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少林老方丈
光陰似箭,數日連月已轉眼而過。“獨臂飛龍僧”的下落依然杳無音信。然而,又有誰能夠料到,就在武林正邪兩道都在尋找這位神秘失蹤的白馬寺“獨臂飛龍僧”之際,他卻已悄然坐入嵩山五乳峰下的初祖達摩洞之中。
洞中,一位老方丈與“獨臂飛龍僧”對麵盤腿而坐。隻聽老方丈語氣沉穩有力,問道:“悟靜!汝願皈依佛門,進我少林,做我寺下一名真正的三寶弟子,汝可知我為何將你帶入此地?”
“知道!因為這是少林禪宗初祖達摩靜坐修心,麵壁九年而亡的洞府。”
“善哉!汝可知要想真正皈入佛門,做名虔誠的佛教徒,就要象禪宗之祖一樣,專一打坐,心象牆壁一樣堅定不移。而不是整日燒香拜佛、念佛誦經就可以算作一名三寶弟子。”
“多謝老方丈教誨!悟靜時刻銘記於心。”
“善哉!佛性人人有,人人有佛性。隻看你善不善,願不願學了。”
“弟子願學!請老方丈明心教誨。”
“善哉!善哉!吾本來茲土,受法傳吾經。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上天有好生之德。我既已選你做我的傳人,就有必要向你傳授佛法人生的真諦。故此,你若想真正修道成佛得成正果,唯有一切從頭從緣學起。我且問你,我佛之祖為何許人耶?”
“回老方丈!佛祖乃是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6年,大致於儒家至聖先師孔子同一時代。”
“阿彌陀佛!”老方丈隨即臉色一沉,道:“此處盡心講佛,休要談儒!”
“是!老方丈!”
這時,老方丈穩定一下心神,又接著講述道:“佛教的創始人本名喬達摩·悉達多,生於釋迦部落。釋迦牟尼是他後來的尊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釋迦族的隱修者’,漢人稱他為‘佛陀’,意為‘徹底覺悟的人’。
相傳,他是迦毗羅衛城邦君主淨飯王之子,生於四月八日。他出生七日之後,母親摩耶(mahāmāyā)夫人逝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mahāp
ajāpoti)撫養長大,接受傳統的刹帝利教育,成為文武雙全的王儲,娶耶輸陀羅公主(yasodha
a
a)為妻,生下兒子羅侯羅(rah)。傳說釋迦牟尼有感於人間諸多痛苦和世間一切無常,遂放棄繼承王位的前途。年二十九歲時,於一夜晚離開王宮,到荒野森林、深山幽穀中去尋求解脫人生痛苦的途徑及救世之道。他先實行苦行,七天吃一餐,穿鹿皮、樹皮,睡在鹿糞、牛糞上麵。
六年之後,他變得形容消瘦、體同枯木。其間他雖然拜訪了許多名師,但都未獲得理想的結果。
一天,他放棄苦行,在一條叫作尼連禪(ni
a
ya
a)的小河中洗淨身上的積垢,接受了一位牧女奉獻的奶粥,然後走到河畔一棵蓽缽羅樹(pipp)下盤腿靜坐,沉思默想,一連七天七夜,終於意識到人生的痛苦來源認識上的‘無明’和思想上的‘煩惱’,認識到世界萬物是變化的,人生是無常的。隻要拋棄對外在物質的追求、斷除私心邪念,尤其是對愛情、生存、金錢、權力的欲望,多多行善,就可以修成正果。什麽功名利祿,酒色財氣,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虛無飄渺之物,猶如人生之過眼煙雲。若問什麽是人生,什麽是現實,隻不過是人生的一場夢幻而已。從此以後,釋迦牟尼終於悟出了世間真諦,獲得徹底覺悟,有了‘佛陀’的尊號。這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由來。”
伶(聆)聽完老方丈的一陣娓娓述說,悟靜倍覺耳清神明,默默點頭道:“弟子明白!要得覺悟,必然受苦。”
“善哉!汝可知佛祖釋迦牟尼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是什麽?”
“弟子不知!請老方丈明示。”
“告訴你吧!佛祖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汝可知此話的真正含意?”
“弟子不知。”
“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此中之‘我’並非佛之自稱,而是指世上第一個人。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說,人在宇宙天地之中是頂天立地、法力無邊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決定著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聽令於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魔、鬼、怪。釋迦牟尼將他的覺悟、成就、造詣,完全歸功於人的自己努力與才智。他認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成敗榮辱,決定在自己的行為善惡與努力與否;沒有一個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獄。‘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闖進來’;‘福禍無門,唯人自昭(招)!’讚美與謳歌不能離苦得樂,隻有腳踏實地去修心養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淨化而得以升華,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成佛之道,唯有自己憑著恒心、毅力去創造徹底圓滿的智慧與人格。”
“弟子明白!佛即我,我即佛,人人都具有我佛之性。我佛慈悲,普渡眾生。勸人行善,心無煩惱,自會升入西方極樂世界。”
“善哉!我佛自尊,勸人行善,共創美好的圓滿世界。汝可知佛教的宗旨和釋迦牟尼宣傳的基本教義是什麽?”
“老方丈請講!弟子善記於心。”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脫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間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間法。世間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樂少,變化無常,不足貪戀。人世間就是這樣,短暫的快樂,長久的痛苦。所以佛教厭離這個苦多樂少的世間而要求解脫生死。但佛教厭世的最終目的是‘出世’,所謂‘出世’並不是脫離、逃避世間,而是改造這個世界,重建這個世界。佛經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
“弟子明白。佛教之宗旨在於解脫生死。但是,這解脫生死並不是脫離、逃避現實。所謂‘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這就是說,修行要在人間,覺悟也要在人間。每一個人有心向佛的人,他不可能厭棄這個世界,逃避世上之人界,而‘獨善其身’地修成正果。一個人要想真正得道成佛,他除了應具備聰明智慧和高尚之德以外,還要有廣大慈心誓願去普渡眾生,要以這種‘悲’和‘智’交互運用,相輔相成,做到徹底圓滿的境界才能得道成佛。”
“善哉!善哉!悟靜將此理解的徹底透悟,老衲甚感心慰。不過現在你隻理會了一半,你還不知佛祖的基本教義共有哪些?”
“回稟老方丈!悟靜雖然尚不能說全釋迦牟尼宣傳的基本教義,但弟子知道,佛教重要在提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以及‘人生無常’,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虛無縹緲的,名、利、財、色隻不過都是過眼雲煙,不可愛戀這些虛幻之物。它還勸人知足少欲,因為‘多欲為苦’欲望太多常是痛苦和煩惱的根本。”
“善哉!你道出了佛教的最根本教義。不過老衲須明確告訴你,釋迦牟尼宣傳的基本教義是‘四諦’,意即‘四條真理’。第一,他說人生一切皆苦,生、老、病、死等等全都是苦。第二,他說苦的根源在於有欲望,想長生達不到,想不死總要死,就必然會產生苦,而且有欲望就會有言行,結果便造了‘業’,不斷輪回轉世,不斷經受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第三,他說要消滅苦,就要消滅造成苦的欲望,消滅欲望就能達到一種‘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佛教稱這種境界為‘涅磐’。第四,他說要達到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就要修道,而修道主要包括學習教義、遵守戒律、打坐靜修等。”
“弟子明白。佛教總是教人念經講佛、打坐靜修,的確脫離了現實,讓人們放棄對現實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幻想虛無的‘不生不滅’。為了逃避現實人情冷暖之苦,所以弟子才棄家入佛,用以麻醉自己。”
“阿彌陀佛!悟靜不可如此講話!”老方丈不悅道:“佛教、道教、儒教三大教,佛教乃三教中一枝獨秀,堪稱三教之首。其真理道義是要人達到‘不生不滅’的最高境界,而不是‘悲觀消極’的麻醉湯藥。雖然佛經上常講‘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等淨土,勸世人念佛往生彼國。但這不過是諸佛菩薩為了度化眾生的一種權宜之計,佛教的目的在於‘化人間為莊嚴淨土、變地獄為極樂世界’。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並不是要人人逃避這個世界而躲避到西方淨土裏去享福。”
光陰似箭,數日連月已轉眼而過。“獨臂飛龍僧”的下落依然杳無音信。然而,又有誰能夠料到,就在武林正邪兩道都在尋找這位神秘失蹤的白馬寺“獨臂飛龍僧”之際,他卻已悄然坐入嵩山五乳峰下的初祖達摩洞之中。
洞中,一位老方丈與“獨臂飛龍僧”對麵盤腿而坐。隻聽老方丈語氣沉穩有力,問道:“悟靜!汝願皈依佛門,進我少林,做我寺下一名真正的三寶弟子,汝可知我為何將你帶入此地?”
“知道!因為這是少林禪宗初祖達摩靜坐修心,麵壁九年而亡的洞府。”
“善哉!汝可知要想真正皈入佛門,做名虔誠的佛教徒,就要象禪宗之祖一樣,專一打坐,心象牆壁一樣堅定不移。而不是整日燒香拜佛、念佛誦經就可以算作一名三寶弟子。”
“多謝老方丈教誨!悟靜時刻銘記於心。”
“善哉!佛性人人有,人人有佛性。隻看你善不善,願不願學了。”
“弟子願學!請老方丈明心教誨。”
“善哉!善哉!吾本來茲土,受法傳吾經。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上天有好生之德。我既已選你做我的傳人,就有必要向你傳授佛法人生的真諦。故此,你若想真正修道成佛得成正果,唯有一切從頭從緣學起。我且問你,我佛之祖為何許人耶?”
“回老方丈!佛祖乃是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6年,大致於儒家至聖先師孔子同一時代。”
“阿彌陀佛!”老方丈隨即臉色一沉,道:“此處盡心講佛,休要談儒!”
“是!老方丈!”
這時,老方丈穩定一下心神,又接著講述道:“佛教的創始人本名喬達摩·悉達多,生於釋迦部落。釋迦牟尼是他後來的尊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釋迦族的隱修者’,漢人稱他為‘佛陀’,意為‘徹底覺悟的人’。
相傳,他是迦毗羅衛城邦君主淨飯王之子,生於四月八日。他出生七日之後,母親摩耶(mahāmāyā)夫人逝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mahāp
ajāpoti)撫養長大,接受傳統的刹帝利教育,成為文武雙全的王儲,娶耶輸陀羅公主(yasodha
a
a)為妻,生下兒子羅侯羅(rah)。傳說釋迦牟尼有感於人間諸多痛苦和世間一切無常,遂放棄繼承王位的前途。年二十九歲時,於一夜晚離開王宮,到荒野森林、深山幽穀中去尋求解脫人生痛苦的途徑及救世之道。他先實行苦行,七天吃一餐,穿鹿皮、樹皮,睡在鹿糞、牛糞上麵。
六年之後,他變得形容消瘦、體同枯木。其間他雖然拜訪了許多名師,但都未獲得理想的結果。
一天,他放棄苦行,在一條叫作尼連禪(ni
a
ya
a)的小河中洗淨身上的積垢,接受了一位牧女奉獻的奶粥,然後走到河畔一棵蓽缽羅樹(pipp)下盤腿靜坐,沉思默想,一連七天七夜,終於意識到人生的痛苦來源認識上的‘無明’和思想上的‘煩惱’,認識到世界萬物是變化的,人生是無常的。隻要拋棄對外在物質的追求、斷除私心邪念,尤其是對愛情、生存、金錢、權力的欲望,多多行善,就可以修成正果。什麽功名利祿,酒色財氣,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虛無飄渺之物,猶如人生之過眼煙雲。若問什麽是人生,什麽是現實,隻不過是人生的一場夢幻而已。從此以後,釋迦牟尼終於悟出了世間真諦,獲得徹底覺悟,有了‘佛陀’的尊號。這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由來。”
伶(聆)聽完老方丈的一陣娓娓述說,悟靜倍覺耳清神明,默默點頭道:“弟子明白!要得覺悟,必然受苦。”
“善哉!汝可知佛祖釋迦牟尼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是什麽?”
“弟子不知!請老方丈明示。”
“告訴你吧!佛祖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汝可知此話的真正含意?”
“弟子不知。”
“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此中之‘我’並非佛之自稱,而是指世上第一個人。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說,人在宇宙天地之中是頂天立地、法力無邊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決定著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聽令於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魔、鬼、怪。釋迦牟尼將他的覺悟、成就、造詣,完全歸功於人的自己努力與才智。他認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成敗榮辱,決定在自己的行為善惡與努力與否;沒有一個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獄。‘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闖進來’;‘福禍無門,唯人自昭(招)!’讚美與謳歌不能離苦得樂,隻有腳踏實地去修心養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淨化而得以升華,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成佛之道,唯有自己憑著恒心、毅力去創造徹底圓滿的智慧與人格。”
“弟子明白!佛即我,我即佛,人人都具有我佛之性。我佛慈悲,普渡眾生。勸人行善,心無煩惱,自會升入西方極樂世界。”
“善哉!我佛自尊,勸人行善,共創美好的圓滿世界。汝可知佛教的宗旨和釋迦牟尼宣傳的基本教義是什麽?”
“老方丈請講!弟子善記於心。”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脫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間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間法。世間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樂少,變化無常,不足貪戀。人世間就是這樣,短暫的快樂,長久的痛苦。所以佛教厭離這個苦多樂少的世間而要求解脫生死。但佛教厭世的最終目的是‘出世’,所謂‘出世’並不是脫離、逃避世間,而是改造這個世界,重建這個世界。佛經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
“弟子明白。佛教之宗旨在於解脫生死。但是,這解脫生死並不是脫離、逃避現實。所謂‘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這就是說,修行要在人間,覺悟也要在人間。每一個人有心向佛的人,他不可能厭棄這個世界,逃避世上之人界,而‘獨善其身’地修成正果。一個人要想真正得道成佛,他除了應具備聰明智慧和高尚之德以外,還要有廣大慈心誓願去普渡眾生,要以這種‘悲’和‘智’交互運用,相輔相成,做到徹底圓滿的境界才能得道成佛。”
“善哉!善哉!悟靜將此理解的徹底透悟,老衲甚感心慰。不過現在你隻理會了一半,你還不知佛祖的基本教義共有哪些?”
“回稟老方丈!悟靜雖然尚不能說全釋迦牟尼宣傳的基本教義,但弟子知道,佛教重要在提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以及‘人生無常’,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虛無縹緲的,名、利、財、色隻不過都是過眼雲煙,不可愛戀這些虛幻之物。它還勸人知足少欲,因為‘多欲為苦’欲望太多常是痛苦和煩惱的根本。”
“善哉!你道出了佛教的最根本教義。不過老衲須明確告訴你,釋迦牟尼宣傳的基本教義是‘四諦’,意即‘四條真理’。第一,他說人生一切皆苦,生、老、病、死等等全都是苦。第二,他說苦的根源在於有欲望,想長生達不到,想不死總要死,就必然會產生苦,而且有欲望就會有言行,結果便造了‘業’,不斷輪回轉世,不斷經受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第三,他說要消滅苦,就要消滅造成苦的欲望,消滅欲望就能達到一種‘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佛教稱這種境界為‘涅磐’。第四,他說要達到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就要修道,而修道主要包括學習教義、遵守戒律、打坐靜修等。”
“弟子明白。佛教總是教人念經講佛、打坐靜修,的確脫離了現實,讓人們放棄對現實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幻想虛無的‘不生不滅’。為了逃避現實人情冷暖之苦,所以弟子才棄家入佛,用以麻醉自己。”
“阿彌陀佛!悟靜不可如此講話!”老方丈不悅道:“佛教、道教、儒教三大教,佛教乃三教中一枝獨秀,堪稱三教之首。其真理道義是要人達到‘不生不滅’的最高境界,而不是‘悲觀消極’的麻醉湯藥。雖然佛經上常講‘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等淨土,勸世人念佛往生彼國。但這不過是諸佛菩薩為了度化眾生的一種權宜之計,佛教的目的在於‘化人間為莊嚴淨土、變地獄為極樂世界’。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並不是要人人逃避這個世界而躲避到西方淨土裏去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