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所謂“好男兒誌在四方”,“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天大地大,何處不為家?”人各有誌,豈能在一處眾聚久留?曆來強盜要侵入,最終必送命!萬裏長城永不倒,千裏黃河水滔滔。江山秀麗,疊采風嶺,問我國家哪象染病?衝開血路,揮手上吧,要致力國家中興。豈讓國土再遭踐踏,各人還要各赴自己的使命中去!


    所以,就在第二天一早,也就是十一月九日,身負重任的第十一太保“索命太保”耶家權、第十二太保“寒風追雲劍”馬德龍和第十三太保“十三太郎”左人龍已南下廬州;而三公子耶無害也是“身在江湖,心不由已”,依依不舍地離開家人,重新踏上他的“北去西歸”之路!


    至於武狀元耶無害去道何方?不用說別人,可以說就是連他本人也無法說清他的人生旅途要經過多少個驛站,又要踏過多少的泥濘和荊棘,才能抵達勝利的彼岸。但是,三公子非常明白——無論他經過多少的曲曲折折與坎坎坷坷,他最終所趨向的目標依舊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那就是奔向京城長安,以至走向一個“長治久安”的太平盛世。可眼下,他卻肩負著皇上所下達的幾大重任在前赴後繼地奮鬥著。因為他心裏知道,遵照天子之令,他不僅要追查殺手阿裏耶庫爾的行蹤,還要和慕容山水、“神行太保”、“天皇密使”及“日月追星手”、“莊氏二雄”、六太保華誌雄去聯手調查擂台事件的主謀,而且還要協助朱元帥緝拿黃河兩岸的陰陽大盜;也許還會遇到更多的事,所以他也隻能對這諸多棘手事件抱以“隨遇而辦,隨遇而安”的態度。甚至是他所要尋找的傳家之寶“萬寶玉”,以及他那勝似“青梅竹馬”的心上情人石小梅,所有這些事件,他別無選擇,隻能是任由事態的自然發展矣!


    因此,這裏暫且不表三公子耶無害所向何處,隻說耶家權、馬德龍和左人龍三位太保。他們已跨過“汴揚運河”,越過淮水,來到淮河南岸的壽州。


    壽州,淮南所轄,大唐帝國餘遺之地。但是,世態變遷,它已歸屬“大梁”天國的勢力範圍。


    在這壽州的東南方向,不遠三百裏地就是楊能將軍駐軍鎮壓東方碧之亂的廬州(即現在的合肥)。不僅是這兩座州城,在這淮水以南、長江以北的地區之內,包括揚州、光州、安州、淮州等地,都已處在“大梁”淮南道管轄區;原鎮海、鎮東節度使吳王錢鏐已被“大梁”國皇朱溫加封為吳越王兼淮南節度使,而真正父亡子繼接替父位的淮南留後、淮南節度使、弘農郡王則是楊渥。


    “醬紫”(這樣子)一來,單說淮南節度使這一職許了兩人,就像是一個大閨女許了兩家,朱溫這不是在有意製造地盤矛盾麽?故此,這一大軍事管轄區決不是異國之將楊能及東方碧胡作非為之地,他們早已被淮南節度使吳越王錢鏐趕向西方之地。非但如此,從楊行密開始至楊渥、楊隆演,吳越王錢鏐與淮南吳王的地盤犬牙交錯,各不相讓,互相攻守,而且封號也有重合之處。什麽淮南節度使,吳王等,錢鏐和楊家人卻都有過這個封號。試想,這豈不是亂套要打架麽?


    在此,我老單需要給各位看官或是聽眾介紹一下這錢鏐王爺的生平事跡,各位可以適可而止。


    錢鏐(852-932)此人,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吳越國創建者。唐末擁兵兩浙,統十二州,封吳王、吳越王,兼淮南節度使,後自稱吳越國王,在位四十一年。


    錢鏐生於杭州臨安一個農民家庭。出生時窗外傳來兵馬聲,其父認為此乃不祥之兆,欲將其投井淹死。幸虧其婆婆阻攔,才得以留下。遂小名“婆留”。少年時曾為私鹽販,後投義軍,維護唐王朝統治。唐乾符年間為石鏡將董昌的部校,後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翦除劉漢宏、薛朗等勢力的過程中,占有了兩浙之地。唐光啟三年(887),董昌為越州觀察使(今浙江紹興),自杭州移鎮浙東;唐朝政府任命錢鏐為杭州刺史,從此獨據一方。景福二年(893),錢鏐升任鎮海軍節度使,駐杭州。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董昌叛唐稱帝,錢鏐發兵討伐。乾寧三年(896)錢鏐滅董昌,得越州。唐朝政府任命錢鏐為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治杭州。唐昭宗天複二年(902年),封其為越王。904年,改封吳王。及朱溫建梁,始封其為吳越王。錢鏐於後唐長興三年(932)卒。終年81歲,葬臨安錢王陵。


    錢鏐在唐末跟隨董昌保護鄉裏,抵禦亂軍,累遷至鎮海軍節度使,後因董昌叛唐稱帝,受詔討平董昌,再加鎮東軍節度使。他逐漸占據以杭州為首的兩浙十三州 [2]  ,先後被中原王朝(唐朝、後梁、後唐)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吳越國王。錢鏐因吳越國地域狹小,三麵強敵環繞,隻得始終依靠中原王朝,尊其為正朔,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他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諡號武肅王,葬於錢王陵。


    錢鏐在位期間,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於世。他曾征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錢塘富庶盛於東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製度,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之語。還鼓勵擴大墾田,由是“境內無棄田”,歲熟豐稔。  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吳越國地域狹小,極盛時,隻轄有杭、越、湖、蘇、秀、婺、睦、衢、台、溫、處、明、福十三州;另又設有鎮海、鎮東、中吳、宣德、武勝、彰武等節鎮。由於地狹兵少,實力不足,因此吳越一直以效忠於中原王朝為主要軍略。在唐亡之前,錢鏐忠於唐朝;在朱溫篡唐建梁以後,他又效忠於後梁,由是亦從後梁得到了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的頭銜。後唐滅梁以後,錢鏐又向後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以示恩寵。憑此,吳越便有效地防禦了周邊割據勢力對吳越國的侵擾。時錢鏐一麵向中朝稱臣,一麵則自為小朝廷;其府署不僅稱朝廷、僚屬稱臣,而且還自立年號,共有天寶、寶大、寶正等三個年號,直到其子錢元瓘繼位,才改用中朝年號。同時,他還自行與新羅、渤海等國往來,又給他們行製冊、加封爵,儼然中朝一皇帝。


    人物生平


    早期事跡


    唐朝大中六年二月十六日(852年3月10日),錢鏐生於杭州臨安縣石鏡鄉大官山(現稱功臣山)下的臨水裏錢塢壟。相傳他出生時突現紅光,且相貌奇醜,父親錢寬認為不祥,欲棄於屋後井中,但因祖母憐惜,方得保全性命,因而取乳名“婆留”(“阿婆留其命”之義)。而這口井後來也被稱為“婆留井”。


    錢鏐自幼學武,擅長射箭、舞槊,對圖讖、緯書也有所涉獵,成年後以販賣私鹽為生。


    跟隨董昌


    明人摹繪《吳越國王錢氏祖像軸》浙江省博物館藏


    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擁兵作亂,石鏡都鎮將董昌招募鄉勇平叛。錢鏐時年二十四歲,應募投軍,被董昌任命為偏將,隨軍平定王郢之亂。


    乾符五年(878年),宣州(今安徽宣城)、歙州(今安徽黃山)一帶群盜蜂起,有朱直管、曹師雄、王知新等數股勢力,都聚兵劫掠。錢鏐率軍一一討平,因功被授予石鏡鎮衙內知兵馬使、鎮海軍右職。


    乾符六年(879年),黃巢起義軍劫掠浙東,進犯臨安。錢鏐分析形勢,采用伏擊與虛張聲勢等戰術,以少勝多,擊敗起義軍先頭部隊,而後又設下疑兵計,使得黃巢不敢進攻杭州。淮南節度使高駢聽聞,對錢鏐稱讚不已。


    廣明元年(880年),董昌聚集杭州各縣鄉兵,組建八都兵(即臨安縣石鏡都、餘杭縣清平都、於潛縣於潛都、鹽官縣鹽官都、新城縣武安都、唐山縣唐山都、富陽縣富春都、龍泉縣龍泉都),並以錢鏐為石鏡都副將。不久,高駢召董昌、錢鏐前往廣陵,並對諸將稱讚錢鏐,認為他將來的成就必能超越自己。後來,董昌見高駢沒有平定起義軍的想法,便辭返杭州。高駢表奏董昌為杭州刺史,錢鏐為都知兵馬使、太子賓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生流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yxy11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yxy110並收藏人生流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