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黨項“羌”
當晚,慕容天水回到官署,找來史書,開始對周邊部族進行細密研究。這一回,他決意一定要把這西域大漠上的部落民族了解透徹,以便發掘它們之間潛移默化的關係從而運用使之走向團結統一。
至於吐穀渾,慕容天水已對這個混合民族國家有深刻的了解。接下來他所看到了,便是羌人的遊牧文明。
在漢文史籍中“羌”或“西羌”有較寬泛的含義,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羊部》中寫道:“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風俗通》又記載說:“羌,丁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字從羊、人,因以為號。”羌人的活動早在商周時代即有甲骨文、金文記載。羌人還是黃河流域華夏民族的重要來源之一。至兩漢時期羌人勢力增強,活動頻繁,尤其是東漢時期,羌人的反抗常常使東漢王朝窮於應付。羌人又往往與匈奴人(即胡人)聯合起來,切斷漢王朝與西域及中亞地區的絲路貿易,阻礙商道暢通。為此,兩漢王朝在出兵西域、苦心經營的同時,也多次對羌人發動戰爭,並設立河西四郡,阻絕羌、胡交通,這種相互爭奪的局麵持續了很長一個時期。西漢在西域的經營與管理卻是很成功,絲路一直暢通無阻,但東漢就相對嚴峻,有所謂“三絕三通”之說。西羌人經過東漢末的起義與被鎮壓後,很大一部分人定居於甘肅地區,後來有的還建立了政權,如南安羌所建立的後秦(姚氏)政權。另一部分則西遷南遷,在青藏高原創造自己的文明。於是在漢文中就有羌即藏的說法,從民族成分的基本構成上和文化風貌上說吐蕃即羌,這種說法是有其一定的道理,象雄人、蘇毗人也與西羌人有關或直接是羌人。下麵將要談到的羌人邦國,後來大多也加入了“吐蕃人”與“吐蕃文化”之中,決定了吐蕃文明的基本特征。
黨項人是西羌人的一支,而西羌人很早就活動在青藏高原地區。但隋唐之際黨項的興起卻與宕昌與鄧至二羌的活動有關,故《舊唐書》說,黨項羌在古析支(青海河曲)之地,漢西羌別種也。魏晉之後,西羌微弱,或臣中國(中原),或竄山野。自周氏滅宕昌、鄧至之後,黨項開始強盛。宕昌羌活動在甘肅隴西羌水(白龍江)一帶,風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織犛牛及殳羊毛覆蓋。其國內沒有法令,又無賦役。隻是當戰鬥發生時,才相與屯聚。平時各事生業,互不來往。皆衣裘褐,牧養犛牛、羊、豬以供其食。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繼母、世叔母及嫂、弟媳等為妻。俗無文字,但侯草木榮枯以記歲時。三年一相聚會,殺牛羊以祭天神。北周保定四年(564年)被北周大將田弘擊滅,後來在此設置宕州。鄧至羌活動在今川、甘間的白水江及岷江上遊地區,中心約在今四川省西北部的南坪縣。傳說因為三國時蜀國大將鄧艾曾至此地,遂名之“鄧至”。唐代的交川郡(四川鬆潘)之南,通化郡(四川理縣通化)之北,交川、臨翼(鬆潘、茂汶間)、同昌(甘肅文縣西)等皆為其地。其風俗習慣與宕昌羌相同。他們都役屬於吐穀渾。
西魏末年平定鄧至羌,立寧州,後改為鄧州。除一部分定居內地州郡外,絕大多數人納入興起的黨項人之中。《隋書·黨項傳》說,黨項東接臨洮(甘肅岷縣)、西平(青海西寧),西拒葉護(突厥),南北數千裏,處於山穀間。唐代時對其範圍的了解更加明確:東部至於鬆州(四川鬆潘),西接突厥(葉護),南雜舂桑、迷桑等羌,北連吐穀渾,亙三千裏。西南綿亙數千裏與附國相連,中間還居住著大小左封、昔衛、葛延、白狗、向人、望族、林台、舂桑、利豆、迷桑、婢藥、大峽、白蘭、叱利摸徒、那鄂、當迷、渠步、桑悟、千碉等沒有“大君長”的眾多部落,他們的風俗皆略同於黨項,或者役屬吐穀渾,或者歸附於附國。
黨項是一個較為鬆散的部落聯盟組織,《舊唐書·黨項傳》稱:“其種每姓別自為部落,一姓之中複為小部落;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騎,不相統一。”主要有八個較大的部落集團,即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又作野律氏、野利氏)、房(犀)當氏、米擒氏、拓跋氏,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此外,還有黑黨項和雪山黨項,前者居於河源郡(青海興海)一帶,後者姓破醜氏,因居於雪山(大積石山)之下而得名。黨項人主要從事畜牧業,《舊唐書·黨項傳》稱其“不知稼穡,土無五穀”,氣候多風寒,五月草始生,八月霜雪降,生活環境相對險惡,人們以畜養犛牛、馬、驢、羊為食。以產牧為業,所居無常,依隨水草。俗皆土著,居有棟宇。其屋織犛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是為相對固定的住牧點。有飲酒習慣,“求大麥於他界,醞以為酒。”男女皆以裘褐為衣,仍披大氈。黨項人俗尚武,沒有法令賦役,不事產業,好為竊盜,互相劫殺。尤重複仇,若仇人未得,必然是蓬頭垢麵、跣足蔬食,要斬殺仇人而後恢複常態。人們三年一相聚,殺牛羊以祭天神。在婚姻方麵,與宕昌羌一般無二。在中原人眼中,“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婦,淫穢蒸褻,諸夷中最為甚。”惟不娶同姓,老而死,子孫不哭,少死,則曰夭枉,乃悲。其樂器有琵琶、橫吹、擊缶等。
黨項與周鄰諸地的交通和文化聯係相當密切。好戰尚武的黨項人與周邊大多發生過戰爭。《隋書·女國傳》稱女國“尤多鹽,恒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亦數與天竺及黨項戰爭。”女國自然是為了維護其在食鹽貿易上的核心地位,黨項恐怕也是為逐此厚利而來。“熙熙攘攘,皆為利來。”黨項對中原王朝轄區的掠奪尤其頻繁,而且常常與吐穀渾聯合起來入寇劫奪。
北周、隋朝均曾對黨項發動戰爭以擊潰騷擾。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一月,黨項與吐穀渾聯合進攻洮(甘肅臨潭)、岷(甘肅岷縣)二州。吐穀渾和黨項人占據山頂,矢下如注。前來求援岷州的岐州刺史柴紹,派人演奏胡琴琵琶,令二女子對舞,被音樂和美女陶醉的黨項、吐穀渾人忘記了進攻,終被暗進的唐軍打敗。這簡直就是施用的“美人計”、“瞞天過海”、“暗渡陳倉”之計。高!高!實在是高!不過,黨項人在中原與青藏高原地區各邦國的商業和文化交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中間聯係作用。
當晚,慕容天水回到官署,找來史書,開始對周邊部族進行細密研究。這一回,他決意一定要把這西域大漠上的部落民族了解透徹,以便發掘它們之間潛移默化的關係從而運用使之走向團結統一。
至於吐穀渾,慕容天水已對這個混合民族國家有深刻的了解。接下來他所看到了,便是羌人的遊牧文明。
在漢文史籍中“羌”或“西羌”有較寬泛的含義,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羊部》中寫道:“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風俗通》又記載說:“羌,丁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字從羊、人,因以為號。”羌人的活動早在商周時代即有甲骨文、金文記載。羌人還是黃河流域華夏民族的重要來源之一。至兩漢時期羌人勢力增強,活動頻繁,尤其是東漢時期,羌人的反抗常常使東漢王朝窮於應付。羌人又往往與匈奴人(即胡人)聯合起來,切斷漢王朝與西域及中亞地區的絲路貿易,阻礙商道暢通。為此,兩漢王朝在出兵西域、苦心經營的同時,也多次對羌人發動戰爭,並設立河西四郡,阻絕羌、胡交通,這種相互爭奪的局麵持續了很長一個時期。西漢在西域的經營與管理卻是很成功,絲路一直暢通無阻,但東漢就相對嚴峻,有所謂“三絕三通”之說。西羌人經過東漢末的起義與被鎮壓後,很大一部分人定居於甘肅地區,後來有的還建立了政權,如南安羌所建立的後秦(姚氏)政權。另一部分則西遷南遷,在青藏高原創造自己的文明。於是在漢文中就有羌即藏的說法,從民族成分的基本構成上和文化風貌上說吐蕃即羌,這種說法是有其一定的道理,象雄人、蘇毗人也與西羌人有關或直接是羌人。下麵將要談到的羌人邦國,後來大多也加入了“吐蕃人”與“吐蕃文化”之中,決定了吐蕃文明的基本特征。
黨項人是西羌人的一支,而西羌人很早就活動在青藏高原地區。但隋唐之際黨項的興起卻與宕昌與鄧至二羌的活動有關,故《舊唐書》說,黨項羌在古析支(青海河曲)之地,漢西羌別種也。魏晉之後,西羌微弱,或臣中國(中原),或竄山野。自周氏滅宕昌、鄧至之後,黨項開始強盛。宕昌羌活動在甘肅隴西羌水(白龍江)一帶,風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織犛牛及殳羊毛覆蓋。其國內沒有法令,又無賦役。隻是當戰鬥發生時,才相與屯聚。平時各事生業,互不來往。皆衣裘褐,牧養犛牛、羊、豬以供其食。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繼母、世叔母及嫂、弟媳等為妻。俗無文字,但侯草木榮枯以記歲時。三年一相聚會,殺牛羊以祭天神。北周保定四年(564年)被北周大將田弘擊滅,後來在此設置宕州。鄧至羌活動在今川、甘間的白水江及岷江上遊地區,中心約在今四川省西北部的南坪縣。傳說因為三國時蜀國大將鄧艾曾至此地,遂名之“鄧至”。唐代的交川郡(四川鬆潘)之南,通化郡(四川理縣通化)之北,交川、臨翼(鬆潘、茂汶間)、同昌(甘肅文縣西)等皆為其地。其風俗習慣與宕昌羌相同。他們都役屬於吐穀渾。
西魏末年平定鄧至羌,立寧州,後改為鄧州。除一部分定居內地州郡外,絕大多數人納入興起的黨項人之中。《隋書·黨項傳》說,黨項東接臨洮(甘肅岷縣)、西平(青海西寧),西拒葉護(突厥),南北數千裏,處於山穀間。唐代時對其範圍的了解更加明確:東部至於鬆州(四川鬆潘),西接突厥(葉護),南雜舂桑、迷桑等羌,北連吐穀渾,亙三千裏。西南綿亙數千裏與附國相連,中間還居住著大小左封、昔衛、葛延、白狗、向人、望族、林台、舂桑、利豆、迷桑、婢藥、大峽、白蘭、叱利摸徒、那鄂、當迷、渠步、桑悟、千碉等沒有“大君長”的眾多部落,他們的風俗皆略同於黨項,或者役屬吐穀渾,或者歸附於附國。
黨項是一個較為鬆散的部落聯盟組織,《舊唐書·黨項傳》稱:“其種每姓別自為部落,一姓之中複為小部落;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騎,不相統一。”主要有八個較大的部落集團,即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又作野律氏、野利氏)、房(犀)當氏、米擒氏、拓跋氏,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此外,還有黑黨項和雪山黨項,前者居於河源郡(青海興海)一帶,後者姓破醜氏,因居於雪山(大積石山)之下而得名。黨項人主要從事畜牧業,《舊唐書·黨項傳》稱其“不知稼穡,土無五穀”,氣候多風寒,五月草始生,八月霜雪降,生活環境相對險惡,人們以畜養犛牛、馬、驢、羊為食。以產牧為業,所居無常,依隨水草。俗皆土著,居有棟宇。其屋織犛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是為相對固定的住牧點。有飲酒習慣,“求大麥於他界,醞以為酒。”男女皆以裘褐為衣,仍披大氈。黨項人俗尚武,沒有法令賦役,不事產業,好為竊盜,互相劫殺。尤重複仇,若仇人未得,必然是蓬頭垢麵、跣足蔬食,要斬殺仇人而後恢複常態。人們三年一相聚,殺牛羊以祭天神。在婚姻方麵,與宕昌羌一般無二。在中原人眼中,“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婦,淫穢蒸褻,諸夷中最為甚。”惟不娶同姓,老而死,子孫不哭,少死,則曰夭枉,乃悲。其樂器有琵琶、橫吹、擊缶等。
黨項與周鄰諸地的交通和文化聯係相當密切。好戰尚武的黨項人與周邊大多發生過戰爭。《隋書·女國傳》稱女國“尤多鹽,恒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亦數與天竺及黨項戰爭。”女國自然是為了維護其在食鹽貿易上的核心地位,黨項恐怕也是為逐此厚利而來。“熙熙攘攘,皆為利來。”黨項對中原王朝轄區的掠奪尤其頻繁,而且常常與吐穀渾聯合起來入寇劫奪。
北周、隋朝均曾對黨項發動戰爭以擊潰騷擾。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一月,黨項與吐穀渾聯合進攻洮(甘肅臨潭)、岷(甘肅岷縣)二州。吐穀渾和黨項人占據山頂,矢下如注。前來求援岷州的岐州刺史柴紹,派人演奏胡琴琵琶,令二女子對舞,被音樂和美女陶醉的黨項、吐穀渾人忘記了進攻,終被暗進的唐軍打敗。這簡直就是施用的“美人計”、“瞞天過海”、“暗渡陳倉”之計。高!高!實在是高!不過,黨項人在中原與青藏高原地區各邦國的商業和文化交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中間聯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