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8、走進敦煌的異彩紛飛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涼蘭詞》,是大唐詩人王之渙對黃河、白雲、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城外孤零零戍邊的城堡、春風、敦煌城外玉門關的真實寫景,這幽遠幽長、充滿色彩和和芳香卻又暗感淒涼的的詩聲,至今飄蕩在“絲綢之路”的遠方。
敦煌,西域戈壁灘“絲綢之路”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甜蜜、溫暖如春、幽藍、芳香、清澈、幽揚的詩聲,就瑩繞在她的身旁和遠方。
她又迎來了新的一天,這已是大梁開平三年即長安安慶三年(909年)仲冬十一月十四日。她在陽光的普照之下,無比溫和地躺在黨河西岸。但是,她卻是邊陲重鎮,是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所以此地必須進駐大軍,用以維持城關秩序以防外敵侵入。
“絲綢之路”,中原古道名勝和曆史典籍裏的一顆璀璨明珠。它,起始中原古都長安,由經“河西走廊”,穿越草原、沙漠、山川、河流、海洋……像血脈一樣,縱橫交錯,聯絡和流通營養著沿途,串通著中原、契丹、突厥、回鶻、吐穀渾、白蘭、吐蕃、蘇毗、南詔、天竺、大食……等民族、部落的文明史策。它分明是一條光彩奪目的珍珠長鏈,連鎖著堅固的曆史長城,頭頭娓娓(尾尾),周而複始。然而,在這條流動著絲綢、黃金、珠寶、人文曆史的通天大道上,也曾是充滿了血淚和淒涼。
“絲綢之路”,由中原古都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進入西域,都要經過這敦煌城;但“絲綢之路”便在此地分為了南北兩路,南路出陽關,北路出玉門關。
在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設置了敦煌郡。李暠於西涼庚子元年(公元400年)在此建都,永建二年(421年)北涼沮渠蒙遜率眾二萬,三麵起堤,以黨水灌城,西涼國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州,因南有鳴沙山而稱敦煌為沙州。
如今走進敦煌,會看到變幻莫測的仙境。我老單作為說書講藝人,給各位講講這裏的故事,希望你們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莫高窟
鳴沙山
玉門關
公路兩邊仿佛騰空起了兩道海浪,虛無縹緲,變幻莫測,宛如仙境,還可以見到好像是建築物似的東西在浪裏出沒。令人驟然醒悟,看見了海市蜃樓!
嘉峪關到敦煌每天有一趟班車,是中午2:30開出,路上大約需要五到六個小時才能到達敦煌汽車站。那一天的時間異常緊張,因為假如趕不上這班車的話,就隻好租車到敦煌去,而租車的費用是可觀,至少要五六百元。兩地之間的出租車司機一鼻孔出氣,少於五百大元就諸多胡言亂語,根本沒有誠意跟你談價錢。
不過我們終於趕上了班車,才上車還沒坐穩,車子就開動了。我慶幸我那本中國地圖冊上居然還有嘉峪關汽車站的電話,提前打電話預訂了兩個位子,否則我們隻好多花幾百塊冤枉錢去坐出租車趕往敦煌了。
到敦煌已將近晚上8點,天仍然亮著。他們說,這裏大概晚上9點多太陽才落山。我們本來通過旅行卡訂了一間酒店,但是價格不便宜,總是不甘心,想著淡季還要這麽貴實在太冤枉了。在敦煌汽車站街對麵看見一間招待所,於是就拖著皮箱進去跟人家侃價,一路磨下來,以標準間一晚上一百塊成交。
月牙泉邊遭遇駱駝禮遇
第二天早上5點,我們準備好要出發去鳴沙山月牙泉了。
鳴沙山在敦煌城南約5公裏,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成的,狂風起的時候,沙山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像軍樂一樣,輕風吹拂的時候,沙山又發出似管弦絲竹似的聲音,因而叫做鳴沙山。人說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一是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二是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會痕跡全無。
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為水麵看上去酷似一彎新月而被稱為月牙泉。田震的那首《月牙泉》唱的就是這個美麗的地方。大俠有空的話,也可以來到這個美麗的地方看一看、走一走。
月牙泉的源頭是黨河,依靠著河水,在四麵黃沙的包圍中,泉水仍然清澈透亮,而且千年不涸,真是讓人稱奇。不過近年黨河和月牙泉之間已經斷流,隻能用人工方法來保持泉水的現狀。
鳴沙山月牙泉是要騎駱駝遊玩的,大約需要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駱駝這種動物表麵上看去很溫順善良,而人們也一直對它們抱以這種認識,實際上駱駝是非常倔強,它要是不喜歡你就是不喜歡你,一點沒商量。不過好在我們這些人一貫友善,不論是駱駝還是馬還是狗狗還是貓咪對我們都很好,這點不用擔心。
騎駱駝最驚險的是駱駝起身和蹲下這兩個過程,那出其不意的“忽悠”一下,好像坐瘋狂過山車似的,失重得厲害。至於騎著駱駝在沙漠裏漫步,那就是一種樂趣了,駱駝走動的時候起伏很大,顛簸得非常有節奏,一搖一晃地還很享受
膜拜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離敦煌市區大約25公裏,素來有“東方藝術明珠”的美名,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保存了十個朝代。曆經千年的洞窟接近五百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兩千多座,題材大都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當時民俗風情等的壁畫。這些壁畫彩塑技藝精湛無雙,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
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等五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可惜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
我曾經看過一篇學術文章———《學界的斯坦因屈辱情結》,就是針對古西域的文化遺產和文物的流失進行反思。去過西域的人,沒有不知道斯坦因和斯文赫定的,這兩個家夥打劫了不計其數的曆史文化遺物,雖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他們揭開了中國西域曆史謎團的一角,世人得以開始進行係統地考古考察活動,但是作為中國人,他們那種可以稱之為卑鄙的偷盜欺騙行徑讓人無法接受。這種對於寶庫遺失的慘痛是深刻入骨的,想起來就覺得心裏發麻。
如今在莫高窟對麵的三危山下,建起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的是部分原洞窟,這樣做既保護了洞內文物,也豐富了參觀內容,值得一看。
陽關故址邂逅海市蜃樓
玉門關故址離敦煌大約有八十多公裏,在西北方向的戈壁灘上,與陽關剛好呈相反方向,和敦煌組成一個三角形。古代絲綢之路從敦煌分為南北兩路,敦煌是南道與北道絲路的分界點,向北經玉門關進入哈密、吐魯番等地,向南經陽關進入樓蘭、若羌等地。
玉門關的得名與中國玉石之王和田玉有關,相傳“和田玉”經此路輸入中原,因而得名玉門關。現存城垣隻餘下殘垣斷壁,置身其間,仍能隱隱感受到邊關的鐵馬金戈之氣,使人不得不慨歎曆史的沉重和蒼涼。
不遠處的戈壁綠洲,點點羊群如星辰點綴之中,刺目的陽光讓人恍然自失。
陽關故址在敦煌市城西的古董灘上。古城關東為農田,遠處有壽昌城廢址,三麵沙丘,沙梁環抱,流沙茫茫,一望無際,北麵有一漢代烽燧,保存完好。東為紅山口,西有南北直向的深溝。
現在古陽關已被流沙掩埋了,新修了陽關博物館。但從古董灘向西翻越幾道山梁,仍能看到陽關的遺址,與腳腕一樣高低的牆基隱約可辨,碎瓦破磚已散落遍地,隻能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望遺址生感慨。
我們在戈壁中間筆直的公路上有緣得見敦煌的又一奇觀———海市蜃樓。聽說在敦煌到陽關、玉門關的公路上最容易見到波濤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齊的“建築”、錯落有致的“城市”。這些景致在晴朗炎熱的天氣若隱若現,蔚為壯觀。
開始我們並沒有注意,也根本不知道能夠輕易地見到傳說中的海市蜃樓。當時正是正午12:30分,我們的車子壞了,司機正在修車。我冒著酷熱走下車,打著太陽傘故作安慰地站在戈壁灘上,心裏清楚這樣的直曬不論是陽傘還是防曬油都無濟於事,但也隻好聽天由命罷。隻不過在這酷熱下打傘是一種心理安慰,與“畫餅充饑”、“望梅止渴”、“掩耳盜鈴”異曲同工。
就在這時,我看見了我從沒有看見過的景象。
公路兩邊仿佛騰空起了兩道海浪,虛無縹緲,變幻莫測,宛如仙境,還可以見到好像是建築物似的東東在浪裏出沒。我以為我眼花,使勁搖了搖頭,定睛再看,仍然是升騰的幾道波瀾。我驟然醒悟,我看見了海市蜃樓。這裏準確地講,就是“沙市蜃樓”或者“大氣蜃樓”,統一叫做“海市蜃樓”虛影現象。
後來我查詢了有關的科學資料,知道海市蜃樓實際上是地球上物體反射的光經過大氣折射而形成的虛像,也就是光學幻景。大多數海市蜃樓形成的氣象條件取決於氣溫的反常分布。
夏季沙漠中烈日當頭,沙土被曬得灼熱,溫度上升快,沙土附近的下層空氣溫度上升高,而上層空氣的溫度仍然很低,這就形成了氣溫的反常分布,由於熱脹冷縮,接近沙土的下層熱空氣密度小,而上層冷空氣密度大,當遠處較高物體反射出來的光,從上層較密空氣進入下層較疏空氣時被不斷折射,其入射角逐漸增大,增大到等於臨界角時發生全反射,這時候人要是逆著反射光線看去,就會看到蜃景。
出行提示
交通:敦煌市內沒有直達的公共汽車,可以自己包租車前往,費用約150元(可以講價)。市區內有很多中巴直達莫高窟,票價約2元。這感情好,便宜呀。
門票:月牙泉淡季30元,旺季40--50元左右;莫高窟80元(參觀內容包括莫高窟有代表性的10個洞窟、藏經洞陳列館);陽關博物館40元一個人。
特別提示:莫高窟內禁止拍照;陰雨天洞窟不開放;參觀時最好帶手電筒(景區外也可租到);參觀時間最好選在清晨(因為有參觀人數的限製,而且早上光線較好)。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涼蘭詞》,是大唐詩人王之渙對黃河、白雲、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城外孤零零戍邊的城堡、春風、敦煌城外玉門關的真實寫景,這幽遠幽長、充滿色彩和和芳香卻又暗感淒涼的的詩聲,至今飄蕩在“絲綢之路”的遠方。
敦煌,西域戈壁灘“絲綢之路”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甜蜜、溫暖如春、幽藍、芳香、清澈、幽揚的詩聲,就瑩繞在她的身旁和遠方。
她又迎來了新的一天,這已是大梁開平三年即長安安慶三年(909年)仲冬十一月十四日。她在陽光的普照之下,無比溫和地躺在黨河西岸。但是,她卻是邊陲重鎮,是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所以此地必須進駐大軍,用以維持城關秩序以防外敵侵入。
“絲綢之路”,中原古道名勝和曆史典籍裏的一顆璀璨明珠。它,起始中原古都長安,由經“河西走廊”,穿越草原、沙漠、山川、河流、海洋……像血脈一樣,縱橫交錯,聯絡和流通營養著沿途,串通著中原、契丹、突厥、回鶻、吐穀渾、白蘭、吐蕃、蘇毗、南詔、天竺、大食……等民族、部落的文明史策。它分明是一條光彩奪目的珍珠長鏈,連鎖著堅固的曆史長城,頭頭娓娓(尾尾),周而複始。然而,在這條流動著絲綢、黃金、珠寶、人文曆史的通天大道上,也曾是充滿了血淚和淒涼。
“絲綢之路”,由中原古都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進入西域,都要經過這敦煌城;但“絲綢之路”便在此地分為了南北兩路,南路出陽關,北路出玉門關。
在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設置了敦煌郡。李暠於西涼庚子元年(公元400年)在此建都,永建二年(421年)北涼沮渠蒙遜率眾二萬,三麵起堤,以黨水灌城,西涼國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州,因南有鳴沙山而稱敦煌為沙州。
如今走進敦煌,會看到變幻莫測的仙境。我老單作為說書講藝人,給各位講講這裏的故事,希望你們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莫高窟
鳴沙山
玉門關
公路兩邊仿佛騰空起了兩道海浪,虛無縹緲,變幻莫測,宛如仙境,還可以見到好像是建築物似的東西在浪裏出沒。令人驟然醒悟,看見了海市蜃樓!
嘉峪關到敦煌每天有一趟班車,是中午2:30開出,路上大約需要五到六個小時才能到達敦煌汽車站。那一天的時間異常緊張,因為假如趕不上這班車的話,就隻好租車到敦煌去,而租車的費用是可觀,至少要五六百元。兩地之間的出租車司機一鼻孔出氣,少於五百大元就諸多胡言亂語,根本沒有誠意跟你談價錢。
不過我們終於趕上了班車,才上車還沒坐穩,車子就開動了。我慶幸我那本中國地圖冊上居然還有嘉峪關汽車站的電話,提前打電話預訂了兩個位子,否則我們隻好多花幾百塊冤枉錢去坐出租車趕往敦煌了。
到敦煌已將近晚上8點,天仍然亮著。他們說,這裏大概晚上9點多太陽才落山。我們本來通過旅行卡訂了一間酒店,但是價格不便宜,總是不甘心,想著淡季還要這麽貴實在太冤枉了。在敦煌汽車站街對麵看見一間招待所,於是就拖著皮箱進去跟人家侃價,一路磨下來,以標準間一晚上一百塊成交。
月牙泉邊遭遇駱駝禮遇
第二天早上5點,我們準備好要出發去鳴沙山月牙泉了。
鳴沙山在敦煌城南約5公裏,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成的,狂風起的時候,沙山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像軍樂一樣,輕風吹拂的時候,沙山又發出似管弦絲竹似的聲音,因而叫做鳴沙山。人說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一是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二是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會痕跡全無。
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為水麵看上去酷似一彎新月而被稱為月牙泉。田震的那首《月牙泉》唱的就是這個美麗的地方。大俠有空的話,也可以來到這個美麗的地方看一看、走一走。
月牙泉的源頭是黨河,依靠著河水,在四麵黃沙的包圍中,泉水仍然清澈透亮,而且千年不涸,真是讓人稱奇。不過近年黨河和月牙泉之間已經斷流,隻能用人工方法來保持泉水的現狀。
鳴沙山月牙泉是要騎駱駝遊玩的,大約需要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駱駝這種動物表麵上看去很溫順善良,而人們也一直對它們抱以這種認識,實際上駱駝是非常倔強,它要是不喜歡你就是不喜歡你,一點沒商量。不過好在我們這些人一貫友善,不論是駱駝還是馬還是狗狗還是貓咪對我們都很好,這點不用擔心。
騎駱駝最驚險的是駱駝起身和蹲下這兩個過程,那出其不意的“忽悠”一下,好像坐瘋狂過山車似的,失重得厲害。至於騎著駱駝在沙漠裏漫步,那就是一種樂趣了,駱駝走動的時候起伏很大,顛簸得非常有節奏,一搖一晃地還很享受
膜拜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離敦煌市區大約25公裏,素來有“東方藝術明珠”的美名,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保存了十個朝代。曆經千年的洞窟接近五百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兩千多座,題材大都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當時民俗風情等的壁畫。這些壁畫彩塑技藝精湛無雙,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
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等五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可惜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
我曾經看過一篇學術文章———《學界的斯坦因屈辱情結》,就是針對古西域的文化遺產和文物的流失進行反思。去過西域的人,沒有不知道斯坦因和斯文赫定的,這兩個家夥打劫了不計其數的曆史文化遺物,雖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他們揭開了中國西域曆史謎團的一角,世人得以開始進行係統地考古考察活動,但是作為中國人,他們那種可以稱之為卑鄙的偷盜欺騙行徑讓人無法接受。這種對於寶庫遺失的慘痛是深刻入骨的,想起來就覺得心裏發麻。
如今在莫高窟對麵的三危山下,建起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的是部分原洞窟,這樣做既保護了洞內文物,也豐富了參觀內容,值得一看。
陽關故址邂逅海市蜃樓
玉門關故址離敦煌大約有八十多公裏,在西北方向的戈壁灘上,與陽關剛好呈相反方向,和敦煌組成一個三角形。古代絲綢之路從敦煌分為南北兩路,敦煌是南道與北道絲路的分界點,向北經玉門關進入哈密、吐魯番等地,向南經陽關進入樓蘭、若羌等地。
玉門關的得名與中國玉石之王和田玉有關,相傳“和田玉”經此路輸入中原,因而得名玉門關。現存城垣隻餘下殘垣斷壁,置身其間,仍能隱隱感受到邊關的鐵馬金戈之氣,使人不得不慨歎曆史的沉重和蒼涼。
不遠處的戈壁綠洲,點點羊群如星辰點綴之中,刺目的陽光讓人恍然自失。
陽關故址在敦煌市城西的古董灘上。古城關東為農田,遠處有壽昌城廢址,三麵沙丘,沙梁環抱,流沙茫茫,一望無際,北麵有一漢代烽燧,保存完好。東為紅山口,西有南北直向的深溝。
現在古陽關已被流沙掩埋了,新修了陽關博物館。但從古董灘向西翻越幾道山梁,仍能看到陽關的遺址,與腳腕一樣高低的牆基隱約可辨,碎瓦破磚已散落遍地,隻能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望遺址生感慨。
我們在戈壁中間筆直的公路上有緣得見敦煌的又一奇觀———海市蜃樓。聽說在敦煌到陽關、玉門關的公路上最容易見到波濤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齊的“建築”、錯落有致的“城市”。這些景致在晴朗炎熱的天氣若隱若現,蔚為壯觀。
開始我們並沒有注意,也根本不知道能夠輕易地見到傳說中的海市蜃樓。當時正是正午12:30分,我們的車子壞了,司機正在修車。我冒著酷熱走下車,打著太陽傘故作安慰地站在戈壁灘上,心裏清楚這樣的直曬不論是陽傘還是防曬油都無濟於事,但也隻好聽天由命罷。隻不過在這酷熱下打傘是一種心理安慰,與“畫餅充饑”、“望梅止渴”、“掩耳盜鈴”異曲同工。
就在這時,我看見了我從沒有看見過的景象。
公路兩邊仿佛騰空起了兩道海浪,虛無縹緲,變幻莫測,宛如仙境,還可以見到好像是建築物似的東東在浪裏出沒。我以為我眼花,使勁搖了搖頭,定睛再看,仍然是升騰的幾道波瀾。我驟然醒悟,我看見了海市蜃樓。這裏準確地講,就是“沙市蜃樓”或者“大氣蜃樓”,統一叫做“海市蜃樓”虛影現象。
後來我查詢了有關的科學資料,知道海市蜃樓實際上是地球上物體反射的光經過大氣折射而形成的虛像,也就是光學幻景。大多數海市蜃樓形成的氣象條件取決於氣溫的反常分布。
夏季沙漠中烈日當頭,沙土被曬得灼熱,溫度上升快,沙土附近的下層空氣溫度上升高,而上層空氣的溫度仍然很低,這就形成了氣溫的反常分布,由於熱脹冷縮,接近沙土的下層熱空氣密度小,而上層冷空氣密度大,當遠處較高物體反射出來的光,從上層較密空氣進入下層較疏空氣時被不斷折射,其入射角逐漸增大,增大到等於臨界角時發生全反射,這時候人要是逆著反射光線看去,就會看到蜃景。
出行提示
交通:敦煌市內沒有直達的公共汽車,可以自己包租車前往,費用約150元(可以講價)。市區內有很多中巴直達莫高窟,票價約2元。這感情好,便宜呀。
門票:月牙泉淡季30元,旺季40--50元左右;莫高窟80元(參觀內容包括莫高窟有代表性的10個洞窟、藏經洞陳列館);陽關博物館40元一個人。
特別提示:莫高窟內禁止拍照;陰雨天洞窟不開放;參觀時最好帶手電筒(景區外也可租到);參觀時間最好選在清晨(因為有參觀人數的限製,而且早上光線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