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2:《三十六計》第三套攻戰計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疑以叩實,察而後動;複者,陰之媒也。
“有懷疑就要偵察確實,待情況完全掌握了再行動。反複偵察是發現暗藏敵人的條件。
‘打草驚蛇’和‘無中生有’的意義不同。‘無中生有’是憑空製造謠言或事件:‘打草驚蛇’是本來就有這件事,大家不注意冷落了,而特別使之突出,駭人聽聞,製造混亂局麵,使之聞風喪膽,進一步達到‘趁火打劫’的目的,這和‘無中生有’的目的是相同的,這就是‘惟恐天下不亂’思想,是指未占到便宜的‘英雄’行徑。國為天下太平,英雄無用武之地,天下亂,社會秩序就會動搖,正所謂‘中原逐鹿’之秋,就是‘敬惜字紙’的人也會‘投筆揭竿’呢,何況好亂成性之人?蓋此乃乘機渾水摸魚的好機會也。
三國時,諸葛亮曾略施此等小計,就使得‘周瑜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戰國時,司馬熹妙計立陰姬為中山王皇後的事件,真個令人拍手叫絕,可賽比張儀利用‘無中生有’之計戲弄楚懷王及其鄭袖、南後兩位愛妃的事件。但司馬熹卻是運用‘打草驚蛇’之計而縱橫捭闔、穩固自己的。”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有用者,不可惜;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凡有作為的,難以駕禦(馭)和控製的,不可以利用;凡沒有作為的,往往要依附別人以強立,這就會來求助於我。利用沒有作為的並順勢控製它,這不是我受別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別人。
‘借屍還魂’這句話,係根據神話傳說而來。據說八仙中有一位鐵拐李,本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強記,姓李名玄,因好幻想,醉心為仙,拜太上老君為師,學得了一套長生不老術。一日,他囑咐徒弟說:‘我立即要神離軀殼,跟師父魂遊太空去,你好好守住,不要離開半步,守到第七天。如果我魂還款還的話,那是我已成仙去了,才可將肉體焚化!’說完,靜坐神遊去了。徒弟守住屍體,加意防護,日夜不懈。守到第六日,忽然他的家人匆匆趕來,促他回家,說他的母親病得很重,危在旦夕,務要趕回家見最後一麵。徒弟聽見,大哭起來,說:‘母病危急,師魂款還,如我回去,誰守師屍;不回家,母難瞑目。’家人力勸他,說師徒之義怎及父母之情?況人死六天,髒腑已腐,哪有還魂之理?於是合手將李玄的屍骸焚化,趕回家去了。第七日,李玄的魂歸來了,卻沒有屍首可投,變成一個無主孤魂,日夜向空號叫,忽見路邊有一具乞丐的死屍,猛然想起太上老君臨別時說過的話:‘辟穀不辟穀,車輕路亦熟,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麵目’便長歎一聲:‘罷了!既然劫數難逃,大限已定,也不能相強了。慌不擇路,魂正無依,不如將錯就錯吧!’乃附丐屍而起,變成了一個蓬頭垢麵、露肚跛腳,要靠拐杖走路的人。魂是李玄的,形是乞丐的,所以叫做‘借屍還魂’。這句話的涵義是自己在失敗之後,要憑借或利用某種力量,作東山再起的意思。憑借新力量是‘借屍’,東山再起就是‘還魂’。
這種現象,商場上很常見。其用在軍事、政治上的,東周列國的時代,更見多采多姿,那時的道義風氣很盛,所謂扶弱國、繼絕世的壯舉,比比皆是:如宋襄公平齊亂,立世子昭為君;秦穆公扶立重耳,申包胥哭師秦庭。這是犖犖大者的。自秦朝以後,道義的施與已變成了利害借貸,劉備強借荊州還魂,搞到親戚翻麵,兵戎相見;更有借了賴著不還之事。
由此可見,‘屍’是不會白借也不可以亂借的,謹防‘僵屍入屋’,搞得自己家宅不寧,世上不少乘人之危而趁火打劫的。所謂‘呼蛇容易遣蛇難’以及‘引狼入室’都是應該引以為戒的。行使這‘借屍還魂’這一計,一定要慎重考慮。象‘田子春計弄呂後,齊王劉澤反山東’是一個漂亮的例證;但‘劉璋借力拒張魯,劉備乘機而入’就是一個‘借屍難返’的佐證,直逼得劉璋國破家亡。”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這辭意是說:等待自然條件對敵方不利時再去圍困它,用人為的假象去誘騙它。向前進攻有危險,那就想辦法讓敵人返過來攻我。
‘調虎離山’有兩種解釋:一是引老虎離開深山,趕落平陽,然後將他(它)射殺;二是把老虎趕跑了,再去慢慢收拾山上那些平日恃虎橫行霸道的狐狸。施諸人身的即是:把主要的危險人物引出了他那根深蒂(地)固的地盤,使他喪失了反抗的憑借,慢慢整隸他;或把他身邊的危險人物弄走,削弱他的實力,然後逐步將他收拾。
韓非子所說:‘夫虎之所以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釋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則虎反服於狗矣。’這正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這策略用在爭權上最多,可以說自古已然,於今為烈,一代勝一代,一浪高一浪,越來越見神化。爭權是奪利的手段,奪利才是爭權的目的,從沒有不為利而去爭權的傻瓜,也未見的沒有權力維護的‘利’會長久,要施展自己的抱負,非把權力抓到手不行!如果沒有權力可施,威儀可擺,縱使胸藏甲兵,亦無用武之地,氣衝牛鬥,怎有可吐之日?
薑太公有權在握,就能斬將封神,無權則是一名鹽販子,慎到有雲:‘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至南麵而王,則令行禁止。’世上幾多凡夫俗子,有權而雞毛變令箭,無數英雄豪傑,失意而寶劍作屠刀!因此人人以權力是爭,事事以利害較量,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互相傾軋,攪到人人是虎,人人是獵夫。
‘調虎離山’是打虎的計策之一,目的在削弱對方的抵抗力,減少自己的危險而已。曆史上行使‘調虎離山’之計的,最出色的莫如陳平,他給劉邦出的六大奇計中,都是‘調虎離山’法。那六計是:一、行金反間,離楚霸王的重臣鍾離昧等,削弱其力量;二、以惡草具進楚使,氣走範增,孤立楚霸王;三、夜出女子二千人,解了劉邦的滎陽之圍;四、勸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利用他去打江山;五、叫劉邦偽遊雲夢,擒拿韓信;六、解匈奴王冒頓的白登之圍,救回劉邦之命。其手法之高明,令人歎為觀止!
利用此計除奸鏟惡的,早在周朝,也有兩件事較為有名,那就是:鄭莊公裝聾作啞擒太叔;石蠟設計除暴君斬逆子。這就是曆史血色的鑒證。”
第十六計欲擒姑縱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誌,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俘,光。
“這辭意是說:逼得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以減削敵人的氣勢。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於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鬥誌,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經·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就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
欲擒姑縱,也有說成是欲擒故縱、欲擒先縱。它的解釋,文雅點是‘欲抑之,必先張之;欲擒之,必先縱之’;粗俗的話就是‘養肥了豬玀再開刀’。其意義是:凡想控製別人的,在形勢許可時,必選使滿足其欲望,驕其誌氣,培養其矛盾,加速其滅亡。套句政治術語就是‘以退為進,欲抑先與。’所以,它和欲取姑予、欲急姑緩近意。行使此計的,其人必有遠大眼光,過人的耐性,那些斤斤計較、點點見利的人是絕對做不到的。
提起‘欲擒先縱’,很多人自然會想到‘諸葛亮擒南王孟獲’的故事。諸葛亮七戰七勝,將孟獲七擒七縱,最終收服了南王孟獲,可謂是平定了南天。然而,以諸葛亮之聰明,對付一個有勇無謀的孟獲倒可以;以當時蜀漢軍事的絕對優勢,對付烏合之眾的蠻兵也不成問題。但拿來對付文武兼備的周瑜行不行?更不必說是碰到老奸巨滑、甘露雌伏而肯穿女人衫的司馬懿了。
所以說,運用‘欲擒先縱’之計要特別注意,要有選擇對象地應用。否則,在一個尖銳複雜的戰鬥場麵,手到擒來而又順手放走,那不正等於放龍歸海、縱虎歸山?其危險性必將自食其果。
項羽在鴻門宴會放走劉邦,後來卻被劉邦逼死烏江!這姓劉的太不夠哥們義氣了!這正是曆史昭昭、鮮血淋淋的故事。
其實,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無非也是諸葛亮施行的這條‘欲擒先縱’之計。當諸葛亮隱居南陽,靜觀局勢發展,待主而事的時候,已經發展到幾乎沒有哪一個軍事集團能有處容得自己做幕僚長的機會,不得不搭上那位正在走投無路而又稍有點王孫氣味的劉備了。同時他也看出劉備這條漏網之‘魚’,到處尋‘水’,而自己的‘水’確也相當,於是來了一個‘欲擒先縱’計,布置好一個局麵,先由老友徐庶出麵‘走馬薦諸葛’,跟著是‘水鏡先生論名士’,明為把那位漂泊無依的劉備引上臥龍崗去,再次來全區總動員。吩咐崗內的樵夫牧子、親友等,當麵或背後吹噓他如何了不得,怎樣高風亮潔、清高無尚,經過一連串吹捧之後,果然把劉備的求賢之心牢牢抓住,然後演出一幕‘三顧三請’的鬼把戲,才‘勉強下山’。這就是諸葛亮對劉備的擒拿術,也不外是‘待價而沽,吊起來賣’的手法,實際上就是高價拍賣。
而劉備在征吳失利,被陸遜逼追得亡魂喪膽、羞憤病倒於白帝城托孤的時候,其所運用於諸葛亮的擒拿術更為犀利。他先以眼淚攻勢,自悔不聽丞相的勸告,自取其敗,如今悔恨成病,死在旦夕,悔恨嗣子阿鬥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這一招,果然打動了諸葛亮的心。隨後,劉備又握著諸葛亮的手對他說,丞相的才能勝過曹丕、孫權的萬倍,必能安邦定國,終成大事,如果阿鬥可輔則輔,否則你自可代替他立為漢帝。這一說不要緊,諸葛亮更是忠心耿耿、死而後已。他和部屬們都‘感先帝隆遇之恩’,永不稍存奪位之心,一直維持到阿鬥投降曹丕‘樂不思蜀’為止。
遠在周末的‘鄭武公巧計滅胡邦’以及漢初的‘匈奴王冒頓智威東胡國’,都是‘欲擒先縱’之計的妙用,終將對手殺個片甲不留。由此可見,行使此計必須有過人的忍耐力,不惜犧牲的決心,表麵上做得幹脆利落,骨子裏卻要磨刀霍霍!”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類以誘之,擊蒙也。
“這辭意思是說:用極類似的東西去迷惑敵人,使敵人懵懂上當。
詩經有雲:‘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瑤瓊,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這是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的情感表達,並無惡意存在。若施諸於利害相爭的計策上,卻恰恰相反,這句話應改為‘投彼以木瓜,定要報我以瑤瓊,不報,取之,文取不得,武奪之。’這就是‘拋磚引玉’的最實際解釋,其手段是釣魚方式,目的在於以小易大。人都是自私的,英雄又是自私中最自利的人物。他們說的最慷慨,做的最小器;嘴邊最漂亮,心裏最肮髒。他們時時刻刻計較個人利害得失,打著如意小算盤,經常施小恩小惠,博取同情,其企圖無非借此攫取更大利益;裝出一副悲天憫人的臉孔,實際是貓哭耗子的假慈悲。
‘拋磚’,就是利用人類貪小便宜的弱點,先給予一點甜頭,誘人上當,慢慢地把‘玉’引過來。好比釣大魚一樣,犧牲一條蚯蚓,釣上一條大鯉魚。表麵看來,的確是‘釣者負魚,魚無負於釣’;實際上說假如釣者不負魚,那宴席上何來紅燒或清蒸鯉魚的美肴羅列眼前?換句話說,自古以來,哪個英雄不辜負人民?哪個豪傑不是把人民的血淚製成山珍海味、坐地分肥?不管是道貌岸然,淺嚐細嚼;或是用白布蒙著青麵燎牙,抿嘴偷笑,這筵席從夏禹的嫡子長孫一直擺到現在,幾千年來,無一不是以百姓為魚肉,民脂為醬油。其中以曹操說得最坦率直爽,他說‘寧我負人,莫人負我’。這是一個很好的暗示和說明,英雄畢竟是英雄,所見莫不如此,所為也脫不了這個負我的範圍。此計使用範圍最廣,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小施小效,大施大效。用之於民間,可以金錢換美女;用之於官場,一張銀票可以弄得一個爵位;商家用之可以財源滾滾;政治家用之,以一句美麗的謊言,可以騙得群眾的擁護;軍事家用二千兩黃金或是五千兩銀子就能買到敵軍的一個要塞司令官倒伐!這些無不是錢惹的禍!無不是‘拋磚引玉’之計的絕世真功!
漢初高祖劉邦初定天下之際,內憂不已,外患頻頻;匈奴犯邊,防不勝防,尤其受過冒頓的‘白登之圍’之後,更加憂慮,便召關內侯劉敬商議邊防。結果,劉敬運用‘李代桃僵’和‘拋磚引玉’之計勸高祖選一位宮中美女冒充公主遠嫁匈奴王冒頓予以和親,化敵為友;漢番代代聯姻,世世相好,和平共處了幾百年,直至王昭君下稼(嫁)匈奴之後,還繼續下去。這是一個典型的實例。
由此可知,‘拋磚引玉’這一計,在於啃吃小虧,所謂‘小虧不吃,大虧隨來’,終必因小失大。不過說到戰國時‘魏將芒卯擺計愚趙王’根本連一塊磚都不用投,憑幾句話就騙到了‘玉’,可說是已把這一計策運用得出神化境之地。再說到唐太宗時的禦史蕭翼智賺辯才老和尚的‘蘭亭貼’的故事,更滑稽天下,氣死辯才,蕭翼升級。唐太宗高興之餘,還賞賜了辯才財帛,加建三級寶塔。但這又有何用?辯才失去‘蘭亭貼’這一寶跡,打擊太大,憂鬱成病,年餘便歸向西方淨土。值當得麽?錢財寶物不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麽?然而,唐太宗死時,蘭亭貼做了陪葬品長埋地下。從此,蘭亭貼真跡永不在人間。如果掘開這老李的墓,也許真跡就會再現於世!”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這段辭意是:摧毀敵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領,就可以瓦解它的整體力量。好比龍出大海到陸地作戰,麵臨絕境一樣。
‘擒賊擒王’這句話,出自杜甫詩: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意思是說:如果用在做事方麵的,須扼要的從根本上去下功夫;但用在勾心鬥角的計策上,則說是在決鬥的時候,要把攻擊重心對付敵方首領或其指揮部,隻要能把其首腦人擊倒,就會使其組織變成群龍無首,亂了步伐,象倒瀉籮蟹。所謂首領,是指握有實際大權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人物,沒有這種條件的,不管他的地位多高也沒有用。象三國時那位昏庸透頂隻知喝玩女人的後主劉阿鬥,要來有什麽用?弄到手反要蝕米飯錢,增加負擔,殺了他卻好了西蜀!反不如他屬下的諸葛亮,身係國家安危,一直成為敵國的妒忌對象。
俗話說的‘打蛇打七寸’,是說在打蛇的時候要朝它的要害處下手,一棒致它死命,如不擊中其要害,則蛇會隨棍而上,必致反噬一口。首領,是一個組織的團結核心,是集體行動中的一個樞紐,能‘擒王’,即可搗亂其組織,破壞其活動係統,起碼會使得它的內部發生變化。‘擒王’的方法很多,千變萬化,不管是力取或智算,在‘求達目的’的原則之下,自然是‘不擇手段’,既可以劫持,象春秋時的華元登子反之床,三國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可以誘迫,如紂王幽囚周王於薑裏。這都是計策的靈活運用,教條不得,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自不同’。
總之,目標在於‘擒王’,千方百計都誌在必得,不管玩什麽花樣,經過什麽過程。‘擒王’可說是個原則,要怎樣去‘擒’,就得連用別計,用‘瞞天過海’、‘調虎離山’、‘拋磚引玉’或‘美人計’等都可以,總之是因人而施,觀勢而行。對待一個為‘王’的英雄人物,炸彈與繡球同樣有效,虛榮和利祿都一樣重要,尤其是‘肉彈’比‘炮彈’更具威力,擺‘枕頭八卦陣’勝於‘龍門金鎖陣’,所謂‘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確是經驗之談。如範蠡要擒吳王夫差,利用西施去迷惑他;李園要奪楚春申君的權位,唆使妹妹李嫣去做妾侍。這都是一種間接性的軟性擒拿術,其作用在於擒思想,目的使之沉糜腐化,用在政治上居多,在軍事上的‘擒王’,卻非硬功夫不可。說到戰國時魏文侯的鄴都令西門豹嚴懲惡鄉紳和老巫婆的故事,的確是‘擒賊擒王’的好例證,以致巫風邪說被絕,興建水利,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疑以叩實,察而後動;複者,陰之媒也。
“有懷疑就要偵察確實,待情況完全掌握了再行動。反複偵察是發現暗藏敵人的條件。
‘打草驚蛇’和‘無中生有’的意義不同。‘無中生有’是憑空製造謠言或事件:‘打草驚蛇’是本來就有這件事,大家不注意冷落了,而特別使之突出,駭人聽聞,製造混亂局麵,使之聞風喪膽,進一步達到‘趁火打劫’的目的,這和‘無中生有’的目的是相同的,這就是‘惟恐天下不亂’思想,是指未占到便宜的‘英雄’行徑。國為天下太平,英雄無用武之地,天下亂,社會秩序就會動搖,正所謂‘中原逐鹿’之秋,就是‘敬惜字紙’的人也會‘投筆揭竿’呢,何況好亂成性之人?蓋此乃乘機渾水摸魚的好機會也。
三國時,諸葛亮曾略施此等小計,就使得‘周瑜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戰國時,司馬熹妙計立陰姬為中山王皇後的事件,真個令人拍手叫絕,可賽比張儀利用‘無中生有’之計戲弄楚懷王及其鄭袖、南後兩位愛妃的事件。但司馬熹卻是運用‘打草驚蛇’之計而縱橫捭闔、穩固自己的。”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有用者,不可惜;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凡有作為的,難以駕禦(馭)和控製的,不可以利用;凡沒有作為的,往往要依附別人以強立,這就會來求助於我。利用沒有作為的並順勢控製它,這不是我受別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別人。
‘借屍還魂’這句話,係根據神話傳說而來。據說八仙中有一位鐵拐李,本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強記,姓李名玄,因好幻想,醉心為仙,拜太上老君為師,學得了一套長生不老術。一日,他囑咐徒弟說:‘我立即要神離軀殼,跟師父魂遊太空去,你好好守住,不要離開半步,守到第七天。如果我魂還款還的話,那是我已成仙去了,才可將肉體焚化!’說完,靜坐神遊去了。徒弟守住屍體,加意防護,日夜不懈。守到第六日,忽然他的家人匆匆趕來,促他回家,說他的母親病得很重,危在旦夕,務要趕回家見最後一麵。徒弟聽見,大哭起來,說:‘母病危急,師魂款還,如我回去,誰守師屍;不回家,母難瞑目。’家人力勸他,說師徒之義怎及父母之情?況人死六天,髒腑已腐,哪有還魂之理?於是合手將李玄的屍骸焚化,趕回家去了。第七日,李玄的魂歸來了,卻沒有屍首可投,變成一個無主孤魂,日夜向空號叫,忽見路邊有一具乞丐的死屍,猛然想起太上老君臨別時說過的話:‘辟穀不辟穀,車輕路亦熟,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麵目’便長歎一聲:‘罷了!既然劫數難逃,大限已定,也不能相強了。慌不擇路,魂正無依,不如將錯就錯吧!’乃附丐屍而起,變成了一個蓬頭垢麵、露肚跛腳,要靠拐杖走路的人。魂是李玄的,形是乞丐的,所以叫做‘借屍還魂’。這句話的涵義是自己在失敗之後,要憑借或利用某種力量,作東山再起的意思。憑借新力量是‘借屍’,東山再起就是‘還魂’。
這種現象,商場上很常見。其用在軍事、政治上的,東周列國的時代,更見多采多姿,那時的道義風氣很盛,所謂扶弱國、繼絕世的壯舉,比比皆是:如宋襄公平齊亂,立世子昭為君;秦穆公扶立重耳,申包胥哭師秦庭。這是犖犖大者的。自秦朝以後,道義的施與已變成了利害借貸,劉備強借荊州還魂,搞到親戚翻麵,兵戎相見;更有借了賴著不還之事。
由此可見,‘屍’是不會白借也不可以亂借的,謹防‘僵屍入屋’,搞得自己家宅不寧,世上不少乘人之危而趁火打劫的。所謂‘呼蛇容易遣蛇難’以及‘引狼入室’都是應該引以為戒的。行使這‘借屍還魂’這一計,一定要慎重考慮。象‘田子春計弄呂後,齊王劉澤反山東’是一個漂亮的例證;但‘劉璋借力拒張魯,劉備乘機而入’就是一個‘借屍難返’的佐證,直逼得劉璋國破家亡。”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這辭意是說:等待自然條件對敵方不利時再去圍困它,用人為的假象去誘騙它。向前進攻有危險,那就想辦法讓敵人返過來攻我。
‘調虎離山’有兩種解釋:一是引老虎離開深山,趕落平陽,然後將他(它)射殺;二是把老虎趕跑了,再去慢慢收拾山上那些平日恃虎橫行霸道的狐狸。施諸人身的即是:把主要的危險人物引出了他那根深蒂(地)固的地盤,使他喪失了反抗的憑借,慢慢整隸他;或把他身邊的危險人物弄走,削弱他的實力,然後逐步將他收拾。
韓非子所說:‘夫虎之所以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釋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則虎反服於狗矣。’這正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這策略用在爭權上最多,可以說自古已然,於今為烈,一代勝一代,一浪高一浪,越來越見神化。爭權是奪利的手段,奪利才是爭權的目的,從沒有不為利而去爭權的傻瓜,也未見的沒有權力維護的‘利’會長久,要施展自己的抱負,非把權力抓到手不行!如果沒有權力可施,威儀可擺,縱使胸藏甲兵,亦無用武之地,氣衝牛鬥,怎有可吐之日?
薑太公有權在握,就能斬將封神,無權則是一名鹽販子,慎到有雲:‘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至南麵而王,則令行禁止。’世上幾多凡夫俗子,有權而雞毛變令箭,無數英雄豪傑,失意而寶劍作屠刀!因此人人以權力是爭,事事以利害較量,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互相傾軋,攪到人人是虎,人人是獵夫。
‘調虎離山’是打虎的計策之一,目的在削弱對方的抵抗力,減少自己的危險而已。曆史上行使‘調虎離山’之計的,最出色的莫如陳平,他給劉邦出的六大奇計中,都是‘調虎離山’法。那六計是:一、行金反間,離楚霸王的重臣鍾離昧等,削弱其力量;二、以惡草具進楚使,氣走範增,孤立楚霸王;三、夜出女子二千人,解了劉邦的滎陽之圍;四、勸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利用他去打江山;五、叫劉邦偽遊雲夢,擒拿韓信;六、解匈奴王冒頓的白登之圍,救回劉邦之命。其手法之高明,令人歎為觀止!
利用此計除奸鏟惡的,早在周朝,也有兩件事較為有名,那就是:鄭莊公裝聾作啞擒太叔;石蠟設計除暴君斬逆子。這就是曆史血色的鑒證。”
第十六計欲擒姑縱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誌,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俘,光。
“這辭意是說:逼得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以減削敵人的氣勢。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於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鬥誌,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經·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就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
欲擒姑縱,也有說成是欲擒故縱、欲擒先縱。它的解釋,文雅點是‘欲抑之,必先張之;欲擒之,必先縱之’;粗俗的話就是‘養肥了豬玀再開刀’。其意義是:凡想控製別人的,在形勢許可時,必選使滿足其欲望,驕其誌氣,培養其矛盾,加速其滅亡。套句政治術語就是‘以退為進,欲抑先與。’所以,它和欲取姑予、欲急姑緩近意。行使此計的,其人必有遠大眼光,過人的耐性,那些斤斤計較、點點見利的人是絕對做不到的。
提起‘欲擒先縱’,很多人自然會想到‘諸葛亮擒南王孟獲’的故事。諸葛亮七戰七勝,將孟獲七擒七縱,最終收服了南王孟獲,可謂是平定了南天。然而,以諸葛亮之聰明,對付一個有勇無謀的孟獲倒可以;以當時蜀漢軍事的絕對優勢,對付烏合之眾的蠻兵也不成問題。但拿來對付文武兼備的周瑜行不行?更不必說是碰到老奸巨滑、甘露雌伏而肯穿女人衫的司馬懿了。
所以說,運用‘欲擒先縱’之計要特別注意,要有選擇對象地應用。否則,在一個尖銳複雜的戰鬥場麵,手到擒來而又順手放走,那不正等於放龍歸海、縱虎歸山?其危險性必將自食其果。
項羽在鴻門宴會放走劉邦,後來卻被劉邦逼死烏江!這姓劉的太不夠哥們義氣了!這正是曆史昭昭、鮮血淋淋的故事。
其實,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無非也是諸葛亮施行的這條‘欲擒先縱’之計。當諸葛亮隱居南陽,靜觀局勢發展,待主而事的時候,已經發展到幾乎沒有哪一個軍事集團能有處容得自己做幕僚長的機會,不得不搭上那位正在走投無路而又稍有點王孫氣味的劉備了。同時他也看出劉備這條漏網之‘魚’,到處尋‘水’,而自己的‘水’確也相當,於是來了一個‘欲擒先縱’計,布置好一個局麵,先由老友徐庶出麵‘走馬薦諸葛’,跟著是‘水鏡先生論名士’,明為把那位漂泊無依的劉備引上臥龍崗去,再次來全區總動員。吩咐崗內的樵夫牧子、親友等,當麵或背後吹噓他如何了不得,怎樣高風亮潔、清高無尚,經過一連串吹捧之後,果然把劉備的求賢之心牢牢抓住,然後演出一幕‘三顧三請’的鬼把戲,才‘勉強下山’。這就是諸葛亮對劉備的擒拿術,也不外是‘待價而沽,吊起來賣’的手法,實際上就是高價拍賣。
而劉備在征吳失利,被陸遜逼追得亡魂喪膽、羞憤病倒於白帝城托孤的時候,其所運用於諸葛亮的擒拿術更為犀利。他先以眼淚攻勢,自悔不聽丞相的勸告,自取其敗,如今悔恨成病,死在旦夕,悔恨嗣子阿鬥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這一招,果然打動了諸葛亮的心。隨後,劉備又握著諸葛亮的手對他說,丞相的才能勝過曹丕、孫權的萬倍,必能安邦定國,終成大事,如果阿鬥可輔則輔,否則你自可代替他立為漢帝。這一說不要緊,諸葛亮更是忠心耿耿、死而後已。他和部屬們都‘感先帝隆遇之恩’,永不稍存奪位之心,一直維持到阿鬥投降曹丕‘樂不思蜀’為止。
遠在周末的‘鄭武公巧計滅胡邦’以及漢初的‘匈奴王冒頓智威東胡國’,都是‘欲擒先縱’之計的妙用,終將對手殺個片甲不留。由此可見,行使此計必須有過人的忍耐力,不惜犧牲的決心,表麵上做得幹脆利落,骨子裏卻要磨刀霍霍!”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類以誘之,擊蒙也。
“這辭意思是說:用極類似的東西去迷惑敵人,使敵人懵懂上當。
詩經有雲:‘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瑤瓊,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這是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的情感表達,並無惡意存在。若施諸於利害相爭的計策上,卻恰恰相反,這句話應改為‘投彼以木瓜,定要報我以瑤瓊,不報,取之,文取不得,武奪之。’這就是‘拋磚引玉’的最實際解釋,其手段是釣魚方式,目的在於以小易大。人都是自私的,英雄又是自私中最自利的人物。他們說的最慷慨,做的最小器;嘴邊最漂亮,心裏最肮髒。他們時時刻刻計較個人利害得失,打著如意小算盤,經常施小恩小惠,博取同情,其企圖無非借此攫取更大利益;裝出一副悲天憫人的臉孔,實際是貓哭耗子的假慈悲。
‘拋磚’,就是利用人類貪小便宜的弱點,先給予一點甜頭,誘人上當,慢慢地把‘玉’引過來。好比釣大魚一樣,犧牲一條蚯蚓,釣上一條大鯉魚。表麵看來,的確是‘釣者負魚,魚無負於釣’;實際上說假如釣者不負魚,那宴席上何來紅燒或清蒸鯉魚的美肴羅列眼前?換句話說,自古以來,哪個英雄不辜負人民?哪個豪傑不是把人民的血淚製成山珍海味、坐地分肥?不管是道貌岸然,淺嚐細嚼;或是用白布蒙著青麵燎牙,抿嘴偷笑,這筵席從夏禹的嫡子長孫一直擺到現在,幾千年來,無一不是以百姓為魚肉,民脂為醬油。其中以曹操說得最坦率直爽,他說‘寧我負人,莫人負我’。這是一個很好的暗示和說明,英雄畢竟是英雄,所見莫不如此,所為也脫不了這個負我的範圍。此計使用範圍最廣,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小施小效,大施大效。用之於民間,可以金錢換美女;用之於官場,一張銀票可以弄得一個爵位;商家用之可以財源滾滾;政治家用之,以一句美麗的謊言,可以騙得群眾的擁護;軍事家用二千兩黃金或是五千兩銀子就能買到敵軍的一個要塞司令官倒伐!這些無不是錢惹的禍!無不是‘拋磚引玉’之計的絕世真功!
漢初高祖劉邦初定天下之際,內憂不已,外患頻頻;匈奴犯邊,防不勝防,尤其受過冒頓的‘白登之圍’之後,更加憂慮,便召關內侯劉敬商議邊防。結果,劉敬運用‘李代桃僵’和‘拋磚引玉’之計勸高祖選一位宮中美女冒充公主遠嫁匈奴王冒頓予以和親,化敵為友;漢番代代聯姻,世世相好,和平共處了幾百年,直至王昭君下稼(嫁)匈奴之後,還繼續下去。這是一個典型的實例。
由此可知,‘拋磚引玉’這一計,在於啃吃小虧,所謂‘小虧不吃,大虧隨來’,終必因小失大。不過說到戰國時‘魏將芒卯擺計愚趙王’根本連一塊磚都不用投,憑幾句話就騙到了‘玉’,可說是已把這一計策運用得出神化境之地。再說到唐太宗時的禦史蕭翼智賺辯才老和尚的‘蘭亭貼’的故事,更滑稽天下,氣死辯才,蕭翼升級。唐太宗高興之餘,還賞賜了辯才財帛,加建三級寶塔。但這又有何用?辯才失去‘蘭亭貼’這一寶跡,打擊太大,憂鬱成病,年餘便歸向西方淨土。值當得麽?錢財寶物不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麽?然而,唐太宗死時,蘭亭貼做了陪葬品長埋地下。從此,蘭亭貼真跡永不在人間。如果掘開這老李的墓,也許真跡就會再現於世!”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這段辭意是:摧毀敵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領,就可以瓦解它的整體力量。好比龍出大海到陸地作戰,麵臨絕境一樣。
‘擒賊擒王’這句話,出自杜甫詩: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意思是說:如果用在做事方麵的,須扼要的從根本上去下功夫;但用在勾心鬥角的計策上,則說是在決鬥的時候,要把攻擊重心對付敵方首領或其指揮部,隻要能把其首腦人擊倒,就會使其組織變成群龍無首,亂了步伐,象倒瀉籮蟹。所謂首領,是指握有實際大權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人物,沒有這種條件的,不管他的地位多高也沒有用。象三國時那位昏庸透頂隻知喝玩女人的後主劉阿鬥,要來有什麽用?弄到手反要蝕米飯錢,增加負擔,殺了他卻好了西蜀!反不如他屬下的諸葛亮,身係國家安危,一直成為敵國的妒忌對象。
俗話說的‘打蛇打七寸’,是說在打蛇的時候要朝它的要害處下手,一棒致它死命,如不擊中其要害,則蛇會隨棍而上,必致反噬一口。首領,是一個組織的團結核心,是集體行動中的一個樞紐,能‘擒王’,即可搗亂其組織,破壞其活動係統,起碼會使得它的內部發生變化。‘擒王’的方法很多,千變萬化,不管是力取或智算,在‘求達目的’的原則之下,自然是‘不擇手段’,既可以劫持,象春秋時的華元登子反之床,三國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可以誘迫,如紂王幽囚周王於薑裏。這都是計策的靈活運用,教條不得,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自不同’。
總之,目標在於‘擒王’,千方百計都誌在必得,不管玩什麽花樣,經過什麽過程。‘擒王’可說是個原則,要怎樣去‘擒’,就得連用別計,用‘瞞天過海’、‘調虎離山’、‘拋磚引玉’或‘美人計’等都可以,總之是因人而施,觀勢而行。對待一個為‘王’的英雄人物,炸彈與繡球同樣有效,虛榮和利祿都一樣重要,尤其是‘肉彈’比‘炮彈’更具威力,擺‘枕頭八卦陣’勝於‘龍門金鎖陣’,所謂‘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確是經驗之談。如範蠡要擒吳王夫差,利用西施去迷惑他;李園要奪楚春申君的權位,唆使妹妹李嫣去做妾侍。這都是一種間接性的軟性擒拿術,其作用在於擒思想,目的使之沉糜腐化,用在政治上居多,在軍事上的‘擒王’,卻非硬功夫不可。說到戰國時魏文侯的鄴都令西門豹嚴懲惡鄉紳和老巫婆的故事,的確是‘擒賊擒王’的好例證,以致巫風邪說被絕,興建水利,百姓得以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