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渡己渡人
渡過:抑鬱症治愈筆記 作者:張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本小書,是從我抑鬱症病愈後所寫全部相關文章中精選而成。
抑鬱症是一個醫學難題。作為業外人士,觸碰這樣高度專業的領域,是很冒險的。但我仍然願意以最大的熱忱和勇氣,記錄下我的思考和實踐,奉獻給讀者們。
三年前,沒有任何預兆,抑鬱症不知不覺襲來(準確地說,我的診斷應該是“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發作”,為了行文方便,簡稱“抑鬱症”)。當時,我自己及身邊,沒有一個人了解抑鬱症。完全不同於其他疾病的詭異體驗,瞬間擊倒了我。被疾病裹挾著,我度過了長達半年的病程。
那是一段黑暗的歲月。是無知而非疾病,構成了對生命的巨大恐懼。從病愈那一刻起,出於對疾病的好奇,也出於責任心,我開始研究抑鬱症,想搞清楚折磨了我半年之久的怪病到底是怎麽回事;並要把我的心得告知同病者,讓他們少走彎路。
我清楚地記得,第一篇文章寫於2012年8月28日。此前一天,治療突然見效。如同一陣狂風,吹散了濃密的烏雲;幾乎沒有任何過渡,我豁然而愈。體力、活力、思考功能、寫作功能,在瞬間全部恢複。當晚,懷著難以言喻的喜悅,我以《地獄歸來》為題,簡略地記載了這個過程。
回過頭看,我對於抑鬱症的學習,是不符合科班程序的。我是“急用先學”,首先想搞清楚,治療為何會突然見效,於是把用過的11種藥,它們的化學結構、適應症、不良反應、毒理藥理,挨個研究了一遍;由此延伸到抑鬱症的病理知識;同時閱讀大量病例,增加感性認識。
再後來,當零散習得的知識斷片逐漸交匯,構成一張“網絡”後,我找來大專院校的精神科教材,係統學習了一遍;有一段時間,我甚至利用雙休日,到安定醫院薑濤醫生的診室,旁聽他給病人看病,獲取實際經驗。
記者職業也給我提供了便利。我把抑鬱症作為報道選題,廣泛采訪。就這樣,個人體驗、學習體會、采訪所得,結合在一起,我開始係統地撰寫文章。
這些文章傳播出去後,漸漸有很多患者及家屬慕名找我谘詢。千奇百怪的病例擴大了我的視野,我真切地悟到,為什麽說抑鬱症是一種“特異性”疾病,為什麽治療這麽困難。
為患者谘詢讓我感受到價值的實現。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是至高的快樂,也為我提供了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和方向。很多時候,我是為解答患者的提問而學習。
三年來,在本職工作之餘,我邊學習,邊采訪,邊接受谘詢,陸陸續續寫成這些文章。蒙中國工人出版社不棄,匯集成冊。精神醫學博大精深,我深知隻窺見冰山一角;我不敢自誇,唯一能自慰的是,我有足夠的真誠和認真。這些文章,在最初是寫給自己的——或因為此,它會有一些價值。
感謝為我治療的薑濤醫生,感謝向我谘詢的患者和家屬,感謝我的親朋好友,感謝中國工人出版社的編輯。沒有他們的幫助,不可能有這本小書。
是為序。
抑鬱症是一個醫學難題。作為業外人士,觸碰這樣高度專業的領域,是很冒險的。但我仍然願意以最大的熱忱和勇氣,記錄下我的思考和實踐,奉獻給讀者們。
三年前,沒有任何預兆,抑鬱症不知不覺襲來(準確地說,我的診斷應該是“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發作”,為了行文方便,簡稱“抑鬱症”)。當時,我自己及身邊,沒有一個人了解抑鬱症。完全不同於其他疾病的詭異體驗,瞬間擊倒了我。被疾病裹挾著,我度過了長達半年的病程。
那是一段黑暗的歲月。是無知而非疾病,構成了對生命的巨大恐懼。從病愈那一刻起,出於對疾病的好奇,也出於責任心,我開始研究抑鬱症,想搞清楚折磨了我半年之久的怪病到底是怎麽回事;並要把我的心得告知同病者,讓他們少走彎路。
我清楚地記得,第一篇文章寫於2012年8月28日。此前一天,治療突然見效。如同一陣狂風,吹散了濃密的烏雲;幾乎沒有任何過渡,我豁然而愈。體力、活力、思考功能、寫作功能,在瞬間全部恢複。當晚,懷著難以言喻的喜悅,我以《地獄歸來》為題,簡略地記載了這個過程。
回過頭看,我對於抑鬱症的學習,是不符合科班程序的。我是“急用先學”,首先想搞清楚,治療為何會突然見效,於是把用過的11種藥,它們的化學結構、適應症、不良反應、毒理藥理,挨個研究了一遍;由此延伸到抑鬱症的病理知識;同時閱讀大量病例,增加感性認識。
再後來,當零散習得的知識斷片逐漸交匯,構成一張“網絡”後,我找來大專院校的精神科教材,係統學習了一遍;有一段時間,我甚至利用雙休日,到安定醫院薑濤醫生的診室,旁聽他給病人看病,獲取實際經驗。
記者職業也給我提供了便利。我把抑鬱症作為報道選題,廣泛采訪。就這樣,個人體驗、學習體會、采訪所得,結合在一起,我開始係統地撰寫文章。
這些文章傳播出去後,漸漸有很多患者及家屬慕名找我谘詢。千奇百怪的病例擴大了我的視野,我真切地悟到,為什麽說抑鬱症是一種“特異性”疾病,為什麽治療這麽困難。
為患者谘詢讓我感受到價值的實現。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是至高的快樂,也為我提供了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和方向。很多時候,我是為解答患者的提問而學習。
三年來,在本職工作之餘,我邊學習,邊采訪,邊接受谘詢,陸陸續續寫成這些文章。蒙中國工人出版社不棄,匯集成冊。精神醫學博大精深,我深知隻窺見冰山一角;我不敢自誇,唯一能自慰的是,我有足夠的真誠和認真。這些文章,在最初是寫給自己的——或因為此,它會有一些價值。
感謝為我治療的薑濤醫生,感謝向我谘詢的患者和家屬,感謝我的親朋好友,感謝中國工人出版社的編輯。沒有他們的幫助,不可能有這本小書。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