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楷 被比作“玉”,是怎樣的光芒
在深淵裏仰望星空:魏晉名士的卑微與驕傲 作者:北溟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天,你上街。運氣好,看見了好幾個帥哥。各有特色,不重樣。兩個喝醉的酒鬼,因為長得好,邋裏邋遢左搖右晃也有一種瀟灑不羈的味道,這是嵇康和李豐。也有不喝酒的,他一路走過來,整個人都散發出一種溫潤又奪目的光彩。這就是裴楷了。
要說共同點,這些帥哥們都喜歡看老莊玄學一派的書,小小年紀,就精通《老子》《周易》。
曹魏時候,看臉,看學問,都得先看過出身。名士,大多是漢代的世家,累世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的不在少數。王粲,曾祖父王龔,祖父王暢,皆為漢朝三公;荀彧,祖父荀淑是郎陵侯相,相當於現在某省的省長,叔叔是荀爽,做過平原相,再往遠一點推,他們家裏有個祖先,叫荀子;再比如說楊修,著名的四世三公弘農楊氏的後代。他的曾曾祖楊震就是那個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關西孔子”。
東漢的世家大族累世公卿,很大的原因是他們掌握著一門儒學經典的解釋權,比如弘農楊氏的《周易》,潁川荀氏的《荀子》。地位上的優勢歸根到底是文化上的高人一等。有趣的是,一個文化領先了百年的家族往往最先接觸新思潮,卻又最難以接受它。因而,一個家族精神氣質的轉向實際上不亞於一個國家思想轉向的痛苦。
在晉武帝司馬炎的時代,以對新思潮接受程度來劃分,兩個互相看不上的政治和文化集團清晰可見:以賈充、何曾、荀顗為首的“禮法派”,通三禮,講規矩;以山濤、裴楷為首的“名士派”,通《老子》《周易》,全力提拔玄學家。
先鋒思潮總難避免被保守政府扼殺的命運,但嵇康赴死三千太學生為之請命,賈充指使成濟殺了曹髦被天下人譏諷。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在嵇康們的真性情和賈充們的兩麵三刀之間已經做出了他們的選擇。
但裴家,家庭內部因為朝堂上的分歧出現了裂痕。裴楷的堂哥裴秀是賈充一派,開國所要做的三件重要的事情:定禮儀、正法律、改官製,分別由荀顗、賈充和裴秀來完成,都是司馬氏奪權依靠的老儒生。
但裴楷,實在太過瀟灑,無法成為一個循規蹈矩的“禮法派”:他是一個不為外物所動的人,別人的評價如清風過耳,不耽於心。他可以在有錢人家玩的時候隨手拿走人家喜愛的珍寶,也可以把一棟豪華的別院因為王衍誇耀了一句就轉手送給他;他可以不管大臣的譏諷要求梁王和趙王拿出他們的錢來在幾個王國間平分,也可以一個眼風都不給當時風頭正健的石崇。有個叫孫季叔的,喝酒時曾經對石崇傲慢無禮,石崇很生氣,想要上個折子奏免孫季叔的官位。裴楷冷冰冰地走到他麵前說:“你?一個酒鬼又愛嗑藥。自己不尊禮儀倒要責罰別人不尊禮儀,奇怪吧?”
裴楷開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時候,已經是司馬昭時代。這個國家,經過了高平陵政變和高貴鄉公事件之後,名魏實馬。思想激進的名士大半都殺幹淨了,文欽、毌丘儉、王淩的淮南三叛也基本平定,在暴雨初歇卻依然風聲鶴唳的景元五年,裴楷明白,他的生活裏不會再有以身抗暴的悲劇故事,他也不該做一個“三不管”的風流閑人,他要站在朝堂上,樹立一種新的道德風尚。
裴楷和山濤、和嶠因為“盛德”而受到拔擢。這三個都是“名士派”。山濤是“竹林七賢”之一,自然不必說。和嶠是夏侯玄的內弟,一心以夏侯玄為人生目標。和嶠曾經和賈充一道被派去考察後來的傻瓜皇帝、當時還是太子的司馬衷到底智力如何。賈充回來吹了一通牛,把司馬衷誇得像是下一個堯舜似的。而和嶠老老實實說,太子的智商和剛出生的孩子差不多……
相對於謹守已經陳舊到虛偽的禮法的儒生們,名士們顯得真誠又正直,再加上獨特的生活品味,他們很難不被世人所歎服。與其說有“盛德”,不如說有“名望”。所以,雖然朝野大部分為禮法派所控製,但名士派的民意極高。雖然魏晉不搞普選,但是一個政府如果完全枉顧民意,它一定是總被架在火上烤。
當時的皇帝司馬炎也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在賈充訂立了《晉律》之後讓裴楷禦前執讀,主持對其中條款的討論。牽連到山濤、羊祜、庾純、裴楷的那次“反對賈充”行動更是讓名士派的聲勢完全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泰山羊氏,河東裴氏,很多大的家族,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政治站隊中從東漢的經學世家變成了魏晉的名士大族。當老一代漸漸淡出的時候,下一代幾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玄學。此時,賈充一派的裴秀已經被調為相當於榮譽職務的司空。而他的兒子裴頠卻早已經變成一個口談玄言,還寫了玄學著作《崇有論》的名士。荀顗的弟弟荀粲因為說“六經是聖人思想的糟粕”而成了最早反經典的玄學家。何曾的兒子何邵為玄學家王弼寫了一部傳記。衛瓘的孫子衛玠成為清談能讓人絕倒的玄學家……儒學世家的後代不約而同背棄了他們的傳統,這一個重要的轉變,讓玄學家從人人喊殺的過街老鼠搖身一變成為主流思想,這才為東晉時候由被迫害到轉而迫害別人打下了基礎。
但是,世家大族之間百年的婚姻和官宦關係,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些儒學世家後代們的轉向,帶來了巨大的震動,最終導致了八王之亂。
裴楷首當其衝。裴家的姻親關係也很複雜。裴楷的女兒分別嫁給了汝南王司馬亮和衛瓘,他的兒子裴瓚則娶了楊駿的女兒。楊駿是晉惠帝的外公。司馬亮和衛瓘雖然立場有差別,但在八王之亂的開始,與晉惠帝的皇後賈南風利益一致。裴楷看上去是兩麵討好,實際上卻是兩麵都難做人——這種特殊的姻親關係讓他最有可能被選為利益的緩衝地帶,但是這塊緩衝地帶卻是隨時有可能隨著掌權集團的改易動輒得咎。
因而裴楷選擇了一條“退”路。他雖然和楊駿是姻親,但關係卻並不近;衛瓘做太保,司馬亮做太宰的時候,為了和楚王司馬瑋爭奪北軍中侯的位置,推出裴楷來接替楚王瑋,但是裴楷卻拒絕了。這是個太敏感的職位:在司馬昭代魏的過程中,北軍中侯名義上是監督性質的官,可實際上做的卻是中領軍的事情,也就是皇城護衛的頭兒。如此關鍵的職位,可不得讓各方都爭著要?裴楷自然明白這其中的厲害。
可是他的謙退並沒有用:楊駿被司馬瑋集團殺掉之後,裴楷因為與楊駿的姻親關係下了大牢。好不容易九死一生,逃出生天,卻在司馬瑋矯詔殺司馬亮、衛瓘的時候,又因為之前曾經“被”爭奪過北軍的領導權而被追殺。
但有趣的是,裴楷的聲望卻在這一次次的被追殺中越來越高。直到司馬瑋被殺,不樂名利的裴楷又被推舉和不倒翁王戎以及老資格張華共管機要。裴楷屢屢想要外放,逃離京城的紛亂。卻因為這種謙退的姿態和玄學名士的地位,成了一個被朝廷抓著不放的好用的偶像。王戎他爹王渾曾經幫他說話:名臣不多,應該尊重他的誌向,朝內機要有王戎和張華就夠了。裴楷請退,請尊重他的願望。結果,裴楷卻被加了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被供得更高了。
但是,就從裴楷屢屢想要逃開卻又總是被供起來可以看出,玄學家們逐漸變成了道德的正統,成為政府默認的模範,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他們所表現出的美好品質成為大眾行為準則的標杆。
例如裴楷。司馬瑋奉著賈南風的指令殺司馬亮的那個晚上,裴楷也在被殺的名單上。他慌忙出逃,狼狽地藏在老丈人王渾家裏,一夜挪了八次地方。不過,逃命的時候他一直帶著司馬亮的小兒子。他因為楊駿而被牽連下獄的時候,他的鎮定自若好像是“玉人”嵇康和李豐的翻版,別人呼天搶地的時候,隻有他神色不變地索取紙筆給親人寫絕命書。
《世說新語》容止篇在編排一個人的體態容貌時,總是喜歡以玉喻之:說嵇康是“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說李豐,是“頹唐如玉山之將崩”;說裴楷是“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被《世說新語》以“玉”形容的,總是那些在紛擾世事中卻鎮定自若的人。
要說共同點,這些帥哥們都喜歡看老莊玄學一派的書,小小年紀,就精通《老子》《周易》。
曹魏時候,看臉,看學問,都得先看過出身。名士,大多是漢代的世家,累世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的不在少數。王粲,曾祖父王龔,祖父王暢,皆為漢朝三公;荀彧,祖父荀淑是郎陵侯相,相當於現在某省的省長,叔叔是荀爽,做過平原相,再往遠一點推,他們家裏有個祖先,叫荀子;再比如說楊修,著名的四世三公弘農楊氏的後代。他的曾曾祖楊震就是那個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關西孔子”。
東漢的世家大族累世公卿,很大的原因是他們掌握著一門儒學經典的解釋權,比如弘農楊氏的《周易》,潁川荀氏的《荀子》。地位上的優勢歸根到底是文化上的高人一等。有趣的是,一個文化領先了百年的家族往往最先接觸新思潮,卻又最難以接受它。因而,一個家族精神氣質的轉向實際上不亞於一個國家思想轉向的痛苦。
在晉武帝司馬炎的時代,以對新思潮接受程度來劃分,兩個互相看不上的政治和文化集團清晰可見:以賈充、何曾、荀顗為首的“禮法派”,通三禮,講規矩;以山濤、裴楷為首的“名士派”,通《老子》《周易》,全力提拔玄學家。
先鋒思潮總難避免被保守政府扼殺的命運,但嵇康赴死三千太學生為之請命,賈充指使成濟殺了曹髦被天下人譏諷。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在嵇康們的真性情和賈充們的兩麵三刀之間已經做出了他們的選擇。
但裴家,家庭內部因為朝堂上的分歧出現了裂痕。裴楷的堂哥裴秀是賈充一派,開國所要做的三件重要的事情:定禮儀、正法律、改官製,分別由荀顗、賈充和裴秀來完成,都是司馬氏奪權依靠的老儒生。
但裴楷,實在太過瀟灑,無法成為一個循規蹈矩的“禮法派”:他是一個不為外物所動的人,別人的評價如清風過耳,不耽於心。他可以在有錢人家玩的時候隨手拿走人家喜愛的珍寶,也可以把一棟豪華的別院因為王衍誇耀了一句就轉手送給他;他可以不管大臣的譏諷要求梁王和趙王拿出他們的錢來在幾個王國間平分,也可以一個眼風都不給當時風頭正健的石崇。有個叫孫季叔的,喝酒時曾經對石崇傲慢無禮,石崇很生氣,想要上個折子奏免孫季叔的官位。裴楷冷冰冰地走到他麵前說:“你?一個酒鬼又愛嗑藥。自己不尊禮儀倒要責罰別人不尊禮儀,奇怪吧?”
裴楷開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時候,已經是司馬昭時代。這個國家,經過了高平陵政變和高貴鄉公事件之後,名魏實馬。思想激進的名士大半都殺幹淨了,文欽、毌丘儉、王淩的淮南三叛也基本平定,在暴雨初歇卻依然風聲鶴唳的景元五年,裴楷明白,他的生活裏不會再有以身抗暴的悲劇故事,他也不該做一個“三不管”的風流閑人,他要站在朝堂上,樹立一種新的道德風尚。
裴楷和山濤、和嶠因為“盛德”而受到拔擢。這三個都是“名士派”。山濤是“竹林七賢”之一,自然不必說。和嶠是夏侯玄的內弟,一心以夏侯玄為人生目標。和嶠曾經和賈充一道被派去考察後來的傻瓜皇帝、當時還是太子的司馬衷到底智力如何。賈充回來吹了一通牛,把司馬衷誇得像是下一個堯舜似的。而和嶠老老實實說,太子的智商和剛出生的孩子差不多……
相對於謹守已經陳舊到虛偽的禮法的儒生們,名士們顯得真誠又正直,再加上獨特的生活品味,他們很難不被世人所歎服。與其說有“盛德”,不如說有“名望”。所以,雖然朝野大部分為禮法派所控製,但名士派的民意極高。雖然魏晉不搞普選,但是一個政府如果完全枉顧民意,它一定是總被架在火上烤。
當時的皇帝司馬炎也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在賈充訂立了《晉律》之後讓裴楷禦前執讀,主持對其中條款的討論。牽連到山濤、羊祜、庾純、裴楷的那次“反對賈充”行動更是讓名士派的聲勢完全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泰山羊氏,河東裴氏,很多大的家族,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政治站隊中從東漢的經學世家變成了魏晉的名士大族。當老一代漸漸淡出的時候,下一代幾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玄學。此時,賈充一派的裴秀已經被調為相當於榮譽職務的司空。而他的兒子裴頠卻早已經變成一個口談玄言,還寫了玄學著作《崇有論》的名士。荀顗的弟弟荀粲因為說“六經是聖人思想的糟粕”而成了最早反經典的玄學家。何曾的兒子何邵為玄學家王弼寫了一部傳記。衛瓘的孫子衛玠成為清談能讓人絕倒的玄學家……儒學世家的後代不約而同背棄了他們的傳統,這一個重要的轉變,讓玄學家從人人喊殺的過街老鼠搖身一變成為主流思想,這才為東晉時候由被迫害到轉而迫害別人打下了基礎。
但是,世家大族之間百年的婚姻和官宦關係,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些儒學世家後代們的轉向,帶來了巨大的震動,最終導致了八王之亂。
裴楷首當其衝。裴家的姻親關係也很複雜。裴楷的女兒分別嫁給了汝南王司馬亮和衛瓘,他的兒子裴瓚則娶了楊駿的女兒。楊駿是晉惠帝的外公。司馬亮和衛瓘雖然立場有差別,但在八王之亂的開始,與晉惠帝的皇後賈南風利益一致。裴楷看上去是兩麵討好,實際上卻是兩麵都難做人——這種特殊的姻親關係讓他最有可能被選為利益的緩衝地帶,但是這塊緩衝地帶卻是隨時有可能隨著掌權集團的改易動輒得咎。
因而裴楷選擇了一條“退”路。他雖然和楊駿是姻親,但關係卻並不近;衛瓘做太保,司馬亮做太宰的時候,為了和楚王司馬瑋爭奪北軍中侯的位置,推出裴楷來接替楚王瑋,但是裴楷卻拒絕了。這是個太敏感的職位:在司馬昭代魏的過程中,北軍中侯名義上是監督性質的官,可實際上做的卻是中領軍的事情,也就是皇城護衛的頭兒。如此關鍵的職位,可不得讓各方都爭著要?裴楷自然明白這其中的厲害。
可是他的謙退並沒有用:楊駿被司馬瑋集團殺掉之後,裴楷因為與楊駿的姻親關係下了大牢。好不容易九死一生,逃出生天,卻在司馬瑋矯詔殺司馬亮、衛瓘的時候,又因為之前曾經“被”爭奪過北軍的領導權而被追殺。
但有趣的是,裴楷的聲望卻在這一次次的被追殺中越來越高。直到司馬瑋被殺,不樂名利的裴楷又被推舉和不倒翁王戎以及老資格張華共管機要。裴楷屢屢想要外放,逃離京城的紛亂。卻因為這種謙退的姿態和玄學名士的地位,成了一個被朝廷抓著不放的好用的偶像。王戎他爹王渾曾經幫他說話:名臣不多,應該尊重他的誌向,朝內機要有王戎和張華就夠了。裴楷請退,請尊重他的願望。結果,裴楷卻被加了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被供得更高了。
但是,就從裴楷屢屢想要逃開卻又總是被供起來可以看出,玄學家們逐漸變成了道德的正統,成為政府默認的模範,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他們所表現出的美好品質成為大眾行為準則的標杆。
例如裴楷。司馬瑋奉著賈南風的指令殺司馬亮的那個晚上,裴楷也在被殺的名單上。他慌忙出逃,狼狽地藏在老丈人王渾家裏,一夜挪了八次地方。不過,逃命的時候他一直帶著司馬亮的小兒子。他因為楊駿而被牽連下獄的時候,他的鎮定自若好像是“玉人”嵇康和李豐的翻版,別人呼天搶地的時候,隻有他神色不變地索取紙筆給親人寫絕命書。
《世說新語》容止篇在編排一個人的體態容貌時,總是喜歡以玉喻之:說嵇康是“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說李豐,是“頹唐如玉山之將崩”;說裴楷是“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被《世說新語》以“玉”形容的,總是那些在紛擾世事中卻鎮定自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