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黃山歸來不看嶽
黃山,江湖小派黃山派的占據之地。黃山派掌門人至今五代亂世十國之際已傳至黃克祥此人。此次武林大會,這小小的黃山派雖然其名不見經傳,但這一小派係也在華山擂的在邀之列。
遠在秦朝,此山稱黟山,唐天寶六載(公元747年)而改今名,現如今黃山南麓有黟縣。因唐代傳說黃帝在此修身煉丹,故名黃山。它位於安徽省長江以南的黃山市,方圓250公裏(即是說一周圈有250,路線錯了沒法補!是長度單位,而不是麵積單位!),精華部分154平方公裏,是中國最著名的風景之一,也是全世界知名的遊覽勝地。山中湖、瀑、溪、潭,爭奇鬥豔,引人入勝。其著名勝景有二湖、三瀑、二十四溪、七十二峰、芙蓉嶺、玉屏樓、一線天、迎客鬆、蓬萊三島、飛來石、九龍瀑、西海峰群等。它集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衡嶽之煙雲、恒山之遼闊、匡廬之飛瀑、峨眉之清涼、雁蕩之巧石於一山,黃山莫不兼收並蓄,堪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話是明末著名地理學家兼旅行家徐霞客用來讚歎黃山的美絕蓋世,簡直是精辟絕綸而且矛盾重重!天下“十萬大山”多的是,美的是,險的是,秀的是,何來不看?
如今,這黃山還是研究第四紀地質的重要基點,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察發現的冰川遺跡,至今仍隱約可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曾賦詩曰:“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絕頂,下窺天目鬆。”明朝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徐大俠還稱讚此山曰:“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此地還廣為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神話傳說故事,使黃山風光更染上了一層神奇的神話色彩。
解放後,此地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整修、增設風景區的名勝古跡。特產黃山毛峰茶。隻是可惜,世人借此名勝風景還生產出了“棄之可惜,食之有味;雞肋口令,你說咋辦?”的“黃山”牌和“迎客鬆”牌“香煙”!多年來,這大好的黃山與“黃色”天天沾邊,連茶葉和煙絲都是“黃色”的,但“黃”與黃不同,關鍵要看它怎麽個“黃法”?黃山,已被推尊為“中國嶽景之最”。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黃山列入了世界十大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黃山啊!黃山!在我心中重千斤!”看來,這首歌把黃山唱得也太輕了!它何止是千斤萬斤,豈能是可以稱量的?所以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名不可名相,心不可測量;黃山不可稱量!”這裏的山峰劈地摩天,雲凝宵漢,氣象萬千;青鬆蒼鬱枝虯,剛毅挺拔,千姿萬態;煙雲翻飛縹緲(渺),波瀾壯闊,起伏不定,浩瀚似海;巧石星羅棋布,競相崛起,惟妙惟肖;溫泉終年噴湧,無色無嗅,可飲可浴。奇鬆、怪石、雲海、溫泉,號稱“黃山四絕”。所謂“黃山四絕壓五嶽,蓮花峰頂藏四傑”,說的就是投奔相府的黃山派殺手“黃山四怪(傑)”,被“淤魔大俠”列為戒殺名單,曾經在洛陽白馬寺被“獨臂飛龍僧”所擊敗,這四人即是黃奇鬆、黃怪石、黃雲海、黃溫泉。這當然是後話,在此暫且不詳!這四人,就曾經聚在黃三大主峰中最高峰蓮花峰之上,但是如今,他們已成為相府的爪牙,蓮花峰主黃蓮花對他們四人聽之任之,並不橫加幹涉,你說這咋辦?
說到這黃山的三大主峰,即是天都、蓮花和光明頂,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
天都峰,在黃山東南部,麵對蓮花峰,東連缽盂峰,海拔1810米,為三大主峰中最險峻者,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峰項平如掌,有“登峰造極”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漢斜臥,名之曰“仙人把洞門”。以往頂極難登,《黃山圖經》有“飛鳥難落腳,猿猴愁攀登”之句。大明地理學家羅洪先嘉靖年間來黃山也望峰興歎曰:“何年白日騎鸞鶴,踏碎天都峰上雲”。明萬曆四十二年(1642年)普門和尚曆經千險,始至峰頂。後人鑿石開路,裝置石柱、鐵鏈扶欄,今遊人可安全登臨。峰頭遠眺,雲山相接,江河一線,俯瞰群山,千峰競秀,古有詩讚曰:“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
蓮花峰,在黃山中部,海拔1873米,為三大主峰中的最高峰。峻峭高聳,氣魄雄偉,主峰突出,小峰簇擁,儼若一朵初開新蓮,仰天怒放。絕頂處方圓丈餘,名曰石船,置身於此,大有“頂天立地”之感。據山誌記載:宋代吳龍翰、鮑雲龍、宋複一“三名好友”於鹹淳四年(1268年)自帶幹糧,費時三天,方攀至峰頂,成為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批登上“黃山蓮花中峰”的老隊員。讓我們將他們永記在史冊和腦海之中!
光明頂,在黃山中部,海拔1841米,為三大主峰的第二高峰。《黃山指南》稱其“狀若覆體,旁無依附,秋水銀河,長空一色”,因地勢高曠,是看日出、觀雲海的最佳之處:東觀“東海”奇景;西望“西海”群峰;向南,煉丹、天都、蓮花、玉屏、鼇魚諸峰盡收眼底。頂上設有華東地區海拔最高的黃山氣象站。
“煉丹峰”,在黃山中部,海拔1827米,《黃山誌》列其為三十六大峰之首。相傳浮丘為軒轅黃帝煉丹於此。峰上有石室,室內有煉丹灶;峰前有煉丹台,廣可容萬人,玉屏、天都、蓮花、大悲頂諸峰聳立台前。台向東南傾斜,穀深莫沿。台下有煉丹源,源中巧石林立,佳木密布。台與曬藥岩相望。古人有詩雲:“一聲天上玉簫來,三十六峰花盡開。向夕軒轅招飲酒,騎鸞更過紫陽台。”
獅子峰,在黃山北部,海拔1690米,因峰形似臥地雄師,故名。獅首有丹霞峰,腰有清涼台,尾有曙光亭,獅子張口處有獅林精舍、獅子林等廟宇,近有寶塔、麒麋等奇鬆、薄團、鳳凰等古柏,四季噴湧的天眼泉。這一帶風景多且集中,俗稱:“沒到獅子峰,不見黃山蹤!”所以,不看這,你看到黃山了麽?
始信峰,在黃山東部,海拔1668米。傳說有一古人,持懷疑態度遊山,到此始信黃山可愛,故名。你說這人可愛不可愛?不知你信不信?要不要到這“始信峰”上去溜達溜達?這裏巧石爭妍,奇鬆林立,三麵臨空,懸崖千丈,石筍峰、上升峰左右陪襯,成鼎足之勢,峰巔有渡仙橋,橋畔石隙有狀似接引仙人渡橋的接引鬆。曆史上文人雅士,登峰飽覽山景、飲酒無琴,故此峰又有琴台之稱。瞧瞧!它如人名一樣,還有別名一個!明末清初江天一曾在此獨坐彈琴,有“寒江子獨坐”石刻。
鼇魚峰,在黃山中部,海拔1780米,因其形似張嘴待食的鼇魚,故名。腳下有三角形的鼇魚洞,洞額刻“天造”二字,洞內有梯道,遊人經梯道自洞內出入,如鼇魚吞吐狀。峰前有數石,遠望類螺螄;峰背有一龜形大巧石,近臥幾個蛋形小石,構成鼇魚吃螺螄、鼇魚馱金龜、老鱉下蛋等“象形仿生”景象。
西海群峰,在黃山西部,是黃山風景中最秀麗、最邃之處。挺立的山峰如無數利劍直插霄漢,知名者有雙筍峰、石床峰、尖刀峰、飛來峰,不知名的無法數計。大峰磅礴,小峰重迭,每當雲霧縈繞,層層疊疊的峰巒時隱時現,酷象浩瀚大海中的無數島嶼。懸崖峭壁間建有排雲亭,扶欄憑眺:仙人曬鞋、仙人曬靴、仙人踩高蹺、仙女繡花、老僧打鍾、武鬆打虎等奇觀,曆曆可數。嗬!如此景象之壯觀,你不去看看多可惜呀!好在黃山派掌門人黃克祥麵對如此眾多的山峰,手下已無人可設峰主,甚至是“黃山三十六大峰”尚未填滿主人,還望後世的有關機關單位抓緊設立峰主,及時填補這一空缺,分人負責,各司其職,做好各處交通、安全、保衛、衛生等工作。
筆峰,在黃山東北部、北海賓館前,一石挺出,平空聳立,下圓上尖,象一枝書法家的鬥筆,故名。峰尖石縫中,長有一株奇巧古鬆,盤旋曲折,綠蔭一團,宛如盛開的鮮花。峰下有一巧石,形如人臥睡,故遊人又稱“夢筆生花”。
筆架峰,在黃山東北部、北海賓館前右側。一峰突起,頂分五岔,形似筆架,故名。與筆峰相對,有筆有架,相映成趣。左有駱駝峰、飛來鍾,右有薑太公釣魚諸名勝古跡。
芙蓉嶺,在黃山北部,是北路登山的必經之地。嶺上有芙蓉洞,遊人必須穿洞上山,在洞中舉目遠眺,群峰高聳,溪水如帶。逾洞越嶺而下有芙蓉居,亦稱芙蓉庵,看來應是女尼姑或是女道姑所居住的地方。嶺右有芙蓉峰,峰似一朵“出水芙蓉”,豔麗無比。前人有詩讚曰:“誰把芙蓉雲外栽,亭亭秀麗四時開。清霄皓月峰頭掛,宛似佳人對鏡台。”
迎客鬆,在黃山南部玉屏樓東,文殊洞頂。鬆破石而長,枝幹蒼勁,形態優美,壽逾千年,世稱黃山十大名鬆之冠。一枝長丫低垂文殊洞口,恰似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四麵八方的來客,故“形神合一”而名之。它的形象已作成鐵畫,懸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內,作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的美好象征。
黃山溫泉,又名湯池、湯泉。古名朱砂泉。在黃山紫雲峰下。水質以含重碳酸為主,常年水溫42c,可飲可浴。每小時出水量48噸,久旱不涸。具有一定醫療價值,相傳軒轅黃帝浴後,白發變黑,返老還童,故譽為靈泉。唐大曆間,歙州刺史薛邕浴此治好愈時疫,於是在此立廬舍,設盆盂,名聲大振。古詩雲“五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今辟有浴室和遊泳池。
一線天,在黃山南部玉屏峰,為登玉屏峰頂之咽喉要道。道在兩峰之間,狹長如巷,隻容一人通過,曲折如蟻穿珠。仰望高空,藍天一線,“天人合一”,故名。
蓬萊三島,在黃山南部玉屏峰,過一線天,登數十級,回首再望,可見三座參差不齊的石峰,峰上奇鬆挺拔,峰下白雲蕩漾,宛若仙境,人稱蓬萊三島。
飛來石,在黃山西部飛來峰上。石高10餘米,孤聳峰頭,根部和山峰截然分離,似天外飛來,故名。又因石上尖下圓,形如仙桃,又名仙桃峰。明程玉衡詩雲:“策杖遊茲峰,怕上最高處,知爾是飛來,恐爾複飛去。”石上鐫在“畫境”二字。
猴子石,為黃山著名巧石,在獅子峰頂,形若石猴,故名。宿雨初晴,雲鋪深壑,絮掩危岩,峰頂展望,眼前、腳底似汪洋一片,風吹雲動,波濤洶湧,巧石佇立雲海之上神似遠望,故稱猴子觀海;雲海散去,對麵群巒林立,深壑為塹,石猴狀如跳躍,又稱猴子過山;久晴之日,石猴前方太平縣境綠野平疇,別呈一番景象,人們稱之為猴子望太平。
九龍瀑,在黃山羅漢峰與香爐峰之間,為黃山最壯麗的瀑布。源於天都、玉屏、煉丹、仙掌諸峰,出丞相源,懸在千仞青壁之上,飛流九折而下,一折一潭,瀑折為九,故名九龍潭,潭瀦亦九,故亦名九龍潭。大雨之後,飛瀑宛如九條白龍,騰空起舞,氣勢磅礴,堪與廬山飛瀑相媲美,古人有詩讚曰:“飛泉不讓匡廬瀑,峭壁撐天掛九龍。”
清涼台,原名法台,為黃山九台之首,在獅子峰腰部。海拔1700米,是黃山後山觀雲海和日出的最佳處;而光明頂是黃山中部觀雲海和看日出的最佳處。我就納悶了,這獅子峰海拔1690米,可在它腰部的“清涼台”卻海拔1700米?看來,這“腰部”不是“山腰”的“腰”,而是“獅子後腰”的“腰”,它的“腰”鼓起來得比頭部還要高出10米對,竟然還是個“駝背”獅子!此台突出在三麵臨空的危岩上,周圍置有欄杆,遊人憑欄遠眺;台下是峰雲絕妙的後海,台側有破石、扇子等古老奇鬆,附近有望仙台、猴子觀海、豬八戒吃西瓜等著名風景。台旁山岩上“清涼世界”、“天然圖畫”等題刻,筆力蒼勁。
百丈瀑,在黃山青潭、紫雲峰之間,順千尺懸崖而降,形成百丈瀑布,故名。枯水季節涓涓細流,如輕紗縹緲,稱百丈泉,泉上為布水源,下為百丈潭。大雨初晴,當山風將飛流吹離岩壁,好象無數條潔白綢帶在空中舞動,美妙多姿,觀者讚不絕口。近有百丈台,台上觀瀑最佳,台前建有觀瀑亭,越南胡誌明為亭手書題額。
人字瀑,古名飛雨泉,在黃山紫雲、朱砂兩峰之間。危岩百丈,石挺岩腹,清泉分左右走壁下瀉,成“人”字形飛瀑,聲震如雷。1965年董必武遊此,得句雲:“晴望諸奇峰,雨看兩飛瀑,黃山當吾前,晴雨皆悅目。”瀑床間岩石鑿有雲梯般磴道,名羅漢級,古人由此登山。
鐵線潭,又名赤線潭,在黃山西北部,石鼓峰下,丹霞與獅子兩峰之間,是黃山二十潭中最深幽者。相傳黃帝在此探玄珠,故又名神龍宮。
五龍潭,在黃山北部鬆穀溪中,青龍、烏龍、黃龍、白龍、油潭,總稱五龍潭。五潭深淺不同,水色各異:青龍翠,烏龍黝,黃龍橙,油潭綠。烏龍潭岩兩側刻有巨大的“龍”、“虎”二字和烏龍將軍像,北岸石凹如鍋,俗稱油鍋。油潭岸南壁崖橫迭,形似油榨,油潭岸北有石如甕,名曰油缸。油鍋、油缸、油榨齊備,就是沒有“油條、散子、麻花和油饃饃”,天然巧合。
神仙洞,又名仙人洞,在黃山東北軒轅峰。洞為嵌在峰上石窟,深17米,寬約3米,前高2米,後高7米。洞額刻“簡默洞天”四字,相傳為容成子所題。因原奉觀音大士像,故又名大士洞;洞外懸崖陡壁,洞內有一小池,終年不枯,名流杯泉;後壁有一小洞,人不能入,有風習習;前額又有一小洞,名曰天眼。遊人緣石級攀入此洞,仰觀諸山雲景,俯聽鳥語溪聲,如入仙境。
慈光閣,在黃山南部朱砂峰下。古稱朱砂庵。明嘉靖間,玄陽道士居此,題額“步雲亭”。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普門僧來此,改法海禪院。神宗敕封“護國慈光寺”,皇太後賜以佛經、佛像、袈裟、錫杖、缽盂等物,盛極一時。清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和尚(弘仁)和國畫大師石濤均曾居此。原址尚存部分樓房,解放後建為賓館。1965年,“。。。。。”前夕,董必武手書題額“慈光閣”。四周群山環抱,茂林修竹相掩,十分幽靜。有千僧灶、法眼泉、披雲橋諸名勝古跡。
半山寺,在黃山南部老人峰與朱砂峰之間,海拔1340米。因寺處前山溫泉區登天都、玉屏峰路途之半,故名。原寺已圮,1957年重建,有劉伯承所題匾額。上、下山遊人多在此憩息、觀賞風光。站立寺前,可望天都峰老鷹抓雞、金雞叫天門諸巧石,寺旁有空中聞天雞摩崖石刻。
玉屏樓,在黃山天都、蓮花兩大主峰之間。海拔1680米,為溫泉區至北海必經之咽喉要道。背靠玉屏峰,前拱文殊台,左有獅石,右有象石,勢若守門。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普門和尚攀涉至此。他在代州(今山西代縣,在北嶽恒山和五台山之間雁門關的東南約20公裏處。)時夢見文殊菩薩(本在五台山修煉)端坐石台情景,與此境恰合,遂辟徑構屋,名文殊院,懸文殊像。院左側下方有文殊池(今名天池),前有一線天、文殊洞,西有立雪台;獅石前有迎客鬆,象石前有送客鬆;佇立於此,可望天都、蓮花以及東海、黃海、後海諸峰,風光奇美。《徐霞客遊記》稱此是“黃山絕勝處!”民謠曰“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麵”。
好家夥!看來,前麵說了那麽多有關黃山的名勝古跡,不說到此處,還是“不見黃山麵”!我的個天哪!這簡直是“不識黃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所以,我們看這黃山要“飛天入地”地去看!時至1952年,院毀於火,1955年在舊址上建成500平方米的一座賓館,名玉屏樓。樓東石壁有朱德題“風景如畫”四字刻石和劉伯承《與皖南抗日諸老同誌遊黃山》詩刻。
這就是黃山派所據黃山的大致麵貌,還望各位大俠於“華山擂”結束後前去瞻仰一下這中國的黃山!因為有首歌唱道:“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心中一樣親。”
在這五代十國的亂世之期,黃山之名依然賽比當初、不亞其後。雖然在此亂世之際盤據其中的黃山派並未列入名門正派,但其勢力也是非同小可、名震江湖,而且在這次的“華山擂”之邀中,黃山派幾乎是傾巢出動,準備投赴相府一邊。
無獨有偶,河北省西部淶源縣白石山--其風光酷似安徽“小黃山”,它位於河北省西部、清西陵西部、太行山東麓。小黃山派當然也在此次的華山擂前夕暗派武林高手前觀陣!
白石山風景區又稱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因其風光酷似安徽黃山而被人們稱為“小黃山”。徐州東郊還有“大黃山”。
白石山位於淶源縣城南15公裏處,因山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體現著雄、奇、險的山嶽景觀。山體高大,有“三頂、六台、九穀、八十一峰”,主脊線長7000餘米,最高峰海拔2096米,是華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龍首。戰國時嶺分燕趙,遼宋時一山分兩國。白石山奇峰林立,絕壁橫陳,險壑縱布,到處直上直下如刀削斧劈,少曲線,多棱角。尤其是峰林地貌帶,高差大,密度大,是我國惟一的大理岩峰林景觀。
白石山植物種類繁多,植被茂密,森林麵積2.8萬畝,有鬼箭錦雞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大麵積觀賞價值極高的純紅樺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華北豹及大量的山羊、獾、麅、錦雞、山兔等在這裏出沒。
抗戰時日本“名將之花”阿布規秀就在白石山的東麓黃土嶺被擊斃。有童謠唱道:鬥叫你還來侵略中國不?死得好死妙,再來一個我也要。
白石山戰國時-山分燕趙,宋遼時一山分兩國,在如今五代十國之際,它屬於燕國領土。以前因交通不便、攀援艱難而少有人識。現己具備基本的遊覽條件,棧道、索橋、隧道、台階可帶您走近白石山。
遊覽用時:不少於6小時。
提示:白石山山體高大,分東、西兩個入口,東線可開車至山上1850米處(盤山公路坡陡彎急,一般上下山需乘當地中巴或坡野車);西線車開至山腳1300米處。
····························································································
黃山,江湖小派黃山派的占據之地。黃山派掌門人至今五代亂世十國之際已傳至黃克祥此人。此次武林大會,這小小的黃山派雖然其名不見經傳,但這一小派係也在華山擂的在邀之列。
遠在秦朝,此山稱黟山,唐天寶六載(公元747年)而改今名,現如今黃山南麓有黟縣。因唐代傳說黃帝在此修身煉丹,故名黃山。它位於安徽省長江以南的黃山市,方圓250公裏(即是說一周圈有250,路線錯了沒法補!是長度單位,而不是麵積單位!),精華部分154平方公裏,是中國最著名的風景之一,也是全世界知名的遊覽勝地。山中湖、瀑、溪、潭,爭奇鬥豔,引人入勝。其著名勝景有二湖、三瀑、二十四溪、七十二峰、芙蓉嶺、玉屏樓、一線天、迎客鬆、蓬萊三島、飛來石、九龍瀑、西海峰群等。它集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衡嶽之煙雲、恒山之遼闊、匡廬之飛瀑、峨眉之清涼、雁蕩之巧石於一山,黃山莫不兼收並蓄,堪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話是明末著名地理學家兼旅行家徐霞客用來讚歎黃山的美絕蓋世,簡直是精辟絕綸而且矛盾重重!天下“十萬大山”多的是,美的是,險的是,秀的是,何來不看?
如今,這黃山還是研究第四紀地質的重要基點,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察發現的冰川遺跡,至今仍隱約可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曾賦詩曰:“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絕頂,下窺天目鬆。”明朝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徐大俠還稱讚此山曰:“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此地還廣為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神話傳說故事,使黃山風光更染上了一層神奇的神話色彩。
解放後,此地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整修、增設風景區的名勝古跡。特產黃山毛峰茶。隻是可惜,世人借此名勝風景還生產出了“棄之可惜,食之有味;雞肋口令,你說咋辦?”的“黃山”牌和“迎客鬆”牌“香煙”!多年來,這大好的黃山與“黃色”天天沾邊,連茶葉和煙絲都是“黃色”的,但“黃”與黃不同,關鍵要看它怎麽個“黃法”?黃山,已被推尊為“中國嶽景之最”。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黃山列入了世界十大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黃山啊!黃山!在我心中重千斤!”看來,這首歌把黃山唱得也太輕了!它何止是千斤萬斤,豈能是可以稱量的?所以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名不可名相,心不可測量;黃山不可稱量!”這裏的山峰劈地摩天,雲凝宵漢,氣象萬千;青鬆蒼鬱枝虯,剛毅挺拔,千姿萬態;煙雲翻飛縹緲(渺),波瀾壯闊,起伏不定,浩瀚似海;巧石星羅棋布,競相崛起,惟妙惟肖;溫泉終年噴湧,無色無嗅,可飲可浴。奇鬆、怪石、雲海、溫泉,號稱“黃山四絕”。所謂“黃山四絕壓五嶽,蓮花峰頂藏四傑”,說的就是投奔相府的黃山派殺手“黃山四怪(傑)”,被“淤魔大俠”列為戒殺名單,曾經在洛陽白馬寺被“獨臂飛龍僧”所擊敗,這四人即是黃奇鬆、黃怪石、黃雲海、黃溫泉。這當然是後話,在此暫且不詳!這四人,就曾經聚在黃三大主峰中最高峰蓮花峰之上,但是如今,他們已成為相府的爪牙,蓮花峰主黃蓮花對他們四人聽之任之,並不橫加幹涉,你說這咋辦?
說到這黃山的三大主峰,即是天都、蓮花和光明頂,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
天都峰,在黃山東南部,麵對蓮花峰,東連缽盂峰,海拔1810米,為三大主峰中最險峻者,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峰項平如掌,有“登峰造極”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漢斜臥,名之曰“仙人把洞門”。以往頂極難登,《黃山圖經》有“飛鳥難落腳,猿猴愁攀登”之句。大明地理學家羅洪先嘉靖年間來黃山也望峰興歎曰:“何年白日騎鸞鶴,踏碎天都峰上雲”。明萬曆四十二年(1642年)普門和尚曆經千險,始至峰頂。後人鑿石開路,裝置石柱、鐵鏈扶欄,今遊人可安全登臨。峰頭遠眺,雲山相接,江河一線,俯瞰群山,千峰競秀,古有詩讚曰:“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
蓮花峰,在黃山中部,海拔1873米,為三大主峰中的最高峰。峻峭高聳,氣魄雄偉,主峰突出,小峰簇擁,儼若一朵初開新蓮,仰天怒放。絕頂處方圓丈餘,名曰石船,置身於此,大有“頂天立地”之感。據山誌記載:宋代吳龍翰、鮑雲龍、宋複一“三名好友”於鹹淳四年(1268年)自帶幹糧,費時三天,方攀至峰頂,成為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批登上“黃山蓮花中峰”的老隊員。讓我們將他們永記在史冊和腦海之中!
光明頂,在黃山中部,海拔1841米,為三大主峰的第二高峰。《黃山指南》稱其“狀若覆體,旁無依附,秋水銀河,長空一色”,因地勢高曠,是看日出、觀雲海的最佳之處:東觀“東海”奇景;西望“西海”群峰;向南,煉丹、天都、蓮花、玉屏、鼇魚諸峰盡收眼底。頂上設有華東地區海拔最高的黃山氣象站。
“煉丹峰”,在黃山中部,海拔1827米,《黃山誌》列其為三十六大峰之首。相傳浮丘為軒轅黃帝煉丹於此。峰上有石室,室內有煉丹灶;峰前有煉丹台,廣可容萬人,玉屏、天都、蓮花、大悲頂諸峰聳立台前。台向東南傾斜,穀深莫沿。台下有煉丹源,源中巧石林立,佳木密布。台與曬藥岩相望。古人有詩雲:“一聲天上玉簫來,三十六峰花盡開。向夕軒轅招飲酒,騎鸞更過紫陽台。”
獅子峰,在黃山北部,海拔1690米,因峰形似臥地雄師,故名。獅首有丹霞峰,腰有清涼台,尾有曙光亭,獅子張口處有獅林精舍、獅子林等廟宇,近有寶塔、麒麋等奇鬆、薄團、鳳凰等古柏,四季噴湧的天眼泉。這一帶風景多且集中,俗稱:“沒到獅子峰,不見黃山蹤!”所以,不看這,你看到黃山了麽?
始信峰,在黃山東部,海拔1668米。傳說有一古人,持懷疑態度遊山,到此始信黃山可愛,故名。你說這人可愛不可愛?不知你信不信?要不要到這“始信峰”上去溜達溜達?這裏巧石爭妍,奇鬆林立,三麵臨空,懸崖千丈,石筍峰、上升峰左右陪襯,成鼎足之勢,峰巔有渡仙橋,橋畔石隙有狀似接引仙人渡橋的接引鬆。曆史上文人雅士,登峰飽覽山景、飲酒無琴,故此峰又有琴台之稱。瞧瞧!它如人名一樣,還有別名一個!明末清初江天一曾在此獨坐彈琴,有“寒江子獨坐”石刻。
鼇魚峰,在黃山中部,海拔1780米,因其形似張嘴待食的鼇魚,故名。腳下有三角形的鼇魚洞,洞額刻“天造”二字,洞內有梯道,遊人經梯道自洞內出入,如鼇魚吞吐狀。峰前有數石,遠望類螺螄;峰背有一龜形大巧石,近臥幾個蛋形小石,構成鼇魚吃螺螄、鼇魚馱金龜、老鱉下蛋等“象形仿生”景象。
西海群峰,在黃山西部,是黃山風景中最秀麗、最邃之處。挺立的山峰如無數利劍直插霄漢,知名者有雙筍峰、石床峰、尖刀峰、飛來峰,不知名的無法數計。大峰磅礴,小峰重迭,每當雲霧縈繞,層層疊疊的峰巒時隱時現,酷象浩瀚大海中的無數島嶼。懸崖峭壁間建有排雲亭,扶欄憑眺:仙人曬鞋、仙人曬靴、仙人踩高蹺、仙女繡花、老僧打鍾、武鬆打虎等奇觀,曆曆可數。嗬!如此景象之壯觀,你不去看看多可惜呀!好在黃山派掌門人黃克祥麵對如此眾多的山峰,手下已無人可設峰主,甚至是“黃山三十六大峰”尚未填滿主人,還望後世的有關機關單位抓緊設立峰主,及時填補這一空缺,分人負責,各司其職,做好各處交通、安全、保衛、衛生等工作。
筆峰,在黃山東北部、北海賓館前,一石挺出,平空聳立,下圓上尖,象一枝書法家的鬥筆,故名。峰尖石縫中,長有一株奇巧古鬆,盤旋曲折,綠蔭一團,宛如盛開的鮮花。峰下有一巧石,形如人臥睡,故遊人又稱“夢筆生花”。
筆架峰,在黃山東北部、北海賓館前右側。一峰突起,頂分五岔,形似筆架,故名。與筆峰相對,有筆有架,相映成趣。左有駱駝峰、飛來鍾,右有薑太公釣魚諸名勝古跡。
芙蓉嶺,在黃山北部,是北路登山的必經之地。嶺上有芙蓉洞,遊人必須穿洞上山,在洞中舉目遠眺,群峰高聳,溪水如帶。逾洞越嶺而下有芙蓉居,亦稱芙蓉庵,看來應是女尼姑或是女道姑所居住的地方。嶺右有芙蓉峰,峰似一朵“出水芙蓉”,豔麗無比。前人有詩讚曰:“誰把芙蓉雲外栽,亭亭秀麗四時開。清霄皓月峰頭掛,宛似佳人對鏡台。”
迎客鬆,在黃山南部玉屏樓東,文殊洞頂。鬆破石而長,枝幹蒼勁,形態優美,壽逾千年,世稱黃山十大名鬆之冠。一枝長丫低垂文殊洞口,恰似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四麵八方的來客,故“形神合一”而名之。它的形象已作成鐵畫,懸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內,作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的美好象征。
黃山溫泉,又名湯池、湯泉。古名朱砂泉。在黃山紫雲峰下。水質以含重碳酸為主,常年水溫42c,可飲可浴。每小時出水量48噸,久旱不涸。具有一定醫療價值,相傳軒轅黃帝浴後,白發變黑,返老還童,故譽為靈泉。唐大曆間,歙州刺史薛邕浴此治好愈時疫,於是在此立廬舍,設盆盂,名聲大振。古詩雲“五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今辟有浴室和遊泳池。
一線天,在黃山南部玉屏峰,為登玉屏峰頂之咽喉要道。道在兩峰之間,狹長如巷,隻容一人通過,曲折如蟻穿珠。仰望高空,藍天一線,“天人合一”,故名。
蓬萊三島,在黃山南部玉屏峰,過一線天,登數十級,回首再望,可見三座參差不齊的石峰,峰上奇鬆挺拔,峰下白雲蕩漾,宛若仙境,人稱蓬萊三島。
飛來石,在黃山西部飛來峰上。石高10餘米,孤聳峰頭,根部和山峰截然分離,似天外飛來,故名。又因石上尖下圓,形如仙桃,又名仙桃峰。明程玉衡詩雲:“策杖遊茲峰,怕上最高處,知爾是飛來,恐爾複飛去。”石上鐫在“畫境”二字。
猴子石,為黃山著名巧石,在獅子峰頂,形若石猴,故名。宿雨初晴,雲鋪深壑,絮掩危岩,峰頂展望,眼前、腳底似汪洋一片,風吹雲動,波濤洶湧,巧石佇立雲海之上神似遠望,故稱猴子觀海;雲海散去,對麵群巒林立,深壑為塹,石猴狀如跳躍,又稱猴子過山;久晴之日,石猴前方太平縣境綠野平疇,別呈一番景象,人們稱之為猴子望太平。
九龍瀑,在黃山羅漢峰與香爐峰之間,為黃山最壯麗的瀑布。源於天都、玉屏、煉丹、仙掌諸峰,出丞相源,懸在千仞青壁之上,飛流九折而下,一折一潭,瀑折為九,故名九龍潭,潭瀦亦九,故亦名九龍潭。大雨之後,飛瀑宛如九條白龍,騰空起舞,氣勢磅礴,堪與廬山飛瀑相媲美,古人有詩讚曰:“飛泉不讓匡廬瀑,峭壁撐天掛九龍。”
清涼台,原名法台,為黃山九台之首,在獅子峰腰部。海拔1700米,是黃山後山觀雲海和日出的最佳處;而光明頂是黃山中部觀雲海和看日出的最佳處。我就納悶了,這獅子峰海拔1690米,可在它腰部的“清涼台”卻海拔1700米?看來,這“腰部”不是“山腰”的“腰”,而是“獅子後腰”的“腰”,它的“腰”鼓起來得比頭部還要高出10米對,竟然還是個“駝背”獅子!此台突出在三麵臨空的危岩上,周圍置有欄杆,遊人憑欄遠眺;台下是峰雲絕妙的後海,台側有破石、扇子等古老奇鬆,附近有望仙台、猴子觀海、豬八戒吃西瓜等著名風景。台旁山岩上“清涼世界”、“天然圖畫”等題刻,筆力蒼勁。
百丈瀑,在黃山青潭、紫雲峰之間,順千尺懸崖而降,形成百丈瀑布,故名。枯水季節涓涓細流,如輕紗縹緲,稱百丈泉,泉上為布水源,下為百丈潭。大雨初晴,當山風將飛流吹離岩壁,好象無數條潔白綢帶在空中舞動,美妙多姿,觀者讚不絕口。近有百丈台,台上觀瀑最佳,台前建有觀瀑亭,越南胡誌明為亭手書題額。
人字瀑,古名飛雨泉,在黃山紫雲、朱砂兩峰之間。危岩百丈,石挺岩腹,清泉分左右走壁下瀉,成“人”字形飛瀑,聲震如雷。1965年董必武遊此,得句雲:“晴望諸奇峰,雨看兩飛瀑,黃山當吾前,晴雨皆悅目。”瀑床間岩石鑿有雲梯般磴道,名羅漢級,古人由此登山。
鐵線潭,又名赤線潭,在黃山西北部,石鼓峰下,丹霞與獅子兩峰之間,是黃山二十潭中最深幽者。相傳黃帝在此探玄珠,故又名神龍宮。
五龍潭,在黃山北部鬆穀溪中,青龍、烏龍、黃龍、白龍、油潭,總稱五龍潭。五潭深淺不同,水色各異:青龍翠,烏龍黝,黃龍橙,油潭綠。烏龍潭岩兩側刻有巨大的“龍”、“虎”二字和烏龍將軍像,北岸石凹如鍋,俗稱油鍋。油潭岸南壁崖橫迭,形似油榨,油潭岸北有石如甕,名曰油缸。油鍋、油缸、油榨齊備,就是沒有“油條、散子、麻花和油饃饃”,天然巧合。
神仙洞,又名仙人洞,在黃山東北軒轅峰。洞為嵌在峰上石窟,深17米,寬約3米,前高2米,後高7米。洞額刻“簡默洞天”四字,相傳為容成子所題。因原奉觀音大士像,故又名大士洞;洞外懸崖陡壁,洞內有一小池,終年不枯,名流杯泉;後壁有一小洞,人不能入,有風習習;前額又有一小洞,名曰天眼。遊人緣石級攀入此洞,仰觀諸山雲景,俯聽鳥語溪聲,如入仙境。
慈光閣,在黃山南部朱砂峰下。古稱朱砂庵。明嘉靖間,玄陽道士居此,題額“步雲亭”。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普門僧來此,改法海禪院。神宗敕封“護國慈光寺”,皇太後賜以佛經、佛像、袈裟、錫杖、缽盂等物,盛極一時。清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和尚(弘仁)和國畫大師石濤均曾居此。原址尚存部分樓房,解放後建為賓館。1965年,“。。。。。”前夕,董必武手書題額“慈光閣”。四周群山環抱,茂林修竹相掩,十分幽靜。有千僧灶、法眼泉、披雲橋諸名勝古跡。
半山寺,在黃山南部老人峰與朱砂峰之間,海拔1340米。因寺處前山溫泉區登天都、玉屏峰路途之半,故名。原寺已圮,1957年重建,有劉伯承所題匾額。上、下山遊人多在此憩息、觀賞風光。站立寺前,可望天都峰老鷹抓雞、金雞叫天門諸巧石,寺旁有空中聞天雞摩崖石刻。
玉屏樓,在黃山天都、蓮花兩大主峰之間。海拔1680米,為溫泉區至北海必經之咽喉要道。背靠玉屏峰,前拱文殊台,左有獅石,右有象石,勢若守門。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普門和尚攀涉至此。他在代州(今山西代縣,在北嶽恒山和五台山之間雁門關的東南約20公裏處。)時夢見文殊菩薩(本在五台山修煉)端坐石台情景,與此境恰合,遂辟徑構屋,名文殊院,懸文殊像。院左側下方有文殊池(今名天池),前有一線天、文殊洞,西有立雪台;獅石前有迎客鬆,象石前有送客鬆;佇立於此,可望天都、蓮花以及東海、黃海、後海諸峰,風光奇美。《徐霞客遊記》稱此是“黃山絕勝處!”民謠曰“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麵”。
好家夥!看來,前麵說了那麽多有關黃山的名勝古跡,不說到此處,還是“不見黃山麵”!我的個天哪!這簡直是“不識黃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所以,我們看這黃山要“飛天入地”地去看!時至1952年,院毀於火,1955年在舊址上建成500平方米的一座賓館,名玉屏樓。樓東石壁有朱德題“風景如畫”四字刻石和劉伯承《與皖南抗日諸老同誌遊黃山》詩刻。
這就是黃山派所據黃山的大致麵貌,還望各位大俠於“華山擂”結束後前去瞻仰一下這中國的黃山!因為有首歌唱道:“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心中一樣親。”
在這五代十國的亂世之期,黃山之名依然賽比當初、不亞其後。雖然在此亂世之際盤據其中的黃山派並未列入名門正派,但其勢力也是非同小可、名震江湖,而且在這次的“華山擂”之邀中,黃山派幾乎是傾巢出動,準備投赴相府一邊。
無獨有偶,河北省西部淶源縣白石山--其風光酷似安徽“小黃山”,它位於河北省西部、清西陵西部、太行山東麓。小黃山派當然也在此次的華山擂前夕暗派武林高手前觀陣!
白石山風景區又稱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因其風光酷似安徽黃山而被人們稱為“小黃山”。徐州東郊還有“大黃山”。
白石山位於淶源縣城南15公裏處,因山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體現著雄、奇、險的山嶽景觀。山體高大,有“三頂、六台、九穀、八十一峰”,主脊線長7000餘米,最高峰海拔2096米,是華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龍首。戰國時嶺分燕趙,遼宋時一山分兩國。白石山奇峰林立,絕壁橫陳,險壑縱布,到處直上直下如刀削斧劈,少曲線,多棱角。尤其是峰林地貌帶,高差大,密度大,是我國惟一的大理岩峰林景觀。
白石山植物種類繁多,植被茂密,森林麵積2.8萬畝,有鬼箭錦雞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大麵積觀賞價值極高的純紅樺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華北豹及大量的山羊、獾、麅、錦雞、山兔等在這裏出沒。
抗戰時日本“名將之花”阿布規秀就在白石山的東麓黃土嶺被擊斃。有童謠唱道:鬥叫你還來侵略中國不?死得好死妙,再來一個我也要。
白石山戰國時-山分燕趙,宋遼時一山分兩國,在如今五代十國之際,它屬於燕國領土。以前因交通不便、攀援艱難而少有人識。現己具備基本的遊覽條件,棧道、索橋、隧道、台階可帶您走近白石山。
遊覽用時:不少於6小時。
提示:白石山山體高大,分東、西兩個入口,東線可開車至山上1850米處(盤山公路坡陡彎急,一般上下山需乘當地中巴或坡野車);西線車開至山腳1300米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