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木棉袈裟
由彼界中,諸有情類,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描寫極樂世界的情景說:‘人生在極樂世界,形象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隨意所需,悉皆為念。若飲食時,百味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複觀。複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稱其形色……樓觀欄堂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法相宗以闡明‘萬法唯識’‘心外無法’為宗旨;天台宗認為真如是永恒的,絕對的,世界一切皆空,‘空’是客觀物質世界的一切現象,空物質世界正是為了肯定‘真如’精神實體的不空。它表現了‘一心三觀’‘圓融三諦’一空一切空,假中畢空;一假一切空,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這叫三一無礙。
天台宗還提倡止觀,說是入涅磐之要門,止即是定,觀即是慧,定慧雙修,可以見佛性入涅磐;華嚴宗認為,沒有獨立於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隻有說塵和心都有‘待於緣’。這正所謂‘塵是心自現;由自心現,即與自心為緣。由緣現前,心法方起’。”
“老方丈!禪宗分有南、北兩宗,它們觀點有何差別?”
“要講南、北兩宗的觀點差異,還需要從頭說起。禪是天竺語dhyā
a一詞音譯的簡稱,意為思惟修,靜慮。佛教把禪定看作修持佛法的重要途徑之一。禪定就是安靜沉思之意。
梁武帝時,天竺人菩提達摩從海道來到中國。從釋迦牟尼起,曆代師弟以心傳心,不立語言文字。他自稱是天竺禪宗的第二十八祖。他帶了一件木棉袈裟來,以此為曆代傳法的憑證。
由於達摩不合南朝重義學的學風,便轉到北方傳播他的禪學。達摩的禪學精髓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立文字’。所謂見性成佛,意思就是覺悟到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如此修正,是最上乘禪。達摩教人首先是安心,安心的方法是修壁觀,要人心安靜象牆壁那樣堅定不移。其次是發行,即一:報冤行,即逢苦不憂;二:隨緣行,即得樂不喜;三:無所求行,即說‘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四:稱法行,法即空無之理,謂無心而行。也就是說,他教人從認識上脫離現實世界,去追求超脫現實的真如世界,即舍偽歸真。不但自無,還要無他。
達摩認為人類之所以未能接受真如,就是人類的無明、容塵障之故。達摩的‘行入’有四種修養方法:初,報怨行者,修道苦至,當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訴。經曰‘逢苦不憂,識達故也。’報怨行勸人們放棄一切反抗外來壓迫的企圖,做到‘逢苦不憂’。第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靜,冥順於法也。’隨緣行勸人們放棄對外界是非善惡的區別,不計痛苦和快樂,把一切幸運和不幸都看作命運早已決定。第三,‘無所求行’教人放棄改善當前生活的任何要求和願望;第四,‘稱法行’教人按照佛教的基本教義去行動。
達摩禪學雖然離言說相,離文字相,但仍以《楞伽經》為依據。所謂安心發行,都是逐步深入的修行法。所以達摩禪法,實際就是漸修法。當時隨他修禪的弟子甚眾,其中的個‘博通群書,尤善老莊’的僧徒慧可,達摩認為他可以充當法嗣,要他表示,舍棄的決心。於是,慧可自己斬斷一臂以表誠心,達摩這才把這件木棉袈裟贈給了慧可。據史傳記載,達摩傳法於慧可,慧可傳法於僧粲,僧璨傳法於道信(579~652年),道信傳法於弘忍(601~674年)。於是,弘忍成為禪宗第五代傳人。他居住在湖北黃梅縣雙峰山,門徒多至千人以上。據說,他的本領是‘緘口於是非之場,融心於色空之境’,這和莊周的思想很接近。
弘忍的門徒之中,神秀早為上座並為教授師。有一天,弘忍宣傳要選擇法嗣,令門人各書所見,寫成一偈,讓他挑選。門人都推崇神秀,不敢作偈。神秀夜間在壁上定了一偈:‘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指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見偈,喚神秀來,批評他說:你作此偈,隻到門前,還未入門,你回去思改,再作一個來,如入得門,我付袈裟於你。神秀回房苦思數日,作不得新偈。
一個舂米行者慧能,是個不識文字的和尚,但他卻能指出五祖弘忍門下第一大弟子神秀所寫偈語是登門而未入室,尚未得道。而且慧能還請人代寫一個偈,指責神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從空無的觀點看來,慧能的空無觀比神秀徹底。
因此,弘忍選定慧能為嗣法傳人,秘密給他講《金剛般若經》,教他帶著袈裟急速逃回新州原籍。一件袈裟從神秀手邊突然失去,他當然不肯忍讓。從此,禪宗分為南、北兩宗,慧能在嶺南傳頓教被稱為南宗。因慧能傳得木棉袈裟,徒眾又盛,門徒之一的神會,冒險到北方爭奪正宗地位。最後,南宗的正宗地位得到了公認。”
“看來,南宗和北宗的根本差異,從神秀一偈之中便完全體現。”
“善哉!南宗宗旨,不外淨心、自悟四字。淨心即心絕妄念,不染塵勞,自悟即一切皆空,無有煩惱,能淨能悟,頓時成佛。由於慧能不識字,他講佛不受佛教經論的拘束,采取佛教各經論中合用的句子,擺脫煩瑣的解釋,憑己意作出新的解釋,大大豐富了南宗的佛語話頭。
正如《六祖法寶壇經》解釋四乘說:‘見聞誦讀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無雜、且離法相、作無所得,是最上乘。’所謂最上乘當是指南宗的禪法。最上乘離一切法相,即心是佛,心外無佛,也就是說我即佛。慧能還認為北宗舊的坐禪方法,‘往心觀淨’‘長坐不臥’是錯誤方法。他在《壇經》中指出:‘住心觀淨,是病非禪。’作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這樣一來,六祖廢除了禪定的修行方式,但這實質是在擴大禪定的修行範圍。因為禪定之目的,在於通過禪定達到否定客觀世界真實性的目的。如能從思想意識上根本否認客觀現實世界,又何必一定要用禪定之法?所以,六祖的南宗,否認外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認為這些變化都是由於人的主觀意識來決定。至於六祖的這一觀點,老衲可以講說一例,你自會領悟。”
“老方丈請講!悟靜甚感興趣。”
“慧能自北南逃以後,在當時的廣州製旨寺,有一印宗法師講經,僧俗聽眾三千餘人,慧能混在聽眾之中。
一日,僧徒辯論幡動的意義。一僧說,幡是無情物,它因風而動。另一僧說,幡不動,風自動耳。又有一僧說,因緣和合,所以動。
慧能聽後,忍不住大聲製止諸人辯論,說道:‘你們說這個動那個動,都不過是你們自己心動罷了。’印宗法師在屋外偷聽,大驚。
第二天找到慧能,即拜慧能為師。慧能得到印宗等人的擁護,才開始宣揚南宗宗旨,與神秀的北宗抗衡。南宗創造佛,性質不異於莊周書所稱的真人至人,是新創的中國式佛教。同於天竺的佛被賦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至高權力。強調心即是佛,我即是佛。南宗提倡無心禪法,但能無心,便是究竟。‘無心就是要無一切心,就象真如的本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所能,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於是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南宗教人無心,但仍強調要有自己的眼睛,‘須具自眼,莫依他人作眼,須具兩隻眼,照破兩頭事,莫隻一隻眼,向一邊行。要向無佛處,坐大道場自己作佛。’所謂無心,隻是口無所辯,避免是非的一種表現,內心卻是並非無心。所謂具有兩隻眼,照破兩頭事,是說觀察事物不受片麵牽製的方法。如謂兀兀為愚,如聾如啞,心如木石,目的是要人內無一物,外無所求,佛也不求,求佛菩提皆屬貪欲,做個自由自在的人,也就是這樣才算真正成佛。”
“老方丈!照如此說法,南宗主張內外無所俗求,那為什麽又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善哉!悟靜問的好!你是說‘莫向身外求’,言外之意應向身內求嘍?”
“是!悟靜正有此疑問。請老方丈釋疑。”
“其實這並不矛盾。禪宗認為‘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這便是慧能所說的見真佛解脫頌。所謂見真佛,就是眾生心有覺悟即成佛,心有迷惑佛即成眾生。因為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成不成的關鍵在於悟或迷。禪宗認為佛在心內,不在心外,心外的佛全是假佛。六祖甚至否認修行必須出家,也不須戒、定、慧。他強調無心,內外無所求,隻是口無所辯,避免是非的一種手段,內心並不是無心。內心如木如石,內心如佛如空,一心向佛,自然身外無求,可立地成佛也。”
“老方丈!外在塵世,人情家事,盡入人心,如何對外無心,一心向佛?”
“禪宗認為凡人之所以無明,不理解真如,都是由於存在著‘我’與‘法’兩種偏見。也就是‘我執’與‘法執’一個人沒有放棄自己的主觀精神作用,這便是‘我執’的‘妄生分別’。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及其規律,隻不過是幻覺,所以也必須破除‘法執’。
有人已放棄‘我執’而沒有放棄‘法執’,禪宗就會肯定他放棄‘我執’否定他的‘法執’。這就是‘先照後用’,也叫‘奪境不奪人’。此中境即法,人即我。此種情況也就是說‘上苑花已謝,車馬並駢闐。’悟靜!汝可知此話之意?”
“老方丈容稟!悟靜沒悟錯的話,這‘上苑花’即喻指境和法,‘車馬’喻指人和我。”
“善哉!善哉!與之相反,有人放棄‘法執’,但仍堅持‘我執’。禪宗則會肯定他放棄‘法執’而否定他的‘我執’,那就要‘先用後照’,也叫‘奪人不奪境’。這種情況就是‘是處有芳草,滿城無敵人。’此話之意,你應該明白了吧?”
由彼界中,諸有情類,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描寫極樂世界的情景說:‘人生在極樂世界,形象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隨意所需,悉皆為念。若飲食時,百味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複觀。複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稱其形色……樓觀欄堂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法相宗以闡明‘萬法唯識’‘心外無法’為宗旨;天台宗認為真如是永恒的,絕對的,世界一切皆空,‘空’是客觀物質世界的一切現象,空物質世界正是為了肯定‘真如’精神實體的不空。它表現了‘一心三觀’‘圓融三諦’一空一切空,假中畢空;一假一切空,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這叫三一無礙。
天台宗還提倡止觀,說是入涅磐之要門,止即是定,觀即是慧,定慧雙修,可以見佛性入涅磐;華嚴宗認為,沒有獨立於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隻有說塵和心都有‘待於緣’。這正所謂‘塵是心自現;由自心現,即與自心為緣。由緣現前,心法方起’。”
“老方丈!禪宗分有南、北兩宗,它們觀點有何差別?”
“要講南、北兩宗的觀點差異,還需要從頭說起。禪是天竺語dhyā
a一詞音譯的簡稱,意為思惟修,靜慮。佛教把禪定看作修持佛法的重要途徑之一。禪定就是安靜沉思之意。
梁武帝時,天竺人菩提達摩從海道來到中國。從釋迦牟尼起,曆代師弟以心傳心,不立語言文字。他自稱是天竺禪宗的第二十八祖。他帶了一件木棉袈裟來,以此為曆代傳法的憑證。
由於達摩不合南朝重義學的學風,便轉到北方傳播他的禪學。達摩的禪學精髓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立文字’。所謂見性成佛,意思就是覺悟到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如此修正,是最上乘禪。達摩教人首先是安心,安心的方法是修壁觀,要人心安靜象牆壁那樣堅定不移。其次是發行,即一:報冤行,即逢苦不憂;二:隨緣行,即得樂不喜;三:無所求行,即說‘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四:稱法行,法即空無之理,謂無心而行。也就是說,他教人從認識上脫離現實世界,去追求超脫現實的真如世界,即舍偽歸真。不但自無,還要無他。
達摩認為人類之所以未能接受真如,就是人類的無明、容塵障之故。達摩的‘行入’有四種修養方法:初,報怨行者,修道苦至,當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訴。經曰‘逢苦不憂,識達故也。’報怨行勸人們放棄一切反抗外來壓迫的企圖,做到‘逢苦不憂’。第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靜,冥順於法也。’隨緣行勸人們放棄對外界是非善惡的區別,不計痛苦和快樂,把一切幸運和不幸都看作命運早已決定。第三,‘無所求行’教人放棄改善當前生活的任何要求和願望;第四,‘稱法行’教人按照佛教的基本教義去行動。
達摩禪學雖然離言說相,離文字相,但仍以《楞伽經》為依據。所謂安心發行,都是逐步深入的修行法。所以達摩禪法,實際就是漸修法。當時隨他修禪的弟子甚眾,其中的個‘博通群書,尤善老莊’的僧徒慧可,達摩認為他可以充當法嗣,要他表示,舍棄的決心。於是,慧可自己斬斷一臂以表誠心,達摩這才把這件木棉袈裟贈給了慧可。據史傳記載,達摩傳法於慧可,慧可傳法於僧粲,僧璨傳法於道信(579~652年),道信傳法於弘忍(601~674年)。於是,弘忍成為禪宗第五代傳人。他居住在湖北黃梅縣雙峰山,門徒多至千人以上。據說,他的本領是‘緘口於是非之場,融心於色空之境’,這和莊周的思想很接近。
弘忍的門徒之中,神秀早為上座並為教授師。有一天,弘忍宣傳要選擇法嗣,令門人各書所見,寫成一偈,讓他挑選。門人都推崇神秀,不敢作偈。神秀夜間在壁上定了一偈:‘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指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見偈,喚神秀來,批評他說:你作此偈,隻到門前,還未入門,你回去思改,再作一個來,如入得門,我付袈裟於你。神秀回房苦思數日,作不得新偈。
一個舂米行者慧能,是個不識文字的和尚,但他卻能指出五祖弘忍門下第一大弟子神秀所寫偈語是登門而未入室,尚未得道。而且慧能還請人代寫一個偈,指責神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從空無的觀點看來,慧能的空無觀比神秀徹底。
因此,弘忍選定慧能為嗣法傳人,秘密給他講《金剛般若經》,教他帶著袈裟急速逃回新州原籍。一件袈裟從神秀手邊突然失去,他當然不肯忍讓。從此,禪宗分為南、北兩宗,慧能在嶺南傳頓教被稱為南宗。因慧能傳得木棉袈裟,徒眾又盛,門徒之一的神會,冒險到北方爭奪正宗地位。最後,南宗的正宗地位得到了公認。”
“看來,南宗和北宗的根本差異,從神秀一偈之中便完全體現。”
“善哉!南宗宗旨,不外淨心、自悟四字。淨心即心絕妄念,不染塵勞,自悟即一切皆空,無有煩惱,能淨能悟,頓時成佛。由於慧能不識字,他講佛不受佛教經論的拘束,采取佛教各經論中合用的句子,擺脫煩瑣的解釋,憑己意作出新的解釋,大大豐富了南宗的佛語話頭。
正如《六祖法寶壇經》解釋四乘說:‘見聞誦讀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無雜、且離法相、作無所得,是最上乘。’所謂最上乘當是指南宗的禪法。最上乘離一切法相,即心是佛,心外無佛,也就是說我即佛。慧能還認為北宗舊的坐禪方法,‘往心觀淨’‘長坐不臥’是錯誤方法。他在《壇經》中指出:‘住心觀淨,是病非禪。’作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這樣一來,六祖廢除了禪定的修行方式,但這實質是在擴大禪定的修行範圍。因為禪定之目的,在於通過禪定達到否定客觀世界真實性的目的。如能從思想意識上根本否認客觀現實世界,又何必一定要用禪定之法?所以,六祖的南宗,否認外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認為這些變化都是由於人的主觀意識來決定。至於六祖的這一觀點,老衲可以講說一例,你自會領悟。”
“老方丈請講!悟靜甚感興趣。”
“慧能自北南逃以後,在當時的廣州製旨寺,有一印宗法師講經,僧俗聽眾三千餘人,慧能混在聽眾之中。
一日,僧徒辯論幡動的意義。一僧說,幡是無情物,它因風而動。另一僧說,幡不動,風自動耳。又有一僧說,因緣和合,所以動。
慧能聽後,忍不住大聲製止諸人辯論,說道:‘你們說這個動那個動,都不過是你們自己心動罷了。’印宗法師在屋外偷聽,大驚。
第二天找到慧能,即拜慧能為師。慧能得到印宗等人的擁護,才開始宣揚南宗宗旨,與神秀的北宗抗衡。南宗創造佛,性質不異於莊周書所稱的真人至人,是新創的中國式佛教。同於天竺的佛被賦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至高權力。強調心即是佛,我即是佛。南宗提倡無心禪法,但能無心,便是究竟。‘無心就是要無一切心,就象真如的本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所能,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於是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南宗教人無心,但仍強調要有自己的眼睛,‘須具自眼,莫依他人作眼,須具兩隻眼,照破兩頭事,莫隻一隻眼,向一邊行。要向無佛處,坐大道場自己作佛。’所謂無心,隻是口無所辯,避免是非的一種表現,內心卻是並非無心。所謂具有兩隻眼,照破兩頭事,是說觀察事物不受片麵牽製的方法。如謂兀兀為愚,如聾如啞,心如木石,目的是要人內無一物,外無所求,佛也不求,求佛菩提皆屬貪欲,做個自由自在的人,也就是這樣才算真正成佛。”
“老方丈!照如此說法,南宗主張內外無所俗求,那為什麽又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善哉!悟靜問的好!你是說‘莫向身外求’,言外之意應向身內求嘍?”
“是!悟靜正有此疑問。請老方丈釋疑。”
“其實這並不矛盾。禪宗認為‘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這便是慧能所說的見真佛解脫頌。所謂見真佛,就是眾生心有覺悟即成佛,心有迷惑佛即成眾生。因為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成不成的關鍵在於悟或迷。禪宗認為佛在心內,不在心外,心外的佛全是假佛。六祖甚至否認修行必須出家,也不須戒、定、慧。他強調無心,內外無所求,隻是口無所辯,避免是非的一種手段,內心並不是無心。內心如木如石,內心如佛如空,一心向佛,自然身外無求,可立地成佛也。”
“老方丈!外在塵世,人情家事,盡入人心,如何對外無心,一心向佛?”
“禪宗認為凡人之所以無明,不理解真如,都是由於存在著‘我’與‘法’兩種偏見。也就是‘我執’與‘法執’一個人沒有放棄自己的主觀精神作用,這便是‘我執’的‘妄生分別’。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及其規律,隻不過是幻覺,所以也必須破除‘法執’。
有人已放棄‘我執’而沒有放棄‘法執’,禪宗就會肯定他放棄‘我執’否定他的‘法執’。這就是‘先照後用’,也叫‘奪境不奪人’。此中境即法,人即我。此種情況也就是說‘上苑花已謝,車馬並駢闐。’悟靜!汝可知此話之意?”
“老方丈容稟!悟靜沒悟錯的話,這‘上苑花’即喻指境和法,‘車馬’喻指人和我。”
“善哉!善哉!與之相反,有人放棄‘法執’,但仍堅持‘我執’。禪宗則會肯定他放棄‘法執’而否定他的‘我執’,那就要‘先用後照’,也叫‘奪人不奪境’。這種情況就是‘是處有芳草,滿城無敵人。’此話之意,你應該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