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臣劉吉願為老內相戴孝、摔盆兒、扛幡兒(四更 )
我在錦衣衛負責抄家的日子 作者:咱叫劉可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站在懷恩外宅院中的常風,聽到了弘治帝的一聲龍嘯:「老內相,走好啊!」
龍嘯一出,文臣武將們立馬開始「嗚嗚嗚」痛哭起來。
糖糖問:「哥哥,阿爺該不會......」
常風眼中飽含淚水,他對糖糖說:「阿爺去了很遠很遠的的地方。」
「哇!」糖糖的眼眶就像是趵突泉。淚水四濺,嚎啕大哭。
再也沒人領著她去永定河邊釣王八了。
弘治帝走到了前院。
他高聲道:「內閣擬旨。在蘇州為老內相建一座祠堂。賜額‘顯忠。」
曆朝曆代,若皇帝下旨給太監建祠堂,一定會招致文官們的一致反對。
太監是不全之人,怎配受祠堂香火?
然而此時此刻,卻無一名文官反對弘治帝給懷恩建祠堂。
眾臣齊呼「皇上聖明」表示讚同。
因為跪在這裏的文官,很多都曾得到過懷恩的庇佑。
懷恩的仁慈、正直、忠誠,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老內相配得上一切恩榮。
要說首輔劉吉不愧是不要臉的「劉棉花」。
他邊「嗚嗚嗚,嚶嚶嚶」的抽泣著,邊對弘治帝說:「老內相沒有子嗣。臣願為他戴孝、摔盆、扛幡兒。」
次輔劉健、閣員徐溥、吏部天官王恕、兵部尚書馬文升以及許許多多官員,都朝劉吉投來鄙夷的目光。
為了拍皇上馬屁,劉首輔真是不要彼臉了!
你劉首輔比老內相的年齡還大呢。給老內相戴孝、摔盆、扛幡兒?
這真是哄堂大孝劉棉花!
弘治帝瞥了劉吉一眼:「還輪不著劉卿給老內相當孝子賢孫。」
「常風何在?」
常風來到弘治帝麵前,跪倒:「臣在。」
弘治帝道:「老內相有那麽多義子幹孫,他最看重的是你。就由你充作老內相的嫡孫,送他一程吧。」
「禮部協助常風,辦好老內相的喪事。」
常風神色悲痛的說:「是,皇上。」
接下來的二十八天,常風可算忙壞了。
他既要作為嫡孫,跟禮部一同操持懷恩四七內的一應喪禮。又要兼顧查檢千戶所的日常差事和訓練。
二十八天後,懷恩的四七終於結束了。常風來到乾清宮大殿門口候命。
他聽到大殿中弘治帝跟王恕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爭吵的起因是黃河決堤。淹了六個府、縣,其中包括汴梁城。
關於如何治水賑災,朝廷中有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是:應該將汴梁城百姓全部遷走。
另一種意見是:遷城會動搖人心,斷不可行。
乾清宮大殿內。
弘治帝是堅定的外遷派。王恕則是反對派。
弘治帝道:「先把幾十萬災民遷出,避了水災之後再讓他們回城,有什麽不對的?」
王恕爭鋒相對:「皇上做事總要看看當地狀況。河南現在是饑饉之地。無論是官糧還是私糧都快告罄了。遷民避災途中的糧食如何供給?」
「途中恐怕會餓死大批百姓!」
弘治帝眉頭緊鎖:「你在教朕做事?」
王怒毫不退讓:「臣是吏部天官,大九卿之首。皇上要做錯事,臣不能不糾正!」
弘治帝龍顏大怒:「朕是對是錯,尚無結論。總不能你王恕說朕是錯,朕就是錯了吧?」
王恕道:「皇上本就是錯的。這就是結論!」
弘治帝火了,直接將銅罄摔在地上
,發出一聲龍嘯:「欺天啦!」
王恕這老家夥也是個有脾氣的人。他直接將手中的笏板扔在地上。又將官帽摘下,放在青石板上。
王恕正色道:「臣忠言直諫,皇上卻認為臣欺君。那好,臣自請辭去官職,去錦衣衛詔獄領罪!」
說完,王恕大步走出乾清宮大殿。
常風心道:壞了。王老部堂完了。當著那麽多大臣的麵讓皇上下不來台。皇上不治他的罪才怪了。
接下來,常風看到了令他驚詫的一幕。
隻見王恕大步走出殿門沒多久,弘治帝竟以帝王之尊追了出來。
弘治帝幾乎是一路小跑,跑到了王恕跟前:「王卿。政見不合你可以跟朕商議。」
「不要動不動就請辭、去詔獄。倒顯得朕是個獨斷專行的暴戾昏君。」
皇帝這麽給麵子,出殿來追。王恕的火氣已經消了一半。
王恕道:「不是老臣矯情。遷民躲災之事本就不可行。」
弘治帝道:「打注。戶部右侍郎白昂、工部左侍郎徐貫是出了名的治水賑災能手。」
「他倆正在戶部那邊核算賑災賬目。朕已經下旨讓他們來乾清宮了。遷民之計是否可行,聽他倆的總沒錯吧?」
「朕不善於治水賑災,你王卿同樣不善於治水賑災。咱們誰對誰錯,由他倆辨別。」
王恕想了想:「好吧。」
弘治帝半開玩笑的說:「進了大殿,你自己把官帽撿起來戴上。總不能讓朕彎腰撿了,親手給你戴。」
王恕拱手:「這是自然。」
跪在大殿前的常風,看著弘治帝跟王恕回了大殿。
不多時,白昂和徐貫來了。二人否定了弘治帝的遷城計劃。說出了一堆充分的理由。
弘治帝在充足的理由麵前,接受了他們的建議。命汴梁百姓留在原地,等待朝廷集中賑濟。
半個時辰後,弘治帝和王恕親親熱熱的走出了大殿。
什麽叫明君。這就叫明君。
一個明君可以跟臣子發生爭吵,可以有政見分歧。但對事不對人。不能因臣子有不同意見就罷官、懲處、扔進詔獄。
這些都是懷恩在弘治帝年少時教他的。
懷恩雖死,弘治帝卻不敢忘記他多年前的這些教導。
弘治帝看到了跪在殿外的常風:「常風,何事?」
常風拱手:「稟皇上,老內相的四七祭禮已結束。臣特來稟報。」
弘治帝有些傷感:「老內相離開人世已有二十八天了啊。」
「朕總覺得,他還在朕身邊。常風,你平身吧。你的差事辦的不錯,送了老內相最後一程,讓老內相風風光光的魂歸故裏。」
常風起身:「是臣應該做的。」
時光如水。弘治元年在不知不覺中走到了年末。
這一年裏,弘治帝勵精圖治、重用賢臣、裁汰庸官、賑濟災民、興修水利。大明王朝一片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景象。
彪炳史冊的弘治中興拉開了大幕。
這一年裏,常風憑借著弘治帝的青睞,在錦衣衛內的地位節節攀升。他已成為實際上的八大千戶之首。即便北鎮撫使孫欒也對他客客氣氣。
仕途上得意,家裏又添了兒子,有嬌妻在懷。常風可謂是春風得意。
(第四卷《滅倭計》結束。開啟第五卷《彈劾案》。一會兒更新。)
龍嘯一出,文臣武將們立馬開始「嗚嗚嗚」痛哭起來。
糖糖問:「哥哥,阿爺該不會......」
常風眼中飽含淚水,他對糖糖說:「阿爺去了很遠很遠的的地方。」
「哇!」糖糖的眼眶就像是趵突泉。淚水四濺,嚎啕大哭。
再也沒人領著她去永定河邊釣王八了。
弘治帝走到了前院。
他高聲道:「內閣擬旨。在蘇州為老內相建一座祠堂。賜額‘顯忠。」
曆朝曆代,若皇帝下旨給太監建祠堂,一定會招致文官們的一致反對。
太監是不全之人,怎配受祠堂香火?
然而此時此刻,卻無一名文官反對弘治帝給懷恩建祠堂。
眾臣齊呼「皇上聖明」表示讚同。
因為跪在這裏的文官,很多都曾得到過懷恩的庇佑。
懷恩的仁慈、正直、忠誠,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老內相配得上一切恩榮。
要說首輔劉吉不愧是不要臉的「劉棉花」。
他邊「嗚嗚嗚,嚶嚶嚶」的抽泣著,邊對弘治帝說:「老內相沒有子嗣。臣願為他戴孝、摔盆、扛幡兒。」
次輔劉健、閣員徐溥、吏部天官王恕、兵部尚書馬文升以及許許多多官員,都朝劉吉投來鄙夷的目光。
為了拍皇上馬屁,劉首輔真是不要彼臉了!
你劉首輔比老內相的年齡還大呢。給老內相戴孝、摔盆、扛幡兒?
這真是哄堂大孝劉棉花!
弘治帝瞥了劉吉一眼:「還輪不著劉卿給老內相當孝子賢孫。」
「常風何在?」
常風來到弘治帝麵前,跪倒:「臣在。」
弘治帝道:「老內相有那麽多義子幹孫,他最看重的是你。就由你充作老內相的嫡孫,送他一程吧。」
「禮部協助常風,辦好老內相的喪事。」
常風神色悲痛的說:「是,皇上。」
接下來的二十八天,常風可算忙壞了。
他既要作為嫡孫,跟禮部一同操持懷恩四七內的一應喪禮。又要兼顧查檢千戶所的日常差事和訓練。
二十八天後,懷恩的四七終於結束了。常風來到乾清宮大殿門口候命。
他聽到大殿中弘治帝跟王恕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爭吵的起因是黃河決堤。淹了六個府、縣,其中包括汴梁城。
關於如何治水賑災,朝廷中有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是:應該將汴梁城百姓全部遷走。
另一種意見是:遷城會動搖人心,斷不可行。
乾清宮大殿內。
弘治帝是堅定的外遷派。王恕則是反對派。
弘治帝道:「先把幾十萬災民遷出,避了水災之後再讓他們回城,有什麽不對的?」
王恕爭鋒相對:「皇上做事總要看看當地狀況。河南現在是饑饉之地。無論是官糧還是私糧都快告罄了。遷民避災途中的糧食如何供給?」
「途中恐怕會餓死大批百姓!」
弘治帝眉頭緊鎖:「你在教朕做事?」
王怒毫不退讓:「臣是吏部天官,大九卿之首。皇上要做錯事,臣不能不糾正!」
弘治帝龍顏大怒:「朕是對是錯,尚無結論。總不能你王恕說朕是錯,朕就是錯了吧?」
王恕道:「皇上本就是錯的。這就是結論!」
弘治帝火了,直接將銅罄摔在地上
,發出一聲龍嘯:「欺天啦!」
王恕這老家夥也是個有脾氣的人。他直接將手中的笏板扔在地上。又將官帽摘下,放在青石板上。
王恕正色道:「臣忠言直諫,皇上卻認為臣欺君。那好,臣自請辭去官職,去錦衣衛詔獄領罪!」
說完,王恕大步走出乾清宮大殿。
常風心道:壞了。王老部堂完了。當著那麽多大臣的麵讓皇上下不來台。皇上不治他的罪才怪了。
接下來,常風看到了令他驚詫的一幕。
隻見王恕大步走出殿門沒多久,弘治帝竟以帝王之尊追了出來。
弘治帝幾乎是一路小跑,跑到了王恕跟前:「王卿。政見不合你可以跟朕商議。」
「不要動不動就請辭、去詔獄。倒顯得朕是個獨斷專行的暴戾昏君。」
皇帝這麽給麵子,出殿來追。王恕的火氣已經消了一半。
王恕道:「不是老臣矯情。遷民躲災之事本就不可行。」
弘治帝道:「打注。戶部右侍郎白昂、工部左侍郎徐貫是出了名的治水賑災能手。」
「他倆正在戶部那邊核算賑災賬目。朕已經下旨讓他們來乾清宮了。遷民之計是否可行,聽他倆的總沒錯吧?」
「朕不善於治水賑災,你王卿同樣不善於治水賑災。咱們誰對誰錯,由他倆辨別。」
王恕想了想:「好吧。」
弘治帝半開玩笑的說:「進了大殿,你自己把官帽撿起來戴上。總不能讓朕彎腰撿了,親手給你戴。」
王恕拱手:「這是自然。」
跪在大殿前的常風,看著弘治帝跟王恕回了大殿。
不多時,白昂和徐貫來了。二人否定了弘治帝的遷城計劃。說出了一堆充分的理由。
弘治帝在充足的理由麵前,接受了他們的建議。命汴梁百姓留在原地,等待朝廷集中賑濟。
半個時辰後,弘治帝和王恕親親熱熱的走出了大殿。
什麽叫明君。這就叫明君。
一個明君可以跟臣子發生爭吵,可以有政見分歧。但對事不對人。不能因臣子有不同意見就罷官、懲處、扔進詔獄。
這些都是懷恩在弘治帝年少時教他的。
懷恩雖死,弘治帝卻不敢忘記他多年前的這些教導。
弘治帝看到了跪在殿外的常風:「常風,何事?」
常風拱手:「稟皇上,老內相的四七祭禮已結束。臣特來稟報。」
弘治帝有些傷感:「老內相離開人世已有二十八天了啊。」
「朕總覺得,他還在朕身邊。常風,你平身吧。你的差事辦的不錯,送了老內相最後一程,讓老內相風風光光的魂歸故裏。」
常風起身:「是臣應該做的。」
時光如水。弘治元年在不知不覺中走到了年末。
這一年裏,弘治帝勵精圖治、重用賢臣、裁汰庸官、賑濟災民、興修水利。大明王朝一片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景象。
彪炳史冊的弘治中興拉開了大幕。
這一年裏,常風憑借著弘治帝的青睞,在錦衣衛內的地位節節攀升。他已成為實際上的八大千戶之首。即便北鎮撫使孫欒也對他客客氣氣。
仕途上得意,家裏又添了兒子,有嬌妻在懷。常風可謂是春風得意。
(第四卷《滅倭計》結束。開啟第五卷《彈劾案》。一會兒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