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9、遍地陵王


    其實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著名陵墓被占稱王,而且他們也前去參加了華山武林大會,他們正是——


    1、炎陵王閻吉貴(炎帝神農氏,三皇伏羲、女媧、神農之一,比黃帝軒轅氏早300多年,炎黃二帝一直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所以,炎帝、黃帝是不同時代的人物,分別長江、黃河流域的文化,而且這兩地文化有聯係又有區別,互相影響、溝通和融會貫通。他們相傳炎帝常教民耕稼,始有五穀,遍嚐百草,才使醫藥有方,最後在湖南誤嚐了“斷腸草”而喪生,葬於“茶鄉之尾”的鹿原——湖南省炎陵縣鹿原鎮炎陵山。與江西井岡山市搭界。)


    2、茶陵王查明清(湖南省炎陵西北百裏之遙,位於江西和湖南的分界山羅霄山西麓。)


    3、堯陵王姚可親(堯帝,五帝之四,建都山西省平陽,今山西臨汾地區,死後即葬於此,該城之南建有堯廟,城東建有堯陵。)


    4、舜陵王順水流(舜帝,五帝之五,建都山西省薄阪,今山西永濟,巡察南方時死在湖南,葬於九嶷山。《史記·五帝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其舜源峰上(也可說下)建有舜廟,廟側刻有“舜帝有虞氏之陵”。)


    5、大禹陵王庾夏秋(禹王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夏朝開國皇帝。史書中記載“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今浙江省會稽山建有禹廟和禹陵。)


    6、寧陵王寧可風(河南省商丘市西約30km,商丘八縣之一)


    7、楊陵王楊柳依依(陝西省楊陵區)


    8、高陵王高密渡(陝西省高陵縣,渭南市之西約20公裏)


    9、江陵王江小魚(湖北省荊州曆史上曾用名,區別於今日的江陵縣城,今日的江陵縣城在古荊州城東南約80裏地。李白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之中的江陵即指古荊州。)


    10、樂陵王樂滔滔(山東省德州東北縣級市,與河北省滄州市海興、鹽山、孟村回族自治縣、南皮、東光等縣接近橫隔衛新河。)


    11、鄢陵王燕子飛(河南省許昌市東北約35km、扶溝縣之西北。曹操另外四個兒子,卞夫人所生,老大曹丕·子環,公元220年逼漢獻帝禪位於他,220~226年在帝位,在位六年。鄢陵侯曹章(彰)、臨淄(古青州)侯曹植·曹子建、曹雄互相爭奪王位。結果曹丕封走了老二曹章;劈死了四弟曹雄;流放了三弟曹植,封他為安鄉侯。)


    12、鍾陵王鍾點功(南昌、鄱陽湖東南)


    13、故陵王顧大局(重慶地區,雲陽之東,奉節之西,江南)


    14、夷陵王夷平西(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5、涪陵王樸樹(重慶市涪陵區)


    16、廬陵王盧森堡(武後廢唐中宗李顯為廬陵王;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1]  )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


    17、廣陵王廣一凡(揚州又名廣陵,三國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稽康在臨死之際,撫琴一曲《廣陵散》,至今斷人腸。)


    18、秣陵王莫文成(在今南京丹陽,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年,是丹陽秣陵人,著有《古今刀劍錄》。)


    19、鬆陵王鬆管林(在江蘇省吳江縣、市、區鬆陵鎮鬆陵公園。該鎮上有一座垂虹橋,創建於北宋慶曆八年,即1048年,初名利往橋,俗稱長橋。原為木橋,元泰二年,即1325年改建成石橋。全用白石壘砌,原長500餘米,由七十二個拱券形橋孔組成,三起三伏蜿蜓如龍。因橋“環如半月,長若垂虹”而得名。橋上有亭,名“釣雪”,為江南水鄉少見的長橋。惜因年久失修,已大部塌陷。)


    20、湯陵王湯昌宗(又稱湯王墓,在安徽省亳縣城北外1公裏渦河北岸鳳頭村。傳為商成湯衣冠塚。陵如高丘,四周古樹參天,近旁原有古刹,宏偉壯麗。清代書法家梁獻手書碑刻曰:“商成湯之墓”。辛亥革命後辟為湯陵公園。今刹早圮,陵、碑俱在。春夏季節繁花似錦、林木蔥蘢,為一遊覽佳境。)


    21、蝦蟆陵王哈明世(白居易《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22、龍陵王龍飄飄(在雲南省西部潞西市東北、保山市西南)


    23、風陵王風萬裏(在山西省芮城縣西南角黃河岸邊,是黃河奔騰南泄轉而向東的拐角,是晉、陝、豫三省交通要衝。酈道元《水經注》記:“潼關直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渡。”說明其名因風後陵而起。相傳此地為黃帝臣風後與蚩尤作戰被殺而埋藏之處。登上高聳的鳳凰嘴土崗了望,潼關、太華、崤函曆曆在目,隔河人聲相聞。俯視大河氣勢澎湃,氣象萬千。趙村東南的風後陵,塚高2米,周圍30米。墓前原有明萬曆三十八年,即1610年,重建祠宇碑。過去每年清明時節,廟會盛集,熱鬧非常。抗日戰爭中廟及碑刻被毀。而今渡口隔岸架起了宏偉鐵橋,南下同蒲可通車隴海線,四通八達。)


    24、沅陵王元見善(在湖南省武陵山東南沅陵縣,沅水或者說沅江岸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生流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yxy11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yxy110並收藏人生流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