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出師表》
古隆中
中隆古
草廬遺址
古隆中位於襄陽城西13公裏處的群山中,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襄樊市近郊文物風景區,總麵積12平方公裏,景區內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其所屬的穀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起伏盤旋,勢若蟠龍;隔穀相望的大旗山,一頭高昂,一頭緩緩下垂,型如臥虎;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蔥蔥,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澗小溪流水潺潺。
古隆中為主景區,她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古隆中這樣描述。今天的古隆中的自然景觀似乎變化不大,隻是增添了許多紀念性建築,還有庭院深處那四人徑圍的古桂樹,每當8月,滿樹金花,芬芳沁人。
三國時諸葛亮的故居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東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我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十七歲隨叔父諸葛玄到襄陽,隱居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為“臥龍”。曆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和“隆中對”也都發生在這裏。隆中諸葛亮故居是紀念諸葛亮的重要地之一。
自從西晉鎮南將軍劉季和於公元304年到隆中為諸葛亮故居立碣表裏以來,曆代人們都把隆中的一切遺跡視為珍貴的文物古跡,陸續修建了武侯祠、三顧門、三顧堂、古柏亭、抱膝亭等紀念建築;又把諸葛亮的一些重要遺跡定了名稱,如躬耕田、小虹橋、六角井、抱膝石、梁父岩、半月溪、觀星台、琴台等,逐漸形成了以隆中十景為主體的隆中風景文物區。
諸葛亮的《出師表》原文寫道: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通俗譯文: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不過宮廷裏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誌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您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誌向的人的誌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裏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不應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誌忠貞純潔的人,他們的誌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商討,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未嚐不歎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麽漢朝的複興,那麽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駕來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歎息,隻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將領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凶惡的敵人,興複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複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麵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麽。
這便是《出師表》原文的通俗之義。
古隆中
中隆古
草廬遺址
古隆中位於襄陽城西13公裏處的群山中,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襄樊市近郊文物風景區,總麵積12平方公裏,景區內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其所屬的穀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起伏盤旋,勢若蟠龍;隔穀相望的大旗山,一頭高昂,一頭緩緩下垂,型如臥虎;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蔥蔥,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澗小溪流水潺潺。
古隆中為主景區,她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古隆中這樣描述。今天的古隆中的自然景觀似乎變化不大,隻是增添了許多紀念性建築,還有庭院深處那四人徑圍的古桂樹,每當8月,滿樹金花,芬芳沁人。
三國時諸葛亮的故居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東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我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十七歲隨叔父諸葛玄到襄陽,隱居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為“臥龍”。曆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和“隆中對”也都發生在這裏。隆中諸葛亮故居是紀念諸葛亮的重要地之一。
自從西晉鎮南將軍劉季和於公元304年到隆中為諸葛亮故居立碣表裏以來,曆代人們都把隆中的一切遺跡視為珍貴的文物古跡,陸續修建了武侯祠、三顧門、三顧堂、古柏亭、抱膝亭等紀念建築;又把諸葛亮的一些重要遺跡定了名稱,如躬耕田、小虹橋、六角井、抱膝石、梁父岩、半月溪、觀星台、琴台等,逐漸形成了以隆中十景為主體的隆中風景文物區。
諸葛亮的《出師表》原文寫道: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通俗譯文: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不過宮廷裏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誌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您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誌向的人的誌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裏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不應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誌忠貞純潔的人,他們的誌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商討,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未嚐不歎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麽漢朝的複興,那麽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駕來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歎息,隻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將領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凶惡的敵人,興複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複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麵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麽。
這便是《出師表》原文的通俗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