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有了認知,才有預防


    你一定聽說過抑鬱症,但是,你未必真正了解抑鬱症。


    一種相當廣泛的認識是:抑鬱症是“情緒病”;得了抑鬱症的人,是“小心眼”“想不開”“愛鑽牛角尖”“意誌脆弱”,等等。


    其實不是。抑鬱症就是一種病,有著和其他疾病一樣完整的生化過程,其最大特點是自殺率高。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抑鬱症是最能摧殘和消磨人類意誌的疾病,它對人類生命和財富造成的損失是災難性的。由於抑鬱症的病狀常常被軀體病痛所掩蓋,90%左右的抑鬱症患者不能意識到自己可能患病並及時就醫。預計到2020年,在全球範圍內,抑鬱症將成為第二大致殘疾病。


    抑鬱如此凶猛,可是迄今為止,在世界範圍內,人們對抑鬱症的認識還非常初級。抑鬱症的發病機理、治療路徑、預防預後,仍是一個黑箱。世界各國對於抑鬱症,至多是對症治療,遠不是對因治療,還停留在經驗和摸索的階段。


    與諸多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抑鬱症患者很多,而大多數國人對“健康”的意識仍然僅停留在身體層麵,對“精神健康”的觀念淡漠。這也導致部分人患上抑鬱症而不自知;還有部分確診的抑鬱症患者,得不到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求治之路困難重重。


    2013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正式實施,確立了精神衛生工作的主要方針是——預防。但是,要做好預防,前提是對精神、心理疾病充分、正確的認知。恰恰在這個方麵,中國差距很大,任重道遠。


    一個必須正視的現象是:精神、心理疾病就潛伏在我們身邊,它像感冒一樣常見,又像癌症一樣危險!


    為了你自己,為了你所愛的人,為了掙紮在精神、心理疾病中的每一個生命,我們應該行動起來——傳播精神健康知識,消除社會大眾對抑鬱症的誤解和歧視,掃除心靈的灰霾,共築生命的藍天!


    故此,本手冊以圖文形式,介紹抑鬱症基本知識,表述全球精神衛生問題現狀,傳播對於抑鬱症的正確認知。


    有了認知,才有預防!


    一、關愛精神健康,刻不容緩


    1.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


    “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陳馮富珍出席《精神健康手冊》發布儀式時所說。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全球大約14%的疾病可歸因為神經精神障礙,約有10億人正在經曆心理、神經、精神疾病的影響!在who.2020年的疾病總負擔預測值中,精神衛生問題排名第一。


    who發布的十條健康指標中,前四條都與精神衛生有關。民眾對精神衛生的關注,已刻不容緩。


    who十條健康指標:


    (1)有足夠充沛的精力,能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敢於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材均勻,站立時頭、臂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睛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空間,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感覺輕鬆。


    2.抑鬱症,一個全球性精神危機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存競爭的加劇,外部內部壓力加大,很多人處於精神亞健康狀態,其中抑鬱症最為普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在五種主要精神疾病(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自閉症)中,抑鬱症居首。


    在全球範圍內,抑鬱症的發病率是11%,即每10個人中就可能有1個抑鬱症患者。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患。


    中國:近20年,中國抑鬱症發病率上升8—10倍。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加,抑鬱症、焦慮症正成為常見病。


    最近一次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目前全國抑鬱症發病率高達4%~8%,其中需要住院治療的重症患者占2.5%,而且發病率還在呈快速上升趨勢,然而隻有10%不到的病人接受了專科醫生正規治療。


    中國因抑鬱症導致的直接經濟負擔(如醫療費用)約為80.9億元人民幣,間接經濟損失(勞動力喪失等)432.8億元人民幣,總經濟負擔達到513.7億元人民幣。


    美國:每年有1100萬人患上抑鬱症,平均每6個美國人就有1個曾經或正在經受抑鬱症的困擾。美國每年因抑鬱症造成的損失超過2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00億元。


    英國:抑鬱症發病率在歐洲最高。英國成年在職者中,曾經被診斷患抑鬱症的人比例為26%。2010年抑鬱症在歐盟各國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於730億英鎊,約合人民幣7300億元。


    德國:據德國衛生部統計,德國有8000多萬人口,抑鬱症患者達400萬人。抑鬱症是德國現代社會中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易發疾病。


    法國:每年有8%的15歲至75歲的法國人患上抑鬱症,相當於300多萬人。每5名婦女中就有1名在一生中經曆過一段抑鬱,患抑鬱症的女性是男性的雙倍。抑鬱症是法國人自殺的第一大原因,每年約1萬名自殺者中有70%患有抑鬱症。


    西班牙:600萬患有抑鬱症的人群中,隻有30%的人得到專家的確診。大約25%的女性有時表現出抑鬱症狀。


    3.抑鬱症每年奪走許多生命


    抑鬱症是一種能夠置人於死地的疾病,其最嚴重的後果是自殺。在精神類疾病中,抑鬱症自殺率最高。在醫學界有一個估計:抑鬱症患者如果不予治療,約三分之一會自然恢複正常,大概需時半年到一年;另三分之一會反反複複,拖成慢性;再三分之一最終會選擇自殺。據2014年8月在京舉行的“第七屆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上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20萬人因抑鬱症自殺,這數據超過兩次汶川大地震!


    可是,如此令人震驚的數據卻沒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警醒。


    “十九世紀威脅人類的是肺病;二十世紀威脅人類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威脅是精神疾病……”南懷瑾如是說。


    【案例·自殺】


    2013年3月20日,南京女孩“走飯”自殺一天後,她生前利用“時光機”(可定時發送信息的軟件)發布遺言,在她的微博頁麵上顯示:“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


    2013年8月22日下午,在罹患抑鬱症半年後,《人民日報》文藝部編輯徐懷謙從高樓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2014年4月28日至5月8日,在不到兩周的時間,新華社安徽分社總編輯宋斌、都市快報副總編徐行、湘鄉市廣播電視台副台長賀衛星、深圳報業發行物流公司總經理張敬武,僅媒體界就有4人先後因患抑鬱症自殺而辭世。


    2014年8月11日,曾贏得奧斯卡金像獎、格萊美獎等榮譽的美國著名喜劇演員羅賓·威廉姆斯因抑鬱症在自己的寓所內自殺。同月28日,曾翻譯過《麥田裏的守望者》等多部名作的青年翻譯家孫仲旭也因抑鬱症而自殺,他上初三的兒子理解父親的病況,稱:“爸爸已經解脫了。”


    4.公眾對抑鬱症認知度極低


    與抑鬱症的高發病率相比,公眾對抑鬱症的認知度卻極低。國內一位心理學家曾對62位15-23歲就診於心理專科的患者做過調查,結果顯示:患者自身識別率幾乎為0;學校、家庭、社會對抑鬱症的識別率平均不足1%;全國地市級以上綜合醫院對抑鬱症的識別率不足20%。


    社會對抑鬱症的整體認知度極低,導致抑鬱症患者接受係統治療的比例也極低。中國抑鬱症患者中就醫的隻有10%,這10%中又隻有20%曾接受係統治療。


    原因是,抑鬱症患者中有些人擔心被當成“神經病”而不願就醫,有些人走過很長彎路後,才不得不走進專科醫院;還有些人將希望寄托於心理谘詢診所而延誤病情;也有部分患者害怕吃藥有副作用,或覺得吃藥無作用而拒絕服用……


    提高社會大眾關於抑鬱症的知識,走出認知誤區,消除抑鬱症患者的病恥感,使得他們勇於就醫,接受救治,是全社會迫在眉睫的任務和責任。


    【案例·病恥感】


    “抑鬱症患者就診率比較低,其中不少抑鬱症患者往往都是到了中、重度以上才來就醫,這樣就增加了治療的難度。”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主任王學義分析,出現這種情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方麵是大家對精神類疾病的知識了解得比較少,忽略了抑鬱症的早期症狀而耽誤了看病。另一方麵是多數精神類疾病患者有“病恥感”,認為精神科是看“瘋病”的,不願意到精神科就醫。(《河北日報》,2013)


    二、認識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可由各種原因引起,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的臨床特征。


    抑鬱症是一類具有高患病率、高複發率、高自殺率和高致殘性特點的情緒障礙性疾病。大眾概念中的“抑鬱症”,一般是指的單相抑鬱症。實際上,抑鬱症並非單指一種精神疾病,而是一組同屬精神障礙疾病的總稱。它包括了單相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中的抑鬱發作、隱匿性抑鬱症、非典型性抑鬱症等等,統稱“抑鬱症”。


    本手冊主要對單相抑鬱症及雙相情感障礙進行講解。


    1.抑鬱症的特征


    抑鬱症最鮮明的特征是情緒抑鬱、低落。但抑鬱情緒並不一定就是抑鬱症。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抑鬱症,有三條重要標準:


    首先,他的抑鬱情緒與其處境不相稱,也就是說,生活中並沒有值得他悲傷的事情,他仍然情緒低落。這是一種放大了的“低落”,患者情緒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


    其次,抑鬱症的情緒低落是顯著而持久的,即患者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達到或超過兩周)心情壓抑苦悶。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曆情緒上的潮起潮落。但是,我們總能自我調整,在不知不覺中恢複生命的活力。而如果情緒低落、萎靡不振的狀況一直持續,無論如何也無法恢複到原有的健康狀態,就可能患上了抑鬱症。


    第三,抑鬱症還有一個特點,即反複發作。一般來說,當你在生活中遭遇不幸時,時間是最好的創傷彌合劑,再深重的痛苦也會逐漸淡化。但是,抑鬱症相反,它不但不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好轉,即使治愈後,也還會反反複複,一不小心就會複發。


    總之,抑鬱症與正常的悲傷不一樣,它會幹擾人的生活、工作、學習能力、食欲、睡眠以及樂趣,甚至可能吞噬人的生命。


    那麽,如何區別“抑鬱情緒”和“抑鬱症”?我們提供《抑鬱症自測表》(點擊測試),以供參考。


    2.抑鬱症的症狀


    抑鬱症是一個發展過程,從“陰雨天般的心情”即抑鬱情緒,逐漸發展到鬱鬱寡歡,繼續發展到失去自信、興趣和感受快樂的能力。有人將抑鬱症的症狀歸結為“六無”:無興趣、無價值、無希望、無意義、無精力、無辦法。最後還會表現為認知失調、行動退縮、思維障礙及行動障礙等,嚴重者甚至不語不食,生活無法自理,呈木僵狀態。最極端者會自殺。


    抑鬱症有三大核心症狀,即抑鬱“三聯征”和七條附加症狀。重度抑鬱症包含至少2個核心症狀和至少2個附加症狀。


    抑鬱“三聯征”:


    (1)情緒低落,表現為:感覺生活沒意思,高興不起來,特別是興趣與愉快感喪失,鬱鬱寡歡,痛苦難熬,度日如年,不能自拔。


    (2)思維遲緩,表現為:腦子不好使,記憶力減退,思考問題困難,覺得腦子空空、變笨了。


    (3)運動抑製,表現為:運動機製受限,精力減退,不愛活動,走路緩慢,言語少等。


    附加症狀:


    1自信心喪失和自卑;


    2無理由的自責或過分的罪惡感;


    3反複出現自殺念頭;


    4精神運動性改變,激越或遲滯;


    5睡眠障礙(失眠、早醒或嗜睡);


    6食欲改變(減少、增加或暴飲暴食);


    7身體不適,功能性疼痛(惡心、口幹、頭痛或關節肌肉疼痛)。


    需要警醒的是,還有一種“非典型抑鬱症”,可能隻表現為軀體症狀,比如身體的不適、疼痛等,而並無顯著的情緒障礙。這些軀體症狀與一些生理疾病的症狀相似,又稱為“隱匿型抑鬱症”,它非常容易因誤診而耽誤治療。


    【描述·抑鬱體驗】


    抑鬱症和其他疾病一樣,患者的軀體經受著痛苦折磨。比如,頭痛。這種疼痛是一種鈍痛,不劇烈,但沉重,有重壓感。它有如一片烏雲,盤踞在你的大腦裏。有時候突然消失,就像是被風吹走;但你不敢輕鬆,因為你知道,它還會不期而至,你恐懼地等待著它的到來……


    再如,胸悶,胃痛,肩頸痛,耳鳴,心慌,食道堵塞感和燒灼感,等等。不同的患者,會有不同的軀體症狀;同一個患者,在不同的時期也會出現不同的症狀。當病程發展,且出現服藥副作用後,病人又會合並程度不同的行動障礙。手抖,走路不穩,觸覺敏感,易驚跳,坐立不安。類似於焦慮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精神運動性不安”。再往後,會發展到思維障礙、閱讀障礙、語言障礙;怕風、怕水、怕聲音……全身心的痛苦,稱之為度日如年,絕不誇張。


    其次,專屬於抑鬱症的一個特點,是快感阻斷。當發展到重度階段,屬於人類的所有快樂,各種欲望,統統消失了。患者每天情緒極度低落,覺得做任何事情都毫無意義。對於他,人生不再是新鮮和快樂的旅程,而變成痛苦的煉獄。


    第三,與快感缺失相關的另一個特征是絕望。這是抑鬱症患者的又一共性。自我評價無限降低、自責、自罪,患者普遍覺得未來一片灰暗,看不到任何希望。痛苦和巨大的無價值感,足以吞噬他的一切。


    第四,最可怕的,是情感的喪失。當病程再發展到一定程度,患者會變得麻木、呆滯。抑鬱症的一個基本的表現,就是患者不再能體驗情感和生活的美麗。世界上的一切,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都與他無關。親人朋友近在咫尺,他卻遠在天涯。他不但喪失了快樂、希望,最後還喪失了愛的能力、審美的能力。這個時候,人就成了一具軀殼,成了行屍走肉。(摘自《為何抑鬱症患者容易自殺?》,作者張進)


    【案例·焦慮】


    我退掉了先前租的房子,想搬到更便宜的地方去,但是我就是無法完成搬家這件事。我瞬間崩潰,焦慮把我瓦解。早上三四點我就被一陣陣強烈的恐慌感驚醒,那緊張的勁兒讓我恨不得從6樓的窗戶跳出去,也許那樣還舒服點兒。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我總覺得自己會因為壓力過大而昏過去。三個月前,我還能好端端地去上班,而現在,世界已離我而去。


    它真正來襲是在我退了房子兩個星期後,我發現我迫切需要搬家,但是我卻出不了門。我感覺人們都欺騙我,我就像隻草原上負傷的動物。我完全崩潰了,幾乎一整天不吃任何東西。我一副精神分裂的緊張模樣,就好像受到巨大驚嚇一樣,這讓我看起來舉止怪異。我的記憶力短暫喪失,後來更糟,我無法控製地腹瀉,甚至會失禁。我好像活在恐怖的地獄裏,無法離開這間房子半步。(摘自《重口味心理學2》,作者姚堯)


    【案例·死亡意念】


    不能站在陽台。十二樓。可惜防盜網太醜陋,太礙事。好想飛下去,像一隻蝴蝶那樣飛,像一片紙屑那樣飛。接觸到地麵的那一刹那會有多痛呢?我喜歡白天飛,天空晴朗的日子飛……隻要目光一看到陽台,思緒就飛舞起來。我費勁地像拔河那樣將視線拔回來,雙手抓住一邊門框或椅背。我無數次閉上眼睛,讓自己退回到客廳裏,退回到書房的角落裏。我知道這是心魔在作怪。我蜷縮在角落裏,脊背緊貼鑲嵌在牆旮旯裏,心裏卻有異形怪獸的黑影吼叫著,破腔而出,一次又一次地,旋風般撲出去。它長嘯著,橫掃一切障礙撲向天外。(摘自《曠野無人——一個抑鬱症患者的精神檔案》,作者李蘭妮)


    3.抑鬱症的病因


    迄今,抑鬱症的病因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麵因素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常見公認的病因包括:


    遺傳因素抑鬱症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較為密切的關係。抑鬱症一般被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兩大類,內源性抑鬱症往往由軀體內部因素引起,帶有明顯的生物學特點。這個“內部因素”其實就是基因特點,往往通過遺傳獲得,它是造成大腦中三種神經遞質(5-ht、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失衡的根源。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觀察到,一個抑鬱症患者的直係或旁係親屬中,還會有其他精神疾病患者,說明這個家族遺傳傾向明顯。上海精神科醫生顏文偉認為,在全世界人口中,大約有5%-10%的人有這種遺傳基因,容易得抑鬱症。


    生物化學因素研究發現,抑鬱症是患者大腦中三種神經遞質不平衡所致。人腦中有幾億個腦細胞,稱為神經元。兩個腦細胞之間,有一個間隙。人腦傳遞信息時,前一個腦細胞的神經末梢就會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其使命是載著信息,跨越間隙,像郵差一樣把信息傳遞下去。這個化學物質,就叫神經遞質。


    大腦的神經遞質有很多種,最主要的就是三種:5-ht、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這三種神經遞質,其功能不完全一樣。比如,5-ht掌管情感、欲望、意誌;多巴胺傳遞快樂;去甲腎上腺素提供生命動力。如果這三種神經遞質失去平衡,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就會減弱或改變,人體就會出現失眠、焦慮、強迫、抑鬱、恐懼等症狀,表現為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大腦疾病。


    【案例·張國榮】


    2013年,張國榮逝世10周年,他的姐姐張綠萍首次公開了張國榮患抑鬱症的原因。張綠萍在采訪中說道:“很多人都以為哥哥生病,是因為在娛樂圈裏麵壓力太大而讓他感到精神壓力很大。其實,我從一開始也以為是娛樂圈壓力使然,但出了事之後,有位醫生寫了一份4張紙的信,解釋給我聽,說抑鬱症在醫學上分兩類:一種是cli


    icaldep


    essio


    ,因為腦部化學物質不平衡了,是生理上的;一種就是大家明白的有不開心的事什麽的導致的。哥哥就是第一種。”


    心理社會環境因素一些研究提示,社會重重壓力,種種負擔和不幸的生活事件,如失業、失去至愛親人或朋友、患病、離婚等等,可導致抑鬱症。有時,抑鬱症的發生也可能與軀體疾病有關。一些嚴重的軀體疾病,如腦中風、心髒病發作、激素紊亂等,都有可能作為壓力源引發抑鬱症。


    性格基礎一些抑鬱症患者在其兒童期,曾經有母子分離、被父母情感忽視、照看者心理障礙導致孩子心理養育環境不穩定等問題。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容易悲觀,自卑,缺乏自信心,對生活事件掌控感差,多疑,過分擔心。這些性格特點會加重應激事件的刺激,容易導致抑鬱症。


    由此可知,兒童期經曆、自身性格因素、家族遺傳、腦部化學物質不平衡、與情緒有關的腦神經環路失調、長期受軀體疾病困擾、遭遇重大打擊……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抑鬱症。


    但並非有上述困擾的人都一定會罹患抑鬱症,好比同樣淋了一場雨,有的人會感冒,有的人卻不會。每個人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不同,對抑鬱症的抵抗力也不同。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其一生中的某個階段患上抑鬱症,甚至可能沒有什麽特殊原因,就像“鬧鍾到了一定時間就響了”,沒有誰是對抑鬱症完全免疫的。我們都需要具備對抑鬱症的充分認知,才能做好抑鬱症的早期識別及防治。


    4.易患抑鬱症的人群


    盡管現代社會人們更容易被抑鬱症侵襲,但這並不表示抑鬱症是現代病,或隻針對某類人。


    抑鬱症古已有之,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的文獻中就有對抑鬱症的描述。它既不是人類的弱點,更不是衡量意誌、品格或運氣的標尺。沒有哪種人可以對抑鬱症免疫,患抑鬱症的人不分職業、種族、性別、年齡、財富多寡、地位高低、知識高下。


    因此,以下所列易患抑鬱症的人群分類,並不表示抑鬱症隻襲擊這類人。


    貧困人群:比如中國國企下崗人員和農村留守人員,是抑鬱症高發群體。研究已經證明,貧困是抑鬱症的一大誘因。貧困使人抑鬱,抑鬱愈使人貧困,二者交互作用,導致精神障礙與孤立。接受社會救濟的人群中,抑鬱症比例是總人口患病率的3倍。


    18-35歲的青年:青年人處於性格成長期,家庭、學業、工作壓力較大,是容易患上抑鬱症而又被大家所忽略的群體。尤其是青少年抑鬱症如未引起重視和及時治療,很容易釀成悲劇。


    事業有成的人:他們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責任比較大,精神壓力也比較大,患病的概率比較高,如企業家、社會精英。


    藝術創作類人群:從事藝術創作類工作的人性格都比較敏感,工作、生活往往也不規律,如詩人、音樂家、畫家、演員等,他們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比一般大眾大8倍。


    從事瑣碎細致工作的人:有一些行業需要從業人員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且處理的大多是繁雜瑣碎的事,他們更容易患上抑鬱症,比如教師、警察、財務、醫護人員等。


    慢性病患者:長時間患有某種身體疾病者,很容易導致抑鬱症;而抑鬱症會降低免疫力,從而使身體病情更加惡化。


    孕婦或初為人母的女性:一些女性因為心理上沒有做好當媽媽的準備;一些女性則在孕期出現神經內分泌係統紊亂,在這些情況下容易患上產前或產後抑鬱症。


    5.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


    從病理角度來說,雙相情感障礙和抑鬱症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由於雙相情感障礙的抑鬱相與抑鬱症完全相同,所以人們也習慣於把雙相情感障礙的急性抑鬱發作,視為抑鬱症。故此,本手冊也將雙相情感障礙的識別,收錄其中。


    顧名思義,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既有抑鬱發作、又有躁狂發作的疾病。躁狂相的特征是興奮、激動、樂觀、情感高漲;抑鬱相恰是另一極端,是悲觀、呆滯、情感低落、思維遲緩、運動抑製。二者可交替循環發病,一個階段化悲為喜,一個階段又轉喜為憂。如果你坐過過山車,體驗過加速、墜落和拋升,你就會明白,這種情緒上的過山車式體驗便是躁鬱症。


    雙相情感障礙比較特異的是躁狂相。醫學記載,躁狂相的具體表現為:


    (1)心境高漲,自我感覺良好,整天興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顏開,富有感染力,常博得周圍人共鳴,引起陣陣歡笑。


    (2)思維奔逸,反應敏捷,言語增多,滔滔不絕,信口開河,眉飛色舞。內容不切實際,經常轉換主題;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氣淩人,不可一世。


    (3)活動增多,精力旺盛,不知疲倦,興趣廣泛,動作迅速,忙忙碌碌,愛管閑事,好為人師;常揮霍無度,慷慨大方,舉止輕浮。


    (4)麵色紅潤,雙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擴大。睡眠需要減少,入睡困難,早醒,睡眠節律紊亂;食欲亢進,暴飲暴食;對異性興趣增加,性欲亢進。


    雖然同屬於心境障礙,與抑鬱障礙相比,雙相障礙的臨床表現更複雜,自殺率高於單相抑鬱症。絕大多數雙相患者的自殺,是在抑鬱發作或混合抑鬱狀態下發生的。


    問題是,患者輕度躁狂發作時,自我感覺良好,並不知道自己患病;直到躁狂發作過後,患者不得不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奔向另一個極端——抑鬱。這時,他們的活力和熱情消失,言談、思考和行動變得遲緩,生活變得無趣,從世界之巔墜入無限黑暗深淵。就這樣,抑鬱與躁狂相互交替、周而複始、永不停歇、沒有盡頭。


    而患者在就醫時,卻隻會著重描述抑鬱發作時的感受,雙相情感障礙因此非常容易被誤診為單相抑鬱症。


    美國最近有一個研究,跟蹤隨訪了13年前被診斷為抑鬱症的200名患者,發現當年被診斷為抑鬱症(單相)的患者,46%最後被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即目前被診斷為抑鬱症的患者中,可能接近一半實際上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


    雙相情感障礙如果按照抑鬱症(抑鬱障礙)來治療,一是難治,二是解除抑鬱後,會導致轉向躁狂,發病頻率明顯加快;發作頻率越快,治療難度越大,患者自殺風險越高。


    三、抑鬱症的認知誤區


    社會上很多人對抑鬱症誤解重重,對患者另眼相看。


    對癌症患者,人們往往會抱以同情,或者讚揚他們和病魔作鬥爭的堅強;但是對抑鬱症患者,通常顯得冷漠、回避甚至是嘲笑。他們會想當然地認為,抑鬱症是患者意誌不夠堅強所致。


    事實上,抑鬱症是一種生理和心理交錯的疾病。由於大腦發生功能性病變或器質性病變,患者遭遇意誌無法控製的精神障礙和痛苦,局外人也許永遠不能體會到患者的痛苦。他們甚至會站在道德製高點上,居高臨下甚至帶有一絲優越感地同情、開導或者指責患者,這是不科學也是不公平的,也會讓身邊患有抑鬱症的朋友產生病恥感,羞於言病,更沒有勇氣尋求救助。


    對抑鬱症的常見認知誤區如下:


    1.抑鬱症=精神病?


    生活中,很多人一聽說“抑鬱症”,就把它和“精神病”聯想在一起。實際上,抑鬱症的確是一種情感性精神障礙(心境障礙),它與常見的強迫症、焦慮症、失眠症等同屬於精神類疾病的範疇。而大眾觀念中的“精神病”,實際上是醫學上所指的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會出現行為失常,就是所謂“瘋瘋癲癲”的表現,而在理性上,抑鬱症的病人和正常人很接近,思路很清晰,與“精神病”大不一樣。


    另外,大眾誤解精神類疾病患者容易做出傷害他人的舉動,十分危險。實際上,與普通人群相比,精神病人的肇禍比並不高,重性精神病中僅約10%的患者有肇禍行為及危險。由於精神病人的肇禍事件被過度渲染,導致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精神障礙患者)產生了恐懼、歧視,增加了精神病患者(精神障礙患者)及病人家屬的“病恥感”。


    現實中,很多人,包括患者本人,也覺得得了抑鬱症很丟人,沒有勇氣邁入精神科門診的大門。其實,抑鬱症也是疾病,是疾病就需要治療。全社會應該給抑鬱症患者多一些關愛,如果都歧視抑鬱症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療的患者會越來越多。


    2.性格軟弱、心胸狹窄的人才會得抑鬱症?


    抑鬱症每個人都可能得,它和心胸狹窄或意誌薄弱沒有直接關係。曆史上罹患抑鬱症而性格堅韌的偉人比比皆是,如,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二戰時期的鐵腕人物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硬漢作家海明威等等。


    【案例·張家輝】


    張家輝在雲南拍完《紅河》返港後,發覺無法以個人意誌戰勝情緒低落、多疑、無動力、腳冷及失眠,最終要去求醫。張家輝說:“見醫生後被證實患上輕度抑鬱,也證實我絕不能用意誌力去征服這個病。不過最放心就是聽到醫生說抑鬱症好普通,好多人都有,適當醫治很快就複原!”


    3.笑臉迎人、開朗樂觀的人不會得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的表現並非總是以淚洗麵。有部分患者表麵上笑臉迎人、樂觀開朗,其實這並非來自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而僅僅是為了工作、麵子、禮儀,強顏歡笑。這樣的抑鬱症,又被稱為“微笑型抑鬱症”,多發生在那些身份高、學識高、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中,男性多於女性。這類人在社會上給人的印象是呼風喚雨,無所不能,表現得十分強大,能力似乎不容置疑。他們即使患上了抑鬱症,往往也不會向他人訴說。


    【案例·楊幹華】


    2001年3月29日,廣東省作家協會副**、著名作家楊幹華因抑鬱症自殺離世。朋友在紀念他的博客中寫道:“他人很好,說話滑稽幽默,滿臉笑容、滿頭白發,像個老頑童。”他自殺前一天還在開黨組會,討論作協工作,沒有任何言行異常。他走得很冷靜,留下百字遺言,聲明他的離去跟任何人都無關,並從容交代後事。


    4.抑鬱症是都市人才得的富貴病?


    有人認為抑鬱症是都市人才得的“富貴病、矯情病”,但有關調查顯示,貧困人群是抑鬱症高發群體。接受社會救濟的人群中,抑鬱症比例是總人口患病率的3倍。在中國農村,青年女性自殺的數量幾乎是城市女青年的5倍,其中很多是抑鬱症。但是,由於在中國社會,特別是農村,主流文化仍是男權文化,農村女性自殺事件並未受到很多關注。而農村相對落後的醫療條件加上唾手可得的劇毒農藥,讓患有抑鬱症的婦女更容易自殺。


    【案例·隱匿】


    回龍觀醫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副主任張豔萍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的采訪時說,曾有這樣一個案例令她頗受震撼:一個農村女教師結婚不到一年,便把自己反鎖在屋裏,喝下農藥自殺了。她留下一封遺書,稱自己的死和其他人無關,隻是因為覺得生活太痛苦了。後來調查得知,其實她死前是有征兆的。自殺前,她變得非常不愛說話,還總是起床很晚耽誤上課。而且家人回憶說,她在上中學時曾有過短時間的抑鬱狀態。這是典型的抑鬱症。遺憾的是,這是在她死後家人才知道的。


    5.抑鬱症僅是“心靈感冒”?


    如果說,把抑鬱症視為像感冒一樣的常見病,那麽把抑鬱症理解為“心靈感冒”是有道理的。但又必須知道,治療抑鬱症,絕不像治療感冒那樣簡單,一是需要更長的時間,短則半年,長則數年;二是需要極強的毅力,樹立信心,堅持服藥,戰勝自我。


    所以,對於治療抑鬱症,一定要有足夠的打“持久戰”的精神準備,不能簡單地把它視為“心靈感冒”,認為“一治就好”。否則,患者會因為治療遲遲不能見效,以及在治療中經受各種痛苦,而心情沮喪,悲觀失望,最後放棄治療。


    6.抑鬱症是心理問題,不用吃藥?


    在關於抑鬱症的各種認知中,將抑鬱症看成一種單純的心理疾病,恐怕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誤解。正因為此,很多抑鬱症患者以為,隻要有堅強的意誌,靠自己就能“走出來”,因而拒絕精神科醫生和藥物的幫助。實際上,抑鬱症根據不同的輕重程度有不同的應對辦法。輕度抑鬱症可以不吃藥,通過心理治療及自我調節得到緩解(心理治療應該限時,如治療6周抑鬱症狀無改善時,則需考慮采取藥物治療);中度抑鬱症患者可以用藥,也可以不用;重度抑鬱症患者必須用藥。


    對於重度抑鬱症患者來說,藥物是根本,心理治療是輔助。要在家人支持下及時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案例·崔永元】


    2002年,崔永元突然離開《實話實說》,很久之後,他才公布原因:自己得了重度抑鬱症,每天都在想著自殺。麵對抑鬱症病魔,崔永元頑強抗爭——抵禦誤解、接受治療、大把吃藥、堅定信心,“這個病正在恢複中,我相信我會變成一個健康人的”。他公開自己的病情真相,就是要告訴大家: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確實存在這種病,如果你身邊有患心理疾病的人,不要歧視他,一定要鼓勵他去看醫生。


    7.吃藥會變傻、變笨?


    這個誤解,多半出於對藥物副作用的恐懼。副作用確實存在,有的表現為口幹、視力模糊、排尿困難、便秘、輕度震顫及心動過速等,有的可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壓、心動過速、嗜睡、無力等症狀。


    但是,副作用也沒那麽可怕。很多患者一打開藥品說明書,就被上麵列舉的密密麻麻的副作用嚇倒,不敢吃藥。其實,西藥對於副作用,是“醜話說在前頭”。西藥上市前,要進行多期藥物實驗,隻要任何一名患者出現一種副作用,說明書都會把它一一列舉出來。事實上,出現這些副作用的概率非常低。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隻要身體逐漸適應了藥物,副作用也就會逐漸消失,絕不會讓人變傻、變笨。


    患者還應區分不適感究竟是藥物副作用,還是症狀本身。副作用也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副作用的大小和患者本身體質關係很大,與他服藥時的內環境包括心理狀態也有關,不可一概而論。


    對於疾病和副作用的利害關係,應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無論如何,副作用和抑鬱症對人的精神、肉體的摧殘相比,微不足道。絕不能因為害怕副作用而中止治療。


    8.抑鬱症用藥就應該立竿見影?


    全球每年都會向市場推出數十種抗抑鬱新藥,但迄今為止,尚無一種抗抑鬱藥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般來說,西藥發揮作用是立竿見影的,可是抗抑鬱藥是個例外。這是因為,抗抑鬱藥作用於大腦,要經曆一段漫長的旅程。實現改善大腦神經遞質的功能,既需要足夠的藥量,也需要足夠的時間。任何一種抗抑鬱症起效,至少需要4到6周的時間,有的甚至需要6到8周。這就是“足量足療程”的由來。因此,病人即使在醫生指導下對症下藥,效果也至少在2-3周之後開始出現。對此,患者和家屬必須有充分的耐心。


    很多患者不知此理,服藥三五天後,發現沒有效果,就失望而停藥;也有的患者堅持服藥一段時間,正麵效果沒有顯現,副作用卻先期到來。他看不到前景,又難以忍受副作用的痛苦,中途放棄服藥,功虧一簣。


    因此,無論選用哪種藥,都必須用足治療劑量。不要期待奇跡發生,要咬緊牙關堅持,一直到藥物起效。


    四、關愛精神健康,預防勝於治療


    我國社會大眾對抑鬱症基本防治知識所知甚少,使得人群中抑鬱症患者的未治率居高不下。麵向社會大眾廣泛宣傳和普及抑鬱症防治知識,是一項極為關鍵的常規任務。


    開展此類健康教育,不僅是整個精神衛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提高我國社會人群的心理素質和生存質量,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2013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正式實施,把“預防”確立為精神衛生工作的主要方針。其中明確規定:政府、單位、家庭等都有“開展維護和增進公民心理健康、預防和治療精神障礙、促進精神障礙患者康複活動”的義務和責任。通過媒體、專業機構、社會團體廣泛宣傳,引起大眾對精神衛生問題的關注,增進預防為主、預防勝於治療的意識,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1.自我預防,保持精神健康


    盡管抑鬱症病因至今未明,但還是有一些措施對預防抑鬱症有正麵效果。比如鍛煉身體,增強體魄,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禦身體疾病。抑鬱症自我預防,就是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方法。


    讓自己睡個好覺


    失眠,是抑鬱症最常見的預測性因素,長期失眠者發生抑鬱症的風險很高。都市人群工作、生活壓力大,睡眠質量普遍偏低。應戒除熬夜、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保證健康高質量的睡眠。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抑鬱症的發生。


    多進行戶外活動


    晝夜顛倒、宅在家裏、一刻不離電腦或遊戲,是現代一部分人長期的生活方式,這會增加患上抑鬱症的概率。


    適度的戶外運動是預防抑鬱症的天然藥物。2005年,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研究發現,經過3個月的嚴格體育鍛煉,患者的抑鬱症狀有明顯改善,與接受抗抑鬱藥物治療的效果相似。研究者推測,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腦內有益化學物質比如“內啡肽”的分泌。這種物質可以使人心情振奮、精神愉悅。其他研究也發現:鍛煉可以改善諸如驚恐障礙、心理創傷和其他焦慮性心理問題。


    體育鍛煉還能改進自我形象,得到團體成員的幫助,分散對日常憂慮的過分關注,提升對所遇問題處理的自信心。這些都有利於情緒的改善。


    釋放壓力、調節情緒


    每個人對壓力的適應能力都不一樣。首先要學會自我調節,疏解內心壓力、釋放情緒,建立自己的獨特的心理調節方式,比如唱歌、聚會、做義工等等。無論什麽樣的方法,隻要適合自己,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抑鬱症。


    對容易抑鬱的人或曾經出現過抑鬱症狀的人而言,在壓力大的時候,尋求專業的心理谘詢或心理治療,是一個好辦法。


    尋找精神寄托


    當人們麵對無法解決的困境時,信仰可以令其堅定。麵對痛苦絕境,有信仰的人能夠承受更多。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宗教產生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人們很脆弱,承受力有限,需要一個強大的精神寄托。


    即使你沒有宗教信仰,也可以適當嚐試接受一些宗教思想,或進行一些宗教活動、冥想、禪修等。這對心理因素導致的抑鬱症能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


    2.及早幹預,更易治愈


    對很多患者來說,早期情緒異常很可能是抑鬱症的前驅症狀,隻是由於症狀不典型,易被患者及家屬忽略,在很多醫院也容易被誤診,從而耽誤最有利的治療時機。因此,要注意關注自己和家人的精神狀況,進行早期精神異常評估,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免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傷害,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案例·延擱】


    25歲的小剛來就醫時是一名嚴重的抑鬱症患者,盡管其病史有好多年了,但直到他有吃藥自殺的行為,家人才帶他來醫院就醫。


    其實,小剛“不正常”已有數年,第一次是小剛18歲剛剛上班的時候,工作好好的,小剛突然表示不想去了,感覺沒意思。之後,小剛在家休息了三四個月,其間不出門、不見人,天天在床上躺著。家人隻是感覺他心情不好,沒人覺得這是病。後來在家人的勸說下,小剛找了份新的工作,可幹得好好的,過了一陣,他又不去上班了。這次除了不出門、不見人等症狀之外,還變得疑神疑鬼,並表示活著沒意思。後來,小剛總是這樣反複,精神好一陣壞一陣,家長都沒有太在意。直到前一段時間,小剛要吃藥自殺,被家人及時發現才送醫院診治。


    “如果第一次發病就來就醫,其治愈率能達到80%至90%,如果患者疾病反複發作致病重之後才來就醫,其治愈率大大下降,風險性就會上升。”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主任王學義說,一些患者往往患病早期沒有幹預,幾年之內時好時壞,加上遇到生活事件刺激等因素,患者病情會不斷加重,導致治療難度大大增加。(《河北日報》,2013)


    無論是自己,或是身邊的朋友,若是發現有抑鬱症的傾向,不要過分憂懼。保持良好心態,及早接受正規治療,大部分抑鬱症患者都可康複。


    3.關愛他人,從傾聽開始


    中華醫學會主編的《抑鬱障礙防治指南》指出:“耐心傾聽患者的自動述說,使患者感到有人正在關心和理解他。傾聽,是所有治療的前提。”耐心的陪伴傾聽、無條件的理解對抑鬱症患者的康複可有較大幫助。


    傾聽,不要憐憫或爭論


    當患有抑鬱症的親人或朋友向你傾訴他的痛苦時,我們如何“傾聽”?北大六院院長助理姚貴忠說:“如果是重度抑鬱症患者,以陪伴為主,減少說教,不做思想工作,不提指導性意見,默默地陪伴,患者有需要就給予幫助;如果是輕症患者,要了解他想要什麽,可以談得比較深入。但主要是讓他傾訴,切忌以社會標準要求病人。”傾聽,也是一種安慰。


    鼓勵,不要指責和打擊


    抑鬱情緒嚴重的人往往會自卑自責,當有抑鬱傾向的朋友在你麵前表現出對自己的失望和否定時,你一定要鼓勵他/她,告訴他/她:“你是病了,不是錯了”,認可他/她的長處,引導他/她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和責任。


    陪伴,不要冷漠和疏離


    如果你身邊的朋友有抑鬱傾向,一定要多陪伴他/她,最好叫上他/她一起去做運動,如爬山、打球、跑步等等,不要因為他/她的推托而放棄。朋友的陪伴和運動都能緩解抑鬱情緒。最後,如果對方的抑鬱情緒加重,一定要勸導,並陪他/她一起去看精神科醫生。


    當然,勸說患者參加活動,也要恰到好處,不能強製。不然患者覺得難以忍受,會起到負麵效果。


    北大臨床心理學係臨床心理學家鍾傑副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說,他的一個學生連續兩星期都很抑鬱,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他叮囑對方注意自己的精神狀態,警惕患上抑鬱症的危險,對方恍然大悟道:哎呀,我是幹精神科這個專業的,怎麽都沒察覺到自己的狀況呢!


    鍾傑老師最後說:“你身邊多一個人具備心理健康的基本認知,我們就多一份安全,因為,你的身邊會多一雙眼睛照看你!”


    4.傳遞愛與知識,共築生命藍天


    迄今為止,人們對抑鬱症的認識還非常初級,世界各國對抑鬱症的治療都還停留在經驗和摸索的階段,再加上精神衛生建設及醫療方麵的不足,我們和抑鬱症做鬥爭還任重道遠。因此,我們更需要做好對精神類疾病的防控。


    在此,我們摘錄了財新網記者對北京安定醫院精神類疾病臨床治療的主任醫生薑濤的采訪,以供借鑒:


    q:最好的治療是預防。抑鬱症的預防有什麽難點?


    a:所有疾病的防控其實都應該形成網絡防控體係,尤其是抑鬱症。治療的效果總是有限的,重要的是病人自己的預防。這和他的文化程度、家庭關注、社會關注都有關係。如果自身重視,又有家庭支持、社會支持,才能做到個人的防控。沒有一個社會支持係統,光靠患者本人,90%的患者都做不到很好預防。


    q:社會支持係統現在怎樣?


    a:社會支持不夠,政府投入不夠,國民對抑鬱症的認識不足。按道理,對抑鬱症,應該有三級(醫院、社區、家庭)防控。現在都很不到位。


    q:如果抑鬱症不加治療,或者治療效果不好,最後會演變成什麽狀況?


    a:一是自殺,二是變成慢性抑鬱。自殺率上升,失業人群多,抑鬱症病人家庭受拖累,社會負擔加重,國家財政也受損失。


    q:慢性抑鬱會怎麽樣?


    a:病人會持續處於一種社會適應不良狀態,人際交往功能下降,社會功能受損非常嚴重。他的智力可能不會下降,但是認知功能下降明顯,喪失大部分工作能力,天天在家待著,什麽都不能幹。這也可以稱為精神殘疾。這樣的人不是一個兩個,國家財政的負擔就加大了。


    q:有這麽嚴重?


    a:當然。整個社會對於抑鬱症關注不夠,重視不足。即使患者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也不一定能夠意識到這方麵的問題,從而患者得不到及時的診治。


    良好健康的社會精神環境,是個人精神健康的一道外圍防線。抑鬱症的成因中,“環境因素”即是指整個社會的精神環境對個人精神狀態的影響。一個充滿戾氣的社會環境,無異於精神空氣的“霧霾”,對個人的精神心理狀態有極大的影響和摧殘。而健康的社會精神衛生環境,需要我們共同打造。


    一句叮嚀、一次傾聽,也許就能挽救一個陷於精神困擾的生命。你幫助到的,可能是你的朋友,還有朋友的朋友,朋友的家庭……讓我們共同參與傳播精神衛生知識,傳遞關愛。我們每個人,既是傳播者,又是受益人。拒絕冷漠、旁觀和空喊口號,為傳播精神健康知識出一份力,你我攜手同行,共築生命藍天。


    心理求助熱線


    北京市心理援助24小時心理危機幹預熱線:


    800-810-1117(手機、ip、分機用戶撥打:010-82951332)


    北師大雪絨花學生心理幫助熱線:010-58800525/58800764


    上海24小時危機幹預熱線:021-51619995


    深圳市市民情感護理中心免費心理熱線:0755-88851085


    四川省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危機幹預中心熱線:028-87577510/87528604


    李家傑珍惜生命大學生心理熱線:4006-525-521


    全國專業心理谘詢師及治療師名錄查詢:.chi


    acpb.o


    g(可查詢全國各省市注冊心理谘詢師信息)


    好大夫在線:http://.haodf/(可查詢不同地區的醫院、醫生、谘詢、預約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渡過:抑鬱症治愈筆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進並收藏渡過:抑鬱症治愈筆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