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鯤 見鬼的勇氣
在深淵裏仰望星空:魏晉名士的卑微與驕傲 作者:北溟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魏晉時候對膽大的定義相當另類,不是傳統的“千軍萬馬中取主帥首級的萬夫不當之勇”,也不是孔老夫子說的“臨事謹慎,好謀而成”。要比膽大,就來見鬼。
嵇康曾經出門旅行,夜宿荒郊野外。半夜三更手癢彈琴,有客不請自來,嵇康渾不在乎地與伊探討了半天琴藝,還學了一支曲子,天色將白,客飄然而去。樂廣在河南尹任上的時候出差,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住過一棟鬧鬼的屋子——半夜三更大門會自己打開再自己闔上,卻沒有一個人影。這棟凶宅別人都不敢住,隻有樂廣先生住在裏麵。結果某個鬧鬼的半夜,他潛伏在門邊,大門自動打開的時候一個健步衝上去,抓住了一隻玩大門玩得開心的狸貓。阮瞻先生與客辯論,“天底下到底有沒有鬼”,阮瞻口若懸河,逼著這隻不服氣的鬼當場現了原形……
謝鯤先生的見鬼經曆更加彪悍,他不是不怕鬼,而是鬼見愁。
那已經是謝鯤的中年時候,他南渡投靠了王敦,住在豫章。某一天出行路過一個荒郊野外的驛站,四壁破敗,布滿蜘蛛網。已經是半夜三更,走累了的謝鯤決定就地露宿。謝鯤投宿前收到了嚴肅的警告:這個驛站以前經常發生血案——此處有鬼,請勿停留。但如同那個偏向虎山行的武鬆一樣,謝鯤也對這警告充耳不聞。不過武鬆是喝多了,謝鯤是不知死。
自帶優越感的出身,讓謝鯤年輕時候就無視規矩。謝鯤的父親是國立皇家經學院的校長。他出生在晉武帝太康元年,這一年全國統一了。雖然謝爸爸沒應景給兒子起個“謝國慶”之類的名字,但是成長在貴族家庭裏的謝鯤先生確實享受到了繁榮的成果。謝鯤是個聰明的孩子,他很小年紀就通《老子》《莊子》,並且憑借著出色的外形、辯論水準和音樂修為被如嵇紹、王衍之類的名人誇讚,迅速進入了文化界最頂尖的沙龍。但是這些優越感造成的結果卻是:喝酒吃肉玩女人。他鄰居家的女孩子長得美,謝鯤就天天趴在窗戶上麵看她織布,順便挑逗人家。開始女孩子半推半就不理他也沒趕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是件滿足女人虛榮心的事情。可是謝鯤會錯了意,以為自己的攻勢不夠,為了搏出位大概唱起了類似“十八摸”之類的色情段子。女孩一聽怒了,覺得自己被冒犯,“嗖”的一聲把織機的梭子往謝鯤麵門砸了過去,避讓不及的謝鯤砰地被敲下兩顆門牙。
缺了幾顆牙,謝鯤也無所謂。人家都嘲笑他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時候,他依然洋洋自得地吹著口哨說,還能吹口哨呢,少了幾顆牙有什麽關係。
被勸誡驛站有鬼的時候,謝鯤大概心想,鬼,能比我鄰居家的小姑娘還嚇人嗎?
於是住了下來。半夜三更,睡意蒙矓間,謝鯤聽見有人喊他名字,讓他開窗戶。這聲音細細弱弱,像是孩子又像是女人。謝鯤透過破窗戶看過去,外麵隱隱約約一團黃色,大概是個穿黃衣服的鬼。謝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右手疾出,哢的一聲折斷了鬼的肩胛骨(鬼也有骨頭嗎?),仔細一看,是一頭鹿。謝先生有點遺憾:碰上一隻冒牌鬼。不過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謝先生一路追出去,居然獵獲了這隻鹿。從此這個驛站再也不鬧鬼了。
仔細想起來,好像魏晉時候的鬼資源特別豐富,特別是名人們動不動就碰鬼。對於正統的“敬鬼神而遠之”的教導,魏晉人都不怎麽買賬。在曹丕的時代,他就主持編了一本《列異》,稍微晚一點,幹寶也借著這個潮流寫了本《搜神記》,成了當時的暢銷書。
有意無意地撞鬼就像是一場為了證明勇氣和淡定的真人秀,在麵對不可知甚至恐怖的時候給莊子式的人格定力打分。
謝鯤他聰明,他勇敢,他家裏有權有勢,他不在乎禮教與風評,他連鬼都不怕。於是,他成了個紈絝子弟。依照孟子先生“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的說法,謝鯤先生就是被大任拋棄的那類人。謝鯤和他的朋友們,是西晉有名的“八達”,這些人放縱享樂,甚至光著身子跟豬一道喝酒。
可是上天又想了想,還是不舍得放棄謝鯤這樣一個好苗子,依然決定要苦一苦他的心誌,勞一勞他的筋骨。反正,謝鯤匪夷所思地倒了大黴:差點在洛陽的大街上被長沙王司馬乂用鞭子抽一頓。
司馬乂是司馬炎的第六個兒子,是一個很酷的少年將軍。將軍名士,本該惺惺惜惺惺,但是這天宵禁,司馬乂聽說謝鯤要出城,於是怒不可遏地要抽他。這是晉惠帝永興年間,正值“八王之亂”。司馬乂已和在城外的司馬穎血戰了兩三個月,司馬乂殺了司馬穎起碼六七萬人。中間有過兩三次調停,沒有任何作用。此時戰爭進入僵持階段,攻守任何一方的日子都不好過。這種時候一個大名士要在宵禁之夜出城,挑動了司馬乂已經不堪重負的神經:他難道要出城投降嗎?!誰勸也沒用,一定要抽他!謝鯤又是那副“老子不怕”的性子,不緊不慢地在大庭廣眾之下施施然解開衣服:要抽就抽吧。
謝鯤的臉上鎮定,內心惶恐。他對司馬家的爭權奪勢沒興趣,但是司馬家的幾個野心家對利用名人製造社會輿論充滿了興趣。謝鯤以為不管誰當皇帝他隻管做他的貴族公子就好,卻發現,政治這東西,就像流感,他不去惹它,也沒法不被傳染。紈絝子弟終於發現,他眼不見為淨的好日子就要結束了。
再過兩三年,樸素的北方少數民族蜂擁而至,占領漢人們好不容易建設起來的首都洛陽。謝鯤無奈之下,與他的好朋友們做出了一樣的選擇,渡江,去南方。
過了江的謝鯤首先投靠了在武漢有軍隊的王敦,他們少年時候在洛陽的沙龍裏有些老交情。但很快謝鯤發現王敦對於糊裏糊塗就當上皇帝的司馬睿很不服,也想弄把龍椅來坐一坐。司馬睿也對王敦不放心,想用劉隗和刁協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軍事,對抗王敦占領的荊州。長江上遊的王敦當然受不了下遊有人要斷他的路,想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除掉不聽話的小皇帝。
借口很快就有了:清君側。有了借口再有名人的支持,王敦就可以出發了。這個名人,自然就是謝鯤。
謝鯤決定仔細想一想。他可以不管不顧隨便王敦去鬧——這也的確是謝鯤年輕時候的風格;或者是卷鋪蓋再往下遊去投奔別人——像衛玠曾經做過的那樣。不過和統一的國家同歲,又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國家再次走向分裂的謝鯤忽然發現,儒家那些往死裏委屈自己的信徒也有他們的道理:自我犧牲換得社會的體麵秩序雖然不夠“酷”,但卻是保持安定團結的最好方式。於是,在他的中年,謝鯤忽然決定老老實實地承擔一回社會責任。他得說王敦幾句:
劉隗、刁協都是城狐社鼠一類的人物,一點風吹草動他們就抱頭逃竄了,用不著你帶著這麽多兵浩浩蕩蕩地殺將下去。你要是在祭祀的場所為了捉老鼠狐狸就放火放水,可不是為民除害,這是破壞社會秩序。
王敦真心火大:不指望你高唱凱歌好歹你也說一句“您做得對”吧!這麽一通廢話,豈不是讓我自討沒趣另找理由出兵?氣憤的王敦決定把謝鯤趕到豫章去做地方長官,想想又舍不得:等哪天再找個理由去掐司馬睿,也還得這位名人點頭幫忙啊。不過最後他沒想出來什麽別的招,還是用蠻力逼著謝鯤和他一道殺到南京去了。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是書生的困境。管你這個書生如何風流倜儻才冠京華。
王敦在南京充分暴露了他敵視文化人的本性:周顗和戴淵因為不願意做他給的官都被殺了。周顗是謝鯤一個真正臭味相投的好朋友:他們都喜歡脫了衣服喝酒,想到什麽說什麽,有赤子之心。王敦殺周顗的時候謝鯤不知道,知道之後悲慟萬分,像是自己死了一回,對王敦也痛恨至極。
不過,就算他知道,也沒有任何辦法。謝鯤在痛恨之餘,隻能更深徹地認識到那個書生的困境——名聲和個性都是他曾經引以為傲的東西,但它們隻給他帶來了災禍,卻沒有能夠救得了他的朋友。在這個世間風雲變幻的時候,謝鯤自身難保,卻開始了對整個人生的反思。也正是這時候的風雲變幻,讓謝鯤的反思顯得鶴立雞群。
王敦在南京,百官噤聲。沒人敢說他的不好,更別說勸誡。連皇帝都隻能指望他撒完了野趕緊回他的荊州去,別把他這個皇帝罷免了就謝天謝地了。因為大家都明白,王敦要保持強悍的軍事優勢,他就不會讓出荊州。不讓出荊州,他遲早就得回去——因為他沒有心腹去替他鎮守。南京,遲早是要還出來的。因而王敦在南京不講禮數,甚至不朝見皇帝,所有的人也就都睜隻眼閉隻眼。
隻有謝鯤站出來了。他撩妹的勇氣這時候讓他犯顏直諫。他對王敦說:你還是去朝拜一下皇帝,這樣才和你的不世功勳相稱。要不然,人家要說你的壞話。你要是去,我陪你。
王敦不願意,他不傻,知道自己一進宮一定被捉起來。和戰亂時代的所有將領一樣,王敦不願意離開自己的部隊。連謝鯤主動提出來做保鏢也不予考慮。不僅如此,王敦還放了一句狠話,“我就算殺了你們這幾百個名人,我也照樣是王敦,誰敢說我的壞話?”
這個故事很快傳了出去。大家對這個曾經的“洛陽壞小子”的觀感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不僅稱讚他的勇氣,還為他感到擔心。但是很快,大家的擔心就變成了劫後餘生的慶賀:王敦回武昌去了,並且帶走了謝鯤。
四十出頭的謝鯤因為不討王敦喜歡而終於有機會去做他的豫章內史。玩世不恭的少年忽然轉向,開始走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路子——他勤於政務,清正廉潔,百姓愛戴。隻是謝鯤的轉變並沒有帶來一個大家所期盼的“大團圓結局”:沒有多久,謝鯤就死在了官任上。
有意思的是,謝鯤死在湖北,墓卻在好幾年之後移葬南京。現在南京的六朝博物館還可以看見謝鯤的墓誌銘。史書上說,王導覺得這樣一個風流人物葬在滿是蠻夷的荊楚可惜了,於是力主移葬。但我倒是以為,王導也許和謝鯤心意相通,南京,是一個對謝鯤太重要的地方。那次南京之行是他的脫胎換骨:他開始承擔責任,開始自我約束。那些從前與輕浮相伴的勇氣終於洗去浮華,變成一柄明亮而鋒利的劍,去披荊斬棘,去做對的事情。謝鯤的成熟來得雖然有些晚,但卻很好。
嵇康曾經出門旅行,夜宿荒郊野外。半夜三更手癢彈琴,有客不請自來,嵇康渾不在乎地與伊探討了半天琴藝,還學了一支曲子,天色將白,客飄然而去。樂廣在河南尹任上的時候出差,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住過一棟鬧鬼的屋子——半夜三更大門會自己打開再自己闔上,卻沒有一個人影。這棟凶宅別人都不敢住,隻有樂廣先生住在裏麵。結果某個鬧鬼的半夜,他潛伏在門邊,大門自動打開的時候一個健步衝上去,抓住了一隻玩大門玩得開心的狸貓。阮瞻先生與客辯論,“天底下到底有沒有鬼”,阮瞻口若懸河,逼著這隻不服氣的鬼當場現了原形……
謝鯤先生的見鬼經曆更加彪悍,他不是不怕鬼,而是鬼見愁。
那已經是謝鯤的中年時候,他南渡投靠了王敦,住在豫章。某一天出行路過一個荒郊野外的驛站,四壁破敗,布滿蜘蛛網。已經是半夜三更,走累了的謝鯤決定就地露宿。謝鯤投宿前收到了嚴肅的警告:這個驛站以前經常發生血案——此處有鬼,請勿停留。但如同那個偏向虎山行的武鬆一樣,謝鯤也對這警告充耳不聞。不過武鬆是喝多了,謝鯤是不知死。
自帶優越感的出身,讓謝鯤年輕時候就無視規矩。謝鯤的父親是國立皇家經學院的校長。他出生在晉武帝太康元年,這一年全國統一了。雖然謝爸爸沒應景給兒子起個“謝國慶”之類的名字,但是成長在貴族家庭裏的謝鯤先生確實享受到了繁榮的成果。謝鯤是個聰明的孩子,他很小年紀就通《老子》《莊子》,並且憑借著出色的外形、辯論水準和音樂修為被如嵇紹、王衍之類的名人誇讚,迅速進入了文化界最頂尖的沙龍。但是這些優越感造成的結果卻是:喝酒吃肉玩女人。他鄰居家的女孩子長得美,謝鯤就天天趴在窗戶上麵看她織布,順便挑逗人家。開始女孩子半推半就不理他也沒趕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是件滿足女人虛榮心的事情。可是謝鯤會錯了意,以為自己的攻勢不夠,為了搏出位大概唱起了類似“十八摸”之類的色情段子。女孩一聽怒了,覺得自己被冒犯,“嗖”的一聲把織機的梭子往謝鯤麵門砸了過去,避讓不及的謝鯤砰地被敲下兩顆門牙。
缺了幾顆牙,謝鯤也無所謂。人家都嘲笑他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時候,他依然洋洋自得地吹著口哨說,還能吹口哨呢,少了幾顆牙有什麽關係。
被勸誡驛站有鬼的時候,謝鯤大概心想,鬼,能比我鄰居家的小姑娘還嚇人嗎?
於是住了下來。半夜三更,睡意蒙矓間,謝鯤聽見有人喊他名字,讓他開窗戶。這聲音細細弱弱,像是孩子又像是女人。謝鯤透過破窗戶看過去,外麵隱隱約約一團黃色,大概是個穿黃衣服的鬼。謝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右手疾出,哢的一聲折斷了鬼的肩胛骨(鬼也有骨頭嗎?),仔細一看,是一頭鹿。謝先生有點遺憾:碰上一隻冒牌鬼。不過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謝先生一路追出去,居然獵獲了這隻鹿。從此這個驛站再也不鬧鬼了。
仔細想起來,好像魏晉時候的鬼資源特別豐富,特別是名人們動不動就碰鬼。對於正統的“敬鬼神而遠之”的教導,魏晉人都不怎麽買賬。在曹丕的時代,他就主持編了一本《列異》,稍微晚一點,幹寶也借著這個潮流寫了本《搜神記》,成了當時的暢銷書。
有意無意地撞鬼就像是一場為了證明勇氣和淡定的真人秀,在麵對不可知甚至恐怖的時候給莊子式的人格定力打分。
謝鯤他聰明,他勇敢,他家裏有權有勢,他不在乎禮教與風評,他連鬼都不怕。於是,他成了個紈絝子弟。依照孟子先生“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的說法,謝鯤先生就是被大任拋棄的那類人。謝鯤和他的朋友們,是西晉有名的“八達”,這些人放縱享樂,甚至光著身子跟豬一道喝酒。
可是上天又想了想,還是不舍得放棄謝鯤這樣一個好苗子,依然決定要苦一苦他的心誌,勞一勞他的筋骨。反正,謝鯤匪夷所思地倒了大黴:差點在洛陽的大街上被長沙王司馬乂用鞭子抽一頓。
司馬乂是司馬炎的第六個兒子,是一個很酷的少年將軍。將軍名士,本該惺惺惜惺惺,但是這天宵禁,司馬乂聽說謝鯤要出城,於是怒不可遏地要抽他。這是晉惠帝永興年間,正值“八王之亂”。司馬乂已和在城外的司馬穎血戰了兩三個月,司馬乂殺了司馬穎起碼六七萬人。中間有過兩三次調停,沒有任何作用。此時戰爭進入僵持階段,攻守任何一方的日子都不好過。這種時候一個大名士要在宵禁之夜出城,挑動了司馬乂已經不堪重負的神經:他難道要出城投降嗎?!誰勸也沒用,一定要抽他!謝鯤又是那副“老子不怕”的性子,不緊不慢地在大庭廣眾之下施施然解開衣服:要抽就抽吧。
謝鯤的臉上鎮定,內心惶恐。他對司馬家的爭權奪勢沒興趣,但是司馬家的幾個野心家對利用名人製造社會輿論充滿了興趣。謝鯤以為不管誰當皇帝他隻管做他的貴族公子就好,卻發現,政治這東西,就像流感,他不去惹它,也沒法不被傳染。紈絝子弟終於發現,他眼不見為淨的好日子就要結束了。
再過兩三年,樸素的北方少數民族蜂擁而至,占領漢人們好不容易建設起來的首都洛陽。謝鯤無奈之下,與他的好朋友們做出了一樣的選擇,渡江,去南方。
過了江的謝鯤首先投靠了在武漢有軍隊的王敦,他們少年時候在洛陽的沙龍裏有些老交情。但很快謝鯤發現王敦對於糊裏糊塗就當上皇帝的司馬睿很不服,也想弄把龍椅來坐一坐。司馬睿也對王敦不放心,想用劉隗和刁協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軍事,對抗王敦占領的荊州。長江上遊的王敦當然受不了下遊有人要斷他的路,想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除掉不聽話的小皇帝。
借口很快就有了:清君側。有了借口再有名人的支持,王敦就可以出發了。這個名人,自然就是謝鯤。
謝鯤決定仔細想一想。他可以不管不顧隨便王敦去鬧——這也的確是謝鯤年輕時候的風格;或者是卷鋪蓋再往下遊去投奔別人——像衛玠曾經做過的那樣。不過和統一的國家同歲,又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國家再次走向分裂的謝鯤忽然發現,儒家那些往死裏委屈自己的信徒也有他們的道理:自我犧牲換得社會的體麵秩序雖然不夠“酷”,但卻是保持安定團結的最好方式。於是,在他的中年,謝鯤忽然決定老老實實地承擔一回社會責任。他得說王敦幾句:
劉隗、刁協都是城狐社鼠一類的人物,一點風吹草動他們就抱頭逃竄了,用不著你帶著這麽多兵浩浩蕩蕩地殺將下去。你要是在祭祀的場所為了捉老鼠狐狸就放火放水,可不是為民除害,這是破壞社會秩序。
王敦真心火大:不指望你高唱凱歌好歹你也說一句“您做得對”吧!這麽一通廢話,豈不是讓我自討沒趣另找理由出兵?氣憤的王敦決定把謝鯤趕到豫章去做地方長官,想想又舍不得:等哪天再找個理由去掐司馬睿,也還得這位名人點頭幫忙啊。不過最後他沒想出來什麽別的招,還是用蠻力逼著謝鯤和他一道殺到南京去了。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是書生的困境。管你這個書生如何風流倜儻才冠京華。
王敦在南京充分暴露了他敵視文化人的本性:周顗和戴淵因為不願意做他給的官都被殺了。周顗是謝鯤一個真正臭味相投的好朋友:他們都喜歡脫了衣服喝酒,想到什麽說什麽,有赤子之心。王敦殺周顗的時候謝鯤不知道,知道之後悲慟萬分,像是自己死了一回,對王敦也痛恨至極。
不過,就算他知道,也沒有任何辦法。謝鯤在痛恨之餘,隻能更深徹地認識到那個書生的困境——名聲和個性都是他曾經引以為傲的東西,但它們隻給他帶來了災禍,卻沒有能夠救得了他的朋友。在這個世間風雲變幻的時候,謝鯤自身難保,卻開始了對整個人生的反思。也正是這時候的風雲變幻,讓謝鯤的反思顯得鶴立雞群。
王敦在南京,百官噤聲。沒人敢說他的不好,更別說勸誡。連皇帝都隻能指望他撒完了野趕緊回他的荊州去,別把他這個皇帝罷免了就謝天謝地了。因為大家都明白,王敦要保持強悍的軍事優勢,他就不會讓出荊州。不讓出荊州,他遲早就得回去——因為他沒有心腹去替他鎮守。南京,遲早是要還出來的。因而王敦在南京不講禮數,甚至不朝見皇帝,所有的人也就都睜隻眼閉隻眼。
隻有謝鯤站出來了。他撩妹的勇氣這時候讓他犯顏直諫。他對王敦說:你還是去朝拜一下皇帝,這樣才和你的不世功勳相稱。要不然,人家要說你的壞話。你要是去,我陪你。
王敦不願意,他不傻,知道自己一進宮一定被捉起來。和戰亂時代的所有將領一樣,王敦不願意離開自己的部隊。連謝鯤主動提出來做保鏢也不予考慮。不僅如此,王敦還放了一句狠話,“我就算殺了你們這幾百個名人,我也照樣是王敦,誰敢說我的壞話?”
這個故事很快傳了出去。大家對這個曾經的“洛陽壞小子”的觀感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不僅稱讚他的勇氣,還為他感到擔心。但是很快,大家的擔心就變成了劫後餘生的慶賀:王敦回武昌去了,並且帶走了謝鯤。
四十出頭的謝鯤因為不討王敦喜歡而終於有機會去做他的豫章內史。玩世不恭的少年忽然轉向,開始走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路子——他勤於政務,清正廉潔,百姓愛戴。隻是謝鯤的轉變並沒有帶來一個大家所期盼的“大團圓結局”:沒有多久,謝鯤就死在了官任上。
有意思的是,謝鯤死在湖北,墓卻在好幾年之後移葬南京。現在南京的六朝博物館還可以看見謝鯤的墓誌銘。史書上說,王導覺得這樣一個風流人物葬在滿是蠻夷的荊楚可惜了,於是力主移葬。但我倒是以為,王導也許和謝鯤心意相通,南京,是一個對謝鯤太重要的地方。那次南京之行是他的脫胎換骨:他開始承擔責任,開始自我約束。那些從前與輕浮相伴的勇氣終於洗去浮華,變成一柄明亮而鋒利的劍,去披荊斬棘,去做對的事情。謝鯤的成熟來得雖然有些晚,但卻很好。