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東女國
東女國依然存在,這就是擺脫吐蕃征服威力而遷徙到青海東南、四川西北的“東女”。
《新唐書》載:“東女亦曰蘇伐剌奴瞿旦羅,羌別種也,西海亦有女自王。故稱‘東’別之。東與吐蕃、黨項、茂州接,西屬三波訶,北距於闐,東南屬雅州羅女蠻、白狼夷。東西行盡九日,南北行盡二十日。”
這一段記載很散亂,從中我們獲得的印象是,“東女”範圍更大了而不是小了,這顯然不合史實。同時,文中又有自相矛盾之處,即它們記述的範圍,應該是東西長,而南北短,卻在行程中恰恰相反。很容易看出,它將女國(或東女國)的前後地理混為一談了,或者說,是將吐蕃轄下的蘇毗女國與東女混而論之。此時吐蕃已是它的西鄰而不是東鄰。
這種混亂導致學者們產生兩種錯誤的看法,一種認為東女國“東南屬雅州”等失之過於偏東;一種認為兩者互不相同,因為《大唐西域記》記女國“東西長,南北狹”,而東女卻相反。實則兩者的要害都在於忽視了女國的曆史發展與地理變遷。
《舊唐書·東女》則正確記載了它的位置:“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羅女蠻及白狼夷。”該女國既與吐蕃多有聯係,又與唐朝結好,唐人因其“潛通吐蕃,故謂之‘兩麵羌’。”不過,在吐蕃擴大戰爭吞並河西、隴右時,該東女國也自然納入吐蕃王朝的控製之下。在今天的青海互助哈拉直溝鄉有蘇毗村,而在貴德縣東與黃南尖紮縣交界有“蘇毗峽”、“蘇毗人”,他們都是東遷者的餘裔。
女國以女權為核心立國,在形式上是一個母權國家。《隋書》稱“其國代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字末羯。”複有小女王,共知政事。女王五日一聽朝,處理軍國大事,小女王協助管理。女國王位不僅為女性終身把持,而且後繼者也必是女性。王位的繼承采取女王終身製與家族壟斷相結合的方式,具體途徑有二:一是女王死,國中則厚斂金錢,求死者族中賢女二人,一為女王,次為小王,共主國政。爾後大王死,即以小王遞補;二是姑死婦(侄)繼製,即由侄女繼承姑母王位的製度。男子則無權過問政事,“女王之夫,號曰金聚,不知政事。”金聚,依f.w.托馬斯的意見即khyim-tsu
,意思是“家人”。男人的主要職業就是從事征伐戰爭和種田。在遷往今四川西北後,社會狀況稍有進步,即男人地位相對提高。《舊唐書·東女》稱,其國“女王號為‘賓就’,有官號曰‘高霸’,平議國事。在外官僚,並男夫為之。”高霸或高霸黎,被《新唐書》作者歐陽修等同於唐朝的宰相,這可能有誤解的成分,它更可能就是與女王共知政事的小女王,可以繼承王位。這話要是被陰間的歐陽修知道了,他不免要說“修(羞)已知道你,你卻不知羞(修)。”男子地位的提高當與他們在戰爭中的作用相關。外交也是男人發揮所長的門類,女國向唐朝所遣使者即皆為男性。但其職責隻在於執行,而不能參預決策國事,故史稱“凡號令,女官自內傳,男官受而行。”性別與職業密切結合起來,“婦人為吏,男子為軍士”為其基本特征。嗣後女王為男主所取代。
女國的經濟生活以畜牧業與農業為主,這取決於它在襄曲河或拉薩河流域,以及後來在川西北河穀間的宜家宜牧的自然環境。狩獵業也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男子唯務耕戰狩獵,其地高寒宜麥,牲畜有犛牛、駿馬等。其物產豐富,出產黃金、黃銅、朱砂、麝香、鹽等。依據女王所衣所飾所葬來看,女國已有相當繁榮的手工業。商業貿易也十分興隆,女國在青藏高原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極突出的作用。從它的遷徙看,他們穿過青藏高原南部、西部、西北部、北部,直到東北部、北部,直接保持或打通了與天竺、剡賓(克什米爾)、小羊同(或上象雄,今拉達克)、大羊同(下象雄)、於闐、突厥人居地,以及中原地區的商路與交通,至於同雅隆河穀的吐蕃人及其東部的黨項人的聯係就更為密切。它還直接繼承了象雄人所開辟的與沙漠絲路南道(昆侖山北麓)諸城邦國家,以及蔥嶺以西的波斯、阿拉伯、希臘人所建帝國之間聯係的悠久傳統。史書稱女國“恒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它們的鹿香可能很早通過剡賓等道,加入國際商品大交流的隊伍。至於其所出俞石,也當與當時天竺、波斯、高昌等地絲路貿易有關。最為重要的是女王所服的紋錦自然是輸自內地。實際上,象雄人和女國人已開辟了青藏高原地區縱橫交錯的絲路交通。
女國的風俗文化十分濃厚而富有特色。首先是重女輕男習俗,史載“其俗貴婦人,輕丈夫,而性不妒忌。”在婚姻問題上,這一點更嚴重,《新唐書》稱,東女國“俗輕男子,女貴者鹹有侍男。”《唐會要》也載,“其女子貴者,則多有侍男,男子貴不得有侍女,雖賤庶之女,盡為家長,猶有數夫焉,生子皆從母姓。”這是典型的女權製度和一妻多夫製度,也反映群婚製的殘餘,因為“隻要存在著群婚,那麽世係就隻能從母親方麵來確定,因此也隻有承認女係。”其次,有濃厚的原始自然崇拜信仰和獨特的喪葬製度。女國人“俗事阿修羅,又有樹神。”阿修羅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惡神,因常於天神作戰,後世乃以之為戰神。戰神阿修羅與樹神崇拜反映了部落戰爭的加劇與狩獵業的生產生活之現實。事此二神時,要用人祭祀或用人的替代品獼猴來祭祀。在喪葬方麵有二次葬習俗,“貴人死,剝取皮,以金屑和骨肉置於瓶內而埋之。經一年,又以其皮內(納)於鐵器埋之。”在內遷後,依然不改,卻又吸收了中原的一些文化習俗,“居父母喪的三年期間服飾不改,不櫛沐。”保持著人殉製度,“國王將葬,其大臣親屬殉死者數十人。”第三,女國有鳥卜習俗。女國人在用人祭祀之後,“入山祝之,有一鳥如雌雉,來集掌上,破其腹而祝之,有栗則年豐,沙石則有災,謂之鳥卜。”《舊唐書》記之更詳,稱其俗每至十月,令巫者帶著楮樹枝(待考)前往山中,散糟麥於空,大咒呼鳥。俄而有鳥如雞,飛入巫者懷中,於是剖腹視之,每有一粒穀物,預示來年必然豐收,而若有礫石(原為霜雪,當誤)必有災異,人們都相信它,稱之為鳥卜。第四,女國人有服青色和赭麵之俗。女王服青毛綾裙,被青袍,袖委於地,冬則羔裘,飾以文錦。為小鬟髻,耳垂鐺。足曳索革(一種鞋),雍容華貴。以青色為美,女國男子也以青塗麵。但在本部時,經皆以彩色塗麵,“一日之中,或數度改之。”居喪期間則以青黛赭麵,衣服皆黑。反映了所塗色彩與文化內涵間的相互聯係。最後女國有以“女陰辱咒”的習俗,即以女陰當麵示人進行詛咒,這是最惡毒的詛咒和辱罵。以女陰貼你口中也有權!簡直是愚蠢、荒謬至極!你現在再用“女陰辱罵”人試試?
女國的曆法、醫學和建築等都有突出的成就。女國以十一月為歲正,這與高寒的生活環境有關。青藏高原農作物多一年一熟,十月即收獲完畢,是為一年之終,此時由巫者在人祭之後詣山中進行鳥卜,預測來年豐歉。蘇毗女國人將死去的貴人剝皮,又金屑和骨肉置瓶中,在人體解剖方麵應有經驗積累成就。使吐蕃達日年塞讚普的眼睛複明的醫生有來自象雄、蘇毗和吐穀渾三種說法,這從側麵反映出蘇毗醫學在當時的高原地區也享有盛名。最讓人歎服的是女國的建築水平,史稱其“王居九層之樓”,“所居皆重屋,王九層,國人六層。”這讓不可思議,但是說女國人建築工藝與技術高超卻是恰當的。此外,女國人的金屬及玉石加工也有可稱道者,東遷後還有牛皮船的製作技術等。史稱東女國還有文字,由於《隋書·女國傳》未載,故很可能隻反映了東遷並在吐蕃文字創製以後的情況。
女國先後被吐蕃人征服,女國發達的文化隨之也成為吐蕃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從吐蕃婦女較高的地位、一妻多夫的風俗、赭麵、鳥卜風俗以及建築風格、喪葬製度等之中,看到女國文化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吐蕃繼承了女國人(還有象雄人)已開辟的高原絲綢之路。在吐蕃王朝東侵占領居於川西北的“東女”之後,“其部落大者不過三二千戶,各置縣令數人理之。土有絲絮,歲輸吐蕃。”又受唐朝賞賜大量絲帛,實際成為內地與青藏高原絲綢貿易的中間商人。在政治上,被唐人稱作“兩麵羌”。創造高原絲路文明的當然不止雅隆吐蕃人、象雄人和蘇毗女國人,還有眾多的小邦國和遊牧人,他們既參與了上述三國的文明建設,也有自己頗具特色的地區文明。
東女國依然存在,這就是擺脫吐蕃征服威力而遷徙到青海東南、四川西北的“東女”。
《新唐書》載:“東女亦曰蘇伐剌奴瞿旦羅,羌別種也,西海亦有女自王。故稱‘東’別之。東與吐蕃、黨項、茂州接,西屬三波訶,北距於闐,東南屬雅州羅女蠻、白狼夷。東西行盡九日,南北行盡二十日。”
這一段記載很散亂,從中我們獲得的印象是,“東女”範圍更大了而不是小了,這顯然不合史實。同時,文中又有自相矛盾之處,即它們記述的範圍,應該是東西長,而南北短,卻在行程中恰恰相反。很容易看出,它將女國(或東女國)的前後地理混為一談了,或者說,是將吐蕃轄下的蘇毗女國與東女混而論之。此時吐蕃已是它的西鄰而不是東鄰。
這種混亂導致學者們產生兩種錯誤的看法,一種認為東女國“東南屬雅州”等失之過於偏東;一種認為兩者互不相同,因為《大唐西域記》記女國“東西長,南北狹”,而東女卻相反。實則兩者的要害都在於忽視了女國的曆史發展與地理變遷。
《舊唐書·東女》則正確記載了它的位置:“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羅女蠻及白狼夷。”該女國既與吐蕃多有聯係,又與唐朝結好,唐人因其“潛通吐蕃,故謂之‘兩麵羌’。”不過,在吐蕃擴大戰爭吞並河西、隴右時,該東女國也自然納入吐蕃王朝的控製之下。在今天的青海互助哈拉直溝鄉有蘇毗村,而在貴德縣東與黃南尖紮縣交界有“蘇毗峽”、“蘇毗人”,他們都是東遷者的餘裔。
女國以女權為核心立國,在形式上是一個母權國家。《隋書》稱“其國代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字末羯。”複有小女王,共知政事。女王五日一聽朝,處理軍國大事,小女王協助管理。女國王位不僅為女性終身把持,而且後繼者也必是女性。王位的繼承采取女王終身製與家族壟斷相結合的方式,具體途徑有二:一是女王死,國中則厚斂金錢,求死者族中賢女二人,一為女王,次為小王,共主國政。爾後大王死,即以小王遞補;二是姑死婦(侄)繼製,即由侄女繼承姑母王位的製度。男子則無權過問政事,“女王之夫,號曰金聚,不知政事。”金聚,依f.w.托馬斯的意見即khyim-tsu
,意思是“家人”。男人的主要職業就是從事征伐戰爭和種田。在遷往今四川西北後,社會狀況稍有進步,即男人地位相對提高。《舊唐書·東女》稱,其國“女王號為‘賓就’,有官號曰‘高霸’,平議國事。在外官僚,並男夫為之。”高霸或高霸黎,被《新唐書》作者歐陽修等同於唐朝的宰相,這可能有誤解的成分,它更可能就是與女王共知政事的小女王,可以繼承王位。這話要是被陰間的歐陽修知道了,他不免要說“修(羞)已知道你,你卻不知羞(修)。”男子地位的提高當與他們在戰爭中的作用相關。外交也是男人發揮所長的門類,女國向唐朝所遣使者即皆為男性。但其職責隻在於執行,而不能參預決策國事,故史稱“凡號令,女官自內傳,男官受而行。”性別與職業密切結合起來,“婦人為吏,男子為軍士”為其基本特征。嗣後女王為男主所取代。
女國的經濟生活以畜牧業與農業為主,這取決於它在襄曲河或拉薩河流域,以及後來在川西北河穀間的宜家宜牧的自然環境。狩獵業也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男子唯務耕戰狩獵,其地高寒宜麥,牲畜有犛牛、駿馬等。其物產豐富,出產黃金、黃銅、朱砂、麝香、鹽等。依據女王所衣所飾所葬來看,女國已有相當繁榮的手工業。商業貿易也十分興隆,女國在青藏高原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極突出的作用。從它的遷徙看,他們穿過青藏高原南部、西部、西北部、北部,直到東北部、北部,直接保持或打通了與天竺、剡賓(克什米爾)、小羊同(或上象雄,今拉達克)、大羊同(下象雄)、於闐、突厥人居地,以及中原地區的商路與交通,至於同雅隆河穀的吐蕃人及其東部的黨項人的聯係就更為密切。它還直接繼承了象雄人所開辟的與沙漠絲路南道(昆侖山北麓)諸城邦國家,以及蔥嶺以西的波斯、阿拉伯、希臘人所建帝國之間聯係的悠久傳統。史書稱女國“恒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它們的鹿香可能很早通過剡賓等道,加入國際商品大交流的隊伍。至於其所出俞石,也當與當時天竺、波斯、高昌等地絲路貿易有關。最為重要的是女王所服的紋錦自然是輸自內地。實際上,象雄人和女國人已開辟了青藏高原地區縱橫交錯的絲路交通。
女國的風俗文化十分濃厚而富有特色。首先是重女輕男習俗,史載“其俗貴婦人,輕丈夫,而性不妒忌。”在婚姻問題上,這一點更嚴重,《新唐書》稱,東女國“俗輕男子,女貴者鹹有侍男。”《唐會要》也載,“其女子貴者,則多有侍男,男子貴不得有侍女,雖賤庶之女,盡為家長,猶有數夫焉,生子皆從母姓。”這是典型的女權製度和一妻多夫製度,也反映群婚製的殘餘,因為“隻要存在著群婚,那麽世係就隻能從母親方麵來確定,因此也隻有承認女係。”其次,有濃厚的原始自然崇拜信仰和獨特的喪葬製度。女國人“俗事阿修羅,又有樹神。”阿修羅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惡神,因常於天神作戰,後世乃以之為戰神。戰神阿修羅與樹神崇拜反映了部落戰爭的加劇與狩獵業的生產生活之現實。事此二神時,要用人祭祀或用人的替代品獼猴來祭祀。在喪葬方麵有二次葬習俗,“貴人死,剝取皮,以金屑和骨肉置於瓶內而埋之。經一年,又以其皮內(納)於鐵器埋之。”在內遷後,依然不改,卻又吸收了中原的一些文化習俗,“居父母喪的三年期間服飾不改,不櫛沐。”保持著人殉製度,“國王將葬,其大臣親屬殉死者數十人。”第三,女國有鳥卜習俗。女國人在用人祭祀之後,“入山祝之,有一鳥如雌雉,來集掌上,破其腹而祝之,有栗則年豐,沙石則有災,謂之鳥卜。”《舊唐書》記之更詳,稱其俗每至十月,令巫者帶著楮樹枝(待考)前往山中,散糟麥於空,大咒呼鳥。俄而有鳥如雞,飛入巫者懷中,於是剖腹視之,每有一粒穀物,預示來年必然豐收,而若有礫石(原為霜雪,當誤)必有災異,人們都相信它,稱之為鳥卜。第四,女國人有服青色和赭麵之俗。女王服青毛綾裙,被青袍,袖委於地,冬則羔裘,飾以文錦。為小鬟髻,耳垂鐺。足曳索革(一種鞋),雍容華貴。以青色為美,女國男子也以青塗麵。但在本部時,經皆以彩色塗麵,“一日之中,或數度改之。”居喪期間則以青黛赭麵,衣服皆黑。反映了所塗色彩與文化內涵間的相互聯係。最後女國有以“女陰辱咒”的習俗,即以女陰當麵示人進行詛咒,這是最惡毒的詛咒和辱罵。以女陰貼你口中也有權!簡直是愚蠢、荒謬至極!你現在再用“女陰辱罵”人試試?
女國的曆法、醫學和建築等都有突出的成就。女國以十一月為歲正,這與高寒的生活環境有關。青藏高原農作物多一年一熟,十月即收獲完畢,是為一年之終,此時由巫者在人祭之後詣山中進行鳥卜,預測來年豐歉。蘇毗女國人將死去的貴人剝皮,又金屑和骨肉置瓶中,在人體解剖方麵應有經驗積累成就。使吐蕃達日年塞讚普的眼睛複明的醫生有來自象雄、蘇毗和吐穀渾三種說法,這從側麵反映出蘇毗醫學在當時的高原地區也享有盛名。最讓人歎服的是女國的建築水平,史稱其“王居九層之樓”,“所居皆重屋,王九層,國人六層。”這讓不可思議,但是說女國人建築工藝與技術高超卻是恰當的。此外,女國人的金屬及玉石加工也有可稱道者,東遷後還有牛皮船的製作技術等。史稱東女國還有文字,由於《隋書·女國傳》未載,故很可能隻反映了東遷並在吐蕃文字創製以後的情況。
女國先後被吐蕃人征服,女國發達的文化隨之也成為吐蕃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從吐蕃婦女較高的地位、一妻多夫的風俗、赭麵、鳥卜風俗以及建築風格、喪葬製度等之中,看到女國文化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吐蕃繼承了女國人(還有象雄人)已開辟的高原絲綢之路。在吐蕃王朝東侵占領居於川西北的“東女”之後,“其部落大者不過三二千戶,各置縣令數人理之。土有絲絮,歲輸吐蕃。”又受唐朝賞賜大量絲帛,實際成為內地與青藏高原絲綢貿易的中間商人。在政治上,被唐人稱作“兩麵羌”。創造高原絲路文明的當然不止雅隆吐蕃人、象雄人和蘇毗女國人,還有眾多的小邦國和遊牧人,他們既參與了上述三國的文明建設,也有自己頗具特色的地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