”
皇帝“哦”了一聲,問道:“威遠侯的意思,是對這次的和談十分滿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