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唐蕃絲路


    這唐蕃絲路至今猶存,北庭都護耶天雲察看著麵前的大唐政區地圖,數點著“河西走廊”上的絲路重鎮——鄯州、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玉門關、沙州(敦煌)、陽關、伊州(哈密)、西州(吐魯番)、庭州、樓蘭、播仙鎮(且末)、焉耆都督府、龜茲鎮(安西都護府)、碎葉、疏勒都督府(喀什)、於闐鎮,然後他又回轉眼神,由京城長安開始尋視著唐蕃絲路的點點痕跡。


    唐蕃絲路是在青藏高原古邦國之間,以及他們與外界聯係的文化古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它的產生是經過一個從無到有的漫長曆史過程,並非始自唐朝。


    《隋書·裴矩傳》記絲綢之路三道後說:“其三道諸國,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東女國、南婆羅門國等,並隨其所往,諸處得達。”


    隋朝以前,青藏高原的南北交通業已通達,其中最有名的商道即是女國與天竺間的“食鹽之路”。藏文史書把吐蕃人初次取得湖鹽的地點定位於藏北的羌塘,時間為南日倫讚時期。而居住在蔥嶺(帕米爾)以南吐蕃本部西北部的女國“尤多鹽,恒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又曾多次對天竺、黨項發動戰爭,這也許與利潤巨大的食鹽貿易有關。據此可知,當時已存在著連接黨項——女國——天竺三地的食鹽之路,由東北向西南貫穿青藏高原。


    唐代吐蕃絲路的主幹道卻是由文成公主出嫁,李義表、王玄策出使天竺而繁盛的唐蕃古道。其具體路線略有差異,總體上與今天的隴海鐵路交通及青藏公路類同。


    唐代的絲綢之路以名聞世界的東方文化中心長安(今西安)為出發點,西北行6.5公裏,至臨皋驛,當時迎送往來多在此宴席餞行。西經三橋、望賢宮,曆15公裏至鹹陽市東2.5公裏的陶化驛。西行經溫泉驛曆22.5公裏至始平縣郭下槐裏驛。唐中宗送金城公主至此,設宴賦詩餞行,並改縣名為金城,757年再改為興平。往西10公裏至馬崔驛。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寵妃楊貴妃因“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峨眉馬前死”於此。


    唐詩有雲:“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驛,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這也不知是哪位文人騷客寫的唐詩,真乃有“水平”也!歐陽修見了,不免要說“修(羞)已知道你,你卻不知羞(修)。”


    西經望苑驛22.5公裏至武功驛。西35公裏至扶風驛。西15公裏有龍尾驛。西至岐山縣渭水北15公裏有石豬驛。西至鳳翔府驛。此地為軍事要隘,府南有道通漢中劍南。西北行至汧源驛(今甘肅隴縣)。西經安戎關、大震關,至小隴山分水驛,為隴坻(或隴阪)。


    《元和誌》說:“每山(隴)東人西役,升此瞻望,莫不悲思,”行人歌曰:“隴山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肝腸絕斷。”而且此地為古時華戎分界點。


    自隴山西經唐蕃會盟的清水縣,至秦州治所上圭縣(今甘肅天水市)驛館。唐蕃對峙與會盟時曾相約:“彼此驛騎,……蕃漢並於將軍穀交馬,其綏戎柵以東,大唐祗應;清水縣以西,大蕃供應。”由隴坻西北出華亭縣至彈箏,接涇、原道,交通發達。自天水西行至伏羌縣(甘穀縣)、落門川、隴西縣、襄武縣。襄武為渭州治所,向西南行經八驛至岷州,又西南經洮、疊至鬆州。渭州西北行經渭源鎮至狄道(今臨洮)又西至河州,經炳靈寺、青海民和,再至鄯州。從狄道北行沿洮水河穀而下,過長城堡,越沃幹嶺,入阿幹河穀,至蘭州(金城鎮、臨河驛)。由蘭州西行至河西走廊,西南行至鄯州。


    從鄯州(今青海樂都)起,進入吐蕃絲路的核心地段。最早記載此道的是唐初僧人道宣(596~667年),他在所著《釋迦方誌》遺跡篇中,述說通印三道,中道從鄯州東出,北道從西州出:“其東者,從河州(今甘肅臨夏市)西北渡大河(即黃河),上曼天嶺(小積石山),減四百裏,至鄯州。又西,減百裏至鄯城鎮(今西寧市),古州地也。又西南減百裏,至故承風戍(今湟源縣境),是隋互市地也。又西減二百裏,至青海(即青海湖),海中有小山,海有七百餘裏。海西南至吐穀渾牙帳(即伏俟城,今共和縣鐵卜卡)。又西南至國界,名曰白蘭羌,北界至積魚城(四川石渠),西北至多彌國(玉樹通天河一帶),又西南至蘇毗國(在怒江、金沙江上遊一帶)。又西南至敢國(即藏文kam之音譯,在今西藏拉薩市西北),又南少東至吐蕃國。又西南至小羊同國,又西南度旦倉法關(在拉達克嶺東),吐蕃南界也。又東少南,度末上加三鼻關(在ma


    sya


    gdi河上遊)。東南入穀,經十三飛梯,十九棧道。又東南或西南,緣葛攀藤,野行四十餘日至北印度、泥婆羅國(原注:此國去吐蕃約為九千裏)。”


    道宣的記載,大致描述了唐蕃絲道的根貌,並述及吐蕃西通中亞、南通南亞的道路。但是,它並不完全確切,而且這條道路與後來繁榮的絲路存在差異。根據《新唐書·地理誌》中有關隴右道鄯州城條下注文及相關資料將唐蕃絲路勾勒如下——


    鄯城西行30公裏至臨蕃城(西寧市西),又西30公裏有白水軍、綏戎城(湟源縣西),又西南30公裏有定戎城。又南隔澗3.5公裏有天威軍,軍故地為石堡城,吐蕃號為鐵刃城(mke


    -lcags-


    ce),地在今西寧南80公裏哈喇庫圖附近石城山。西行10公裏至赤嶺,唐蕃曾於此交馬劃界,地在今青海湟源縣西南的日月山。往西過尉遲川(倒淌河)、苦拔海(尕海)、王孝傑米柵即軍糧屯地,45公裏至莫離驛(共和縣恰恰),經公主佛堂,即文成公主所經過而留下傳說的紀念地大非川(切吉曠原),140公裏至那祿驛(大河壩)。經暖泉(今溫泉)、烈漠海(若海),220公裏渡黃河(黃河沿)。又235公裏至眾龍驛(移多崇隴峒)。又渡西月河(細曲)、105公裏至多彌國西界,經犛牛河(即通天河)、渡藤橋,50公裏至列驛(結隆)。又經過食堂吐蕃村(年吉措)、截支橋(子曲河給沙扁)。又經截支川,220公裏至婆驛(子雲鬆多)。渡大月河(紮阿河)、羅橋,經潭池、漁池,265公裏至悉諾羅驛(蘇毗王子悉諾羅故居地)。又經乞量寧水橋,又經大速水橋,160公裏至鶻莽驛,唐朝使者入蕃,公主派人至此迎接。過鶻莽峽百裏至野馬驛,經吐蕃墾田,經樂橋湯,200公裏至合川驛(那曲)。


    過那曲的合川驛之後,開始接近吐蕃本部地區。經恕諶海,65公裏至蛤不爛驛(桑雄),旁有三羅骨山。行30公裏至突錄濟驛。唐朝使者至吐蕃,讚普每遣使慰勞於此。又經柳穀、莽布支莊,有溫泉(羊八井),可以煮米做飯。經湯羅葉遺山和讚普祭神所,125公裏至農歌驛,東南100公裏至邏些(拉薩),吐蕃宰相在此迎侯唐朝使者,經鹽池、暖泉、江布靈河,55公裏渡薑濟河,經吐蕃墾田,130公裏至卒歌驛,乃渡臧河,經佛堂(大、小昭寺)。90公裏至勃驛(糜穀)、鴻臚館,至讚布牙帳跋布川(瓊結縣境)。計1885公裏,加上長安到鄯城路程,全長達2900公裏。在這條數千裏長的古道之上,已留下無數佳話與動人的故事,還有待於人們繼續去追尋、去挖掘、去探索、去開發!


    唐蕃絲路是它們之間進行物質、文化、經濟交流的工具,而唐蕃戰爭卻又是雙方發生聯係的一項重要內容。戰俘和被掠居民則是絲道上的另一種過客。


    唐代的詠戰詩,很大一部分是針對唐蕃戰爭的,如杜甫的《兵車行》、《天邊行》等都是由此而發的,前者描述道:“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闌道哭,哭聲直上千雲霄。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四營田。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梨,禾生隴畝無東西。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把這場戰爭的消極影響和普通百姓的不幸命運,刻畫得淋漓盡致。


    白居易的《城鹽州》也是一篇寫實之作,內有“城鹽州,城鹽州,城在五原原上頭。蕃東節度缽闡布,忽見新城當要路。金鳥飛傳讚普聞,建牙傳箭集群臣。君臣赭麵有憂色,皆言勿謂唐無人……”等句,寫出了吐蕃軍事製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生流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yxy11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yxy110並收藏人生流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