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1:《三十六計》第二套勝戰計
第七計無中生有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狂也。少陰、太陰、太陽。
“用假情況蒙騙敵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要巧妙地由虛變實,以各種假象掩蓋真象,造成敵人的錯覺,給以不意的攻擊。
老子在道德篇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是一種簡單而又深刻的哲學觀點。但計謀中所說的無中生有並不是這樣。無中生有,簡單地說就是‘無風起浪,無事生端,無事生非’。它與虛張聲勢是不同的。其動機是惟恐天下不亂,目的在混水摸魚,手段是造謠滋事。造謠者看起來容易,但想借謠言達到目的則相當困難。市井間的口角造謠,徒逞一時之快,了不起是中傷,使仇家受損,但對自己一定有好處,真正造謠的目的,在於損人利己,如果撇開自己的利益標本並不算是計。俗話說得好:‘謠言止於智者’。可見如果沒有縝密的計劃,變幻的過程,很難瞞得過智者。反過來說,造謠者非有天才不行,故亦可以稱:‘謠言起於智者’。滋事的解釋,本是借著一個問題加深它有矛盾,擴大它的事非,但這裏所指的並無須有事實根據,而是憑空製造事件的。
就拿做木偶戲來說吧,台下看去,好象幕內藏有千軍萬馬,但揭底一看,還不外就是這麽幾個屌人,幾個木偶和幾根牽線?謠言一定滋事,滋事必靠謠言,相因相成,缺一不可。謠言比什麽都可怕,它是無形可見,無影可見的;是非出自嘴巴,兵藏於心胸。憑幾句話,可使人輕生,英雄解甲。戰術上有所謂‘謠言攻勢’的,善於使用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若說滋事防礙天下安寧,那謠言就是滋事的根源。善於造謠的人,本身就是魔術大師,他能在帽子裏弄出兔子,能大變活人,也可以使觀眾蒙蔽,昏昏沉沉,信以為真。造謠要看環境,造得要合乎情理,隻求‘過得海’,無須長期考驗,所謂‘信不信當麵考驗,靈不靈過後方知’。到了過後揭底之時,自己已是‘過海神仙’了。
陳勝、吳廣在揭竿起義之時,就利用鬼怪事件去鼓動民心。他把寫上‘陳勝王’的帛布塞入魚腹裏,以示天意,又叫人扮鬼叫,半夜咕‘大楚興,陳勝王’,便吸引了一批迷信的人參加了起義行列。
劉邦也曾造謠,說斬了白帝子,仍然把自己當作‘赤帝’,又說自己有黃氣蓋頂,有王者氣。這樣,就把當時的人騙入術中,聲勢浩大,便從一個好色好酒之徒的無賴,一躍而登上龍庭。由此看來,劉邦是靠謠言起家無疑,他是善於利用當時的習俗環境,使‘真無’變成了‘真有’。
還有一個算是空前絕後的無中生有之計,那就是劉張儀戲弄楚懷王愛美色的這一嗜好,說要去給他選晉國美女,於是乎楚王給他很多銀子做路費;而南後和鄭袖聽到張儀所放的消息,恐怕日後失寵,於是又加派銀兩去疏通張儀。因此張儀又刮了一把油!在辭行宴上,張儀又耍詭計,說自己罪該萬死,從未見過楚王身邊南後、鄭袖這兩位天姿國色,晉國美女實在是差遠了。這倒弄得楚懷王很高興,天下間誰能比得上我這兩條美女?於是就打消了讓張儀去晉國選美人之念。當然他也不會向張儀索回路費!由此,張儀整整挖了一個‘空洞’,劃了一個圈,又讓他們合合美美地安全合上,自己更是大獲全勝,更使得楚懷王改變了對他的態度,從此歲歲平安無事嘍!”
第八計暗渡陳倉
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故意暴露行動,利用敵方在這裏固守時,便悄悄地迂回到那裏偷襲。這就能乘虛而入,出奇製勝。這正所謂‘以正合,以奇製勝’,‘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善之善者也。
暗渡陳倉這一計是根據曆史故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而來。其中‘明修’是正,‘暗渡’是奇。其意思是:在雙方對恃的時候,故意樹假目標,明示以企圖,吸引對方注意,暗地裏卻積極進行另一個進攻計劃,這種部署,就是‘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戰術。照兵法上說,這是奇正相生的戰術,‘正者當敵,奇兵從旁,擊其不備’,用一句實用的戰爭術語,‘暗渡陳倉’就是‘偷襲’的運用。再比如快速的武術格鬥,要想盡快擊倒對方,也是要正奇、明暗、前後、左右、上下並用,此中的明、前、左、上以及所有正麵擋敵搏擊,就是正;其中的暗、後、右、下以及所有出其不意的動作,那就是奇。這正奇明暗運用得風風火火、實實在在,便可以盡快克敵致勝,可保萬無一失。戰爭戰術偷襲的方法很多,黑夜劫營可以,伏兵截擊可以,但‘暗渡’的同時還要‘明修’,其部署更加複雜,過程更加曲折,其作用在轉移對方目標,分散其注意力,鬆懈其攻防準備,這就是‘避重就輕’的戰術。
孫子所雲:‘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者備之,強而避之。’這些話,就說明了必須先削弱對方的力量,才可以減少自己的損害。‘明修’就是削弱之法;‘暗渡’是攻虛的進行。換句話說,‘明修’是給‘暗渡’鋪好勝利大道的前奏曲。世人有把‘暗渡陳倉’這句話比喻男女偷情的,也正說明了表麵的一套是用來掩飾底下一套的,無非就是障眼法的巧計。要真正了解掌握‘暗渡陳倉’這一計,還要知道什麽叫做‘明修棧道’。棧道就是在山路險阻的專訪,架木為路以通行人的燧道或木橋。有依山勢旁築的,有半山起飛橋的,這種現象在陝、川、甘、黔等地區最為常見。那裏是巒峰高聳,古木參天,鳥難飛越,獸怕攀援。李白有過這樣的描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可見其險要艱阻,棧道的價值,它是險峰絕壁唯一的交通要道。
‘陳倉’是個地名,即在陝西寶雞山。在那裏就出過一個曆史有名、後人樂道的故事,那就是漢初韓信使用過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故事是這樣的,劉邦自逃脫項羽的控製,率部進入漢中之後,其謀士張良·張子房盡將唯一的交通要路棧道燒毀。其實,陳平使出‘聲東擊西’之計,要劉邦向項羽奏請回故鄉豐沛省親,其內心卻是要進駐漢中。此中,張良也和劉邦唱起了珠連璧合的雙簧。說寧可遣他去漢中,也不可以放他回鄉取家眷,使人去豐沛取他的家眷到鹹陽來作押,好教他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地做人,休生妄想。
項羽正在左右為難之際,陳平又乘機啟奏,道出個中利害,便說服了項羽,準許劉邦進駐了漢中。說來道去,這條‘聲東擊西’之計是說的障眼法,而韓信所使用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做的障眼法,或者說‘聲東擊西’是說的障耳法,與‘暗渡陳倉’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但項羽之所以中計,就是因為陳平還事先利用‘調虎離山’之計支走了謀士範增前往彭城催楚懷王徙居郴州,更沒有聽從範增所作的布署交待,也沒有看清劉邦的‘陽奉陰違,扮豬吃虎’之計,而終將把漢王劉邦放虎歸山。這一連串的計謀使出,範增、項羽接連中記(計),其局焉能不敗?
劉邦及其眾將士如脫籠之龍虎,浩浩蕩蕩地進發漢中。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此大好的脫身之機,劉邦比得爹還高興!其謀士張良之所以采取燒毀棧道的措施,一方麵防項羽追擊,一方麵以示無東歸之意。及至韓信被拜為大將,生聚教訓了幾年,在反攻前夕,特派幾百名將兵,去重修已毀的棧道,故意給項羽的守將章邯一個錯覺,然後暗裏傾師而出,從陳倉的小路進軍,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子把章邯消滅,跟著步步進迫,席卷項羽地盤,最後的彭城徐州九裏山一役,直迫項羽自殺於烏江,替劉邦打出了漢家江山。
這手‘暗渡陳倉’的計策,三國時東吳的第三任大都督呂蒙·呂子明‘白衣渡江巧奪荊州’就是很好的一例!個中詳細,我們也要了解一下。
故事是這樣的:孫權自劉備‘借’去了荊州,老劉賴死不還,孫大俠心有不甘,打官司沒法打,到哪裏說理去?必須動用武力解決!所以,孫權無時不刻不想把荊州奪回,那時荊州的守將是劉備的義弟關羽·關雲長。
孫權把奪取荊州的重任交給新都督呂蒙,呂蒙探聽得關雲長突然加緊防備防務,沿江設有烽火台,增兵駐守,立即裝病辭職,薦青年陸遜繼任,自己卻退居幕後策劃一切。你別小瞧了這位小青年陸遜(迅)·陸伯顏,他就是後來江東孫權的第四任都督,江湖人稱‘小周郎’!
這換將的情報傳給關雲長,果然被騙過,自高自大的關雲長,目無孺子,認為陸遜無能為力,便把防軍移到北邊去攻打曹操的樊城。呂蒙見時機成熟了,乃選派水軍,一部分埋伏在艙底,一部分穿白袍於上,扮作商人模樣,搖船向荊州進發,以商人身份,瞞過了哨兵盤查,乘機把烽火台奪下。這樣,‘台’也垮了,‘火’也舉不起來了,再乘勝追擊,直搗大本營,把荊州順利地奪回。因此,關雲長被逼得走投無路,在兩路夾攻的時候,不得不夜走麥城,而把腦袋獻出。俗語說‘大意失荊州’就是出自於此。
縱觀全過程,其中的換將、扮商、藏兵,無非都是障眼法,也正是‘暗渡陳倉’的不同表現形式,都是為了偷襲荊州。結果此計成功,大獲全勝。”
第九計隔岸觀火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這段辭意是,當敵方內部矛盾趨於激化,秩序混亂,我便靜待它發生暴亂。敵方反目為仇,勢必自取滅亡。這就是以柔順的手段,坐等愉快的結果。
但是這‘隔岸觀火’與‘一箭雙雕’或是‘一石二鳥’之計不同,前者是‘靜等好結果’,後者則是要‘先動後靜’;而它們的相同點在於過程中都有‘袖手旁觀’、‘坐山觀虎鬥’之狀,都想得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結果。這‘隔岸觀火’一計,表麵上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之意,而實質內心卻有‘火燒得越大越好’的欲望,即‘幸災樂禍’,希望自己到頭來能‘坐收漁翁之利’。這看似條陰謀詭計,但對具體的事件來說,還要看是‘何人使用’、‘用在何人’而另當別論!”
第十計笑裏藏刀
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這意義是:使敵人相信我方的‘友好誠意’而麻痹鬆懈;我則借機暗中謀劃,積極準備,待機行動,切不要讓它發生變化。這就是兩麵三刀、暗藏殺機、外示和好的策略。
慕容將軍所講的‘石勒用間勝王浚’就是此計的一個絕好例證。
還有一切詐降的策略,也無非是‘笑裏藏刀’。它的同義語是口蜜腹劍,意思是說嘴邊甜如蜜,心裏毒如蛇。玩弄此計的人,其表現是笑臉常開口,背後卻是磨刀霍霍向豬羊。
人類最天真的本能就是笑和哭,由於習於奸詐,此本能就變了質也走了樣。哭和笑,都有真和假,真哭或假哭,充其量不外發泄內心的鬱悶或博人同情,但笑卻不同了,除天真之大笑、微笑表露喜悅外,做作出來的狂笑、浪笑、獰笑、奸笑、冷笑、諂笑、暗笑、傻笑和媚笑等,都是有企圖的,不是落人之麵,謀人之財,就是害人之命。
所以大唐詩人白居易有所感而吟道:‘海底魚兮天上鳥,高可射兮深可釣,惟有人心看對時,咫尺之間不能料。君不見李義府之輩笑欣欣,笑中有刀潛殺人,陰陽神變皆可測,不測人間笑是嗔。’更有‘人間妖豔美女可殺人於含笑之間’一說。可想而知,人間的笑是多麽的複雜神秘,多麽的深不可測。因為哭的形象是醜惡的,笑是美麗的,人以厭醜而愛美麗,所以上哭的當少,上笑的當多。即是說,哭聲不會淹沒英雄,笑聲可以埋葬豪傑。
但有的時候,哭聲亦可淹沒英雄,隻是為數不多而已。以笑為進取武器,變即‘笑臉攻勢’,使用時要自然,要笑得其時,笑得其道。象褒姒那樣,因笑不得其時,會搞出‘峰(烽)火戲諸侯而不聽使喚’,蕭夫人笑非其道,招來諸侯圍攻,身亡國滅。而相反的楊貴妃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些不過是女人笑的效果,若用在見血見淚的鬥爭場麵之上的笑,不限於女人,也不一定要笑。總之表麵上是裝出謙恭敦厚、和藹可親,以假誠懇爭取真誠懇,以假同情換取真同情,使對方於不知不覺間墮吾術中。不難想象,此中有‘陽奉陰違’、‘扮豬吃虎’之意。
政治家有一信條叫做‘以柔克剛’,要捉蒼蠅,用一粒糖勝過噴殺蟲水。俗語有雲‘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相聚何時休?’其解釋就是越愛越恨,越親越仇,所以變(便)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之戒。為什麽越親越仇,親家往往變冤家呢?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利害衝突。在有所利用時則巴結迎風,呼爹叫娘,一旦時移勢易,首先要鬥的就是最親密的之人。曆史上漢初的呂雉對戚夫人,唐朝的武才人對王皇後,初期何其親匿孝順,後來又如何之冷酷無情,正所謂‘當時相倚何重,後來相逼何酷’。呂雉、武則天之所以奪權成功,在於笑裏藏刀,戚夫人、王皇後之所以失敗,在於笑裏無刀。
劉邦和項羽,乃是結義兄弟,為了爭權奪勢,結義變成結怨,劉邦會用笑裏藏刀的手段,故能逃過鴻門宴厄運,項羽不知用此手段,難免自刎於烏江。
由於口蜜腹劍、陽奉陰違之人太多,所以飽經世故的,最提防的是見麵笑笑嘻嘻,握手親親熱熱之人。昔日唐明皇身邊的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劍排除異己,以及楚懷王的愛姬鄭袖計除魏美人,無不是善用了‘笑裏藏刀’之計。所以賢人、善人一定戒備小人、惡人的兩麵三刀!切記!切記!”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這辭意是:當戰局發展必然有所損失時,要舍得局部的損失,以換取全局的勝利。
‘李代桃僵’這句話,係根據樂府的‘雞鳴篇’而來,原詩是‘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本身相代,兄弟還相忘。’後來用這句話來作比喻,即以此代彼之意,淺白的說就是:甲闖了禍,由乙去受罪做替死鬼。它與‘偷梁換柱’、‘偷天換日’‘偷梁換柱’以及‘移花接木’是有絕然區別的,切不可將它們混淆不清。說這代罪替死,闖禍的都是大有苗頭的人,代罪的自然是他的信徒了,起碼是對他有所仰望者。
在社會上,有許多作奸犯科的頭子是雇有替身的,即是高價請人主持犯罪賣買,自己躲在幕後操縱,無事時,薪金照付;遇事則由替身出麵,或罰款,或坐牢,甚至上刑場,也可以量錢攪掂,叫他死而無怨。看來,‘闖禍者’與‘代罪人’之間,心存有一種特殊關係。人都是愛惜自己的,誰肯白白犧牲利益去成全別人?何況拿生命去陰陽界的國際玩笑?
古人重義,今人重財,亦有為愛情而以身替死的,可算是別開生麵的一種新公式。遠在春秋時代,就發生過這樣的事:哭諫不成,急兄難子壽赴義;李代桃僵,換嬰孩趙氏存孤。這兩件事都是代罪替死的典範,可謂是可歌可泣、死而後已!但也有以此為計而逃脫法網的大奸大惡之人,可謂是逍遙法外的漏網之魚!”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
“這辭意是說:出現微小的漏洞,也必須及時利用;發現微小的利益,也要力爭獲得。變敵方小的疏忽為我方小的勝利。
‘順手牽羊’這一成語,是說當在行路的時候,忽見路邊有一隻羊,順手把它牽回家具(據)為己有的意思!這是一種意外的收獲,如俗話所說的‘自動送上,卻之不恭’和‘因利乘便,冷手執個熱饅頭’一樣。世上的事是千變萬化的,有時卻非常微妙,往往在無意之中得到想不到的便宜貨,也有因形勢所迫,‘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表麵看來,這巧遇似屬幸運,但實際上卻是‘狗上瓦坑有條路’,‘順手牽羊’所以成為謀人之計,自然不會是‘苟非我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那麽清高,而是損人利己!
人是沒有不貪便宜的,大人物大貪,小人物小貪;貪,就是生活的追求。所謂‘不貪不謀者’,那是遇不到心上的目的物時所說的漂亮話,是一種‘酸葡萄’思想。拿陶淵明來說,他高唱‘富貴非我願’的同時,卻無意中透露出那是由於‘帝鄉不可期’,如果帝鄉可期呢,他未必那樣清高,不為五鬥米折腰而辭官歸故裏,‘坐車’或‘棹艇’去耕田吧。
其實,說穿了,‘順手牽羊’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想充實自己的生活思想,其方式是和平攫取,比趁火打劫稍為好一點、稍為高明一些!畢竟‘和平攫取’的機會不常有,想創造機會的英雄人物也不會寄希望於和平,所謂‘不打不劫,不英不雄,不富不貴。’可知貪婪是人類天性,打劫乃英雄行徑,不管是明貪暗貪,暗劫明劫,方法不同,其把別人利益據為己有的計謀則一。
如果把‘順手牽羊’這一計看作是和平策略,或認為是‘富貴逼人來’的幸運,將是大錯特錯,世上隻有碰彩的賭博,絕沒有無主的肥羊蹲在路邊等人去牽,何況英雄事業是靠自己去創起,而非憑空洞渺茫的天數或命運,意外的收獲不外是在‘混戰、遭遇戰、烏龍戰’中的一場偶然勝仗罷了。即是說,在擊潰了主要敵人的時候,挾戰勝餘威,乘機再去消滅次要的敵人,或者在狩獵時打不到猛虎,捉隻猴子回來邀功。
‘順手牽羊’的運用很廣,民間最普通,官場最突出,這是環境不同的緣故,有這樣一個笑話:有人偷牛,被拿到官府裏,控他偷牛罪,他卻對縣官狡辯說:‘我哪裏是偷牛?不過路上有一根繩子,順便拾回家去,而牛自動跟上來罷了!’這雖屬笑話,可算是人間百態裏‘順手牽牛’的一個絕好例證。至於這‘順手牽羊’的例證,春秋時‘崔杼計除齊莊公’以及‘楚王搶奪息夫人’的事件,還不是因為女人而爭風吃醋、順手牽羊麽?”
第七計無中生有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狂也。少陰、太陰、太陽。
“用假情況蒙騙敵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要巧妙地由虛變實,以各種假象掩蓋真象,造成敵人的錯覺,給以不意的攻擊。
老子在道德篇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是一種簡單而又深刻的哲學觀點。但計謀中所說的無中生有並不是這樣。無中生有,簡單地說就是‘無風起浪,無事生端,無事生非’。它與虛張聲勢是不同的。其動機是惟恐天下不亂,目的在混水摸魚,手段是造謠滋事。造謠者看起來容易,但想借謠言達到目的則相當困難。市井間的口角造謠,徒逞一時之快,了不起是中傷,使仇家受損,但對自己一定有好處,真正造謠的目的,在於損人利己,如果撇開自己的利益標本並不算是計。俗話說得好:‘謠言止於智者’。可見如果沒有縝密的計劃,變幻的過程,很難瞞得過智者。反過來說,造謠者非有天才不行,故亦可以稱:‘謠言起於智者’。滋事的解釋,本是借著一個問題加深它有矛盾,擴大它的事非,但這裏所指的並無須有事實根據,而是憑空製造事件的。
就拿做木偶戲來說吧,台下看去,好象幕內藏有千軍萬馬,但揭底一看,還不外就是這麽幾個屌人,幾個木偶和幾根牽線?謠言一定滋事,滋事必靠謠言,相因相成,缺一不可。謠言比什麽都可怕,它是無形可見,無影可見的;是非出自嘴巴,兵藏於心胸。憑幾句話,可使人輕生,英雄解甲。戰術上有所謂‘謠言攻勢’的,善於使用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若說滋事防礙天下安寧,那謠言就是滋事的根源。善於造謠的人,本身就是魔術大師,他能在帽子裏弄出兔子,能大變活人,也可以使觀眾蒙蔽,昏昏沉沉,信以為真。造謠要看環境,造得要合乎情理,隻求‘過得海’,無須長期考驗,所謂‘信不信當麵考驗,靈不靈過後方知’。到了過後揭底之時,自己已是‘過海神仙’了。
陳勝、吳廣在揭竿起義之時,就利用鬼怪事件去鼓動民心。他把寫上‘陳勝王’的帛布塞入魚腹裏,以示天意,又叫人扮鬼叫,半夜咕‘大楚興,陳勝王’,便吸引了一批迷信的人參加了起義行列。
劉邦也曾造謠,說斬了白帝子,仍然把自己當作‘赤帝’,又說自己有黃氣蓋頂,有王者氣。這樣,就把當時的人騙入術中,聲勢浩大,便從一個好色好酒之徒的無賴,一躍而登上龍庭。由此看來,劉邦是靠謠言起家無疑,他是善於利用當時的習俗環境,使‘真無’變成了‘真有’。
還有一個算是空前絕後的無中生有之計,那就是劉張儀戲弄楚懷王愛美色的這一嗜好,說要去給他選晉國美女,於是乎楚王給他很多銀子做路費;而南後和鄭袖聽到張儀所放的消息,恐怕日後失寵,於是又加派銀兩去疏通張儀。因此張儀又刮了一把油!在辭行宴上,張儀又耍詭計,說自己罪該萬死,從未見過楚王身邊南後、鄭袖這兩位天姿國色,晉國美女實在是差遠了。這倒弄得楚懷王很高興,天下間誰能比得上我這兩條美女?於是就打消了讓張儀去晉國選美人之念。當然他也不會向張儀索回路費!由此,張儀整整挖了一個‘空洞’,劃了一個圈,又讓他們合合美美地安全合上,自己更是大獲全勝,更使得楚懷王改變了對他的態度,從此歲歲平安無事嘍!”
第八計暗渡陳倉
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故意暴露行動,利用敵方在這裏固守時,便悄悄地迂回到那裏偷襲。這就能乘虛而入,出奇製勝。這正所謂‘以正合,以奇製勝’,‘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善之善者也。
暗渡陳倉這一計是根據曆史故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而來。其中‘明修’是正,‘暗渡’是奇。其意思是:在雙方對恃的時候,故意樹假目標,明示以企圖,吸引對方注意,暗地裏卻積極進行另一個進攻計劃,這種部署,就是‘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戰術。照兵法上說,這是奇正相生的戰術,‘正者當敵,奇兵從旁,擊其不備’,用一句實用的戰爭術語,‘暗渡陳倉’就是‘偷襲’的運用。再比如快速的武術格鬥,要想盡快擊倒對方,也是要正奇、明暗、前後、左右、上下並用,此中的明、前、左、上以及所有正麵擋敵搏擊,就是正;其中的暗、後、右、下以及所有出其不意的動作,那就是奇。這正奇明暗運用得風風火火、實實在在,便可以盡快克敵致勝,可保萬無一失。戰爭戰術偷襲的方法很多,黑夜劫營可以,伏兵截擊可以,但‘暗渡’的同時還要‘明修’,其部署更加複雜,過程更加曲折,其作用在轉移對方目標,分散其注意力,鬆懈其攻防準備,這就是‘避重就輕’的戰術。
孫子所雲:‘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者備之,強而避之。’這些話,就說明了必須先削弱對方的力量,才可以減少自己的損害。‘明修’就是削弱之法;‘暗渡’是攻虛的進行。換句話說,‘明修’是給‘暗渡’鋪好勝利大道的前奏曲。世人有把‘暗渡陳倉’這句話比喻男女偷情的,也正說明了表麵的一套是用來掩飾底下一套的,無非就是障眼法的巧計。要真正了解掌握‘暗渡陳倉’這一計,還要知道什麽叫做‘明修棧道’。棧道就是在山路險阻的專訪,架木為路以通行人的燧道或木橋。有依山勢旁築的,有半山起飛橋的,這種現象在陝、川、甘、黔等地區最為常見。那裏是巒峰高聳,古木參天,鳥難飛越,獸怕攀援。李白有過這樣的描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可見其險要艱阻,棧道的價值,它是險峰絕壁唯一的交通要道。
‘陳倉’是個地名,即在陝西寶雞山。在那裏就出過一個曆史有名、後人樂道的故事,那就是漢初韓信使用過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故事是這樣的,劉邦自逃脫項羽的控製,率部進入漢中之後,其謀士張良·張子房盡將唯一的交通要路棧道燒毀。其實,陳平使出‘聲東擊西’之計,要劉邦向項羽奏請回故鄉豐沛省親,其內心卻是要進駐漢中。此中,張良也和劉邦唱起了珠連璧合的雙簧。說寧可遣他去漢中,也不可以放他回鄉取家眷,使人去豐沛取他的家眷到鹹陽來作押,好教他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地做人,休生妄想。
項羽正在左右為難之際,陳平又乘機啟奏,道出個中利害,便說服了項羽,準許劉邦進駐了漢中。說來道去,這條‘聲東擊西’之計是說的障眼法,而韓信所使用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做的障眼法,或者說‘聲東擊西’是說的障耳法,與‘暗渡陳倉’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但項羽之所以中計,就是因為陳平還事先利用‘調虎離山’之計支走了謀士範增前往彭城催楚懷王徙居郴州,更沒有聽從範增所作的布署交待,也沒有看清劉邦的‘陽奉陰違,扮豬吃虎’之計,而終將把漢王劉邦放虎歸山。這一連串的計謀使出,範增、項羽接連中記(計),其局焉能不敗?
劉邦及其眾將士如脫籠之龍虎,浩浩蕩蕩地進發漢中。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此大好的脫身之機,劉邦比得爹還高興!其謀士張良之所以采取燒毀棧道的措施,一方麵防項羽追擊,一方麵以示無東歸之意。及至韓信被拜為大將,生聚教訓了幾年,在反攻前夕,特派幾百名將兵,去重修已毀的棧道,故意給項羽的守將章邯一個錯覺,然後暗裏傾師而出,從陳倉的小路進軍,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子把章邯消滅,跟著步步進迫,席卷項羽地盤,最後的彭城徐州九裏山一役,直迫項羽自殺於烏江,替劉邦打出了漢家江山。
這手‘暗渡陳倉’的計策,三國時東吳的第三任大都督呂蒙·呂子明‘白衣渡江巧奪荊州’就是很好的一例!個中詳細,我們也要了解一下。
故事是這樣的:孫權自劉備‘借’去了荊州,老劉賴死不還,孫大俠心有不甘,打官司沒法打,到哪裏說理去?必須動用武力解決!所以,孫權無時不刻不想把荊州奪回,那時荊州的守將是劉備的義弟關羽·關雲長。
孫權把奪取荊州的重任交給新都督呂蒙,呂蒙探聽得關雲長突然加緊防備防務,沿江設有烽火台,增兵駐守,立即裝病辭職,薦青年陸遜繼任,自己卻退居幕後策劃一切。你別小瞧了這位小青年陸遜(迅)·陸伯顏,他就是後來江東孫權的第四任都督,江湖人稱‘小周郎’!
這換將的情報傳給關雲長,果然被騙過,自高自大的關雲長,目無孺子,認為陸遜無能為力,便把防軍移到北邊去攻打曹操的樊城。呂蒙見時機成熟了,乃選派水軍,一部分埋伏在艙底,一部分穿白袍於上,扮作商人模樣,搖船向荊州進發,以商人身份,瞞過了哨兵盤查,乘機把烽火台奪下。這樣,‘台’也垮了,‘火’也舉不起來了,再乘勝追擊,直搗大本營,把荊州順利地奪回。因此,關雲長被逼得走投無路,在兩路夾攻的時候,不得不夜走麥城,而把腦袋獻出。俗語說‘大意失荊州’就是出自於此。
縱觀全過程,其中的換將、扮商、藏兵,無非都是障眼法,也正是‘暗渡陳倉’的不同表現形式,都是為了偷襲荊州。結果此計成功,大獲全勝。”
第九計隔岸觀火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這段辭意是,當敵方內部矛盾趨於激化,秩序混亂,我便靜待它發生暴亂。敵方反目為仇,勢必自取滅亡。這就是以柔順的手段,坐等愉快的結果。
但是這‘隔岸觀火’與‘一箭雙雕’或是‘一石二鳥’之計不同,前者是‘靜等好結果’,後者則是要‘先動後靜’;而它們的相同點在於過程中都有‘袖手旁觀’、‘坐山觀虎鬥’之狀,都想得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結果。這‘隔岸觀火’一計,表麵上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之意,而實質內心卻有‘火燒得越大越好’的欲望,即‘幸災樂禍’,希望自己到頭來能‘坐收漁翁之利’。這看似條陰謀詭計,但對具體的事件來說,還要看是‘何人使用’、‘用在何人’而另當別論!”
第十計笑裏藏刀
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這意義是:使敵人相信我方的‘友好誠意’而麻痹鬆懈;我則借機暗中謀劃,積極準備,待機行動,切不要讓它發生變化。這就是兩麵三刀、暗藏殺機、外示和好的策略。
慕容將軍所講的‘石勒用間勝王浚’就是此計的一個絕好例證。
還有一切詐降的策略,也無非是‘笑裏藏刀’。它的同義語是口蜜腹劍,意思是說嘴邊甜如蜜,心裏毒如蛇。玩弄此計的人,其表現是笑臉常開口,背後卻是磨刀霍霍向豬羊。
人類最天真的本能就是笑和哭,由於習於奸詐,此本能就變了質也走了樣。哭和笑,都有真和假,真哭或假哭,充其量不外發泄內心的鬱悶或博人同情,但笑卻不同了,除天真之大笑、微笑表露喜悅外,做作出來的狂笑、浪笑、獰笑、奸笑、冷笑、諂笑、暗笑、傻笑和媚笑等,都是有企圖的,不是落人之麵,謀人之財,就是害人之命。
所以大唐詩人白居易有所感而吟道:‘海底魚兮天上鳥,高可射兮深可釣,惟有人心看對時,咫尺之間不能料。君不見李義府之輩笑欣欣,笑中有刀潛殺人,陰陽神變皆可測,不測人間笑是嗔。’更有‘人間妖豔美女可殺人於含笑之間’一說。可想而知,人間的笑是多麽的複雜神秘,多麽的深不可測。因為哭的形象是醜惡的,笑是美麗的,人以厭醜而愛美麗,所以上哭的當少,上笑的當多。即是說,哭聲不會淹沒英雄,笑聲可以埋葬豪傑。
但有的時候,哭聲亦可淹沒英雄,隻是為數不多而已。以笑為進取武器,變即‘笑臉攻勢’,使用時要自然,要笑得其時,笑得其道。象褒姒那樣,因笑不得其時,會搞出‘峰(烽)火戲諸侯而不聽使喚’,蕭夫人笑非其道,招來諸侯圍攻,身亡國滅。而相反的楊貴妃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些不過是女人笑的效果,若用在見血見淚的鬥爭場麵之上的笑,不限於女人,也不一定要笑。總之表麵上是裝出謙恭敦厚、和藹可親,以假誠懇爭取真誠懇,以假同情換取真同情,使對方於不知不覺間墮吾術中。不難想象,此中有‘陽奉陰違’、‘扮豬吃虎’之意。
政治家有一信條叫做‘以柔克剛’,要捉蒼蠅,用一粒糖勝過噴殺蟲水。俗語有雲‘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相聚何時休?’其解釋就是越愛越恨,越親越仇,所以變(便)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之戒。為什麽越親越仇,親家往往變冤家呢?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利害衝突。在有所利用時則巴結迎風,呼爹叫娘,一旦時移勢易,首先要鬥的就是最親密的之人。曆史上漢初的呂雉對戚夫人,唐朝的武才人對王皇後,初期何其親匿孝順,後來又如何之冷酷無情,正所謂‘當時相倚何重,後來相逼何酷’。呂雉、武則天之所以奪權成功,在於笑裏藏刀,戚夫人、王皇後之所以失敗,在於笑裏無刀。
劉邦和項羽,乃是結義兄弟,為了爭權奪勢,結義變成結怨,劉邦會用笑裏藏刀的手段,故能逃過鴻門宴厄運,項羽不知用此手段,難免自刎於烏江。
由於口蜜腹劍、陽奉陰違之人太多,所以飽經世故的,最提防的是見麵笑笑嘻嘻,握手親親熱熱之人。昔日唐明皇身邊的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劍排除異己,以及楚懷王的愛姬鄭袖計除魏美人,無不是善用了‘笑裏藏刀’之計。所以賢人、善人一定戒備小人、惡人的兩麵三刀!切記!切記!”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這辭意是:當戰局發展必然有所損失時,要舍得局部的損失,以換取全局的勝利。
‘李代桃僵’這句話,係根據樂府的‘雞鳴篇’而來,原詩是‘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本身相代,兄弟還相忘。’後來用這句話來作比喻,即以此代彼之意,淺白的說就是:甲闖了禍,由乙去受罪做替死鬼。它與‘偷梁換柱’、‘偷天換日’‘偷梁換柱’以及‘移花接木’是有絕然區別的,切不可將它們混淆不清。說這代罪替死,闖禍的都是大有苗頭的人,代罪的自然是他的信徒了,起碼是對他有所仰望者。
在社會上,有許多作奸犯科的頭子是雇有替身的,即是高價請人主持犯罪賣買,自己躲在幕後操縱,無事時,薪金照付;遇事則由替身出麵,或罰款,或坐牢,甚至上刑場,也可以量錢攪掂,叫他死而無怨。看來,‘闖禍者’與‘代罪人’之間,心存有一種特殊關係。人都是愛惜自己的,誰肯白白犧牲利益去成全別人?何況拿生命去陰陽界的國際玩笑?
古人重義,今人重財,亦有為愛情而以身替死的,可算是別開生麵的一種新公式。遠在春秋時代,就發生過這樣的事:哭諫不成,急兄難子壽赴義;李代桃僵,換嬰孩趙氏存孤。這兩件事都是代罪替死的典範,可謂是可歌可泣、死而後已!但也有以此為計而逃脫法網的大奸大惡之人,可謂是逍遙法外的漏網之魚!”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
“這辭意是說:出現微小的漏洞,也必須及時利用;發現微小的利益,也要力爭獲得。變敵方小的疏忽為我方小的勝利。
‘順手牽羊’這一成語,是說當在行路的時候,忽見路邊有一隻羊,順手把它牽回家具(據)為己有的意思!這是一種意外的收獲,如俗話所說的‘自動送上,卻之不恭’和‘因利乘便,冷手執個熱饅頭’一樣。世上的事是千變萬化的,有時卻非常微妙,往往在無意之中得到想不到的便宜貨,也有因形勢所迫,‘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表麵看來,這巧遇似屬幸運,但實際上卻是‘狗上瓦坑有條路’,‘順手牽羊’所以成為謀人之計,自然不會是‘苟非我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那麽清高,而是損人利己!
人是沒有不貪便宜的,大人物大貪,小人物小貪;貪,就是生活的追求。所謂‘不貪不謀者’,那是遇不到心上的目的物時所說的漂亮話,是一種‘酸葡萄’思想。拿陶淵明來說,他高唱‘富貴非我願’的同時,卻無意中透露出那是由於‘帝鄉不可期’,如果帝鄉可期呢,他未必那樣清高,不為五鬥米折腰而辭官歸故裏,‘坐車’或‘棹艇’去耕田吧。
其實,說穿了,‘順手牽羊’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想充實自己的生活思想,其方式是和平攫取,比趁火打劫稍為好一點、稍為高明一些!畢竟‘和平攫取’的機會不常有,想創造機會的英雄人物也不會寄希望於和平,所謂‘不打不劫,不英不雄,不富不貴。’可知貪婪是人類天性,打劫乃英雄行徑,不管是明貪暗貪,暗劫明劫,方法不同,其把別人利益據為己有的計謀則一。
如果把‘順手牽羊’這一計看作是和平策略,或認為是‘富貴逼人來’的幸運,將是大錯特錯,世上隻有碰彩的賭博,絕沒有無主的肥羊蹲在路邊等人去牽,何況英雄事業是靠自己去創起,而非憑空洞渺茫的天數或命運,意外的收獲不外是在‘混戰、遭遇戰、烏龍戰’中的一場偶然勝仗罷了。即是說,在擊潰了主要敵人的時候,挾戰勝餘威,乘機再去消滅次要的敵人,或者在狩獵時打不到猛虎,捉隻猴子回來邀功。
‘順手牽羊’的運用很廣,民間最普通,官場最突出,這是環境不同的緣故,有這樣一個笑話:有人偷牛,被拿到官府裏,控他偷牛罪,他卻對縣官狡辯說:‘我哪裏是偷牛?不過路上有一根繩子,順便拾回家去,而牛自動跟上來罷了!’這雖屬笑話,可算是人間百態裏‘順手牽牛’的一個絕好例證。至於這‘順手牽羊’的例證,春秋時‘崔杼計除齊莊公’以及‘楚王搶奪息夫人’的事件,還不是因為女人而爭風吃醋、順手牽羊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