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紹 以身殉國,是一個男人最幸福的歸宿
在深淵裏仰望星空:魏晉名士的卑微與驕傲 作者:北溟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嵇康有一個可憐的兒子,嵇紹。嵇康死的時候,他大約十歲。能記事,但是不懂事的年紀。
在他後來的記憶裏,對父親的印象如同寫在水麵上的名字,也許融入了波心,但在平靜的水麵上,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他很少提起他那個太過著名的父親。在他的時代,政府對嵇康諱莫如深,學生們卻愛他紀念他狂熱地崇拜他。而他,作為嵇康唯一的繼承人,卻無法坦率地表達他對於父親的情感。父親曾經給他留下過禮物,那是一封信。紙壽千年,借著這堅韌的承載物,作為父親的嵇康,在他缺席的嵇紹的成長過程中,以這樣一種方式,在兒子身邊陪伴他。跟那個憤世嫉俗的高傲的嵇康不一樣,作為父親,他坦白、赤誠,甚至囉裏囉嗦、絮絮叨叨。
那時候,嵇紹還小,可能不記得了。桐蔭初夏,竹影婆娑中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時候,背後那雙滿載著慈愛的眼睛平靜地看著他,不激昂,不憤怒,平靜而滿足。養育一個生命是件奇特的事情,做了父親的嵇康,對於兒子的要求不是循著他的腳步義無反顧地走下去。相反,他給兒子指明一條明哲保身之道,願兒子做一個獨立的、有風骨的人,最重要的是,做一個幸福的人。他到底還是希望兒子成為儒家的君子,而不是他自己叫囂的“非湯、武而薄周、孔”。他又哪裏是“薄周、孔”了,濟世救民,本是他的夢,但他太較真,以至於和孔融一樣,看見汙濁的現世玷汙了自己的信仰便恨得跳起來要和它劃清界限。
留給嵇紹的那封《家誡》是這樣寫的:
人無誌,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準行,自當。量其善者,必擬議而後動。若誌之所之,則口與心誓,守死無二。恥躬不逮,期於必濟。若心疲體懈,或牽於外物,或累於內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則議於去就。議於去就,則二心交爭。二心交爭,則向所以見役之情勝矣。或有中道而廢,或有不成一匱而敗之。以之守則不固,以之攻則怯弱,與之誓則多違,與之謀則善泄,臨樂則肆情,處逸則極意。故雖繁華熠耀,無結秀之勳,終年之勤,無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歎息也。
……
不須行小小束脩之意氣,若見窮乏而有可以賑濟者,便見義而作。若人從我有所欲求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損廢多,於今日所濟之義少,則當權其輕重而拒之,雖複守辱不已,猶當絕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無我有,故來求我,此為與之多也。自不如此,而為輕竭。不忍麵言,強副小情。未為有誌也。
夫言語,君子之機,機動物應,則是非之行著矣,故不可不慎。若於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則當懼有不了之失,且權忍之。後視向不言此事,無他不可,則向言或有不可,然則能不言,全得其可矣。
……
外榮華則少欲,自非至急,終無求欲,上美也。不須作小小卑恭,當大謙裕;不須作小小廉恥,當全大讓。若臨朝讓官,臨義讓生,若孔文舉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節。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強知人知。彼知我知之,則有忌於我。今知而不言,則便是不知矣。若見竊語私議,便舍起,勿使忌人也。或時逼迫,強與我共說,若其言邪險,則當正色以道義正之。何者?君子不容偽薄之言故也。
……
匹帛之饋,車服之贈,當深絕之,何者?常人皆薄義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為而作。鬻貨徼歡,施而求報,其俗人之所以甘願,而君子之所大惡也。……
嵇康對自己能平安看著孩子長大似乎缺乏信心,所以留下了這封《家誡》。同時在臨死前把嵇紹托付給了他宣布與之絕交的山濤,而不是與他更形影不離的向秀,或者更有名的阮籍。除了確定山濤的人品無可挑剔,更重要的是,他需要給寶貝兒子找一個在這個動蕩的時代有質量地活著的典範,他要嵇紹成為一個不委屈自己,也不愧對古往今來典範的男人。對於嵇康這樣一個從來不浪費時間籌劃安排的人,這就是他的父愛了。
山濤和嵇康最大的不同,在於他的隱忍。山濤是一個有理想卻又很現實的人,他知道什麽可以做,什麽不可以,他比嵇康更能在夾縫裏生存壯大。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現實的人,他存身正,行己恭,他用實用主義的方式去達到那些高緲的理想。
嵇康去世之後,嵇紹就與母親一起隱居。嵇紹此時是反政府的政治犯後代,不能做官。作為那個名字也不能提的人的兒子,他像是一個不存在的人,生活在光不曾照亮的角落。但山濤,作為吏部郎,在朝廷上那些動輒得咎、舉步維艱的較量中,他的眼睛從沒離開過那座風光不再的莊園中的孤兒。他需要一個時機,讓嵇紹登上朝堂。山濤的願望大概看上去像是天方夜譚,但這是嵇康的願望,也是他的光榮:窮獨善其身,達兼濟天下。更重要的是,當司馬氏已經坐穩了江山的時候,一個現實的人,該做的不是沉睡在過去裏唏噓怨恨,他要改變的是未來。由嵇紹去改變未來,遠比躲在父親的陰影裏碌碌無為一輩子更有意義。
機會終於被敏銳的山濤捕獵到。司馬炎上台之後,風向變了。司馬炎遠稱不上雄才大略,不比他父親、祖父的敏銳狠厲,更比不上之前曹氏父子的文武風流。但就是他統一了中國,給了這個國家二十年難能可貴的繁榮。
曆史對這個前人播種後人乘涼的皇帝的要求很簡單:和稀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在之前的禪讓爭奪中殺得你死我活的知識精英們都團結起來,為這個新的政權出力。穩定是第一要務,知識分子大規模的敵視是新興王朝的皇帝們最紮屁股的那根刺。他們沒有槍杆子,但是有嘴皮子,他們能夠蠱惑槍杆子們掀起一浪一浪的反抗,就是全部殺掉也讓你殺得手軟眼花。況且人都殺掉了,誰去收麥子?
以代魏之後祭天的“大赦天下”為序曲,司馬炎向玄學家的後代們伸出無數的橄欖枝。許允的兒子許奇出來了,本來讓他做祭祀處主任秘書,但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說放在皇帝身邊怕出人命。司馬炎倒是很敢賭,大手一揮,沒關係,他爹人品那麽好,兒子不會差,反而升他為祭祀處副官。賈充的前夫人、李豐的女兒李婉本來因為李豐的反叛被流放,這會兒也回來了。盡管賈充早已續娶了郭槐,可沒關係,兩個夫人平起平坐,隻有左右之分,誰也不得罪。
山濤看著這些明顯的信號,一直沒有出聲。他需要一個好的時機。他對自己培養的嵇紹有信心,一般的官職,配不上嵇康的兒子。最起碼得是組織部,或者秘書辦這樣的實權機構。亮相不夠驚豔,以後不容易出頭。不久,秘書丞的位置空出來了。皇帝讓組織部長山濤和秘書長賈充議一個人選。
此時,以山濤為代表的名士派和以賈充為代表的事功派正鬥得水火不容,但山濤和賈充臉麵上卻依然彬彬有禮,有商有量。司馬炎很樂意看他們鬥,自己的小算盤打得劈裏啪啦響: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之前山濤和賈充在司馬炎“誰也不得罪”的原則下各有勝負,但是這一次,山濤非爭不可。嵇紹並非單純是自己的養子,嵇康的兒子在這個時候是一個旗幟,嵇紹進入朝廷中樞不僅能洗刷嵇康的罪名,也會如同一記巴掌,狠狠地摑在當初處心積慮羅織嵇康罪名的鍾會們的臉上。
於是山濤直接就跑去找皇帝麵談了,在皇帝麵前給嵇紹打了保票:這孩子,人品好,學問好,有文采,又通音律,應該能夠勝任組織部裏的工作,可以給他一個機會先鍛煉一下。山濤話說得很謹慎,還很給司馬炎麵子:嵇紹的身份您知道,如果要團結名士派,拉攏之前那些人是小打小鬧,這一個才是動真格,表現您願意團結名士和他們的後代的機會來啦!司馬炎和山濤是有默契的。順著山濤的意思,司馬炎說,既然如此有才能,還是直接做秘書丞吧。
對於這個進入國家中樞的機會,嵇紹很彷徨。他仿佛明白這是父親的意願,但依然不能確定。為司馬家做事,天下那些讚揚他父親獨立人格與不屈品行的人是否能理解他?於是在一個長夜,嵇紹和山濤促膝而坐,關於父親,關於時局,談了很久。當他最終問出是否可以去做這個官的時候,山濤隻回答,“天地四季便是這樣變化著的”。
要向前看。
遠廟堂究竟不是文化精英的出路,掙紮在體製之外不是被鎮壓就是自生自滅。有文化又有政治抱負,想要讓這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想法運行就必須學會和當局合作。這是從東漢“黨錮案”以來幾代人血的教訓,以血肉之軀和國家機器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不如換個聰明的辦法。況且他們之間的鴻溝未必有預想的那麽深,司馬師沒當權之前還是何晏、夏侯玄他們私人集會的常客,鍾會也曾是竹林雅集的座上賓,除去學術水平高低不齊,他們不過是治國理念不同而已。
這才是山濤那句“天地四時猶有消息”的意義,嵇紹很明白。在朝的嵇紹更多地表現出一個儒生的本分,低調、忠誠而勤勉。但是作為個人,他也沒有丟父親的臉,也有自己的名士風度。和父親一樣,他樸素自然,不喜裝飾打扮。他也和藹可親,和幾個侄子住在一起,對待他們都像是親生兒子一樣。有炙手可熱的外戚賈謐想來攀交情,嵇紹不卑不亢,保持距離。齊王冏輔政的時候,有次嵇紹找他匯報公務卻正逢宴會,司馬冏聽說嵇紹善音樂,就要他彈琴,但嵇紹以朝廷之官不做伶人之事拒絕了。
想起來,他父親對於玄儒合一的想法倒是在他身上真正實現了。
嵇紹給自己的定位很準確,他既不辜負國家,亦沒有辜負父親。嵇紹生逢八王之亂,卻在這場戰亂裏為了維持國家的穩定盡力周旋。長沙王司馬乂控製朝廷的時候,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起兵反上京來。被朝廷派去討伐司馬顒、司馬穎的將士紛紛要求嵇紹做他們的主帥,說隻要有他領導,他們雖死猶榮。嵇紹懂什麽軍事?不過是他立身的嚴正,他對國家的忠誠感動了這些要為國家拚命的士兵,讓他們感到親切而已。
嵇紹的死也是趕上的。司馬顒當政期間,本來已經免了他的官。隻是後來大家紮堆攻擊司馬穎,剛掌權的司馬越順手又恢複了他的爵位。司馬越浩浩蕩蕩帶著傻皇帝“禦駕親征”,去攻打正在鄴城的司馬穎。嵇紹大概知道這是趟有去無回的征程。在出征前,同事秦準問他說,你就要上戰場了,總要準備一匹好馬吧?嵇紹隻是說,我的任務是護衛皇帝。如果皇帝有個三長兩短,我要好馬有什麽用呢?
這次“親征”的聲勢很浩大,全國都痛打落水狗司馬穎,指望下一個坐上首輔位置的就是自己,因而出兵都相當積極,傳說有百萬之眾。可是不會領兵的司馬越卻在蕩陰這個地方,被司馬穎的戰將石超的五萬人圍成個鐵桶。司馬越一看大事不好,趕緊把招牌皇帝一丟,自己逃命去了。於是聚集在皇帝周圍吃皇糧的大臣跑得比老鼠還快(包括著名哲學家郭象先生)。隻剩下嵇紹,不願逃,一直守在傻皇帝晉惠帝身邊。他像孔子的學生子路一樣,即使在殘酷的戰鬥中,四周箭雨飛濺,依然端正冠冕,麵不改色。最後死時,血濺帝衣,為了保護傻皇帝做了最後一次無畏的抵抗。那個一生糊裏糊塗、智商很低,也不管事的傻皇帝司馬衷,卻在獲救後難得有了自己的堅持:他不肯換洗沾滿血汙的衣服,他說這上麵是嵇紹為了保護他流的血,不能洗。
但傻皇帝也領會錯了嵇紹的意思。嵇紹的立身準則從頭到尾都清楚明白。他按著父親的《家誡》做一個對得起先賢,對得起道德的人。他一個文官在千軍萬馬之中血濺帝衣,護的哪裏是晉惠帝那個呆皇帝,他保護的是代表這個國家正統的權威。畢竟,以身殉國,是一個男人最光榮的歸宿。
在他後來的記憶裏,對父親的印象如同寫在水麵上的名字,也許融入了波心,但在平靜的水麵上,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他很少提起他那個太過著名的父親。在他的時代,政府對嵇康諱莫如深,學生們卻愛他紀念他狂熱地崇拜他。而他,作為嵇康唯一的繼承人,卻無法坦率地表達他對於父親的情感。父親曾經給他留下過禮物,那是一封信。紙壽千年,借著這堅韌的承載物,作為父親的嵇康,在他缺席的嵇紹的成長過程中,以這樣一種方式,在兒子身邊陪伴他。跟那個憤世嫉俗的高傲的嵇康不一樣,作為父親,他坦白、赤誠,甚至囉裏囉嗦、絮絮叨叨。
那時候,嵇紹還小,可能不記得了。桐蔭初夏,竹影婆娑中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時候,背後那雙滿載著慈愛的眼睛平靜地看著他,不激昂,不憤怒,平靜而滿足。養育一個生命是件奇特的事情,做了父親的嵇康,對於兒子的要求不是循著他的腳步義無反顧地走下去。相反,他給兒子指明一條明哲保身之道,願兒子做一個獨立的、有風骨的人,最重要的是,做一個幸福的人。他到底還是希望兒子成為儒家的君子,而不是他自己叫囂的“非湯、武而薄周、孔”。他又哪裏是“薄周、孔”了,濟世救民,本是他的夢,但他太較真,以至於和孔融一樣,看見汙濁的現世玷汙了自己的信仰便恨得跳起來要和它劃清界限。
留給嵇紹的那封《家誡》是這樣寫的:
人無誌,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準行,自當。量其善者,必擬議而後動。若誌之所之,則口與心誓,守死無二。恥躬不逮,期於必濟。若心疲體懈,或牽於外物,或累於內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則議於去就。議於去就,則二心交爭。二心交爭,則向所以見役之情勝矣。或有中道而廢,或有不成一匱而敗之。以之守則不固,以之攻則怯弱,與之誓則多違,與之謀則善泄,臨樂則肆情,處逸則極意。故雖繁華熠耀,無結秀之勳,終年之勤,無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歎息也。
……
不須行小小束脩之意氣,若見窮乏而有可以賑濟者,便見義而作。若人從我有所欲求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損廢多,於今日所濟之義少,則當權其輕重而拒之,雖複守辱不已,猶當絕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無我有,故來求我,此為與之多也。自不如此,而為輕竭。不忍麵言,強副小情。未為有誌也。
夫言語,君子之機,機動物應,則是非之行著矣,故不可不慎。若於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則當懼有不了之失,且權忍之。後視向不言此事,無他不可,則向言或有不可,然則能不言,全得其可矣。
……
外榮華則少欲,自非至急,終無求欲,上美也。不須作小小卑恭,當大謙裕;不須作小小廉恥,當全大讓。若臨朝讓官,臨義讓生,若孔文舉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節。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強知人知。彼知我知之,則有忌於我。今知而不言,則便是不知矣。若見竊語私議,便舍起,勿使忌人也。或時逼迫,強與我共說,若其言邪險,則當正色以道義正之。何者?君子不容偽薄之言故也。
……
匹帛之饋,車服之贈,當深絕之,何者?常人皆薄義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為而作。鬻貨徼歡,施而求報,其俗人之所以甘願,而君子之所大惡也。……
嵇康對自己能平安看著孩子長大似乎缺乏信心,所以留下了這封《家誡》。同時在臨死前把嵇紹托付給了他宣布與之絕交的山濤,而不是與他更形影不離的向秀,或者更有名的阮籍。除了確定山濤的人品無可挑剔,更重要的是,他需要給寶貝兒子找一個在這個動蕩的時代有質量地活著的典範,他要嵇紹成為一個不委屈自己,也不愧對古往今來典範的男人。對於嵇康這樣一個從來不浪費時間籌劃安排的人,這就是他的父愛了。
山濤和嵇康最大的不同,在於他的隱忍。山濤是一個有理想卻又很現實的人,他知道什麽可以做,什麽不可以,他比嵇康更能在夾縫裏生存壯大。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現實的人,他存身正,行己恭,他用實用主義的方式去達到那些高緲的理想。
嵇康去世之後,嵇紹就與母親一起隱居。嵇紹此時是反政府的政治犯後代,不能做官。作為那個名字也不能提的人的兒子,他像是一個不存在的人,生活在光不曾照亮的角落。但山濤,作為吏部郎,在朝廷上那些動輒得咎、舉步維艱的較量中,他的眼睛從沒離開過那座風光不再的莊園中的孤兒。他需要一個時機,讓嵇紹登上朝堂。山濤的願望大概看上去像是天方夜譚,但這是嵇康的願望,也是他的光榮:窮獨善其身,達兼濟天下。更重要的是,當司馬氏已經坐穩了江山的時候,一個現實的人,該做的不是沉睡在過去裏唏噓怨恨,他要改變的是未來。由嵇紹去改變未來,遠比躲在父親的陰影裏碌碌無為一輩子更有意義。
機會終於被敏銳的山濤捕獵到。司馬炎上台之後,風向變了。司馬炎遠稱不上雄才大略,不比他父親、祖父的敏銳狠厲,更比不上之前曹氏父子的文武風流。但就是他統一了中國,給了這個國家二十年難能可貴的繁榮。
曆史對這個前人播種後人乘涼的皇帝的要求很簡單:和稀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在之前的禪讓爭奪中殺得你死我活的知識精英們都團結起來,為這個新的政權出力。穩定是第一要務,知識分子大規模的敵視是新興王朝的皇帝們最紮屁股的那根刺。他們沒有槍杆子,但是有嘴皮子,他們能夠蠱惑槍杆子們掀起一浪一浪的反抗,就是全部殺掉也讓你殺得手軟眼花。況且人都殺掉了,誰去收麥子?
以代魏之後祭天的“大赦天下”為序曲,司馬炎向玄學家的後代們伸出無數的橄欖枝。許允的兒子許奇出來了,本來讓他做祭祀處主任秘書,但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說放在皇帝身邊怕出人命。司馬炎倒是很敢賭,大手一揮,沒關係,他爹人品那麽好,兒子不會差,反而升他為祭祀處副官。賈充的前夫人、李豐的女兒李婉本來因為李豐的反叛被流放,這會兒也回來了。盡管賈充早已續娶了郭槐,可沒關係,兩個夫人平起平坐,隻有左右之分,誰也不得罪。
山濤看著這些明顯的信號,一直沒有出聲。他需要一個好的時機。他對自己培養的嵇紹有信心,一般的官職,配不上嵇康的兒子。最起碼得是組織部,或者秘書辦這樣的實權機構。亮相不夠驚豔,以後不容易出頭。不久,秘書丞的位置空出來了。皇帝讓組織部長山濤和秘書長賈充議一個人選。
此時,以山濤為代表的名士派和以賈充為代表的事功派正鬥得水火不容,但山濤和賈充臉麵上卻依然彬彬有禮,有商有量。司馬炎很樂意看他們鬥,自己的小算盤打得劈裏啪啦響: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之前山濤和賈充在司馬炎“誰也不得罪”的原則下各有勝負,但是這一次,山濤非爭不可。嵇紹並非單純是自己的養子,嵇康的兒子在這個時候是一個旗幟,嵇紹進入朝廷中樞不僅能洗刷嵇康的罪名,也會如同一記巴掌,狠狠地摑在當初處心積慮羅織嵇康罪名的鍾會們的臉上。
於是山濤直接就跑去找皇帝麵談了,在皇帝麵前給嵇紹打了保票:這孩子,人品好,學問好,有文采,又通音律,應該能夠勝任組織部裏的工作,可以給他一個機會先鍛煉一下。山濤話說得很謹慎,還很給司馬炎麵子:嵇紹的身份您知道,如果要團結名士派,拉攏之前那些人是小打小鬧,這一個才是動真格,表現您願意團結名士和他們的後代的機會來啦!司馬炎和山濤是有默契的。順著山濤的意思,司馬炎說,既然如此有才能,還是直接做秘書丞吧。
對於這個進入國家中樞的機會,嵇紹很彷徨。他仿佛明白這是父親的意願,但依然不能確定。為司馬家做事,天下那些讚揚他父親獨立人格與不屈品行的人是否能理解他?於是在一個長夜,嵇紹和山濤促膝而坐,關於父親,關於時局,談了很久。當他最終問出是否可以去做這個官的時候,山濤隻回答,“天地四季便是這樣變化著的”。
要向前看。
遠廟堂究竟不是文化精英的出路,掙紮在體製之外不是被鎮壓就是自生自滅。有文化又有政治抱負,想要讓這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想法運行就必須學會和當局合作。這是從東漢“黨錮案”以來幾代人血的教訓,以血肉之軀和國家機器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不如換個聰明的辦法。況且他們之間的鴻溝未必有預想的那麽深,司馬師沒當權之前還是何晏、夏侯玄他們私人集會的常客,鍾會也曾是竹林雅集的座上賓,除去學術水平高低不齊,他們不過是治國理念不同而已。
這才是山濤那句“天地四時猶有消息”的意義,嵇紹很明白。在朝的嵇紹更多地表現出一個儒生的本分,低調、忠誠而勤勉。但是作為個人,他也沒有丟父親的臉,也有自己的名士風度。和父親一樣,他樸素自然,不喜裝飾打扮。他也和藹可親,和幾個侄子住在一起,對待他們都像是親生兒子一樣。有炙手可熱的外戚賈謐想來攀交情,嵇紹不卑不亢,保持距離。齊王冏輔政的時候,有次嵇紹找他匯報公務卻正逢宴會,司馬冏聽說嵇紹善音樂,就要他彈琴,但嵇紹以朝廷之官不做伶人之事拒絕了。
想起來,他父親對於玄儒合一的想法倒是在他身上真正實現了。
嵇紹給自己的定位很準確,他既不辜負國家,亦沒有辜負父親。嵇紹生逢八王之亂,卻在這場戰亂裏為了維持國家的穩定盡力周旋。長沙王司馬乂控製朝廷的時候,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起兵反上京來。被朝廷派去討伐司馬顒、司馬穎的將士紛紛要求嵇紹做他們的主帥,說隻要有他領導,他們雖死猶榮。嵇紹懂什麽軍事?不過是他立身的嚴正,他對國家的忠誠感動了這些要為國家拚命的士兵,讓他們感到親切而已。
嵇紹的死也是趕上的。司馬顒當政期間,本來已經免了他的官。隻是後來大家紮堆攻擊司馬穎,剛掌權的司馬越順手又恢複了他的爵位。司馬越浩浩蕩蕩帶著傻皇帝“禦駕親征”,去攻打正在鄴城的司馬穎。嵇紹大概知道這是趟有去無回的征程。在出征前,同事秦準問他說,你就要上戰場了,總要準備一匹好馬吧?嵇紹隻是說,我的任務是護衛皇帝。如果皇帝有個三長兩短,我要好馬有什麽用呢?
這次“親征”的聲勢很浩大,全國都痛打落水狗司馬穎,指望下一個坐上首輔位置的就是自己,因而出兵都相當積極,傳說有百萬之眾。可是不會領兵的司馬越卻在蕩陰這個地方,被司馬穎的戰將石超的五萬人圍成個鐵桶。司馬越一看大事不好,趕緊把招牌皇帝一丟,自己逃命去了。於是聚集在皇帝周圍吃皇糧的大臣跑得比老鼠還快(包括著名哲學家郭象先生)。隻剩下嵇紹,不願逃,一直守在傻皇帝晉惠帝身邊。他像孔子的學生子路一樣,即使在殘酷的戰鬥中,四周箭雨飛濺,依然端正冠冕,麵不改色。最後死時,血濺帝衣,為了保護傻皇帝做了最後一次無畏的抵抗。那個一生糊裏糊塗、智商很低,也不管事的傻皇帝司馬衷,卻在獲救後難得有了自己的堅持:他不肯換洗沾滿血汙的衣服,他說這上麵是嵇紹為了保護他流的血,不能洗。
但傻皇帝也領會錯了嵇紹的意思。嵇紹的立身準則從頭到尾都清楚明白。他按著父親的《家誡》做一個對得起先賢,對得起道德的人。他一個文官在千軍萬馬之中血濺帝衣,護的哪裏是晉惠帝那個呆皇帝,他保護的是代表這個國家正統的權威。畢竟,以身殉國,是一個男人最光榮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