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綏南接過奏章展開來看,眉頭越皺越緊。
他和姚澄宇的部下,都是私底下的接觸,每次見麵也甚是隱秘,
林遠誌察言觀色,看出了畢綏南臉色的不對勁,出聲問道:“我看了這上麵的說辭,似乎都是故意針對您的,嶽父大人,您是不是在江南得罪了什麽人?”
畢綏南搖了搖頭,說道:“我在江南得罪的人多了,可是趕在這個節骨眼上落井下石,還能直達天聽的,那可就寥寥無幾。”
翁婿兩人坐了下去,細細盤算了一番,始終是不得頭緒。
林紫蘇坐在一旁,聽著外祖父和父親說起了慶陽府的瑣事,隻感無趣,就去沏了一杯熱茶。
當她泡好了茶水,正要給兩位長輩沏上,就聽外祖父說道:“賢婿啊,開海禁有百利而無一害,若是陛下肯聽從我的意見,每年國庫的稅收至少可以多收千萬兩,有了這些銀子,則朝廷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林遠誌知道自己這個嶽父在治國上頗有些見解,但一直都在地方為官,對朝堂的形勢所知不多。
自從劉慶元致仕之後,原本聯合起來針對劉慶元的幾個派係逐漸分化。
錢敏中有了皇帝的默許,在內閣逐漸得勢,司禮監也隱隱有冒頭的趨勢。
目前朝堂上隱隱分成了三派,以錢敏中為首的山南黨,以陸致遠為首的北黨,還有一大批跟隨在司禮監身後亦步亦趨的官員。
三派官員平日裏相處還算和氣,一旦涉及到利益分配,那就要生出許多暗潮洶湧。
像開放海禁這等大事,千萬兩銀子的收入,任誰都想從中分一杯羹,哪一派也都不能容忍。
況且,那些偷偷往海上販賣貨物的商戶,背後隱隱也有著官員們的身影。
就比如說山南的首富秦家,原本隻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商戶,幾十年前,突然就如同天降橫財了一般,四處買田置鋪,把持了鄰近山南四省的瓷器和生絲生意。
有傳言說,秦家正是得了錢家的支持,一直做著出海的生意,才賺的盆滿缽滿。
在開放海禁這件事上,幾派的官員達成了默契,都不願意在皇帝麵前提起此事。
突然冒出一個人,和皇帝提起了此事,還信誓旦旦的說起了前景,自然會引起那群人的不滿。
林遠誌認為,嶽父這一次是犯了眾怒,心裏難免替他擔心了起來。
“嶽父大人,開海禁乃是大事,也不急於這一時。不如您先上個奏章,和陛下認個錯。”
畢綏南瞪了林遠誌一眼,說道:“別以為我不知道,國庫連年空虛,江南號稱魚米之鄉,此次洪災,卻連賑災的糧食都發不下去。長此以往,我大衍可就要亡國了!”
林遠誌慌忙起身說道:“嶽父大人,咱們就事論事,可不要說什麽亡國!”
畢綏南對林遠誌這句話甚是不滿,“哼”了一聲,說道:“虧你還是入了刑部,膽子也忒小了!”
翁婿二人相視無言,氣氛頓時有些尷尬,林紫蘇忙打圓場道:“外公,父親也是關心則亂,您就不要計較了。您手裏的那個奏章,能否讓我看一下?”
這幾日相處,畢綏南隻知道這個外孫女性格乖巧。見她竟然對奏章感興趣,遲疑了一下,還是將奏章遞到了林紫蘇手裏。
林紫蘇接過奏章,隨意翻看了一下,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外公,您從江南來京城,想必是一路快馬加鞭,不知用了幾日的時間?”
畢綏南不知林紫蘇何意,說道:“若是平時的話,起碼得一個月,這次有皇命在身,不敢耽擱,隻用了十日就到了京城。”
“這就是了,這奏章口口聲聲說您和海匪勾結,這才攛掇朝廷開放海禁。文中所言看似有理有據,實則漏洞百出。您看,這裏麵寫您暗中勾結海匪,牟取暴利,還說五日前,您治下的商戶私通外洋,被江南的駐軍抓個正著。”
畢綏南聽的苦笑不已,他和皇帝說了姚澄宇的事,隻是想增加說服皇帝的力度,沒想到卻授人以柄,反被人借題發揮。
“今日是八月二十九,奏章上寫的商戶被抓是八月二十四。您快馬加鞭趕到京城還需十日,五日前江南發生的事,這麽快就傳到了京城,除非……”
經林紫蘇這一說,畢綏南和林遠誌都發覺了問題所在,齊齊看向了林紫蘇。
他們平日裏並非粗枝大葉之人,隻不過隻想著如何脫罪,倒是忽略了這些細節。
“除非是有人早已謀劃好,等著您到京城之後就對您不利,羅織了一些證據。正好您和陛下提起了開放海禁,就趁著這個由頭發難。”
在林紫蘇看來,想參奏畢綏南,有的是理由,一個賑災不力的罪名,足以將他壓的抬不起頭來。
勾結海匪這類罪名看起來嚴重,一經查出,至少是族滅滿門的罪名。
但正因為後果嚴重,因此定罪時就極其慎重。
加上今上一向寬大為懷,在正興一朝,也就定過兩三次這樣的罪。
更不要說,畢綏南是現任的官員,為了朝廷的體麵,皇帝更不可能同意禦史們的參奏。
林紫蘇將奏章放回到了畢綏南的手邊,見外公一臉讚許的看向自己,笑道:“外公您是身在其中,這才當局者迷。其實,這裏麵的紕漏,稍微注意都能看出來,但那些參奏您的人居然不管不顧,這可實在是令人費解。”
林遠誌聽的連連點頭,說道:“這裏麵的大帽子,說起來危言聳聽,其實也稀鬆平常,陛下一代明君,斷不會聽信這等無稽之談,禦史們這樣做,倒像是打壓人的手段。”
畢綏南心中一動,當即想起皇帝和他提起的到南康城就任。
他還沒有摸清皇帝是隨口一說,還是真有此意,因此沒有和旁人提起。
不過到了這樣緊關節要的時候,他也顧不得太多,當下將皇帝給自己的許諾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林遠誌聽完,心內更是擔憂:“嶽父大人,您還是盡快和陛下辭掉南康知府的職務,要不然,可就真的大難臨頭了。”
(本章完)
他和姚澄宇的部下,都是私底下的接觸,每次見麵也甚是隱秘,
林遠誌察言觀色,看出了畢綏南臉色的不對勁,出聲問道:“我看了這上麵的說辭,似乎都是故意針對您的,嶽父大人,您是不是在江南得罪了什麽人?”
畢綏南搖了搖頭,說道:“我在江南得罪的人多了,可是趕在這個節骨眼上落井下石,還能直達天聽的,那可就寥寥無幾。”
翁婿兩人坐了下去,細細盤算了一番,始終是不得頭緒。
林紫蘇坐在一旁,聽著外祖父和父親說起了慶陽府的瑣事,隻感無趣,就去沏了一杯熱茶。
當她泡好了茶水,正要給兩位長輩沏上,就聽外祖父說道:“賢婿啊,開海禁有百利而無一害,若是陛下肯聽從我的意見,每年國庫的稅收至少可以多收千萬兩,有了這些銀子,則朝廷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林遠誌知道自己這個嶽父在治國上頗有些見解,但一直都在地方為官,對朝堂的形勢所知不多。
自從劉慶元致仕之後,原本聯合起來針對劉慶元的幾個派係逐漸分化。
錢敏中有了皇帝的默許,在內閣逐漸得勢,司禮監也隱隱有冒頭的趨勢。
目前朝堂上隱隱分成了三派,以錢敏中為首的山南黨,以陸致遠為首的北黨,還有一大批跟隨在司禮監身後亦步亦趨的官員。
三派官員平日裏相處還算和氣,一旦涉及到利益分配,那就要生出許多暗潮洶湧。
像開放海禁這等大事,千萬兩銀子的收入,任誰都想從中分一杯羹,哪一派也都不能容忍。
況且,那些偷偷往海上販賣貨物的商戶,背後隱隱也有著官員們的身影。
就比如說山南的首富秦家,原本隻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商戶,幾十年前,突然就如同天降橫財了一般,四處買田置鋪,把持了鄰近山南四省的瓷器和生絲生意。
有傳言說,秦家正是得了錢家的支持,一直做著出海的生意,才賺的盆滿缽滿。
在開放海禁這件事上,幾派的官員達成了默契,都不願意在皇帝麵前提起此事。
突然冒出一個人,和皇帝提起了此事,還信誓旦旦的說起了前景,自然會引起那群人的不滿。
林遠誌認為,嶽父這一次是犯了眾怒,心裏難免替他擔心了起來。
“嶽父大人,開海禁乃是大事,也不急於這一時。不如您先上個奏章,和陛下認個錯。”
畢綏南瞪了林遠誌一眼,說道:“別以為我不知道,國庫連年空虛,江南號稱魚米之鄉,此次洪災,卻連賑災的糧食都發不下去。長此以往,我大衍可就要亡國了!”
林遠誌慌忙起身說道:“嶽父大人,咱們就事論事,可不要說什麽亡國!”
畢綏南對林遠誌這句話甚是不滿,“哼”了一聲,說道:“虧你還是入了刑部,膽子也忒小了!”
翁婿二人相視無言,氣氛頓時有些尷尬,林紫蘇忙打圓場道:“外公,父親也是關心則亂,您就不要計較了。您手裏的那個奏章,能否讓我看一下?”
這幾日相處,畢綏南隻知道這個外孫女性格乖巧。見她竟然對奏章感興趣,遲疑了一下,還是將奏章遞到了林紫蘇手裏。
林紫蘇接過奏章,隨意翻看了一下,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外公,您從江南來京城,想必是一路快馬加鞭,不知用了幾日的時間?”
畢綏南不知林紫蘇何意,說道:“若是平時的話,起碼得一個月,這次有皇命在身,不敢耽擱,隻用了十日就到了京城。”
“這就是了,這奏章口口聲聲說您和海匪勾結,這才攛掇朝廷開放海禁。文中所言看似有理有據,實則漏洞百出。您看,這裏麵寫您暗中勾結海匪,牟取暴利,還說五日前,您治下的商戶私通外洋,被江南的駐軍抓個正著。”
畢綏南聽的苦笑不已,他和皇帝說了姚澄宇的事,隻是想增加說服皇帝的力度,沒想到卻授人以柄,反被人借題發揮。
“今日是八月二十九,奏章上寫的商戶被抓是八月二十四。您快馬加鞭趕到京城還需十日,五日前江南發生的事,這麽快就傳到了京城,除非……”
經林紫蘇這一說,畢綏南和林遠誌都發覺了問題所在,齊齊看向了林紫蘇。
他們平日裏並非粗枝大葉之人,隻不過隻想著如何脫罪,倒是忽略了這些細節。
“除非是有人早已謀劃好,等著您到京城之後就對您不利,羅織了一些證據。正好您和陛下提起了開放海禁,就趁著這個由頭發難。”
在林紫蘇看來,想參奏畢綏南,有的是理由,一個賑災不力的罪名,足以將他壓的抬不起頭來。
勾結海匪這類罪名看起來嚴重,一經查出,至少是族滅滿門的罪名。
但正因為後果嚴重,因此定罪時就極其慎重。
加上今上一向寬大為懷,在正興一朝,也就定過兩三次這樣的罪。
更不要說,畢綏南是現任的官員,為了朝廷的體麵,皇帝更不可能同意禦史們的參奏。
林紫蘇將奏章放回到了畢綏南的手邊,見外公一臉讚許的看向自己,笑道:“外公您是身在其中,這才當局者迷。其實,這裏麵的紕漏,稍微注意都能看出來,但那些參奏您的人居然不管不顧,這可實在是令人費解。”
林遠誌聽的連連點頭,說道:“這裏麵的大帽子,說起來危言聳聽,其實也稀鬆平常,陛下一代明君,斷不會聽信這等無稽之談,禦史們這樣做,倒像是打壓人的手段。”
畢綏南心中一動,當即想起皇帝和他提起的到南康城就任。
他還沒有摸清皇帝是隨口一說,還是真有此意,因此沒有和旁人提起。
不過到了這樣緊關節要的時候,他也顧不得太多,當下將皇帝給自己的許諾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林遠誌聽完,心內更是擔憂:“嶽父大人,您還是盡快和陛下辭掉南康知府的職務,要不然,可就真的大難臨頭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