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北平太守“飛將軍李廣”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經過兩天兩夜的快馬行進,“無極侍衛”“三貓”耶無害終於跨過黃河,穿過蘭州,過榆中、定西、渭源、隴西,來到了他五年前就已羨慕已久的地方——天水。這已經是九月十四日清晨。
就曾是這個地方,他為自己起了一個慕容天水的別名。無非是在表明他內心的誌向愛好,就是向往愛慕天下山水而已。隻是當時,他已經知道京城長安有一位號稱“京師第一槍”的官方武林高手已取名為慕容山水,所以他才取名為慕容天水。不然,他取別名為慕容山水同樣也是可以銘誌。但是巧合得很,此地地名為天水,而天水已含有天下山水之意,他取別名為慕容天水則更是合時合地。
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五年前,耶無害就在這天水聖地留下了慕容天水的別名。如今他又來到昔別故地,雖說不是故地重遊,但他還是放慢了腳步,聆聽著城街之上的風土人情。連日來的烽火行進、唇槍舌戰、拚殺突圍,已使他口幹舌燥、渾身疲乏無力。“既來之,則安之”,到這天水聖地,他是應該好好安歇一頓。
慢慢走在人群之中,慕容天水依稀還記得這天水城內外的幾座古跡名勝,就是在五年前他曾經遊曆過的好地方。這幾處好地方,也曾讓他渡過一段段美好的時光。
李廣墓,在今甘肅省天水市南1公裏的南山麓石馬坪。封土高約兩米,墓刻“漢將軍李廣墓”,據傳是李廣將軍的衣冠塚,葬有寶劍衣物。墓前有石獸石馬,造型生動別致,故得石馬坪之名。
李廣(?~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生於天水,善於騎馬射箭,勇猛無比,很有才氣,乃西漢名將。漢文帝時,因為討伐匈奴有功,封散騎常侍;武帝時,任北平太守。他參加反擊匈奴貴族攻掠的戰爭,轉戰朔漠四十餘年,曆經七十餘戰,屢建奇功,匈奴人稱之為飛將軍。
司馬遷的《史記·李將軍傳》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所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也是李廣李將軍。其箭法之好,曾留下“射虎石”的美名,更曾箭殺真正的惡虎!
據司馬遷的史傳所載,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廣軍敗被擒。匈奴見廣傷病,遂於兩馬間設繩網,使廣臥網中。行十餘裏,廣佯裝死去,窺見其傍有一胡兒(匈奴少年)騎的是匹快馬,乃騰躍而上,推墮胡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裏歸漢。匈奴數百騎追之,廣引弓射殺追騎若幹,終於脫險。
由此可見,飛將軍斯人於敗軍之際,尚且神勇如此,而當其大捷之時,英武又該當如何?可想而知!司馬遷將此事寫入史傳,可謂善傳英雄之神。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寫的也正是這個曆史片斷。但令人為此英雄哀惋歎息的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廣隨大將衛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責,自殺。
一代英雄武將,最終直落個壯烈英魂,豈不令人為之惋惜?也難怪大唐邊塞詩人高適所作《燕歌行》末句感歎曰:“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飛將軍李廣墓
李廣墓在甘肅天水,是當年北擊匈奴的邊疆,也是伏曦的故裏。剛到天水時,並不知道李廣墓在這兒,後來看到城市簡介,才決定去一趟。來都來了,豈能不瞻仰一下大俠名劍的遺跡?
甘肅的景色有個特點,就是缺水,全是黃土旱地,無論是塬子上的小鎮還是處在峽穀裏的城市,居民都有接天上雨水的習慣,不然生活用水不夠的。之所以叫天水之名,就是“羨慕天上之水”之意。河川裏隻留下千百年來一道道洪水衝刷的痕跡,殘留在穀底溝壑裏的隻有涓涓細流,孱弱地流淌在幹涸河床上,卻怎麽也無法填補整體上的枯竭。風一吹,撲麵而來的漫天的黃土,彌散於你周圍每一寸空間,讓路人透不過氣來。缺水以至雜草都長不到一個春秋,不要提樹了。到處都是裸露的黃土,皺巴巴的像枯裂的皮膚。幹硬的土塊,岩石般地矗立在山顛,那份蒼涼在遠古時就已經凝成,隻是歲月依然在不停地在上麵肆意琢刻著。一眼望去,整個高原沒有突兀的山峰,原上裂開的一道道巨大的溝穀,就是城市所在,因為水往往積在低處,天水就在一片水比較多的狹長穀地。渭水河流過整個城市,與四川不同的是那裏因為找不到不平地,才把城市建在穀地,這是因為需要水。
天水還是很熱鬧的,伏曦廟就坐落在鬧市區的一個小巷深處,如今成了天水市博物館,因年代太久遠,除了那個八卦圖,已看不出有什麽與伏曦有聯係的物件,隻能作為憑吊古人的一個場所。
在現代的城市尋找古人的蹤跡,顯得有些迷茫。打聽李廣墓在哪,許多出租車司機都不知道。看著他們連連搖擺的腦袋,才知道,李廣這個名字早已與這個城市不相幹了。連找了幾個人,才有個中年司機說他小時候去過,不知還有沒有了。我隻得承諾來回都搭他的車,而且隨便他找,於是他痛快地打開車門。車子走過一條又一條街,最後上了一座橋,向城市邊緣的山坡爬去。拐了幾彎,進了一個到處是雜院的居民區,我正疑惑著,司機說了聲找到了,車子在一所小學校門口停下,門口掛了塊牌子,字跡早已模糊,依稀是2元/人。由傳達室收取,由於當天休息,校園裏靜悄悄的一個人也沒有,我和司機徑直進去也。真是太好了,每人省了2元錢。
這是所希望小學般的院落,條件十分簡陋,低矮單薄的校舍就擠在不遠的土牆邊,中間是一小塊黃泥操場,我們環顧四周,終於在小操場對麵一棵老槐樹下麵,發現了李廣墓,墓的風格與南京東郊民國年間的墓很相似,看了墓碑,才知道清末重修過,半拱型石砌的墓主體有一人多高,立在墓前在石碑大約有三米。我默默走了一周,無法把自己的感覺與近二千年前的漢代聯係在一起,唯有碑上“漢將軍李廣墓”的字樣,幽幽地暗示著墓主人金戈鐵馬坎坷不平的一生,也許我的到來是想打破時光的阻隔,找一個與這位古人最近的距離點,隻是斯人已逝,空餘悵惘,這種悵惘在這裏感受得更濃烈罷了。
稠密的樹蔭遮蔽於墓地上,在夏日燥熱的黃土高原上顯得格外清涼幽靜,對戎馬一生、飽經磨難的靈魂來說不失為一個安妥的歸宿地。李廣隴西成紀人,天水地處漢代西部邊疆,他自刎後,可能就地安葬了。此地不遠就是戈壁荒漠。
遙想當年,大漠飛沙,長河落日,縱橫馳騁,彎弓射虜,將軍智勇無雙的英姿,讓人歎喟不已。人曾言:“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其威名早已遍及朝野,但他的一生並不是很順。漢文帝曰“子不遇時”。真不遇時嗎?其正值劉徹當政,國力日盛,開始北擊匈奴,擴張疆土,一改文帝時的堅忍、避讓。“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積厚的實力終於讓劉徹有了顯耀的機會。
然李廣一生大小七十餘戰,從沒帶兵過萬,手下又俱是老弱殘兵,其受用程度可見一斑。那麽李廣無才,非也,武帝不識其才,亦非也。李廣以良家子從軍,曆任武騎常侍,隴西都尉,至郎中令,精於騎射,智勇善戰,每到危急時必有奇謀,常轉危為安,死地而後生,且治軍簡約,與部下甘苦與共,兵將皆樂為其效死命,仍上將之才也。
顯而易見是武帝知其才而不信任、不重用。具體為何呢?世人知道的最多一個理由是,衛青、霍去病與劉徹有親而得寵,對於李廣的遭遇來說是個決定性的因素,但這決不致於他最終自殺的結局。那讓我們從頭看看李廣一生的經曆和言行,或許能找到他命運的一些答案。
李廣年青時“衝陷折關及格猛獸”且勇而有略,才氣無雙,這“略、才”指的是軍事、戰術上的,並非說其待人處世上的。為什麽這樣說,請看,當李廣數次以少擊多,偶爾被擒,又恃其膽略單騎逃返,卻“當斬,贖為庶人”;擊左賢王,四千對四萬“軍幾沒,罷歸”“功自如,無賞”;直到最後一次,從大將軍衛青出塞,以步卒弱旅接敵,失去向導,迷路,終因恥於對峙刀筆吏而自殺。
從這幾點分析,能看出上司對李廣是非常冷峻而苛刻的,沒有一點體諒、愛護的表示。說明李廣與上層的關係很一般,甚至可以說上層領導隱隱有一絲嫌棄他。武帝曾說他“數奇”,就證實了這一點。
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也暗示了他的性格特征。看來李廣愛護下屬卻不會與同僚相處,不擅長於官場上的人情世故、利益關係。也有可能是專注軍事而不屑於和刀筆吏應酬。
從現在的眼光看,李廣是個不善言談的技術型人才。而漢武帝卻是一個偏寵親親的人,當時朝野上下的風氣自然受到影響,“大將軍青欲使敖與俱當單於”,臨戰時,衛青把立功的機會讓給親信,令李廣作側翼,就是一個例子。
這種環境下,李廣的境況可想而知。且正當國力強盛,劉徹用人的餘地又很大,李廣更沒有機會了。處如在嶽飛的時代,李廣或許還會有擔當重任統兵數萬的可能,當然會不會有嶽飛的下場,另當別論。
於是在李廣的一生中,公事公辦,這看似公正的幌子,卻為他帶來無數次不公平的結果,其本質也是不合理的。然而就在官場上沒有背景和朋黨的情況下,李廣卻因小事而報複區區一個霸陵尉,更證明這人沒有什麽政治遠見,沒有深謀遠慮的心機,從沒反思過自己的境況。他最終不被封侯,卻言“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這句無奈的話更加重了他一生的悲劇色彩。雖然他愛護下屬和百姓,後世得到了應有的名聲,卻無法彌補性格缺憾帶來的個人遭遇。“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李廣的遭遇,正映襯著這話的正確性。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經過兩天兩夜的快馬行進,“無極侍衛”“三貓”耶無害終於跨過黃河,穿過蘭州,過榆中、定西、渭源、隴西,來到了他五年前就已羨慕已久的地方——天水。這已經是九月十四日清晨。
就曾是這個地方,他為自己起了一個慕容天水的別名。無非是在表明他內心的誌向愛好,就是向往愛慕天下山水而已。隻是當時,他已經知道京城長安有一位號稱“京師第一槍”的官方武林高手已取名為慕容山水,所以他才取名為慕容天水。不然,他取別名為慕容山水同樣也是可以銘誌。但是巧合得很,此地地名為天水,而天水已含有天下山水之意,他取別名為慕容天水則更是合時合地。
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五年前,耶無害就在這天水聖地留下了慕容天水的別名。如今他又來到昔別故地,雖說不是故地重遊,但他還是放慢了腳步,聆聽著城街之上的風土人情。連日來的烽火行進、唇槍舌戰、拚殺突圍,已使他口幹舌燥、渾身疲乏無力。“既來之,則安之”,到這天水聖地,他是應該好好安歇一頓。
慢慢走在人群之中,慕容天水依稀還記得這天水城內外的幾座古跡名勝,就是在五年前他曾經遊曆過的好地方。這幾處好地方,也曾讓他渡過一段段美好的時光。
李廣墓,在今甘肅省天水市南1公裏的南山麓石馬坪。封土高約兩米,墓刻“漢將軍李廣墓”,據傳是李廣將軍的衣冠塚,葬有寶劍衣物。墓前有石獸石馬,造型生動別致,故得石馬坪之名。
李廣(?~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生於天水,善於騎馬射箭,勇猛無比,很有才氣,乃西漢名將。漢文帝時,因為討伐匈奴有功,封散騎常侍;武帝時,任北平太守。他參加反擊匈奴貴族攻掠的戰爭,轉戰朔漠四十餘年,曆經七十餘戰,屢建奇功,匈奴人稱之為飛將軍。
司馬遷的《史記·李將軍傳》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所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也是李廣李將軍。其箭法之好,曾留下“射虎石”的美名,更曾箭殺真正的惡虎!
據司馬遷的史傳所載,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廣軍敗被擒。匈奴見廣傷病,遂於兩馬間設繩網,使廣臥網中。行十餘裏,廣佯裝死去,窺見其傍有一胡兒(匈奴少年)騎的是匹快馬,乃騰躍而上,推墮胡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裏歸漢。匈奴數百騎追之,廣引弓射殺追騎若幹,終於脫險。
由此可見,飛將軍斯人於敗軍之際,尚且神勇如此,而當其大捷之時,英武又該當如何?可想而知!司馬遷將此事寫入史傳,可謂善傳英雄之神。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寫的也正是這個曆史片斷。但令人為此英雄哀惋歎息的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廣隨大將衛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責,自殺。
一代英雄武將,最終直落個壯烈英魂,豈不令人為之惋惜?也難怪大唐邊塞詩人高適所作《燕歌行》末句感歎曰:“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飛將軍李廣墓
李廣墓在甘肅天水,是當年北擊匈奴的邊疆,也是伏曦的故裏。剛到天水時,並不知道李廣墓在這兒,後來看到城市簡介,才決定去一趟。來都來了,豈能不瞻仰一下大俠名劍的遺跡?
甘肅的景色有個特點,就是缺水,全是黃土旱地,無論是塬子上的小鎮還是處在峽穀裏的城市,居民都有接天上雨水的習慣,不然生活用水不夠的。之所以叫天水之名,就是“羨慕天上之水”之意。河川裏隻留下千百年來一道道洪水衝刷的痕跡,殘留在穀底溝壑裏的隻有涓涓細流,孱弱地流淌在幹涸河床上,卻怎麽也無法填補整體上的枯竭。風一吹,撲麵而來的漫天的黃土,彌散於你周圍每一寸空間,讓路人透不過氣來。缺水以至雜草都長不到一個春秋,不要提樹了。到處都是裸露的黃土,皺巴巴的像枯裂的皮膚。幹硬的土塊,岩石般地矗立在山顛,那份蒼涼在遠古時就已經凝成,隻是歲月依然在不停地在上麵肆意琢刻著。一眼望去,整個高原沒有突兀的山峰,原上裂開的一道道巨大的溝穀,就是城市所在,因為水往往積在低處,天水就在一片水比較多的狹長穀地。渭水河流過整個城市,與四川不同的是那裏因為找不到不平地,才把城市建在穀地,這是因為需要水。
天水還是很熱鬧的,伏曦廟就坐落在鬧市區的一個小巷深處,如今成了天水市博物館,因年代太久遠,除了那個八卦圖,已看不出有什麽與伏曦有聯係的物件,隻能作為憑吊古人的一個場所。
在現代的城市尋找古人的蹤跡,顯得有些迷茫。打聽李廣墓在哪,許多出租車司機都不知道。看著他們連連搖擺的腦袋,才知道,李廣這個名字早已與這個城市不相幹了。連找了幾個人,才有個中年司機說他小時候去過,不知還有沒有了。我隻得承諾來回都搭他的車,而且隨便他找,於是他痛快地打開車門。車子走過一條又一條街,最後上了一座橋,向城市邊緣的山坡爬去。拐了幾彎,進了一個到處是雜院的居民區,我正疑惑著,司機說了聲找到了,車子在一所小學校門口停下,門口掛了塊牌子,字跡早已模糊,依稀是2元/人。由傳達室收取,由於當天休息,校園裏靜悄悄的一個人也沒有,我和司機徑直進去也。真是太好了,每人省了2元錢。
這是所希望小學般的院落,條件十分簡陋,低矮單薄的校舍就擠在不遠的土牆邊,中間是一小塊黃泥操場,我們環顧四周,終於在小操場對麵一棵老槐樹下麵,發現了李廣墓,墓的風格與南京東郊民國年間的墓很相似,看了墓碑,才知道清末重修過,半拱型石砌的墓主體有一人多高,立在墓前在石碑大約有三米。我默默走了一周,無法把自己的感覺與近二千年前的漢代聯係在一起,唯有碑上“漢將軍李廣墓”的字樣,幽幽地暗示著墓主人金戈鐵馬坎坷不平的一生,也許我的到來是想打破時光的阻隔,找一個與這位古人最近的距離點,隻是斯人已逝,空餘悵惘,這種悵惘在這裏感受得更濃烈罷了。
稠密的樹蔭遮蔽於墓地上,在夏日燥熱的黃土高原上顯得格外清涼幽靜,對戎馬一生、飽經磨難的靈魂來說不失為一個安妥的歸宿地。李廣隴西成紀人,天水地處漢代西部邊疆,他自刎後,可能就地安葬了。此地不遠就是戈壁荒漠。
遙想當年,大漠飛沙,長河落日,縱橫馳騁,彎弓射虜,將軍智勇無雙的英姿,讓人歎喟不已。人曾言:“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其威名早已遍及朝野,但他的一生並不是很順。漢文帝曰“子不遇時”。真不遇時嗎?其正值劉徹當政,國力日盛,開始北擊匈奴,擴張疆土,一改文帝時的堅忍、避讓。“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積厚的實力終於讓劉徹有了顯耀的機會。
然李廣一生大小七十餘戰,從沒帶兵過萬,手下又俱是老弱殘兵,其受用程度可見一斑。那麽李廣無才,非也,武帝不識其才,亦非也。李廣以良家子從軍,曆任武騎常侍,隴西都尉,至郎中令,精於騎射,智勇善戰,每到危急時必有奇謀,常轉危為安,死地而後生,且治軍簡約,與部下甘苦與共,兵將皆樂為其效死命,仍上將之才也。
顯而易見是武帝知其才而不信任、不重用。具體為何呢?世人知道的最多一個理由是,衛青、霍去病與劉徹有親而得寵,對於李廣的遭遇來說是個決定性的因素,但這決不致於他最終自殺的結局。那讓我們從頭看看李廣一生的經曆和言行,或許能找到他命運的一些答案。
李廣年青時“衝陷折關及格猛獸”且勇而有略,才氣無雙,這“略、才”指的是軍事、戰術上的,並非說其待人處世上的。為什麽這樣說,請看,當李廣數次以少擊多,偶爾被擒,又恃其膽略單騎逃返,卻“當斬,贖為庶人”;擊左賢王,四千對四萬“軍幾沒,罷歸”“功自如,無賞”;直到最後一次,從大將軍衛青出塞,以步卒弱旅接敵,失去向導,迷路,終因恥於對峙刀筆吏而自殺。
從這幾點分析,能看出上司對李廣是非常冷峻而苛刻的,沒有一點體諒、愛護的表示。說明李廣與上層的關係很一般,甚至可以說上層領導隱隱有一絲嫌棄他。武帝曾說他“數奇”,就證實了這一點。
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也暗示了他的性格特征。看來李廣愛護下屬卻不會與同僚相處,不擅長於官場上的人情世故、利益關係。也有可能是專注軍事而不屑於和刀筆吏應酬。
從現在的眼光看,李廣是個不善言談的技術型人才。而漢武帝卻是一個偏寵親親的人,當時朝野上下的風氣自然受到影響,“大將軍青欲使敖與俱當單於”,臨戰時,衛青把立功的機會讓給親信,令李廣作側翼,就是一個例子。
這種環境下,李廣的境況可想而知。且正當國力強盛,劉徹用人的餘地又很大,李廣更沒有機會了。處如在嶽飛的時代,李廣或許還會有擔當重任統兵數萬的可能,當然會不會有嶽飛的下場,另當別論。
於是在李廣的一生中,公事公辦,這看似公正的幌子,卻為他帶來無數次不公平的結果,其本質也是不合理的。然而就在官場上沒有背景和朋黨的情況下,李廣卻因小事而報複區區一個霸陵尉,更證明這人沒有什麽政治遠見,沒有深謀遠慮的心機,從沒反思過自己的境況。他最終不被封侯,卻言“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這句無奈的話更加重了他一生的悲劇色彩。雖然他愛護下屬和百姓,後世得到了應有的名聲,卻無法彌補性格缺憾帶來的個人遭遇。“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李廣的遭遇,正映襯著這話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